第一节 佛 教

第一节 佛 教

陇西在丝绸路上居于重要地位,古时不仅为四塞之国,而且是陇右的一个通商要镇,由长安或四川等地去西域,必须在陇西休整,补充给养。东汉时,佛教由陆路传入,在陇西一定会留下影响。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后秦发基于陇西,姚兴请鸠摩罗什到长安传经。佛教传入陇西最晚也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唐僧取经,从长安经陇西西去。传说玄奘回程过通天河把经卷弄湿,陇西人就附会这个传说,把城内东街陡坡处取名“晒经坡儿”。这虽是附会,但唐代陇西佛教已经兴盛,仁寿山“十方禅院”就始建于唐代。孟家栋《重修天竺寺碑》:“有唐观音院……后元帅汪公奉敕命于僧雪庵时易今额曰‘敕建西天竺寺,’”皆可为证。到了元代,佛教在陇西大为盛行,万寿禅寺、宝庆寺等都在这时候建立。天竺寺也在这时候重建。高僧雪岩老人,俗姓米,陇西人,曾在元大都赴万僧会讲经,名居第三,授广办大师之号。明代高僧答黑麻失里,受到明宣宗褒奖。镇智,字东辉,俗姓赵,陇西人,出家妙华寺,万历间讲法于五台山,皇上赐给紫衣帽履,善写诗,有“石竹无心招玉凤,秋波落日浴金鹅”之句传世。清代释性昭云游浙闽江淮,与士大夫交,挂锡(佛教名词,亦称挂单,指行脚僧投寺院暂住)蟠龙寺七年,擅长古诗,著有《九疑集》诗数卷,《陇西县志》收有其七言律诗《山中芙蓉》一首。达捷扎世喇嘛,陇西人,俗姓邓,出家于天竺寺,尊亦世达捷为师,曾游西五台、洮阳禅定寺,诵阅经卷百余。元代以来,陇西地区佛寺很多(佛教寺院一般叫寺),大城有钟灵寺、兴陇寺、青龙寺、妙华寺(也叫木塔寺)、卧龙寺、宝光寺、积庆寺(俗称苗家寺);北关有天竺寺、大雄寺、宝庆寺、报恩寺、香山寺、普陀寺、普济寺(俗称小陈家寺);东关有佛慧寺、蟠龙寺;南门外有仁寿寺、妙光寺;翊秦门外有天宁寺、北林寺、东林寺,粗略统计有20多所。还有文峰乡的暖泉寺、圆通寺、卧龙寺,三台乡的赤岩寺,碧岩乡的碧岩寺等,都是以供佛为主的寺院。主要供奉如来、观音、菩萨、韦陀、弥勒、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佛教神像,但有时佛教、道教的神像供奉在一个寺院。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佛教在陇西的鼎盛时期。

陇西佛教的派系,从上述几位高僧的情况看,大多属于北传佛教(即大乘派)系统,有的则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即俗所称黄教)。格鲁派大约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传入陇西。是年皇上下令重建天竺寺,并给住守藏僧赐有诰文。清代也给该寺赐有帖文。可见该寺已成为全国性寺院,来往挂锡的高僧也颇有人。王予望晚年信佛,与游方高僧敏和尚(暂栖天竺寺)为诗友,相互吟唱,钻研佛经。杨凌宵集志碑文记载:清康、乾年间,城关各寺院常住有名僧,而当时佛寺的增充和修葺,全由僧众苦行募化承担,并着重记述天竺寺有不少砥节励志的高僧,先有福贤承担修复大任,后有若石创建水陆圣殿,殿堂楼阁,亭台廊房多达百栋以上,故民间有“天竺寺,门儿多,进了庙门摸不着”的口歌。其中建筑规模之雄伟,雕塑工艺之精巧,不仅为陇西寺庙之冠,也堪与国内著名佛寺并提。特别是千眼千手佛、南海观音塑像,据传出于西来匠师之手,工艺价值极高,在全省亦属罕见。碑文有《重修天竺寺碑》,为中宪大夫直隶河间府知府孟家栋所撰,文林郎福建同安知县王予望所书(二人皆本县人)。还有《天竺寺创建水陆圣殿碑》为诰封奉政大夫奉天府治中郡人汪宗周识,《天竺寺新建势至殿碑》为郡人杨其忠识,以及《天竺寺建修送子观音殿碑》、《补修天竺寺观音殿暨香火碑》等。可见,天竺寺历经数朝兴盛,从侧面说明了陇西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当地文物之盛。惜已破毁,荡然无存。

陇西佛寺内主持寺院的最高负责人叫方丈,总管事务的叫住持或监院,管理僧众修持事务的叫维那,不出家的男女信徒叫居士,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叫沙弥、沙弥尼(女),正式受戒的叫僧人(出家人)、尼姑(女),陇西把尼姑叫尼姑子。佛教戒律因僧众及信徒等对象不同而要求有别。僧众与信徒的区别,跟北传佛教中国化与藏传佛教的并存有一定关系。藏传佛教要求信徒出家,北传佛教不一定要求出家。陇西佛教,自天竺寺衰落后,出家人越来越少,信佛者多为居士。

解放前拜佛的人很多,但佛教徒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因为多数人既拜佛又敬神、敬祖。不少地方,佛、道不分,许多人只是有求于佛时才进寺烧香,平时并不虔诚。僧尼中相当一部分人也不全是出于信仰,而是为求生活出路出家。陇西县佛教会是民国36年(1947年)3月由释崇鑫和尚在县城卧龙寺成立的,崇鑫病故,由袁启荣负责,袁去世后大部分教徒脱离关系。

1953年,全国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召开了新中国第二次佛教徒代表会议,成立中国佛教协会。陇西也相应成立县佛教协会组织(设在县城卧龙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动员佛教徒开展学习,参加生产劳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停止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1985年1月28日成立了陇西佛教协会,确定文峰卧龙寺、三台法国寺、南安仁寿山大雄寺为活动点。现有和尚9人,尼姑1人,僧人1人,居士525人。分布在文峰、三台、渭河、云田、南安、昌谷、和平、碧岩、永吉、宝凤、柯寨、高塄、首阳、菜子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