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改善
解放37年来,陇西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辛勤劳动,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购买力增长
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50年代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为6966万元,年平均696.6万元;60年代为11125.91万元,年平均1112.59万元;70年代(至1977年)为15172.4万元,年平均2167.49万元;1978年至1985年的8年为27721万元,年平均3465万元。1978年以来年平均购买力为50年代的4.98倍,60年代的3.02倍,70年代的1.13倍。自行车、缝纫机、国产手表的销量大幅度增长。8年中销售自行车31605辆,缝纫机35387架,手表36757块,洗衣机757台。说明一部分人生活已有改善。
以城关乡东巷村第二合作社农民消费结构变化为例,该社处水川地区,自然条件较好。180多户,近千人,平均每人占有土地半亩,但实行包产到户后,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坚决走“富裕农村、服务城镇”的道路,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47元,提高到1983年的300元。3年间,有80户购置了收录机,300人添置了手表,16户有了电视机,80户买了100辆自行车、80架缝纫机,现金达8万余元,修建新房280间,造价达25万元,上两项计33万元。
二、储蓄额增加
储蓄是美德,但必须在温饱解决后才有可能。全县年末储蓄余额总计:50年代为387.2万元,年平均38.7万元;60年代为5310万元,年平均53.1万元;70年代为2008.2万元,年平均200.82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7年为5894.7万元,年平均842.1万元。较50年代增加803.3万元;增长207%;人均增加8元,增长47%。1984年农村社员个人储蓄余额150多万元,人均存款在1980年1.6元的基础上增加5元,城镇储蓄达1270万元,人均150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物质生活改善
生活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享受方面。有起码必需的,也有高档考究的。
(一)饮食改善
过去陇西一般家庭的家常便饭多为杂粮,即糜、谷、高粱、荞麦、大麦、青稞、小豌豆、大豌豆(蚕豆)、苞谷等。杂粮所做饮食有面拌汤、撒饭、搅团、熟面、糜面馍馍、杂面馍馍、杂面疙瘩儿等等。山区农村过去常年以这些饮食为主,和以浆水酸菜就食。城川区多有腌韭菜、韭花、豆角、茄子等腌菜。近年来城川和山区大部分农民基本上不吃杂粮,或擀面条,或机压面条,或揪面片子;或做酸汤面、臊子面、一锅子面、凉面或吃烙饼、馒头、花卷、锅巴馍等等。小康人家还吃大米饭、包子、水饺、韭饼、油饼等细作食品。副食炒菜,花样不一。一般人家大都能吃到这样的饭菜,较之过去全吃杂粮或吃七八成杂粮,饮食上大为改善。春节时,除肉菜外,要炸蜜果儿,有的还作烤饼、点心、炒野鸡瓜儿(炒山鸡肉丝,凉食下酒,清香嫩脆)。中秋节家家做月饼,酥软可口。腊八日的腊八粥,大量肉丁与大米熬粥,肉与米融为一体,这些食品都具有特别的乡土风味。
市场开放后,恢复了传统小吃,如卤鸡、卤蛋、烧鸡粉、腊羊肉、腊肉、火腿、腌驴肉、钱儿肉、卤猪肉、咸牛肉、一颗印韭菜包子、满天星包子、口条肉(猪舌)、荞粉、粉鱼儿、凉水粽子、麻腐角儿、糖油糕、糖酥饼、油撒子(麻花)、椒盐疙瘩、水晶包子(水煎包子)、油茶、豆腐脑儿、莲花豆(油炸蚕豆开花)、玉麦(夜麦)甜醅、青稞甜醅、糯米醪糟等等,做法吃法都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近年还引进酿皮、饸饹面。现择几种地方特点浓厚者介绍如次:
1.陇原三绝:
①火腿、腊肉 腊肉之名源于古代“腶脩”。腊本是古代一种祭祀名,因常在12月举行,故称12月为腊月。后来把冬天腌制的肉也就称为腊肉了。腊肉是整猪劈为两半,去其头及后腿腌制,后腿最为味鲜,叫作火腿。加工时间,一般在农历“立冬”至“立春”期间。过去生猪采购主要来自漳县、岷县、会川、武山等地,尤以岷县闾井、蒲麻为最佳。因其地野生药材如党参、当归、冬花、黄芪、生地、大黄等甚多,以吃蕨麻者肉味最鲜。春季放牧,秋后圈喂,肥瘦肉相间,称为五花肉,带有药性,滋味醇美。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现多用本地生猪腌制。腌用佐料,主要为盐、花椒、小茴香3种,按盐占98.25%,花椒1.25%,小茴香0.5%,另外加姜皮、桂皮、大香、荜拨、良姜、砂仁、豆蔻等少许,粉碎为末,混合配制,每100斤肉用混合料5~8斤。气温较高,膘较厚时,用料稍增,反之稍减,灵活使用。用盐,传统上以靖远雪花盐为佳,解放后经化验,此种盐含有大量镁、钠、硝、钙,不宜食用,已停产。因其含有硝,所以腌肉透亮。现在大都用景泰县一条山池盐。
腌前,割去屠刀口血肉,在肋骨13~14条间开刀,取出前胛骨和前蹄骨,把两边板茬(即脊椎髓道)砸开,用斧子把肋条在中间砍断,使腌渍容易浸透。解火腿时以占脊椎骨两卯为基础,旋成椭圆形。等肉、腿晾温凉后,依膘肉薄厚挑选排队,按比例下料。块肉火腿骨口要抹入配料,用力擦匀。皮面上用盐抹擦,直至皮面湿润为止(火腿要握紧脚蹄擦抹)。再翻转过来,把瘦肉和肉厚部分用盐尽力擦抹,最后在肉的割切面撒上薄薄一层盐末配料。腌桶或腌池中腊肉的排放,块肉分单双边顺次盘放,底层一层块肉,一层火腿,口层全部为块肉。排队下桶(池)时,每头猪60斤~100斤的腌泡30天~40天;如超过百斤,膘厚且气温稍低时得超过40天,但要将桶口的部分块肉翻倒桶底,浸泡10~15天出桶。出桶后晒干,一般出肉率为60%~70%。晒后要等晾冷透再入库码成垛,防热镇和烟熏。入库半月还须翻倒一次,必要时得分批晾晒
陇西火腿,素有“陇原一绝”之美称,为陇西传统名特产品,春令上乘食品之一。伍修权同志在《兰州漫忆》中赞称:“陇西火腿却别有一番风味……与金华的、云南的比起来毫不逊色。”火腿的腌制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后渐独立成行,专业经营。历史上远销兰州、西安、新疆、西宁等地,经久不衰。“文革”中一度停产。1980年,在国家支持下,拨款10万元得以恢复。现年产500吨左右,1981年上市以来,4年销售39.7万余斤。
②钱儿肉 亦称金钱肉、蝴蝶肉,俗称钱儿肉。是陇西历史悠久的传统珍稀名品。钱肉以驴鞭为原料腌成。色美味鲜,具有滋补强精之特殊功效,世称“陇原一绝”。一般同腊驴肉或腊肉一起腌制。腌好后放在阴凉通风处晾一二小时,洗净入卤锅煮熟,以利刀切成薄片凉食,中有孔,形似制钱,故名金钱肉。
③口条肉 即猪舌头。因“舌”与折本的“折”(陇西方音读she2)同音,商人恶折本,聪明的厨师就改呼为口条,典雅吉利,听之爽心,呼之顺口,流传至今。口条与腊肉一起腌,也可单独腌。其腌法是先把口条刮干净,忌用水洗,用与猪舌10:1的食盐、100:1的小茴香、150:1的花椒研成粉末,用小量拌匀揉搓到口条上,然后用刮子刷洗干净,紧紧码装到坛子内,在空隙处撒上拌好的调料,约20天左右翻一次,翻时把坛子内的水倒在另一器具,翻后再把水倒入。再经一周,将口条从坛内捞出。在阴凉通风地晾约一小时,用水洗净,卤锅煮熟,切成薄片,佐酒食用。
2.腊驴肉 亦为陇西传统上乘食品之一。腌制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腌制方法:宰驴后刮肉去骨,肉置清洁处晾冷,每百斤鲜肉用盐6斤,花椒4两,小茴香2两,研为细末混合,随气温高低、肉块薄厚而适当掌握,撒在放置篮子内的肉块上揉均匀,再置桶内腌泡,40天后上下倒翻一次,再经20天方可腌好。出桶后煮熟,色泽红艳,香味清醇,登盘荐客,确是佳肴。行销省内外,与腊肉火腿齐名。
3.腊羊肉 陇西腊羊肉,每年8~11月为煮制良期。以肥壮阉羊为佳,先用南山羊,后用北山羊。南山植被较好,水草丰盛,羊肉膘肥期较北山为早,但北山羊长期食饮咸水和碱性饲草而肉味鲜美,且出肉率较高。制作配料为挂枝、云果、姜皮、胡椒、小茴香、荜拨、良姜、花椒、盐等,以桂枝、云果为主要配料。每30斤羊肉用盐1.5斤、桂枝3钱、云果5钱、花椒2钱半、姜皮2钱,按肉膘薄厚酌量增减。盐用景泰县一条山池盐。宰后剥皮剔骨、悬梁净血水,然后将整个羊肉摊放案上,肉面涂以红粬,肉的前胛处装些盐,并把盐末撒抹肉面轻揉,然后肉面朝上下锅,下锅时骨头放在锅底,老羊肉在下,嫩羊肉在锅口,一般膘厚者煮5~6小时即可,煮熟后肉放案上压平,肉面涂少许熟食油,清光闪亮。汁汤可以留下来连煮,通常是绵羊和膘肥的汤越煮越多,山羊和膘瘦的汤越煮越少,当汤汁少时,可多加绵羊和膘肥羊,以增加汤汁。出肉率,一般膘情、口轻羊每斤出6~7两,口老羊5~6两。腊羊肉的特点是肥而不腻,瘦而不膻,味鲜色艳,醇香可口,为佐酒佳品,独具风格,可以存放半月而不变味。目前,年销约10万斤。
陇西还有一些传统名菜,这和陇西地方历史是分不开的。汉、唐远矣,在菜肴上有什么独特风味难以稽考。从元初到清末600年间,陇西在甘肃政治经济上是个持续发展时期,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冲衢,显赫官吏,大商富贾云集,形成内陆名城,无论小吃大菜,都受一定影响,发展本地的,吸收外来的,积累年久,融汇成具有地方民族的独特风味。清末陇西筵席就有满席、汉席之分。羊十道(用一只羊不同部位的肉做一桌菜,计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腊羊肉当是从回族吃法传来。汉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体(八碗四盘)、十四体、十八体、二十四体之分。水八碗是最简单便宜的筵席,荤素菜各半。十二体是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宾客的通常规格。荤多于素,荤素、热凉、蒸炒搭配,交错进膳,酸辣咸甜麻,五味俱全。开席之前有酥合子(或糕点),名为“下马点心”。配有糯米醪糟汤或银耳枸杞汤。点茶毕即上什锦拼盘,也叫攒盘。十二道菜的配方,传统的菜一般为清蒸鸡(或全鸡抱蛋)、黄焖里脊、清汤杂烩、酸辣炖蛋、肉丝拌粉皮(或鸡丝拉皮)、龙眼肉(或高丽丸于)、清汤肘子(或凉拌肘子)等,凑足七道或八道,再根据季节配以瓜果蔬菜三或四个菜,总合为十二道,最后上酿饭(即八宝饭)及起席汤(三鲜汤、汆丸汤、肚丝汤、菠菜豆腐汤任选一种)。这种规格的酒席叫鸡肘全席。如果配上海参、鱿鱼两道菜的十二体,质量就更高些,叫作海菜头全席。十二道极讲究的是清汤,用净光鸡、肘子、丑花肉及猪骨头等煮制,全席各菜都用此汤,汤清如水,味道鲜美。饶有风趣的是宴席中间,往往要上一碗原汁清汤,名为“尝汤”,让宾客品尝评价厨师的技艺。在家庭婚庆宴席上,尊客(新娘娘家人)还要给厨师赏尝汤钱,以示酬谢之意。
上述传统菜中,以肥肉制作的“龙眼肉”、“高丽丸子”堪称佳品,“龙眼肉”系采用肥膘肉包红枣,外裹蛋面糊,过油后切段装碗,上笼蒸透,出笼后扣盘内浇糖汁上桌,形如龙眼,故名。口味甜香,肥而不腻,红枣又有滋补功效,色味俱美。
陇西地处交通要冲,铁路及公路网贯通全境,过往旅客流量大,又兼中央地方企业较多,传统菜已发生较大变化。一般说,由普通菜向高中档菜,由肥腻向清谈,由单调向考究演变。凉菜有孔雀开屏、凤戏牡丹、蝴蝶拼盘等;热菜有酿发菜、烧三鲜、鸡米海参、凤尾鱿鱼、黄焖蹄筋、太白鸭子、香酥鸭子、葡萄鱼、锅烧牛肉、青豆虾仁、爆墨鱼卷、金钱海参、糖醋鱿鱼卷、烧全鸡、辣酱肉、凉拌肘子、酸辣鱼等出现于巩昌餐厅和陇峰酒家等菜馆。婚嫁节日也多以此类菜肴招待宾客。烹饪技术也有很大提高。1984年以来,李永清、张登科、杨登高先后经甘肃省饮食业职称考评委员会考核授予特三级烹调师。李永清撰写的《陇西烧鸡粉》、《陇西宴式——巩昌十二体》菜谱文章,被《中国烹饪》1984年第七期、《中国食品》1985年第十一期杂志刊登。他用当地特产枸杞、金钱肉、鲜党参、鸡、鸽子、火腿烹制了“火腿玉树鸡”、“枸杞云片金钱”、“青龙散金钱”、“鲜党参鸳鸯乳鸽”等名菜。其中,青龙散金钱、鲜党参鸳鸯乳鸽在甘肃省出席全国第二届烹饪技术选拔赛中,成绩优秀,获荣誉证书。
(二)衣着改善
衣着在清代以前是有阶级或官级区别与限制的。如明代的蟒袍补褂、凤冠霞帔;清代的红缨帽、黄马褂等等都是官服。有表示一定官级的严格限制,不是一般人所能穿戴,本文不作细述。民国以来,这种区别限制已被取缔,理论上穿戴不受限制;实际上,服装还是受职业、习惯和经济条件支配的。民国初期承继清代长袍马褂、瓜皮小帽,为一般公职人员或读书人所穿戴;后期则多为制服礼帽所代替。一般劳动人民则勒包巾(一方块蓝布系在头上),穿短衣,上袄下裤(大腰裤);有单、夹、棉之分,一般都腰缠布腰带,有“十单不如一棉,十棉不如腰里一缠”之说。个别劳动者在会客、走亲访友时也穿长袍。长袍马褂也有单、夹、棉之分,考究者还有布、帛、皮之别,视其经济条件决定。穿呢料大衣(陇西叫大氅)者极少。一般穿皮大氅、棉大氅,乡下的劳动者则穿没面子羊皮大衣,劳动人民、乡下人,多穿土布,城里人、有公职身份的人、读书人,则多穿洋布(即机织布)或新式衣料。旧志所说“衣裘帛者为小康之家,短褐不完、鹑衣百结者乃贫寒之人”,简单地勾勒出不同阶级的衣着区别。
解放前衣着穿戴上具有地方色彩的服装鞋帽及其俗称:
大氅 前襟分开的外大衣,陇西时兴很迟。呢、皮、棉大衣都叫大氅。
裹肚儿 为贴身短棉袄,大襟,只有青、少年穿对襟的。妇女的较长,齐腿。
汗褟儿 (非汗衫,类似衬衫)白土布做的短单衣,大襟,青、少年穿对襟的。妇女的较长。
套裤 无档,两裤管不相连,装絮棉,用以保暖小腿膝关节部分,内穿单裤,套在上面,上端缝有带子,系在裤带上,有夹、棉两种,故叫套裤。专为老年人所作,也有用皮子作的,叫皮套裤。
坎肩 俗叫架架儿,绑绑儿。有单、夹、棉之分。单架架儿类似汗衫,多为男人夏季劳动时所穿。夹绑绑儿为秋季衣服,棉绑绑儿为冬季服装。男女都穿,衣料也比较讲究。作用如毛背心。
大腰裤 大裆,宽裤口,劳动时穿着,宽松舒畅,活动方便。
围腰子 类似坎肩,为夹衣,右边开襟,前襟有缝做三隔直筒口袋,口袋面常绣有花鸟,能装带细小物品,如钱包、烟具、火柴之类东西,为一般从事游动工作或劳动的人所穿着。
线鞋 布底,棉线编织鞋帮而成,夏季穿着,透风轻凉,而且织有图案花纹,多为家庭妇女手工制品,为陇西特产的一种凉鞋。
麻鞋 以陇西特产大麻纤维织成,也有用亚麻做的。鞋底分麻辫底、布底两种。初穿易磨脚,但通风轻巧凉快,素有土凉鞋之称。
布鞋 用袼褙子(以破布涂糨糊拼成)为底样,以细麻绳拉成鞋底,用布料做鞋面,一般圆口叫扁扁鞋,鞋底为直形,无左右之分。商人,公务人员和有钱的人则穿着鞋铺和外来的鞋,品式不一,有双梁鞋、云头鞋、松紧口鞋等,用料也不同,有绒制、呢制等等。
生鞋 生牛皮水浸,渍软,前后用绳连缀,形略似鞋,穿时垫以麦草,御寒防磨,南山区农民以此作雨鞋,或冬季穿用。
肚兜 俗称兜兜儿。略似折扇形倒置,面绣花鸟,多为贴绣,下部布垫双层为兜(口袋),可装钱物。上端有带可绕系脖子上,两侧带子紧束于腰背,有防风暖肚作用。小儿常穿,大人穿者多为妇女。
耳套 俗称“耳()窝儿”。按耳朵制成桃形,背侧系重套套耳朵上,正面绣花,前缘缝白兔皮毛,有点艺术味道。或用毛线编织成。这比较晚起。两只连有细带,戴时系于颌下,冬季外出,用以御寒。
一般都穿布袜子,女人还缠裹脚布,三四十年代才渐流行线袜。解放初期,农村衣着变化不大。城乡干部学生,不分男女老少都穿列宁服、中山服,长袍礼帽、旗袍外套基本绝迹。后来渐穿解放服、学生装,仍以中山服为主。干部帽、线袜、皮底鞋、汗衫背心、衬衣大为流行。工人大部穿工作服。衣料多为棉织品的哔叽、咔叽、条绒、哗达呢之类,70年代渐兴的确良、涤卡等。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生产发展,收入增加,衣着变化很大,尤以妇女、青年、儿童衣着变化频繁,中西合璧,百花齐放,名目繁多。质地上,由单一的棉织品向化纤织品、混纺织品、毛织品发展。款式上,男以制服(也叫干部服)、中山服、青年装、各色衬衫、布鞋、胶鞋、皮鞋为主,西装、喇叭裤、牛仔裤、尖头皮鞋也在青年中流行;女以花袄、罩衣、花衬衫、外套(也叫卡衣)为主,呢大衣、裙子、风雪衫、半高跟、高跟鞋(或皮或布)、套装亦迅速流行。色泽上,由清一色向多色、艳丽、明快变化。广大乡村青少年也已逐渐向城镇看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现象,即使在山区也不甚多了。
(三)住行改善
旧时住宅,富有者高庭大瓦房,木地板,板门板窗,深廊檐,四合院,追求大、深、高,以示阔气,采光、保温都差,住宿并不很理想。但有重门暖阁,厚棉铺盖,有的还生火取暖,大炕半为火炕、半为木床。冬炕夏床倒也自在。小康之家一般为平房,土木结构。屋架多为一檐水,门小窗小,四顾皆墙壁;有的还是“墙搭椽”土房,有的依山崖挖窑洞,或以土基(即土坯)砌制土窑,或修小小土房,房内仅能盘炕,一进门就得上炕,因无地盘可容活动,俗称为“忙上炕”(或“猛上炕”)。这类住房,大都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土炕上只一片席,有的盖毡御寒,却四面透风,正是“铺的毡,盖的毡,浑身上下簸箕扇”。有的连毡片也没有,和衣而卧,下面热炕烙烫,上边寒气侵袭,半边热来半边冷,辗转反侧,寒夜难熬。
解放后,土房逐渐代替土窑、“猛上炕”,瓦房逐渐代替土平房。过去城川和山区富有者才有瓦房,现在城川区普遍瓦房,山区农村土房极少,多为瓦房。房屋造型上由大、深、高的一檐水向坚固、美观、宽敞、光亮的两檐水发展;结构上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发展;修饰上城川地区由一般粉刷向装潢粉刷发展;组合上由四合院向一字形向阳发展。经济充裕者明窗套间,木窗框木花图案,装以玻璃,并配以纸或灰顶棚,水泥踏步,砖铺地平。
房内陈设,也大有改善。古人说:“富润屋,德润身。”人都有爱美要求,经济收入好转,吃饭、穿衣问题解决了,就要讲究室内陈设,这正符合一吃、二穿、三用的规律。室内土炕上不仅有竹席,一般都有毡,盖的也讲究,色泽鲜艳的花被面也有几条。老式枕头为长方体,填入荞皮,四方的枕盖必须绣上花鸟,不用枕巾。墙上挂字画或山水画、花鸟画,窗板上糊着窗花或格言,明窗净几,也叫人有舒适感。爱好时髦、有条件的青年,就以木床或铁床代替土炕,卧具有的还有毛毯、床单、新式枕头等等。陈设有沙发、大小立柜、落地灯、座钟、录音机(收音机)、缝纫机以及电视机等。各项齐备的当然还不很多,但都向这个方向发展。
旧时行路靠两条腿,长途上路,骑驴骡马,或坐“架窝子”(两头骡子驮一副临时扎成的舆具,俗叫架窝子),或坐大铁轮车,再高级些就乘轿车子。当以骑马为便,乘轿车为上。但陇西大牲畜不多,交通费用昂贵,一般人只有两条腿奔波,步履维艰。西兰公路通车,未经过陇西,定陇公路有修建计划,只是纸上谈兵,迄未实现。直到解放后天兰铁路通车,随之定天、殪陇、会陇公路前后通车,陇西便处于交通要冲。现在全县乡乡通公路,交通相当便利。平川地区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另有拖拉机、架子车、胶轮车尚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