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勤工俭学
2025年09月26日
第七节 勤工俭学
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办起了菌肥堆制,农药、砖瓦制作,滚珠、粉笔、墨水加工,制硝、制碱等1819个小工厂,71个农场(种地5200亩),1648个饲养场。1966年,雪山公社庙儿小学开始搞勤工俭学,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建立育苗基地,育当归苗收入5440元。1975年起,就读学生免收学费。
1971年开始,大部分学校的勤工俭学转向建校劳动,教师、学生自己动手打土块,搬砖运石,修建校舍,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975年秋季,推广河北朝阳农学院等院校、“左”的办学方法,全县中、小学大办“三场一厂”(农场、林场、饲养场、校办工厂),年底办起农、林场683个(占地5791亩,果园面积46.5亩),工厂15个,总收入2.9万多元。各校师生停课参加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平梯田,以劳动代替学习,有的学生长时间留场劳动。
1980年以来,部分学校的农、林场实行承包,学校只留部分学工、学农基地。1981年9月,全县有校办工厂1个,农、林场85个,农、林场有地1440亩,勤工俭学总收入57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