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框架
本书除了导论部分之外,按逻辑关系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基本概念部分,讨论监管、电力监管、电力监管机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构成全文的基础也是开展后续研究的基础内容;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监管机构独立性之证成、确立以及制约三个角度,讨论电力监管机构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地位、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控权与问责机制三个问题。
第一章主要讲“监管与电力监管概论”。本章首先从词源上、理论用法及实践用法对“监管”一词进行界定,为了防止概念混淆以有利于学术交流,必须对“监管”概念正本清源:管制是与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而监管则应当指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政府机构实施的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治理方式;然后结合电力工业的技术特征与经济特征界定了“电力监管”的内涵和外延;最后,为后文研究作一铺垫,文章对比分析了中西电力监管机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主要讲“电力监管机构的法律性质与地位研究:独立性之证成”,目的是论证我国电力监管机构的法律性质为“独立执行机构”。本章首先分析了在西方分权体制下独立监管机构所导致的宪法及行政法上的理论问题,说明虽然人们对监管机构独立性程度评价不一,但监管机构具有传统行政部门所不具有的法律地位,而且这种地位并没有因为理论上的争论而根本消失;然后探寻独立监管机构的行政法理基础,认为微观监管职能的独立化是其根本原因,这是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的;最后结合我国实在法上对监管机构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定性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监管机构应当定性为“独立执行机构”。
第三章主要讲“电力监管的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研究:独立性之确立”,主题是论证如何从机构设置和职权配置上确立电力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监管机构设置问题上,文章首先论证了电力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基础在于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细致探讨了法律保留原则如何能适用于监管机构的设置。在监管职权配置问题,回到监管机构现实层面,探讨了我国电力监管职权在横向及纵向的配置。基于对监管职权横向配置上所出现的问题,文章转移到对行政组织法理论问题的思考,即行政协调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行政协调机制。本章的实践意义在于就电力监管职权在横向及纵向配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理论意义在于:①探讨了监管机构设置权,提出了应当按照“重要性程度”对监管机构设置区分立法保留、法律保留、行政保留三个层次;②从监管职权配置以及行政法治建设的渐进性出发,提出行政组织法应当研究行政协调机制问题。
第四章主要讲“电力监管机构问责机制研究:独立性之制约”,主题是监管机构问责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及实践问题。本章从对监管机构监管实效的质疑出发,引出了建立问责机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我国宪政体制研究问责机制包括政治问责、行政问责、专家问责以及法律问责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健全问责机制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鉴于任何一种问责机制都必须建立在技术可行基础上,笔者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广为采用的监管成本收益分析法,把这种分析法纳入到问责工具的框架下探讨。虽然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监管机构独立性保障更为重要和迫切,但对问责机制建设的探讨更有前瞻性。
综上所述,笔者从基本概念出发,力图形成了一个独立性之证成——独立性之确立——独立性之制约的三要素分析框架,当然其合理性是需要进一步检验的。
【注释】
[1][美]J·布拉德福特·德龙.政府与工商企业的双人舞.赖海榕,译.∥吴敬琏,主编.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1):121.
[2]余凌云.部门行政法的发展与建构——以警察(行政)法学为个案的分析.法学家,2006(5).
[3]黄锦堂.行政组织法论.台北: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5-9.
[4]张越.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12.
[5]周佑勇.论公共行政组织的规制.∥东亚行政法学会第七届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134-144.
[6]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102,134.
[7]李齐云.政府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美]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代表性的成果有: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5-126.
[10]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7-280.
[11]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2][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
[14]李东方.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漆多俊.经济法论丛.第八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6]托梅恩、夏皮罗,著.苏苗罕,译.分析政府规制.∥方流芳.法大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7][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2-287,556-728.
[18]代表性的文献有:董炯.政府管制研究——美国行政法学发展新趋势评介.行政法学研究,1998(4);朱新力,宋华琳.现代行政法学的建构与政府规制研究的兴起.法律科学,2005(5).
[19]代表性文献有: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胡敏洁.设计良好的政府监管程序.法制日报,2005-3-17;骆梅英.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法制日报,2005-3-17.
[20]董炯、彭冰.公法视野下中国证券管制体制的演进.∥行政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1]茅铭晨.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2]周汉华.政府监管与行政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该文导论部分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政府监管机构研究的文献,值得参考。
[24]代表性文献有:于良春,燕峰.完善中国电力监管机构的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3(6).
[25]周汉华.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权的配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余晖.监管权的纵向配置.http://www.doctor-cafe.com/detail1.asp?id=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