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农立国,农肥必待改良

14.中国以农立国,农肥必待改良

14中国以农立国,农肥必待改良,硫酸铔(即硫酸铵)一物,在国家承平时可作农肥,促进生产,一旦国有缓急,又可将“安摩尼亚”改制硝酸,为制猛性炸药之原料。(1934年3月28日在永利制碱公司临时股东会议上的报告)

安摩尼亚是ammonia音译,也就是氨,是制作硝酸铵必需的原材料。由于当时世界各国都难以大量合成氨,制作硝酸铵炸药主要依靠智利所产硝石。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化学家就断言,能否占有智利硝石并生产硝酸铵类炸药,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条件。后来,德国化学家哈伯掌握了固定氮气法,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从此不再依赖硝石,曾一度让“一战”中的德国如虎添翼。“一战”后,协约国逼迫战败的德国公布了合成氨的方法,合成氨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硝酸铵生产获得了丰富的原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合成氨工业迅速发展,转向为农业、工业服务,并成为化肥的主要原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硝酸铵厂,用以制造炸药。中国是“一战”协约国之一,北洋政府向欧洲派出了十几万劳工,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中国却没有享受到协约国的权利,当然也并未得到合成氨的“秘方”。

由于中国不能自己制酸,工业用酸完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硫酸铵数量巨大,既花费巨大,且数量、质量受制于人。范旭东在股东大会上不是讲如何扩大利润,谈的都是世界大势、国家命运等“大道理”,看起来好像是“不务正业”,其实是他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的体现。如果没有此时的计划和布局,就不会有多年后永利酸厂的投产,永利的发展可能止步不前,中国工业发展也始终都要受制于人。范旭东显然不是井底之蛙,他以坚定的意志引领着企业前进的方向,从未放弃利国利民的思考。

1937年2月5日永利铔厂生产的中国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铔(肥田粉)

爱国和做企业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只有把企业发展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谋划,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才能得到根本的长远的发展。今天我国的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电商蓬勃发展,就是既响应了国家号召,又能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所以虽然时代在变,科技在发展,但企业家的爱国精神需要代代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