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理研究
5工业技术范围极宽,自制造以及管理经营,无所不包,即无一不待深厚的学理研究做基础、做向导,否则一定落伍,甚至全盘事业,偶为一二小缺点顾虑不周,遭了挫折。(1936年8月《祝中国科学社等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1936年8月17日至20日,中国科学社、中国数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七大科学团体在北平召开第三次年会。范旭东在此次年会上发表祝辞。以科学为本,重视技术创新,下根本的工夫,这是范旭东在祝辞中的主张。这种思想可溯源到屈原的《天问》,近则是王船山、郭嵩焘。
在湖南的历史上,王船山是较早接触到现代科学的人,提出将质测之学纳入格物致知的范畴。可惜这一巨识在当时并未产生重大影响。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认识在清末时期是有震撼力的,一时掀起了一场自救的“自强运动”(今日称作“洋务运动”)。中国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亲历欧洲社会,已认识到了富强的本源:重视商务,保护商民,民富是国强的基础;政教修明,以法治国,君与民交相维系;重视科学,发展教育,培养有用人才。显然,郭嵩焘比魏源又进了一步,但是仍然没有成为当时的共识,使得近代耽误了发展时间,当时之人“虚”而不“实”。因此范旭东认为,张謇、周学熙两位大纺织企业家早年成功、晚年失败,是没超越时见,不知道科学是技术创新之本,对科学没有深入的了解。
我们今日无法想象近现代民族资本家当年遭遇的心酸困难,在西方的羞辱、入侵面前,民族资本家虽然充满了寻道图新的热情,但是在科技、资本、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不是折戟而归就是举步维艰,无法突破西方的围剿而给中国工业带来光明。从古典科学走向现代科学,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凭经验和感觉实现技术进步。进入现代科学时代,个体的怀疑升级为集体的怀疑,偶然的发明让位于有意识的科学探索,巧合的发现演变成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工业方式。在当时,“社会环境”不好,顶多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能认识到“技”背后的“科学”,并且“百工技艺”没社会地位,因此,范旭东创办“黄海社”,国人不能理解,工商界也不能理解。范旭东常说以孤臣孽子之心办“黄海社”、办工业,谓“黄海社”是孤儿,谓孙学悟社长是“守寡”,又谓侯德榜是“寡妇”,可谓用心良苦。他似乎是堂吉诃德,离经叛道,与世俗作斗争,无惧成为众矢之的的“孤家寡人”。功不唐捐,范旭东早早地运用学术研究扩张产业,让“永久黄”飞龙在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时候,工商界才醒悟过来,跟风模仿范旭东。由此,范旭东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因其事业的巨大成功而被人承认了。也可以说,范旭东是一位“科学”的好导师,是一位技术创新的好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