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书生之见”

6.“书生之见”

6“书生之见”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1944年9月30日—10月10日《久大第一个三十年》)

《久大第一个三十年》是范旭东在1944年久大3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词。范旭东经常说自己是“书生”,也说他的团队核心骨干是“书生”。如范旭东在1934年说:“公司的人事方面,向来侧重同人的道德实践,不多在条文上用功夫。我们艰难的大业,居然由几个贫弱书生手创出来,不能说没有伟大的效果。”而在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范旭东是“书生”。英国人季培德与范旭东接触后,屡称他“非生意人,乃一理想者”,也就是说,季培德也认为范旭东是“书生”。

“书生”是指读书人,在古代是指儒生,后来比喻为不顾现实的理想主义。不懂现实,就可能会不顾现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古代,有一个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事务办理的分工,“书生”负责作价值判断,“非书生”做实事,二者原则上互不越俎代庖。当然,也有例外,当天下大乱之时,“非书生”没能力办成事,“书生”才出来办实事。罗泽南、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以“书生”带兵打仗。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的)精神》说:“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纵观古今中外,没有理想主义的引擎,人往往会自甘堕落;人是有“局限”的,一味尊重现实,被“局限”束缚,可能是一事无成。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在于总是会有少数人不顾现实,发扬理想主义,如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唤醒大众,鞭策大众。范旭东常说的“书生”,是他在道德心理上的依据,更是用以鼓励追随者们的“立法”。

湖湘文化向来有“书生”干“分外事”的传统。王船山以“书生”在南岳后山领兵起义,反清复明。清末,罗泽南、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以“书生”带兵打仗;魏源、王先谦、黄自元、朱昌琳、梁焕奎、禹之谟、龙璋等以“书生”经商,被誉为儒商。民国时期,范旭东以“书生”办化学工业救国,这是对湘商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照观历史,范旭东的“书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不会屈服于现实;另一个是分外的,这是报国心切的表现,充分开显了范旭东的爱国主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