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之研究

2.科学之研究

2本公司事业之重心,全在工厂,而工厂之能否改进,又视致力科学之深浅为转移,故欲稳固公司基础,则科学之研究,实为刻不容缓。(1924年6月22日《在永利制碱公司第四届股东会议上的报告》)

20世纪初,中国人办实业的实属凤毛麟角,办实业的人中肯同时办科研机构的,更是少之又少。范旭东就属于这“少之又少”的人。

那个时候,因为起步晚、底子薄、环境差,中国的技术类企业一般都缺乏独立自主的科研力量,往往需要向国外购买技术专利,甚至只能购买国外淘汰的技术。中国企业没有科研投入的传统,科技人才往往会选择进入国家创办的研究机构(当时国家创办的科研机构也严重不足),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科研和企业生产的分离。哪怕像张之洞、卢作孚、张謇这样响当当的大实业家,在生产经营上风生水起,但在核心技术的问题上依然是“望洋兴叹”,只有生产,没有科研。这基本上就是当时中国实业界的普遍现象。

范旭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科研成果必须要转化为生产力,科研和生产要结合,不能搞成“两张皮”。于是他决定创办中国第一个企业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那是1922年,尽管久大精盐公司投产已经近10年,其精盐销售早已进入获利阶段,但永利碱厂还在建设阶段,正是用钱的时候,办科研机构不仅是个资金的“无底洞”,而且一时难以见效,所以许多人嘲笑范旭东有点“傻里傻气”。但范旭东坚持“傻到底”,他斩钉截铁地说: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外景

事实证明,范旭东的这个决定是极具远见卓识的。黄海社成立之后,帮助久大、永利两家工厂掌握了一大批核心技术,打破西方公司的技术垄断,为侯德榜发明闻名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它还为国家的科研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黄海社一分为二,一半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中科院化学工业研究所;另一半则参与组建并成立重工业部综合工业研究所。可以说,黄海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国养士”。

当年在中国做这样的事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需要战略眼光。而好的战略眼光是超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