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经此一战
13物资上的收获不算多,但是加强了同胞对中国人在技术上的信心,从前怕外货竞争吓得不敢动弹,经此一战也附带减退了。(1943年5月30日《在新塘沽学社成立会上的演词》)
这是说的哪一战?1926年至1928年与英国碱业巨头卜内门之战。
这一战堪称惨烈。先来看看对战双方的实力对比:英国卜内门公司,当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制碱经验丰富、技术先进,1900年就已进入中国,是独霸中国碱业市场多年的“世界托拉斯”。而范旭东的永利制碱公司,成立不过数年时间,1926年才第一次制出合格的纯碱,尽管随后获得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但毕竟市场经验不足,尤其缺乏开拓市场的经验。看上去,对战双方实力悬殊,胜负似乎已定。这仗还打吗?范旭东说:打!怎么打?他们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
卜内门是怎么打的呢?打价格战。它企图凭借优势地位拖垮立足未稳的永利。卜内门作为世界碱业巨头,其市场遍布全球多地,中国仅为其众多市场中的一个,因此它手里可打的牌也更多。卜内门在中国发动价格战,尽管自身在中国也将遭受重大损失,但它可以“拆东墙补西墙”,通过在其他国家市场上的盈利来弥补在中国的损失,对其公司整体而言,影响是有限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永利则不同,永利的市场远不及卜内门,它手里只有一张牌,如果中国市场大幅亏损,是不会有其他市场的盈利来弥补的,这样一来整个公司都将遭受巨大损失。面对对手发动的价格战,范旭东没有退让,反而上前一步,迎头痛击对手。他这么做,一是因为退无可退,二是因为他还有“后招”。这个“后招”就是开辟“第二战场”。在中国市场,每次卜内门降价,永利都坚决跟进,苦苦支撑。同时永利还积极进军日本市场,并在日本市场上主动跟卜内门打起了价格战。这是卜内门万万没想到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日本市场上损失惨重。这时候,卜内门已经意识到,想在中国市场上直接压死永利是办不到的,而如果在日本市场继续与永利斗,最终只会落下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卜内门实在是不愿承受这么大的损失,于是主动议和,从此两家基本相安无事。
这一仗,看上去是平局,但真正的赢家是永利。这对士气的提升是巨大的!难怪范旭东如此兴奋。今天,中国企业依然面临着一些发达国家的打压,我们不能怕,也没必要怕,今天的中国不是百年前的中国,当年的范旭东与卜内门打仗尚能不落下风,今天的中国企业有什么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