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服务的精神

9.为人类服务的精神

9我们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们为救国家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1933年12月20日《办实业的目的是在革命——因硫酸铔厂喜报联想到救亡及为人类打算》)

这是范旭东在1933年发表在《海王》旬刊的一篇文章。显然,他是有感而发的。当时,西方帝国主义垄断科技专利,不顾我国的利益与尊严。

心怀全球之“大一”,眼光不局限于自身或自己的国家,为人类未来做打算,服务人类,造福世界,是范旭东以及其“永久黄”之追求。仁爱天下,兼济天地之所覆、日月之所照,是王船山“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涵。可见,范旭东继承了王船山“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涵。范旭东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时,期望成为“永久黄”技术的神经中枢,进而为中国的技术神经中枢,再进而为世界的技术神经中枢。他也果真做到了这几点,其成立中国工业服务社时,已是中国的技术神经中枢;其研发出新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为南非、巴西、印度等国提供制碱技术援助,已是世界的技术神经中枢,故他说“世界有我们民族翱翔的余地”了。

范旭东是理想主义者,有仁爱天下之心,注重关爱弱势群体的尊严与权利,要改革社会,以道德建立乾坤,所谓经邦济世也,这是两千年来中国儒家的人文价值取向。这种思想写入了《礼记》的《大同篇》。人既是“神灵”,也是有局限的机器。理想,是无限智心的“神灵”;现实,是局限的机器。范旭东说,“人毕竟是人”,“既然是人,就应该有灵性、有骨头,顶天立地做人”。显然,西方商业的逻辑与全球世俗的逻辑是会取向“现实”。过去,欧洲知识分子谴责西方资本主义的血腥,即在于此。实际上,近现代的西方侵略中国,也是如此。创造出一种力量制衡“现实”,证成理想,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人类的追求。如德国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建构,即是如此。而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这种认知与建构,简而言之曰“仁”,相应的制度设计见诸《易经》《周礼》《左传》《尚书》《论语》《孟子》等典籍。可以说,仁爱天下、照见天心,是儒家的高贵品格。范旭东显然是继承了儒家的高贵品格,他志在造福全人类,而非谋求个人财富。范旭东说过许多体现这种精神追求的话语,例如:“在科学昌明交通发达之今日,任何事业,都带有国际性的趋势,凡办实业的人,其眼光不独只看到自身或者自己的国家,同时应该看到全世界,这便是说,无论举办某种事业,在为自己打算之外,更要为人类打算;这一点,是20世纪的新文明,也就是人类的新进步。”“那位革命的先觉,他只忧虑着中国工业的前途,以为‘亦恐徒劳’,而不明白应在这忧虑之中迎头赶去,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人类服务的道理。这并非陈义过高,我们生在今日,实在应有这种眼光,应具这种精神。”“我们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们为救国家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永久黄”打破苏尔维集团的垄断后,将制碱法的技术公布出来,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范旭东主张为人类做打算,“以大无畏的精神为人类服务”。范旭东说:“我们决不能今天受人欺压,骂人不仁不义;明天再去欺压别人,又被骂作不仁不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现在,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标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