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家自述的著作
7中国是世界古国之一,文物灿然,绵延到几千年,谁也不相信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一本技艺家自述的著作,这个不仅古代没有,现代也还是一样。(1938年8月7日《为今后中国工业建设进一言》)
今天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出一本技艺家自述的著作有这么难吗?这在今天不难,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很难,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个天大的难题。
当然,范旭东的话说得太绝对,在中国古代,也不是完全没有技艺家自述的著作,比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杰出的科学著作。但是如果按照范旭东的现代科学标准,那些专著确实又存在着缺憾,要么只是对日常经验的观察和总结,没有提炼出抽象的、普遍适用的理论;要么就是内容过于庞杂,没能走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道路。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科学著作,也长期被边缘化,没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按范旭东的说法就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在中国要文字和技术兼长,是件难事,更可推想到,以文字为本位文化的中国,不容易识透近代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
那怎么办呢?范旭东决定自己干。而且早在1938年他讲那番话之前就已经开始干了。1926年永利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质奖章,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国际声誉,那时候范旭东就开始想一个问题:如何把永利的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最终变成中国经验、世界经验,造福更多的人。于是他找到他的技术合伙人、永利制碱法的主要发明人侯德榜,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把10年苦战所得到的制碱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专著。经过侯德榜的认真整理和修订,1933年《制碱》(Manufacture of Soda)一书以英文在纽约出版,当时在我国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化学家威尔逊教授称:《制碱》是中国化学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五届年会主席在首次颁发荣誉金牌给侯德榜时,对《制碱》一书也作了高度评价:所著《制碱》一书,尤为中外学者所共仰,尤为我国工程界之光荣。

1933年侯德榜博士《纯碱制造》英文版(左)在纽约出版,后又以中文版的《制碱工业》在国内出版
可以说,《制碱》这本书开了中国人撰写现代科技专著之先河,也为中国化学工业的接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中国沿海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是只要《制碱》这样的书还在,中国化学工业就不会亡。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中国化工产业内迁之后,依靠之前的技术积累,迅速在大后方恢复生产,为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就提醒今天的企业家,要注重科学技术的传承,别让自己的经验“断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