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立于实验之上
4科学立于实验之上,一个人不动手,不爱利用机械的人,叫他从哪里去实验,离开实验,还有什么法子和科学结缘,这不是很显然的事实吗?……今日中国人的不肯用手,却是习惯成了自然,实应该改变改变。(1938年7月7日—1939年11月20日《闲穷究》)
这是范旭东一段对国人苦口婆心的劝告。他还有一段更生动的描述:“工程师的上衣口袋,总插一管计算尺,随身带着,这是他们的习惯。设若有人问,九个钟头和十八分,合算起来有多少分钟?他决不像平常人一样,口里念着六九五百四十,加上一十八,眼睛几翻,五百五十八叫了出来,显得多么聪明。工程师撞了这种事情,立刻把法宝从口装抽将出来,上下一推,千真万确的,把五百五十八的数字摆在尺上,一声也不响完事。没有看惯的人,觉得这样做法太拘板,心窃非之。”这其实就是范旭东的“夫子自道”,他就是这样的“工程师”,遇事先动手。
这实在是一种在当时中国人中十分稀缺的习惯和品质。中国人绝对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总是显得很机灵,但是也有普遍性的毛病,那就是动手能力不足。千百年来,劳心者在上,劳力者在下,科举当道,士子们喜欢“坐而论道”,不屑于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古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是这样的:士、农、工、商。工匠和商人排在最后面,也就难怪在当时的中国办企业这么艰难了。但范旭东这个倔强的湖南人,虽然一辈子自称文人,但骨子里有湖湘文化中的“实干”基因,所以,他不顾别人的看法,撸起袖子就干上了。著名学者傅斯年有一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哪怕是搞学术,他也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戳到了中国人的软肋!中国太缺那种随时在口袋里放一把尺子的工程师了。
幸好,现在的中国人大不一样。邓小平同志曾经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9]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0]。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重视实干精神和动手能力,当年范旭东所推崇的“工程师”,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工匠不再是社会的底层,而是人民的“宠儿”,有了这种“工匠精神”,还怕办不好企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