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图之力未敢及人

19.报图之力未敢及人

19报图之力未敢及人,设长此听其推移,不惟辜负当日光复旧物之初衷,且国家富源必永无开发致用之一日。(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政府呈文)

如今看来物美价廉的精盐,在20世纪初仅有洋人能生产,上层社会人士才有资格食用,普通百姓食用的皆是粗盐。旧中国因技术落后,精盐市场长期垄断在洋商手中,价格高昂。

1913年,作为财政部的一员,范旭东被派往欧洲考察盐务时发现,欧洲各国明文规定,若盐中氯化钠的含量低于85%,则不允许用于喂养牲畜,而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地方的食盐中氯化钠的含量竟不足50%,中国人吃盐居然连国外的牲口都不如!由于化工人才极度匮乏,国内一直使用效率低下的煮盐法,产量低、成本高,这对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范旭东激起了发展祖国化工的雄心壮志,决心放弃官府的“铁饭碗”,肩负起创办精盐工厂、改良盐质的重任。

创业之路几多坎坷,范旭东逐一克服批文、设备、资金等难题,办起了中国第一个精盐厂——久大。1915年年底,久大的第一批精盐从生产线流出,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造的高纯度的食盐。久大精盐一上市,就因物美价廉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也触动了洋人、旧盐商的既得利益,他们拉拢军阀对久大进行“围剿”。

久大精盐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初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

在困境面前有人选择逆来顺受,有人犹豫不前错失良机,也有人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负重前行。在国家危亡之际,范旭东决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是他作为一名化学家的使命。既已决心推动盐务改革,范旭东就绝不允许自己失败。旧盐商掐断原料,不再供应粗盐给久大,他就自己建立粗盐加工厂,与中国的精盐商合作解决原料问题;面对军阀每担精盐征收2元税银的要求,范旭东据理力争,决不妥协;地方政府刻意刁难,范旭东百般忍让,只求久大能顺利生产;洋商借盐务署之手对久大精盐公司制订了年产万吨的限额,并会同盐务稽核所封闭了长芦盐坨,妄图从原料上控制久大生产。此时恰逢五四运动爆发,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下,洋人不得不放弃对久大的打压政策。

久大的事业是开创性的,结束了中国千百年来制售土盐的历史,并在制盐的基础上生产牙粉、酱油等产品,在工业自主、实业救国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