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加紧工作
14外国专家表示,在美国有五成人工可以做到的工作,中国有七成人工也能做到。我国工业落后,百不如人,如其工作能与美国纯熟工人比较相差不多,已算难得。可见事在人为,我们还应加紧工作,务求上进,事事才有进步。(1936年4月22日《在侯德榜由美回国见面会上的讲话》)
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的重庆,一方面在庆祝胜利,另一方面在进行国共谈判。有一个人的去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毛泽东为他送的挽联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蒋介石为他送了挽联:“力行致用”,这个去世的人就是范旭东,他把一生留给了“加紧工作”。
1936年4月,范旭东召集大家见面欢迎侯德榜回国。侯德榜出国这段时间,主要是两项重要任务,一件是为铵厂的设计,主要是学习经验、设计图样;另一件是采购机器,挑选世界上最好的机器设备。这期间,侯德榜只带领几个助手,拼命苦干,以极廉的代价办成了所想之事。范旭东也知道,侯德榜每天都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对此,他感触很深,发表了这段简短的讲话。
范旭东时常勉励团队成员要“加紧工作”,这是范先生的心里话,也是他的一贯表现。为中国化学工业奋斗的30年,他始终保持着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一刻也没有停歇。32岁,他创办久大精盐公司;36岁,他创立永利制碱公司;40岁,他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46岁,他发行《海王》旬刊;52岁,他创办永利硫酸铵厂;54岁,他成立中国工业服务社;62岁,他成立海洋研究室。63岁,他在重庆沙坪坝逝世。30年,一分一秒,加紧工作,成绩斐然,为中国民族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时的范旭东(左一)
时光到了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到京都。在列车上,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小平同志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7]在与时间赛跑中,我们坚持看准的事抓紧干、确定的事坚决干,跑出了加速度,干出了新精彩,创造出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新时代是紧锣密鼓干出来的,不是慢慢悠悠等出来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时不我待的行动者,需要只争朝夕的实干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加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