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方面拔选人才

19.从青年方面拔选人才

19我个人的意见,最好还是从青年方面拔选人才出来,加以培植,比较稳当。我们把过去的做法,耳提面命的传授给他,只要他能消化,新生命一定可以造得出来的。久永如此,黄海亦如此。(范旭东致孙学悟信)

在当代,一名保安考上北大,很快便可以上热搜;在过去,一个服务员成为工程师,那简直不可思议。可这种事情就发生在“永久黄”团体。据说一个服务员,一点文化也没有,但勤奋好学,侯德榜经常抽空帮他学文化,后又送他到化验室学习……这个服务员一步一步就晋升到了工程师。侯德榜在培养青年上,可谓是呕心沥血。“永久黄”积累了一套培养青年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严帮结合”。这种方法很奏效,代代相传,有的从描图员成为了工程师,有的从艺徒班的技工成了总工程师。

在“永久黄”稍有起色之时,范旭东开始思考起团队的青年人才问题,他深知“青年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只有一代代青年人奋发起来,一代代青年人传承下去,团队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化工实业才能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出更多青年化工人才,范旭东创办了“永利碱厂特种艺徒班”,面向全国各地招收学员。范旭东深知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就流水线工人,而是在为祖国的未来培育高端技术人才。在培训期,范旭东不计时间,不计成本,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安排高端技术人员与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带领实习,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年轻工程师。

青年就是团队的新鲜细胞。为了使年轻科研人员能够保持学无止境的状态,紧跟国际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范旭东拟定了《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办法》。当时正值日寇侵华,举国涂炭,尽管企业断了收入来源,全靠举债度日苦苦支撑,但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范旭东仍咬紧牙关缩衣节食,从各处筹措资金坚持选派青年出国,1931年至1948年期间,永利派出留学、进修、参加国外技术服务工作的人员就达近50人。这些出国深造的青年们也没有辜负范旭东的期望,在学成之后全部回国,成为了团队骨干。

在范旭东几十年的努力下,“永久黄”这个技术班子为中国的化工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端技术人才,这些青年人继承了范旭东“以为社会服务为最大光荣”的团队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侯德榜于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烛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64—1968年)、第一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孙学悟于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