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比较新颖的研究
19近年黄海尝试了几种比较新颖的研究,可惜我们到现在还在暗中摸索,没有多大成就,菌学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2月21日《〈黄海〉发刊的卷首语》)
引文中的“黄海”指的就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它的前身是久大附设的化学实验室,1920年,范旭东把实验室独立出来,花十多万银元购买土地、建设实验楼,1922年春,研究室定名为“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请孙学悟博士主持。对于建立研究社,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反对的声音并不少。从引文中我们也能看出,黄海的发展遇到很多困难,在一些领域“没有多大成就”,但范旭东为什么坚持要做这件事呢?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这是范旭东的“备胎计划”。
办企业最怕的是什么?一怕缺钱,二怕在技术上被人“卡脖子”。可问题是,企业如何避免被人“卡脖子”呢?这就要保证当风险发生时,有应对方案。也就是说,企业要同时掌握和探索多条技术路线,分散风险压力,增进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在研究制盐、制碱、制酸的同时,它还探索其他方面的“新颖的研究”,比如,菌学、肥料、轻金属、水溶性盐类等,具体研究过高粱酒、汾酒、山西醋、绿豆粉条、明矾、铝等。这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谁也不知道哪条路能走得通,或许研究会失败,或者研究成果找不到应用场景,但也会有一些“意外之喜”,比如,作为研究的副产品,带有盐分的“明星”牌牙膏曾在抗战前后风行一时;1932年完成了提制铝化氧的初步工作,1935年试炼出我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研究了食盐精制除钡的方法,从此消除了四川犍为、乐山地区曾经流行的“痹病”。当然,大部分研究成果并没有走出实验室,就默默地躺在记录本上,或许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但这是企业必须承受的“冗余”,就像每台汽车里的备胎,可能用不上,但必须要有。
这再次让人想起了华为。可以说,几乎在所有关键产品上,华为都准备了“备胎”。在国家层面也一样,钟南山院士在上海科技大学2021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透露,中国现在有71个疫苗正在研发。为什么同时研发这么多?因为要同时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而且大部分都是“备胎”,这样不管今后发生什么变故,中国都能确保有疫苗可用,这是预防风险的最佳策略。
你的公司有“备胎计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