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方学术技艺
6回想近百年来,西方学术技艺传到中国的状态,简直是糊糊涂涂和旧社会搅和着,谁也不从根本下功夫。(1936年8月《祝中国科学社等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这是范旭东受邀在中国科学社等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上的发言内容,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一家企业的成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制度……这些都对,但如果一定要找到那个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范旭东的担心是有道理的。1936年,西方学术技艺传到中国也近百年了,但情况怎么样呢?“起初,天文、历数、造船、制炮以至清末张南皮(张之洞)在湖北的各种工业设施,未尝不盛极一时,转眼即归岑寂。”洋务派主将张之洞在湖北搞重工业,成果不可谓不丰硕: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个个响当当,可谓“盛极一时”,但结局仍是“转眼即归岑寂”。哪怕是张謇、周缉之这样的人物,也“羡慕近代工业繁荣的情绪有余,这繁荣究竟是建造在什么基础之上,却无暇计及,毕生事功,无异浮萍,不待人亡,政已垂息,百年往迹,大抵如此”。范旭东大为叹息,并犀利地点出病根:没有研究学理。学理属于基础研究的范围,是工业繁荣、企业兴旺的根基,但当时的中国人偏偏不肯在这方面下功夫。
范旭东有扎实的学术根底,见识又广,他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点。他在多国求学、游历,发现工业之强盛只是富足社会的表象,而支撑这层表象的,是极其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无用”“无聊”之事,西方人孜孜不倦地追逐了几百年,欧几里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在中国人看来“不务正业”之人,却是近代西方人眼里的大明星。正是这些“无用之人”“无用之学”,奠定了近代西方工业崛起的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办企业,是范旭东最为艳羡之事!
当然,现在的中国不一样了。虽然在一些领域仍然会被西方技术“卡脖子”,但我们看到了赶上来的希望,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11]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步:经费和人员投入快速增长,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重大创新成果加速产出。企业纷纷投入重金支持基础研究,华为公司甚至在法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数学研究所。这就是范旭东所说的“从根本下功夫”,今天中国的企业家,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