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德一心
9欲成一业,端赖共事之人一德一心,任劳任怨,绝无侥幸成功之理。(1940年1月1日《敬告公司同人》)
纵观古今中外,各项事业的成功都是在通力合作中实现,战国时期赵国的强大得益于“将相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以少胜多关键在于刘备与孙权的协力抗曹;《资本论》的问世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力合作,永久黄团体事业的发展壮大也不外如是。
永久黄集团是由久大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与黄海研究社等“四兄弟”组成,要想让四个各奔前程的“兄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促成一个集团的发展壮大,自然离不开兄弟们齐心协力,相互合作。

1928年3月30日久大永利总管处同人合影,前排左五为范旭东
1924年8月13日,耗费200多万元的永利碱厂终于正式投产了,然而令人失望的是6年艰苦奋斗的成果仅是一堆黑红相间的“怪胎”。面对这个结果,股东们开始动摇了,谁也不愿继续投资,不得已之下,范旭东只得从久大借款来维持永利的运营。久大在只有40万资本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20万支援永利,幸而永利也未辜负兄弟的厚望,在苦心钻研近两年后,终于生产出了真正的碱,成为远东第一个生产出纯碱的企业,在中国化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中国化工进步的象征”。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每个员工同心同德、共同奋进。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面对日本人打着“日中亲善”的旗号妄图“名正言顺”霸占永利的丑陋面孔,范旭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带领全体员工西迁入川,计划重新开始永利的事业。
盐是制碱的原料,四川自贡以盛产井盐著称,然井盐工序繁难,其价格远高于海盐10倍,而当时永利采用的索尔维制碱法对盐的利用率仅70%~75%,浪费颇多。为了节约成本,侯德榜带队远赴德国学习利用率高达90%~95%的蔡安法。然而德国作为日本的同盟者,又怎么会帮助中国发展实业?
面对德国的百般刁难,范旭东和侯德榜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新的制碱工艺。侯德榜在德国与美国四处搜集与制碱相关的资料,制订试验计划,范旭东则带领永利工程师前往香港与上海完成实验。一方在彼岸学习技术制定方案,另一方在国内收集器材反复实验,战乱与距离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1941年,历经3年的艰辛,在侯德榜与永利科研团队的攻坚克难下,一种类似蔡安法但又远胜于蔡安法的制碱工艺被研发出来,这就是“侯氏制碱法”。他创造了中国化工业的一大奇迹。
永久黄集团的成功,凝结着范旭东的付出与心血,更离不开永久黄团队成员的同心协力、齐头并进。
着眼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人都肩负起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需要人人都脚踏实地地接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