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一个半工业实验

14.先做一个半工业实验

14去年黄海在五通桥举行二十周年纪念,有许多关心这种情形的朋友,提议应该由社里指定几个人专负责应付这类临时发生的问题,同时应另自设一个机关,凡是经过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结果,认为前途有望可以设厂大量生产的,必先做一个半工业实验,不要拿研究室所得的结果,一步就跳到建设工厂,免得中途发生危险,贻累无穷。(1943年6月10日《在三一化学制品厂开幕演词》)

这句话里面的“另自设一个机关”,指的就是三一化学制品厂,因为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所以命名三一。

这家工厂有点特殊,在“永久黄”中也不太抢眼,容易被人忽视,但它十分重要,不得不拿出来专门讲一讲。1942年,范旭东的工厂搬到四川已有4个年头了,久大川厂、永利川厂都已在当地站稳脚跟,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也已初试成功,按理说应是暂时松口气的时候,但范旭东仍然在“盛世”之中察觉到了危机。他说:“因为实验室的研究和设厂大量制造,中间有许多要件必须切实查明,要经过一段半工业实验阶段,才靠得住。这在欧美化工先进国,凡是创造一种新的商品,早已认为是必经的步骤。中国人才物力都不许可,国人又急于要见功效,这种做法,以为是绕弯子太大,嫌它迂缓,情愿花莫大资金,拿正式的大厂做他们的试验场,遇到意外,不免再衰三竭,终归于失败,落得一个怨天尤人完事。”化工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技术含量极高的产业,每推出一款成功的化工产品之前,先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大量的实验,等产品性能稳定了才能上市。试想一下,久大制精盐、永利制纯碱,哪一个不是在经过千百次的试错之后才取得成功?特别是永利制纯碱,从1916年初步实验,到1926年成功制出纯碱,竟然花了10年时间!然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吃这个苦,企图跳过中间反复试错的环节,直接把“梦想”变成产品,结果可想而知,往往一塌糊涂。范旭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仅站出来现身说法,而且亲自创办了“三一”这家专做“半工业实验”的工厂,等于是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建了一个“缓冲带”,实验室出来的成果,不急于量产,先在“三一”这样的工厂里验证一下,直到产品可靠了,才进入正式工厂批量生产。

上世纪40年代初永利川厂用于“侯氏碱法”实验的部分设备

这个道理,今天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懂了,以汽车为例,先是在车展上推出一款炫酷的“概念车”,然后进行大量的测试,等性能确实可靠了才成为“量产车”,可想而知,从“概念车”到“量产车”,中间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急不得。其实,当年范旭东建的“三一”工厂,不就是一个现成的“转化工厂”吗?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孵化器”,实验室里的那些成果,先在“半工业实验”工厂里试一试,总有几款适合量产的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今天遇到困难,不妨到历史当中去寻找经验,或许,你正感到焦头烂额的事情,之前已经有人成功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