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有限公司

17.股份有限公司

17近代工商业所以能够发达得这样快,我们不能否认这是工商业技术和管理突飞猛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股份有限公司这个组织法绝大的贡献。近代工商业需要巨大资金,这集资的使命,除开少数例外,全仗利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来担负。(1938年7月7日—1939年11月20日《闲穷究》)

范旭东很“时髦”,他办的企业名为“股份有限公司”,目标就是办成扬弃官办民企基因的现代企业。为什么要赶时髦,其实也是无奈,那个时代集资不易,募股和借债差不多,股款要计官息。我们知道,不管办什么厂,都需要时间才能出产品,而且新产品初上市,未必有利。如果收股之日起付息,光是这一笔债,就让人喘不过气。范旭东不是办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人,但是他敢于打破这些旧习办成新式企业。他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并且不发官息,有纯利的年度按章分红利,分多少也要看纯利多少,而不是把利润全分掉。正是这种组织形式和内容的革新,让他们赢得了先机。

范旭东的企业股东都不是一般人,而是梁启超、杨度、冯玉祥、黎元洪、曹锟等这些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随着久大的生意做大,股东们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股东们除了拿红利,也在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当时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杨度也是他企业的股东,据说为了解决精盐的销路问题,他亲自出马,趁着袁世凯吃饭的时候,送去了两瓶精盐,袁世凯吃开心了,一高兴便把长江流域的湘、赣、皖、鄂的盐业销售权给了范旭东。

《久大记名股股册》部分股东情况

办企业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何况是办化工企业,这是最为艰难、最具开创性的事业,范旭东就是在大胆尝试中前进。他尝试选择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并在选择中进行了“不发官息”的创新。我们常常习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好好去甄别。说到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8]“坚决地试”这几个字掷地有声,那种“不争论,大胆试”的务实态度让处于争议旋涡中心的中国新生证券市场起死回生。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时候就是要有试试看的态度,也要发扬创新精神,赶赶“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