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接近大自然
14以中国人的严明气力,如其肯接近大自然,那茫无边际的世界,尽有发挥每个人贪心的余地,绝对有益人群,用不着敲骨吸髓来盘剥同胞。(1938年7月7日—1939年11月20日《闲穷究》)
这段话是范旭东对王船山反思理欲关系的继承,要转贪为善。我们可以用中性词“无限欲求”来描述“贪欲”,“无限欲求”上升为“无限智心”(仁爱),一则是促进财富创造,一则是促进社会制度进步。科学,是满足“无限欲求”,可以为人类探索无限发展的要素,提供无限发展的机会,但是需要“无限智心”来驾驭。
王船山认为,可增强欲望以促进财富增长,而寡欲者,寡情薄理,不足以担当大任。王船山《诗广传》卷二云:“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之薄于以身任天下也。”范旭东也认识到了欲望的合理性价值,倡导世人转“贪”为善,“贪”于科学研究,“贪”于工业救国。人之社会驯习,会使人不断增强欲望,并产生“无限欲求”,追求“可久可大”,以至于“万岁”。“万岁”,其本意是“永恒存在”,故“贪”乃人之常情。周朝青铜器上有“子子孙孙永宝用”,自古以来,全人类都尊重这种人之常情。转贪为善,这是圆转的大智慧,也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试错的经验总结。大禹治水,将贪欲导之于正确的轨道,可有益于社会。古代,科技不发达,“贪欲”往往造成社会灾难;到了现代,科技发达,人可以将“贪欲”导入无主时空,并无限扩张,创造新事物,增益社会福祉。
“不朽”,作为普遍性的“无限欲求”,是每个人向上向善的无限动力。儒家讲的“三不朽”,是立功、立德、立言。古代的书法家还说,立艺也可以“不朽”。质言之,任何人都追求“不朽”,也可能实现“不朽”。贵州福泉县的葛镜桥,与赵州桥齐名,乃是明末葛镜以个人之力花了40年捐资修建的一座桥梁,至今400余年了。当时的人,以葛镜的名字命名这座桥梁,以为表彰其服务社会的义举,而葛镜也因此而“不朽”。葛镜之事,让世人点燃了奋斗的无限激情!因此,任何人只要追求“不朽”,希望事业“可久可大”,开启无限智心,就不会自暴自弃,放纵肉欲,而是拥有无限动力,以苦为乐,愈苦愈勇,孳孳不倦。范旭东以“永久黄”命名其团体,其义也在此。
但千百年来,成功驾驭“贪欲”,自由自在,这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殊胜。虽然科技帮助人类满足了一些“贪欲”,但大多数人驾驭“贪欲”的自身能力没什么长进,积累的驾驭“贪欲”的经验也不足。人无法克治自己的“贪欲”,失败之后又忏悔,忏悔之后又充满“贪欲”,随后又驾驭失败,循环往复。质言之,驾驭“贪欲”失败,不能怪罪“贪欲”,而是要思考提高自身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