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大哥是真正中国式的”
10团体中称久大做“老大哥”,我时常加上一个注脚,提醒大家,我说:“这位老大哥是真正中国式的。”(1944年10月10日《海王》第17年第3期)
前面说到范旭东创新的一面,这里要接着说一说他“保守”的一面了。
说到底,范旭东终究是一位中国式的知识分子、企业家,虽然他看上去很新潮,接受了许多西方新思想,但他毕竟是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中长大的。这在他办企业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久大是范旭东创办的第一个企业,被他视若“长子”,也被他寄予厚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三十年间久大的成就,略如上述,其实久大在本身业务上的表现,还远不如间接的来得伟大: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化工学术上的贡献,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基本化工界的业绩,永裕盐业公司在国际经济战线的胜利,荦荦大端,足够惊人。”而久大简直就是黄海、永利、永裕的“提款机”!有一次,永利需要1万元,陈调甫拿着范旭东的亲笔条子,到久大会计处领款,会计科长周雪亭把账簿给他看,说:“久大资本只有40万元,现在借给永利的已有20万了,以后怎么办?”两人相对唏嘘,陈调甫惶恐得无地自容。但就是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久大仍然多次向黄海、永利这两个“难兄难弟”伸出援手。
可能一些读者会说:这不是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做法吗?太落后了,不应该!对,这是违法管理制度的,但他又能怎么办呢?当时的中国,企业要融资比登天还难,永利制碱是个烧钱的项目,如果在前期没有支援,它很快就死了,黄海是一个没有盈利能力的科研机构,当时政府拿不出钱支持,社会资本也奇缺,这个时候久大不站出来,那永久黄团体就要散摊子了。
也许,靠久大来支持黄海和永利不是什么“科学”办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我们现在常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当初继续照搬苏联的那一套,那我们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我们向外国学习,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该变通就得变通,外国有的,我们可以不搞,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搞。
今天我们办企业,也不可唯外国的马首是瞻,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拿来”,另一方面也要扬弃,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