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从五四典型到左翼先锋
讨论左翼文艺思想资源的积累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基本资源,无论从革命政治角度还是从文艺思想史角度,瞿秋白都是关键人物。其中,五四西学的接受与瞿秋白的关系是恰切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左翼文学的发生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丁守和先生的看法,认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前,无产阶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文学领域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直接的影响发生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 [1],并将此作为一种先定的、革命真理般的事实。于是,大量关于左翼文学的研究或直接切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联时期,或以鲁迅对左翼文艺思想的接受为发端。[2]类似的以共产主义革命史的大判断淹没左翼文艺思想发生问题的讨论,往往只见革命队伍不见革命心灵、只有革命思想崇拜没有文学趣味选择。这种情形导致诸多现当代文艺思想史的研究最终流于以政治共识取代文艺思潮辨析。尽管在革命年代文艺论争语境里,任何话语和理论争鸣首先是为着现实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学术推进并不是根本旨趣。但以功利目的为一切左翼文学研究的大前提,除了证明研究本身循环论证的逻辑谬误和研究者心态的无可奈何,并不能推进对问题的真正认识。
显然,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的源头,不能仅仅追溯到左翼文艺世界性高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四文艺与左翼文艺都是五四时期思想资源的一部分,都只是共时性存在的西学接受引发的大潮之一。一定意义上说,左翼文艺思潮只不过是五四新文艺大潮中的一种自由主义形态、一个支流,左翼并非五四先锋大流中的唯一。因此,考察左翼文艺思潮在五四前后的接续变迁,直接切入左翼文学高潮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相当不可靠的。而讨论左翼文艺思想资源的发展史,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基本资源,无论从革命政治角度还是从文艺思想史角度,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者、五四青年的先锋人物瞿秋白都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其中,五四西学的接受与瞿秋白的关系无疑也是个恰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