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述林》的“诞生”

一、《海上述林》的“诞生”

众所周知,鲁迅与瞿秋白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不久后壮烈牺牲。对此,鲁迅悲痛不已。为纪念瞿秋白,虑及于公于私的两种情缘,鲁迅、茅盾和一些瞿秋白的其他友人决定,搜集瞿秋白的遗稿和已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1936年10月15日,鲁迅在给曹白的信中写道:“《述林》是纪念的意义居多,所以竭力保存原样。”[48]由是之故,世乃有《海上述林》——这部“在中国出版界中,当时曾被认为是从来未有的最漂亮的版本”[49]的书。

关于《海上述林》出版缘起,正如鲁迅对冯雪峰所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50]1936年10月6日,鲁迅致信曹白说“这是我们的亡友的纪念”[51],1936年10月15日,鲁迅致信台静农说“今年由数人集资印亡友遗著,以为纪念”[52]。上述的纪念之意,也就是鲁迅在《〈海上述林〉下卷序言》中所说的——“有些所谓‘悬剑空垄’的意思”[53]。

为了筹划编印《海上述林》,鲁迅首先廓清的是文稿的版权归属问题。1935年6月24日,鲁迅致信曹靖华说:“现代有他的两部,须赎回,因为是豫支过板税的,此事我在单独进行。”这里说到的“现代”的“两部”,就是瞿秋白译的苏联文艺论文集《“现实”》和《高尔基论文选集》两部译稿。当初曾交给现代书局,并预支版税二百元。现在要编《海上述林》,需赎回译稿,并需归还现代书局预支的版税。[54]

为此,“急于换几个钱”的鲁迅1935年7月30日、8月9日两次致信黄源,想让黄源尽快编发从而“速得一点稿费”,目的是向现代书局赎回瞿秋白的两部译作。[55]8月12日,黄源代鲁迅从现代书局取回“瞿君译作稿二种”,“还以泉二百”。[56]9月8日,鲁迅致黄源信中说:“陈节译的各种,如页数已够,我看不必排进去了,因为已经并不急于要钱。”[57]9月16日,鲁迅又致信黄源说:“如来得及,则《第十三篇关于L.的小说》,可以登在最后,因为此稿已经可以无须稿费。”[58]

当然,收集并出版瞿秋白文稿以示纪念,并不是鲁迅一人的想法,而是“很有几个人”的共识。1935年6月24日,鲁迅致信曹靖华:“它兄文稿,很有几个人要把它集起来,但我们尚未商量。”[59]从鲁迅给郑振铎写的信来看,主事者起码还有茅盾和郑振铎,但鲁迅是当中最用心力的人,而郑振铎是捐资较多的一个。[60]

1936年7月17日,鲁迅致信杨之华,确定“先印翻译”[61]。到这个时候为止,《海上述林》的编辑工作不仅资金基本到位,稿件也大致集拢完毕。更重要的是,《海上述林》纪念瞿秋白这位一代译才的出版定位,从此正式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