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瞿秋白文集及研究文献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89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版。
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姚守中、耿易、马光人编著:《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丁言模、刘小忠编著:《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周红兴:《瞿秋白诗歌浅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王铁仙:《瞿秋白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杨之华:《回忆秋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丁守和:《瞿秋白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冒炘:《瞿秋白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韩斌生:《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邓中好:《瞿秋白哲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刘福勤:《从天香楼到罗汉岭——瞿秋白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宝林、陈铁健:《陈独秀与瞿秋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季甄馥:《瞿秋白哲学思想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京生:《瞿秋白与鲁迅》,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刘小中:《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之光编著:《瞿秋白家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孙克悠:《瞿秋白平反工作纪实》(内部资料),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丁景唐、文操编:《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瞿秋白百周年纪念》编辑组编:《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孙淑、汤淑敏主编:《瞿秋白与他的同时代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汤淑敏、蒋兆年、叶楠主编:《瞿秋白研究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林元、周显信等:《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赵元明编:《烈士传》,大众书店1946年版。
王士菁编著:《瞿秋白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观泉:《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铁仙:《瞿秋白文学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王铁仙、刘福勤主编:《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瞿秋白纪念馆编:《瞿秋白研究》(第1—18辑),1989—2015年。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主办:《瞿秋白研究论丛》(第1—11辑),2007—2019年。
胡明:《瞿秋白的文学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瞿秋白著,周楠本编:《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反思录》,(台湾)独立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
周淑芳:《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汪禄应:《瞿秋白汉语现代化的探索》,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瞿独伊、李晓云编注:《秋之白华:杨之华珍藏的瞿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胡仰曦:《痕迹:又见瞿秋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张历君:《瞿秋白与跨文化现代性》,(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张丽:《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译著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缪灵珠译,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孟庆文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尹鸿、康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陈圣生、施燕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克莱尔·霍林沃思:《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高湘泽、尹赵、刘辰诞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保罗·皮科威兹:《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谭一青、季国平译,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季耶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斯·舍舒科夫:《苏联二十年代文学斗争史实》,冯玉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费德林等:《前苏联学者论中国现代文学》,宋绍香译,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玛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陈圣生、华利荣、张林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汤新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雅克·朗西埃:《文学的政治》,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长堀祐造:《鲁迅与托洛茨基》,王俊文译,(台湾)人间出版社2015年版。
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井政喜:《革命与文学:19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新论》,许丹诚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迪克·赫伯迪格:《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席志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张秋华、彭克巽、雷光编选:《“拉普”资料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白嗣宏编选:《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金光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德威主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台湾)麦田出版2021年版。
其他文献
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研究》,新建设杂志社1951年版。
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冯雪峰:《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萧公权等:《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社会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苏区文学研究室编著:《江西苏区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衍柱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张起厚:《中共地下党时期报刊调查研究》,(台湾)永业出版社1991年版。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张大明:《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朱辉军:《西风东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程正民:《二十世纪俄苏文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善忠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1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福康、丁言模:《杨之华评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刘勇、杨志、李春雨等:《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宏志:《鲁迅与“左联”》,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张小红:《左联与中国共产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姚辛:《左联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郭国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黎活仁:《文艺政策论争史》,(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版。
刘永明:《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曹清华:《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傅修海:《时代觅渡的丰富与痛苦——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张大明:《中国左翼文学编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周平远:《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王烨:《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革命文艺运动(1919—1927)》,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傅修海:《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罗嗣亮:《现代中国文艺的价值转向——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卢燕娟:《人民文艺再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
傅修海:《现代中国文学考察笔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杨胜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与左翼文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
陈朝辉:《文学者的革命:论鲁迅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刘文辉:《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版。
张广海:《政治与文学的变奏: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史考论》,(香港)三联书店2017年版。
杨方:《融合和坚守:左翼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关联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李玮:《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许明、马驰主编:《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艺活动》,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刘奎:《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湛晓白:《语文与政治: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李冬木:《鲁迅精神史探源》,(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版。
王一川主编:《中国现代文论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魏天无:《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康凌:《有声的左翼:诗朗诵与革命文艺的身体技术》,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丁帆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作家出版社2020年版。
黄修己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包莹:《苏区文艺与战地文艺传统的发生》,中山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林岗)。
林岗:《漫识手记》,花城出版社2021年版。
苏汶编:《文艺自由论辨集》,现代书局1933年版。
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解放社1950年版。
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吉明学、孙露茜编:《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姜亚沙、经莉、陈湛绮编:《中国共产党早期刊物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版。
姜亚沙、经莉、陈湛绮主编:《抗日战争期刊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版。
汕头大学文学院新国学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编辑出版委员会编:《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央苏区文艺丛书》编委会编:《中央苏区文艺史料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朱德发、蒋心焕、李宗刚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文艺运动资料汇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罗岗、孙晓忠主编:《重返“人民文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二、外文文献
专著
М.Е.Шнейдер(施奈德), «Творческий путь Цюй Цю-бо, 1899-1935»(《瞿秋白的创作道路》), Москва: Наука, 1964.
T.A.Hsia, The Gate Of Darknes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Merle Goldma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aul Pickowicz, Marxist literary thought and Chin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0.
Raymond F.Wylie, The Emergence of Maoism: Mao Tse-tung, Ch’en Po-ta, 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aul G.Pickowicz, Marxist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The influence of Ch’ü Ch’iu-pa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Hung Chang-Tai,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Kirk A.Dent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ought: Writings on Literature, 1893-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Nick K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 1923-1945, Dordrecht: Springer, 2005.
矢吹晋、藤野彰:「客家と中国革命:『多元的国家』への視座」(《客家与中国革命:多元国家的视角》),東京:東方書店,2010。
学位论文
Kung Chi-Keung, “Intellectuals and Masses: the Case of Qu Qiubai”,PhD dis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995.
Liu Xinmin,“The self in dialogue: Refiguring the subject in Chinese modernity”, PhD di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97.
期刊论文
Paul G.Pickowicz,“Lu Xun Through the Eyes of Qu Qiu-bai: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Polemics of the 1930s” , Modern China, No.3(1976), pp.327-368.
Paul G.Pickowicz,“Ch’u ch’iu-pai and the Chinese Marxist Conception of Revolutionary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hina Quarterly, No.70(1977), pp.29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