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生于基督教牧师家庭的陈映真,1958年遭逢“家道遽尔中落”[98],成长于“政治上极端苛严、思想上极端僵直、知识上极端封闭的六十年代”[99]。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面摊》引起文坛瞩目,并且逐渐走上了文学写作的“感伤主义”[100]之旅。1966年其“风格有了突兀的改变”——“契诃夫式的忧悒消失了。嘲讽和现实主义取代了过去长时期来的感伤和力竭、自怜的情绪”[101],这是陈映真思想向左翼突变的时期,算是其文学左翼写作的开端。

1968年他因组织“民主台湾联盟”被捕并入了政治犯监狱[102]。后因特赦提前三年出狱。出狱后的陈映真对台湾左翼运动与思想史有着更丰富的理解,但社会已今非昔比。置身于台湾社会变革的跌宕激流中,痛心于台湾历史一再被扭曲,陈映真开始转而致力于与岛内分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逆流等进行不屈的战斗。政治环境和文学氛围的两相激发,使陈映真的文学写作,成为灌注着政治经济批判理念的左翼写作。1975年,陈映真以一篇承前启后式的自我剖析论文《试论陈映真》,以略带行为艺术的姿态,掀开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左翼转型之路。他扬弃了“市镇小知识分子的作家”的自我定位,成为多维视野下台湾“文坛斗士”[103] 、乡土作家、左翼作家。1985年,为了唤起民众对社会边缘与底层的关注,陈映真等创办《人间》杂志,致力于“以图片和文字从事报告、发现、记录、见证和评论”[104],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实践着左翼写作理想。

1988年陈映真与他人共同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被推为首届主席,以实质性政治角色作为其左翼之路的再出发。是故,从1987年的《赵南栋》到1999年的《归乡》,尽管陈映真的文学创作曾一度停笔长达十二年之久,但文学的政治写作热情一直绵延其间。这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言:“当政治的和社会的现象伸展入文学意识领域后,就产生了一种介于战斗者和作家之间的新型作者,他从前者取得了道义承担者的理想形象,从后者取得了这样的认识,即写出的作品就是一种行动。”[105]作为台湾统派知识分子的代表,缠绕于左翼作家和政治理念之间的陈映真,二十几年来不时在大陆和台湾、在文学界与政治圈中转入或淡出,成为台湾左翼文学文化人物的一面思想、政治与文学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