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关于丘东平的文学写作、文学史意义的评判,恰恰又多是基于上述文学史实和人事纠葛展开的,少有人能全面、综合地论及丘东平写作艺术特质、潜质和历史坐标的独异性。这一点,可以从丘东平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情况得见。这本名为《丘东平研究资料》的论文集,主体部分为两大块:“丘东平生平事迹”“丘东平创作研究”。[52]回应了迄今为止的文学史对丘东平关注的三方面问题:丘东平是谁?丘东平为什么在现代史上有其重要性?作为现代作家的丘东平有什么意义、价值和贡献?显然,前面两个问题主要立足于人物传记、革命史上的人事查证。尽管这与丘东平的文学写作和文学史意义评判不无关系,但毕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涉及文学要害的讨论,是上述的第三个问题。
《丘东平研究资料》可以说基本上呈现了既有的丘东平文学研究水准与格局。对其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丘东平的作家论。作家论,自然是基于文学史或文学思想史的背景,有从立场和群体归属讨论,如革命文艺战士说、革命作家或左翼作家说;也有从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发凡,如胡风的文艺理论与丘东平创作的关系、战场英雄主义问题等的辩驳。另一类,就是关于丘东平的创作论。创作论,则有从抗战文学立论,也有从现代战争文学立论,也有从叙事文学立论。此外,还有大量有关丘东平具体作品的文本分析。
由上可见,丘东平的文学写作,迄今为止并没有因为他在战争题材上的非同寻常的密集度而获得关注,而是被迅速纳入了既有的作家论和作品论的研究格局中,因此其艺术特质和文学史贡献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认知。事实上,作为作家的丘东平,其特质正是其特异的、高密度的战争书写,以及其充盈着战火气息的战争经验传达。不仅如此,丘东平朴素战争情感的全面抒写、“奇诡狞美”[53]的战争叙事风格、模糊的战事处理模式,不仅凸显出现代战争中的人欲之力、人身之蛮、人性之美,也真实记录下了现代战争与现代东亚历史、现代人之间的血水交缠与白刃战般的搏击,更从战争与人的关联之处——工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接合部——呈现出另外一个现代性的审视角度,在人性与文明的高度有着独到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