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小有名气
初一到十五——春节的黄金期,但过后,农村走亲戚的人热情丝毫没有衰减,尚在不知疲倦地走了本家走外家,自己请或别人请,整天吃吃喝喝,这种你来我往的快活日子,断断续续到正月底才基本结束。郝强也不例外,直到有天成学思给郝强捎信来,才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说是团县委领导近期要来溶水村调研团的工作,请他做好准备。捎信人虽然没说明白是谁来,但郝强猜测,一定是李义夫。他们去县委拜年时团县委书记接待时说过这样的话,他是牢牢记住了的。如此看来,李义夫是守信用的人,而且是非常及时地践诺。
郝强把这个重大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给徐德宽,徐德宽非常重视也格外支持。拍着胸膛说,只要团支部需要,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郝强马不停蹄召集团支委的人,分工负责做准备。郝强主张,对原来已完成的工作,巩固提升,对没有完成的限时查漏补缺。团支委成员纷纷表决心,听从指挥,完成任务。由此,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像传说中的“永动机”开启,一刻不停。郝强每天吃过早饭出门,径直去各个点位督战、协调,等到夜幕垂落,满天星斗时才收工。成学思不放心,更是出于关心,专门到村上来指导、把脉,穷尽他能力范围内所拥有的智慧和经验,乡村两级齐心协力,合力打造,溶水村团的基础和硬件焕然一新,团的工作在短期内得到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洗礼和提升。
一个啼鸟低吟,万物勃发的春日,李义夫偕同团县委副书记、中层干部,以及部分其他乡镇团委书记来了,乡党委书记孟其高和乡团委书记成学思亲自陪同。如此阵仗,必然会在溶水村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徐德宽、郝强和村团支部的人倾巢出动,满面桃花夹带诚惶诚恐迎客。青年团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露出不久前由成学思教会的职业微笑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手舞足蹈,夹道欢迎。
李义夫是见过世面的,面对隆重的欢迎仪式,年轻的面孔洋溢着老练的可掬笑容,频频挥手致意。随行的人也不时跟着做相同的动作。
于热烈而企盼的气氛中见面。成学思做介绍:“李书记,这位是溶水村党支部书记徐德宽。”
徐德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与李义夫相握:“我们去给县委拜年时见过李书记。”
“这位是村团支部书记郝强,去年高中毕业回村后新任的团干部。”成学思指着一脸笑意、略带羞赧的青涩东道主说道。
“哦,我们也认识,这算是第二次见面了。”成学思推介显得多余,李义夫拍了拍郝强的肩膀,并和蔼可亲地端详他的模样,“嗯,过了个春节,长壮了。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溶水村党、团书记与李义夫并不陌生,正当成学思和孟其高纳闷时,李义夫哈哈两声,笑了起来:“你们没想到吧,我们是今年大年初一在县委大院见的面。”
“难道天下就有这么巧的事?他们来给县委拜年见到了你?”成学思终于想起他曾建议溶水村到城里拜年,但又半信半疑。
“成学思,你说得很对,就是他们初一来给县委拜年,正好我和其他几个同志值班,出来接待便遇见了。那个拜年的队伍里有二十来位青年团员,我当时凭直觉,主观认为这个村的共青团工作应该不错。所以我当时头脑里就蹦出个想法,并给他们说了要来这个村看看。”
“原来你们是开水煮娃娃——熟人。我们还在这里费力劳心地介绍,那不是白说了吗?”孟其高明白过来后开怀一笑。
“你们介绍也不错,只是人就不必介绍多了,介绍他们所做的事情。”李义夫到底是领导,换个角度便引到正题上来。
“那就听李书记的。徐德宽安排吧。”孟其高也是经常接待各级参观、调研的人,知道上级来的目的和用意。
徐德宽接到命令,转手交给郝强,郝强坚决而快捷执行。“各位青年团员,我们舞起来唱起来。”郝强一声吼,击中所有人的神经。志愿者从村委会门前撤退,快速跑进操场整队就位,郝强按下“三洋录音机”的播放按钮,磁带在机器里开始转动,呜呜两声怪叫,青年圆舞曲响起,作为背景音乐,前奏放完,集体舞蹈便跳起来。因陋就简,用不起专门的服装,更没有专门的训练,青年们仍然有模有样地跳,陶醉其中,燃烧青春。李义夫在舞蹈结束时带头鼓起了掌,在场的人跟着拍起巴巴掌。这当然是对溶水村青年热情、敬业表现的一种肯定,更激发出他们的表演激情。谢玉婉清清嗓子,献唱《绿岛小夜曲》,谢文明笛子伴奏。父女俩双双上阵,一家人撑起小舞台,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曲。
李义夫观看青年团员的节目后,赞不绝口:“溶水村的文娱活动搞得好,村党支部重视,村团支部发挥了生力军作用,这支队伍要好好维护,多为群众演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徐德宽打包票,说:“感谢李书记的肯定,我们将按照你的要求继续努力。”
郝强不失时机拍胸膛,自信满满地说:“李书记说的话,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青年团员的作用,为溶水村的文化活动作出贡献,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期望,不负好时光。”
一行人边走边聊,不急不缓步入村团支部活动阵地。会议室制度上墙,桌椅摆放整齐,干净整洁;图书室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基本能满足青年阅读需求;棋牌、篮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用品齐全。李义夫饶有兴致,万般耐心地看、问。在图书室,他随手拿起一本书,下意识地翻了翻,然后,关心地问:“到这里看书的青年人多不多?”
郝强毫不犹豫地回答:“多。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大家渴求知识、了解外部世界的欲望很强。”
“这里只对青年人开放吗?”李义夫若有所思地问,“大家主要看些什么书?”
“我们对全村所有人开放,只要愿意学习的我们都欢迎。”郝强如实回答,“青年人喜欢看杂志、画报和小说,中老年人喜欢看一些农村实用技术的书、历史书。但这不是绝对的。”
“你们书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李义夫似乎对书特别感兴趣。
郝强也不遮遮掩掩:“村上购买了一些,订阅了一些,我们通过熟人引荐找县新华书店支持了部分过期不好卖的书籍和杂志。”
“溶水村工作扎实,又爱开动脑筋,知难而上。”李义夫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团县委副书记赵柚,“赵书记,你的看法呢?”
“我觉得李书记说的完全正确。”赵柚说。
李义夫又问一块陪同来的团干部:“你们说是不是?”
众口一词:“是。”
“既然大家认可,那我们团县委也该送份小礼物。这样,支持你们采购100本书。”李义夫大大方方给了基层一个人情。
当出乎预料的事情出现时,人总是不知所措。郝强不管李义夫乐意不乐意,紧紧抓住他的手连说三遍“谢谢!谢谢!谢谢!”作陪的乡村干部自然是感激不尽。
李义夫参观共青团柑橘园,尚未进园认识真面目,便远远望见醒目的松木招牌巍然而立,大方、质朴、原生态,自然天成,绝无半点矫揉造作。李义夫驻足凝望,左右审视。郝强猜不透他的感觉好坏,站立身后屏息静候。足足20秒钟的等待后,李义夫的声音像从山那边翻山越岭缓缓流进耳中:“这是谁的创意,这个招牌有特点,既古朴又时尚,这是我看到的最有味道、最有特点的牌子。简直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
郝强摒弃揽功争宠的自私自利,择其重点答道:“这归功于村党支部英明领导。我们共青团抓落实,主要突出共青团特色和标识,以区别其他地方的团办经济。”
这个季度是黄冬负责管护柑橘园,他在村委会办公室欢迎李义夫一行抵达后,立即撤离,跑步回到柑橘园,他得打提前量。团小组的人正在打理柑橘园,除草施肥。盛小海跟黄冬一块离开村委会,这时他在地里来回走动做技术指导。绝非刻意彩排,今天正好是开春以来柑橘春管第一天,园里干活的人如撒满大地的菜籽冒出的新芽,粗略察看、估算,满山遍野的劳动者中青年团员为绝对主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叫人热血沸腾。自从家庭联产承包田土下户后,集体劳动已然成为过去时。共青团柑橘园再现曾经的壮观,不失为一种追忆集体劳动的慰藉。去年栽下去的柑橘苗成活率极高,春天到来,天气转暖,气温升高,一些枝条上已有了即将开枝散叶的芽苞。树苗排列横平竖直,整整齐齐伫立园子中,犹如拉过线似的井然有序,形似巧手绣在大地上的朵朵树花。
盛小海、黄冬在园里忙碌,看见人群走近,他们走出地里。郝强把两人向李义夫一行介绍:“各位领导,欢迎光临溶水村共青团柑橘园!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两位青年团员,一位是技术总管盛小海,另一位是轮流值班柑橘园的团支委、团小组负责人黄冬。这片柑橘园就由两位小伙子牵头管理。”
“哦,像两个少先队员。”李义夫调侃道。
“不,我们已经长大了,我18岁,黄冬也17岁多了。”盛小海摸摸长着绒绒黄毛的下巴说。
“你们管理这个柑橘园有报酬吗?”李义夫关心青年团员的后顾之忧。
黄冬自豪地答道:“没有,我们是出义务工。”
“那你们乐意吗?”
黄冬顺到就来劲:“乐意,我们热爱共青团这个组织。”
“假如今后柑橘园有收益了,归谁?”
盛小海、黄冬只顾干活,深层次问题不用他们费脑筋。郝强马上补充说:“这个问题我们也思考过,如有收益就归团支部,用于办公、培训、开展活动、订阅报刊、救助困难村民等。”
共青团柑橘园进入李义夫的视线和头脑,不仅是具有特点的招牌、规范化栽种引起他的浓厚兴趣,而且共青团拥有这块“自留地”才正中下怀和对了胃口。他积极倡导并极力推动实践的团办经济设想在溶水村找到了一块难得的试验田。溶水村团支部的大胆尝试和机缘巧合,契合了他的关注点,击中了他的兴奋点。参观大半个园子,李义夫停下前行的脚步,把一行人招到一块:“同志们,大家看了,发表一下感想吧。”参观者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我们听李书记的高见。”还是乡党委书记孟其高反应快,自己不说或说不好的时候,最保险的做法是听别人说。
成学思也跟到表达想倾听的意思:“李书记,你难得来我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你说几句鼓励我们的话吧,好让我们今后找得到干事的信心和方向。”
李义夫叫陪同参观者谈感想,无人发声,他无意催促。其实他也是摆一个姿态而已,他的想法已经有了,只等合适的时机推出自己的观点:“你们不说,还是我来说吧。就说三条,第一,溶水村团的工作做得好,大家有目共睹,我想这没有人会不同意;第二,溶水村团支部要作为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来塑造;第三,请瞿义乡党委重视支援,乡团委写一份溶水村团支部工作的经验材料,三天后报团县委在全县推广。我们派人来协助你们写。”
在场的所有人惊喜极了,这太出乎预料,谁也没有想到李义夫对溶水村这么上心,这么高看。一次平平常常的调研瞬间变成了先进推介会,所谓意外惊喜就是这样发生的。
溶水村在全县一炮打响,郝强出名了。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郝强变得更忙,应接不暇,几乎天天有人来学习取经,有乡上组织的,有村上自己来的。有时一天四五起接待,相应的他得笑脸迎客到同样的地点重复相同的流程。开始的新奇兴奋和好客讲礼,被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源源不断拥来而心生倦意,但他无法回绝,依然得像一个景区的导游尊重职业,信守“来的是客”,每天来回数遍也毫无怨言,不然别人会戳背脊梁,洗刷他骄傲自满。
郝强忙得脚不沾地,如果不是回家吃饭、睡觉,他连家都会搞忘在何方。这不免又要遭到郝才亮的挖苦加打击:“郝强,你整天比徐德宽都忙,是想夺权吗?要想过官瘾,跟我吱一声,我帮你实现愿望。我今晚去把徐德宽弄成残废,你就当得上了。只是你别忘了隔不了多久到监狱给老子送点烟来。”
郝才亮的风凉话,郝强听惯了。他已经练就一项本事,随时可以把耳朵眼堵上像塞了棉花般密实,充耳不闻。虽然郝才亮的话可以屏蔽,但外界飘来飘去的苍蝇,嗡嗡作响,总有扯掉塞进耳中棉花的时候。眼看郝强成了先进,嫉妒,红眼病,心不平……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心绪,演化为可畏可恨的人言,令人不寒而栗。“看他洋歪歪的,哭的日子还在后头”“搞柑橘园,二天把屁股卖了都赔不起”“想出名想疯了”……
起初听到流言蜚语,郝强尚有免疫力。多了,积毁销骨的寒站令他瑟瑟。徐德宽凭着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江湖经验,深知郝强此时需要心理抚慰。他给郝强打气:“当干部哪有不挨骂的,他骂他的,你做你的,行得正走得端难道还怕他?我不相信哪个会把你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