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意犹未尽的话

跋——意犹未尽的话

小说《奋勉》写完,便像扛在肩上的担子急着放下。但隔了几天,又觉出有意犹未尽的话还要说。

地球人都知道,地球表面有山川、湖泊、河流、海洋、高原、平坝、沙漠、动物、植物等各类庞杂的形态,更有唯一一种拥有意识的高级生物——人类——及其必不可少的居所。伴随居所的稠密与稀疏,人类活动的频繁、栖止的迁徙和进程的演化,地球上于是出现了农村和城市的分野,两个本是供人衣食住行的地方,却像不同的物种朝着相反的方向循着自身规律渐进式地发展开来。城市似烙烧饼般一圈一圈长大,人口不停歇地流向城市,形成高密度聚集的势不可挡的趋势。其吸引力、渗透度和扩张性,犹如滔滔江河席卷而来。世界变化如此多端,以致于发展到今天城乡一体,叫人眼花缭乱,让人不明就里,认识世界极富挑战。而农村地广人稀,块大无力,改造数年依旧原始、粗陋、萧瑟,仅有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有机食品好过城市,可引以为骄傲的资本,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工商业态诸项便宜和资源,源源不断堆积城市,锦上添花至无休无止。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已衍生为无法阻挡的覆水难收之势。农村渐次被冷落、忽视、鄙薄和忘却,像弃婴,人人不想要,个个看不上。中国农村在这个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打上了深刻的落后、荒置、寂寞印记。从传统农耕社会走过来,城市的出现和兴盛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孕育出的新兴事物。走着走着,农村丢失自我,城乡差别拉大,城里人和农村人优越感、舒适度、福利待遇的强烈反差,自然促使天下农民升腾起要当一个城里人的人生宏愿。

农村人进军城市的通道何在?固守土地,尽其本分,当然好,欲另择它途,便拥堵和狭窄不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阵阵清风吹来,人们呼吸到新鲜空气,精神振奋,燃起希望。世代务农的青年人试图冲破历史、社会和政策编织的桎梏,实现城里人的梦想。而梦想之路何其坎坷和艰辛。考大学中专,金榜题名是正途,但难度不压于穷书生娶富家小姐当老婆;参军提干算门路,须碰上屈指可数的好运加身;当工人,也是路径,前提是城市户口绝对优先……细数走出农村的途径,理论上有,但稀少且金贵。一代又一代苦闷的农村青年,渴求跳出农门,农转非,吃上商品粮。实为当时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集体诉求和社会共识。

1982年全国党政机构改革,自上而下铺开,历时三年。县一级机构改革从1983年下半年进行,1984年春完成。这次改革,不仅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精简职数和编制,更是喊响了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而农村乡镇机关与此极不匹配,干部文化低,整本素质弱,多数人为以工代干,或接班顶替,干部人才青黄不接。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所以1984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招聘干部政策应运出台。一种与国家正式干部有本质区别的人事制度——签订招聘合同,三年一周期续聘,工资与正式干部相同,但农民身份不变,不转户口,承包地依然保留。当年一批高考落榜回乡知识青年,村干部,乡镇不脱产的业务、技术人员,退伍军人,通过组织推荐、自愿报名,考试、考核,政审、体检,破天荒地择优录用到乡镇工作。以后逐年招聘,乡镇干部队伍得以不断充实和壮大。这个群体是庞大、多姿、精干和有为的,犹如满天飞的山雀洒向广阔的基层农村。

小说《奋勉》正是书写的这样一群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带着彷徨、苦恼、迷惘,赶上时代赋予的大好机遇,当上了半工半农的招聘干部。他们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扎根基层,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大发展、农民奔小康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奉献青春和力量。又为乡镇财政的捉襟见肘和小团体利益,冒犯纪律法律的威严,加重农民负但,损害群众利益,撕裂党群、干群关系,其伤之深之痛多年后方才愈合。尽管如此,正是招聘干部陆陆续续的补充和加入,枯槁、乏力的乡镇干部队伍平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经受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锤炼,他们慢慢地要求严格,本领提高,经验丰沛,绝大多数人成为乡镇工作离不开的骨干和中坚,并且成功实现“聘转录”(聘用干部吸收录用为正式干部的简称)逆袭,当上梦寐以求的国家正式干部,“农转非”变身城里人,尝到了商品粮的高级和甜美。一些人走上了区乡领导岗位,一些人成为县级部门负责人,甚至特别优秀者提拔为县级及以上领导。当然,在长途跋涉和急速行进中,必然有掉队者。有个别因过错被解聘的人,还有犯错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以致开除公职者。但是他们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又铸就了振作努力的宝贵品质。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服输,始终用招聘干部的担当和坚忍,打拼出一番新的事业,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招聘干部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农村基层政权“编年史”,有个人攀爬向上、勤奋精进的命运抗争,更可放大到一级乡镇政府运行的历史轨迹上来客观理性回望。这段历史不可或缺,不可磨灭,值得记住,更值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