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宜都市地名志》几经寒暑,数易其稿,终于面世了。这是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要成果,是我市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关于地名的专著,是文化宜都建设的新篇,也可算是传之后世的一份宝贵财富。
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赋予的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是人们生活、工作、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宜都市地名志》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经过对全市6000多个地名进行调查研究,汇集分类,反复考证,广征意见,按照湖北省“编纂规范”编纂而成。本志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史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了市域内地名的由来、含义、演变及现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宜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乡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和现实风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深入研究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研究地名演化的客观规律,对于促进宜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资政、教化、存史作用。
事以人传,地以名垂。宜都历史悠久,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已置县,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宜都因设郡而得名。两千多年来,历为郡、县治所,成为雄踞一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既有弥散着历史烟火的老地名,比如夷陵之战的指挥所——陆城,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楚之西塞”——荆门山,白莲教大本营——寨子垴,还有记录抗战烽火的警钟楼,反映人民公社化的公社湾;也有众多因时而生的新地名,记录着时代进步的新变化和建设发展的新成就,比如枝城长江大桥、高坝洲电站、陆渔一级路、人民广场、工业园区等等。地名的形成与更迭,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历史老地名和现代新地名交相辉映,正是宜都自强不息的有力见证,彰显了宜都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人们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在交往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地名。《宜都市地名志》的出版,为全市城乡建设、行政管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交通物流、邮电通信、外事旅游等事业,提供了详尽的历史和现实资料,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部了解宜都、研究宜都的参考工具书。它的出版,也将有力促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值《宜都市地名志》行将出版之际,谨向参与宜都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工作人员、市直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谢意。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