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艺是劳动大众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文化艺术。宜都的民间文艺是在巴、楚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上接渝东鄂西,下连江汉平原,处于汉族与土家族杂居地带,长期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有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依靠先辈或师傅的言传身教;二是文字、图谱记载;三是用歌谣的形式,编一些口读谱和艺诀来进行传播;四是民间艺术品传播。
一、民间音乐
宜都的民间音乐,清丽淳朴,像满山遍野的山花一样随处生长。据统计,宜都已搜集整理民间音乐500余首。其中声乐(民歌)分为六个种类,即号子、山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此外还有生活音调。器乐主要为吹打乐。
(一)民歌
1.号子 产生于体力劳作过程中,并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具有提神鼓劲、统一动作之作用。它们的演唱形式一般为一领众和,也有少量的对唱或独唱。其演唱内容多为见事说事的即兴编词和“咳唷、咳呀、咳嗬、咳佐”的喊声,其旋律高亢豪迈,节奏鲜明有力,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曲体句式结构,以单曲体的上下句式或问答式最为常见。宜都常见的号子有:打硪号子、打麦号子、打墙号子、搬运号子、榨油号子、石工号子等十余种号子。
打硪号子 是人们在修堤、筑坝、筑路等劳动生产中,为夯实地基,统一劳动节奏而发出的呼喊。在宜都,硪分为石滚硪和石片硪两种,都是两面系上绳索后,由四至十二人同时将硪抛向空中(前者与肩高,后者超越头顶)后,然后松手让硪砸地,一上一下叫一硪,连续两次的叫二硪,类推分四硪、六硪、八硪,连续数次的叫连硪。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此时打几硪,彼时打几硪,完全取决于领号人的决定而随机应变。打硪号子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唱歌词,众和衬词;领唱时不打硪,众和时才打。
打麦号子 俗称打麦歌,又叫打连枷(枷方言读 gai)。连枷,是用一些近三尺长栂指粗的结实小木棍编扎成约五寸宽的枷板,小木棍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然后套上五六尺长的能翻转的把杆,它是打麦时用的工具。麦熟后连同麦秆收回,薄铺在稻场上晒透,由面对面的两列人手持连枷,并伴随号子的节奏和声腔的抑扬,将麦子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翻打使其全部脱粒。打麦号子分慢号子、中号子和紧号子。一般以中、慢号子开场、中间是以中号子居多,紧号子多在休息前为掀高潮而唱,下午较为疲劳,多用慢号子。
打墙号子 是山区和丘陵地带的人们在建房打墙(干打垒)时所用的号子。打墙用两块墙板和一块墙板头作墙模,由两根木横轴托住墙板,再用四块纤方插进横轴固定墙板使之不能张开,然后一层一层地填土并一层一层地用杵子夯实。杵子长约二尺四寸,形状类似背脚用的打杵,只是下方末端镶嵌用生铁铸造的杵头,约饭碗大小,重十余斤,上圆下尖圆。劳动时,由两人一前一后同时打杵完成夯打任务,站前者为主导者,称为“土匠师傅”。整个打墙要耗时数月之久,这期间,打墙号子伴随着土匠师傅们的整个劳动过程。号子一般以“哼哟,咳哟”的节奏呼喊为主,也有为消除枯燥、疲劳和闷沉而随意地哼上一曲情歌来解闷提神鼓劲的。
2.山歌 山歌是人们在山谷野坡的田间及山林中,采茶、砍柴、剔木梓、放羊放牛、赶仗(即打猎)、撕苞谷等活动中自我抒发、歌唱和相互盘唱的歌,曲调爽朗质朴,乡土气息浓郁。依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和歌唱对象,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之分,高腔山歌多抒情,平腔山歌多叙事,矮腔山歌寓二者之间兼而有之。由于山歌演唱环境的复杂性和演唱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山歌又常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表情达意,无拘无束,情在理中,理在歌中。其内容主要反映不同方式的劳动、爱情生活及人生哲理,此类民歌一般无伴奏。
3.田歌 泛指人们在旱地、水田劳作时所唱的歌。它是一种较大型的“民歌套曲”,其特点是歌师领唱,众和帮腔以及相互对唱、相互盘歌。一般分三个时段:早晨上工见事说事,见景说景,或花草、或山林、或美人,也不乏插科打诨;午前唱古人,或将相、或佳人、或前朝、或古今;午后唱采茶、劳作、爱情。从中传递出一些人类繁衍的信息与劳作的标准,内容广泛、题材丰富、语言精彩生动。
宜都田歌大体有“薅草锣鼓”“栽秧锣鼓”和“车水锣鼓”等,而以“薅草锣鼓”最为盛行。在宜都山乡,人们把旱地的锄草称为薅草,它是宜都农耕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与粮食作物的丰收与否直接关联。在薅草过程中,为提神鼓劲,消除疲劳,便由一人击鼓,一人敲锣,一人唱歌为其助兴,久而久之,沿袭成俗,故名“薅草锣鼓”。宜都的薅草锣鼓歌词内容繁多,一是即兴创作的见事说事,触景生情;二是相互的插科打诨,搞笑取乐;三是情歌、山歌、民歌等。除此以外另有较固定的曲目约定俗成更是一绝。如相互提醒时就唱:“太阳落山又落坳,薅草不要留边峁,薅锄不要当拄棍,千万不要破青苗。”又如累了就唱《歇息歌》:“太阳当顶过,树儿卷了叶,薅锄高高挂,荫凉树下歇。”再如想喝水时就唱:“一股清凉水,打从门前过,摘一匹青桐叶子,舀点凉水喝。”如饿了就唱《催饭歌》:“太阳红似火,肚儿饿不过,叫声大师傅,赶快加把火。”再如《收工歌》:“鸡子进了笼,蒿林起了蓬,收起家伙什,莫等打灯笼。”这些歌,除了提神鼓劲以外,同时也具备了催事,号令的功能。薅草锣鼓的艺人一般为一锣一鼓,自打自唱,但如劳作人数众多,除了鼓和锣以外,还有专门的歌师傅。
4.小调 宜都民歌中的小调以生活小调为主,以坐唱小调为辅。
生活小调多数以劳动生活为题材,是在日常比较轻松的劳动生活中所唱的抒情短歌,生活气息浓郁。因地方方言韵调腔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其内容多以唱妇女为主,而旧时妇女地位低下,故而曲调哀婉凄凉、细腻动情,多数曲调已形成分节歌曲牌,或上下句式、四句式曲体,适应性强,便于填词传唱。
坐唱小调又叫“鄂西小曲”或“丝弦小调”,多流传于城镇茶馆、客栈闹市中,民间艺人多于年节时演唱,有的是献艺,有的是卖艺以养家糊口。内容多以叙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也有描述男女之情的。这类小调有丝弦伴奏,更显得曲风优雅,旋律柔和细腻,其音调常被人们引为曲牌,填词配歌而老曲新唱。
宜都民歌小调十分丰富,用“十字”打头的歌名就有“十绣”“十送”“十想”“十爱”“十恨”“十探”“十杯酒”“十月怀胎”“十二月对花”等。
5.灯歌 灯歌类民歌是指人们在逢年过节时,沿村沿街或临时以地为台进行载歌、载舞的综合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中所演唱的歌曲。新春之际,尤其是在元宵节时,民间歌舞争奇斗艳。在宜都的民间,各户皆玩灯,故谚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诸如鲤鱼灯、虾子灯、龙灯、跑马灯等,名为灯会;有边唱边舞的,有边游边唱的,统称为“花灯”。至清末民初,灯具渐渐为道具所代替,因而名称也渐渐变了,有舞狮子、玩龙灯、采莲船、蚌壳精、踩高跷等,因各自所持道具不同,所以表演的动作也随之各异。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在表演时,无论是在村寨,还是街头巷尾,玩时都“玩四门”“拜五方”。二是表演时都有“喊彩”的习俗,喊彩是说恭维话,说吉利话,说祈福话,以此来满足人们求吉纳祥的心理需求。
6.风俗歌 是指人们在婚丧嫁娶、出生、祝寿、建房等重大活动中所演唱的歌曲。在宜都,此类歌曲与民间音乐小调等量齐观,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婚俗中的陪十兄弟,又叫陪郎。此项活动在婚期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入夜,婚家在喜堂中央并排置放两张八仙桌,桌上平铺代表喜庆的红布,然后在桌上点红烛一对,放上装有土特产品和点心的果盘四个,由知客先生请出新郎坐上席中央,再请九位未婚男子(也叫金童)依次入座,坐毕,知客先生将一壶酒和一个酒杯放在新郎官面前,开始吟唱令歌,曰伴郎、陪郎或陪十兄弟。
婚俗中的陪十姊妹与哭嫁,在宜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陪十姊妹在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举行。入夜,爹娘邀邻里中的未婚女子(又称玉女)九人,连同新娘共十人围桌而坐,还有其他女客参与助兴,通宵达旦,如泣如诉,如哭如歌,称之为“陪十姊妹”。新娘多用哭的方式来迎接出嫁这一人生脱离父母走向成熟的重大庆典,其主要内容为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友、哭邻里及“骂媒人”等,是对父女情、母女情、姊妹情、兄嫂情、邻里情、故土情和离别情的最好诠释,哭固然有伤心的泪,但泪水中蕴含最多的则是少女们对未来生活憧憬中的激动与喜悦。
陪十兄弟(陪十姊妹)活动当今已经弱化,然民风依旧,今天的青年人结婚,即便是到酒店办酒席,知客先生还会特意安排两桌筵席专供新郎和新娘享用,陪伴人仍然是金童玉女,在与时俱进的时尚浪潮中,却能清楚地见到陪郎陪姑的民俗遗风。
7.打丧鼓 宜都的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之分,一般在亡人逝世当天至出殡的前一晚期间进行。坐丧的一般程序是:入夜,赶鼓的歌师们到孝堂依棺而坐,尔后一人击鼓,一人唱歌,众人在尾句合唱,彼此交替,通宵达旦。一是先开场唱“开场歌”,这是活动序幕;二是转鼓唱歌,这是活动的主体,持续时间最长;三是后半夜“上花”,意为激励孝子们为艺人封利示钱,这是活动的花絮;四是黎明前所有艺人同唱《送歌郎》,有的地方还加进了锣鼓伴奏。歌毕,整个活动结束。
跳丧鼓是由一人掌鼓并领唱,众人则在灵位前的场地上合着鼓点随歌而舞之蹈之。跳丧鼓舞蹈以对舞为其本形式,舞步套路20余种,步法灵活自由,适合多人参与。
跳丧与坐丧音乐专用于白事活动,俗称“丧鼓歌”,它由二十余个曲牌组成,其中核心舞段的音乐为主体曲调,其余以主曲调为经纬,互相变换穿插衔接,构成一个较为庞大的联曲体结构的音乐整体。同时也再现楚声与巴音的活态。活动用大鼓伴奏,鼓置放于灵柩左侧,鼓身下面按传统习俗需垫一木质脚盆,这里面既有“庄子鼓盆而歌”传说的影响,也是鼓本身需防潮和增强音响共鸣的需要。掌鼓的歌师通常由能歌善舞者轮流担任,他既是伴奏者,又是活动现场的指挥者。鼓师的击鼓有轻击、重击、单击、滚击等,也有击鼓心、鼓边、鼓帮等多种技法,不管用哪种技法,都能以稳健的节奏,鲜明的强弱关系,丰富和衬托出唱腔的感情色彩以及舞蹈的动律特征。音乐曲调多为一曲套多词的分节歌,在演唱上根据情绪的变换,可分为“高腔”“平腔”“矮腔”“哭腔”四种,它集“歌、乐、舞”三位于一体,风格尤为突出。
8.上梁歌 又称“鲁班歌”,在民间,起屋建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竖架”和“上梁”时,一般都要择黄道吉日,要挂红,燃放鞭炮,焚香化纸钱。待竖架上梁后,便举行挂红,撒包子、撒铜钱的仪式,取护佑、喜庆和吉利之意。此习俗活动,由木匠师傅中的掌墨师主持。竖架一般要喊号子,如:“屋架竖起来,招宝又进财,千百年不倒,万万年不坏”等。最隆重的还要数上梁后的撒包子和撒铜钱,此时的掌墨师高居屋梁上,手提麻篮,边撒边吟诵道:“一撒天长地久,二撒地久天长,三撒三阳开泰,四撒四季发财,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合同春,七撒七星高照,八撒八仙过海,九撒九罗天官,十撒十罗状元”等,撒完后仪式结束。
(二)吹打乐
民间吹打乐,属器乐范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宜都的民间吹打乐,广泛存在于儒释道三教的祭祀仪式、婚丧嫁娶的重大庆祝活动、岁时节令活动乃至田间耕作的农事之中,深受广大民间喜爱。
宜都民间吹打乐,由吹奏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吹奏乐由大号、唢呐和竹笛组成,打击乐俗称打家业,“家业”有单双之分,以单者居甚,由大锣、大钹、马锣、勾锣和小鼓组成,称“五音齐鸣”。这种“单家业”分布在全市各地,所用乐器完全一样,只是曲牌大同小异,因为“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双家业”仅限于松木坪和王家畈一带,它由大锣、钹(两副、分头钹、二钹)、勾锣和小鼓组成。在土家族地区,“双家业”叫“打溜子”,松王一带流行“双家业”,可能是受土家族风俗的影响,因为它的西南部紧挨五峰和湘西土家族地区。
吹奏乐和打击乐可独立存在,也可合在一起,它们都有各自的曲牌而且内涵丰富。吹奏乐曲牌有《云流丝》《二度梅》《杨花柳》《大开门》《小开门》《长调》《短调》《工字》《上字》等;打击乐曲牌有《虎爆头》《蓝桥会》《工泽字》《四门进》《单下流》《双下流》《鹞子翻身》等。套曲有《十番》《得胜令》(俗称打点子家业)。十番由十个曲牌组成,俗话说,“会打十番鼓,能吃百家饭”,说明十番锣鼓技高一筹。“得胜令”则难度较大,它由几十个曲牌合成,吹打合一,可长可短。
独立存在的吹奏乐一般在红事场合出现较多,主要乐器有大号、唢呐和竹笛,兼带大锣、小鼓和小钗(这些乐器只是为吹奏乐敲击节奏),大锣用起、落之处,中间偶压重音,一般三人为伍,一人打,二人吹,这种班底俗称“吹鼓手”。“吹鼓手,坐阶沿,喝冷酒。”他们进东家门,吹大号,以示庄重神圣,然后在大门外的阶沿处摆一小方桌,摆上用具便可开始,一天到晚以吹为主,主要是为东家迎宾客,有接福纳祥之意。坐席时,要迎菜,一碗菜一个曲牌,俗称“菜调子”:调席时奏《小堂红》,安席时奏《水龙吟》,第一碗菜奏《六字》,二碗三碗四碗菜奏《上字》,第五碗菜奏《双狮抢球》,六七八九十碗菜全奏《上字》(众多上字调名同音异,各有特点)。菜上齐后便开始用竹笛吹“花”(要利示)。吹奏乐有粗细之分,大号、唢呐为粗乐,竹笛为细乐,迎送男客吹粗乐,迎送女客吹细乐,若遇男女客一起迎送,则先奏粗乐后奏细乐。
独立存在的打击乐范围很广,如逢年过节舞龙灯、玩狮子、踩高跷、划采莲船等,根据需要打“家业”,可以来一则,也可以打一场。吹、打合并在一起以丧事为甚,如打点子家业则必需吹打合一。
吹打乐在玩法上一般分三种类型:一类是俗称的“打家业”,演奏时间长短不一,曲牌变换灵活,由锣和钹拗其重音转换;二类是由鼓师指挥变换,俗称“发鼓点子”,最为讲究技巧;三是在红白喜事和宗教仪式中,由主事者安排乐曲的进出与起落。
宜都民间吹打乐,2016年时有艺人班底100余个,近千名艺人,常年活跃在民间。
二、民间曲艺
宜都民间流传的曲艺主要有楠管、梆鼓、柳鼓子、说书、踩高跷等。活动灵活自由,不需要正规的舞台和布景,往往是逢年过节或庙会赶集时,或红白喜事的相临聚会时,临时选择的场地演出。其特点,一是季节性,多在逢年过节或庙会赶集;二是业余性,所有演员农忙时劳动,农闲时演出;三是代代相传,历史久远。宜都民间曲艺说唱,一般采用本地方言。
1.宜都楠管 又名宜都渔鼓,俗称“拍楠管”,因其伴奏乐器为楠竹管而得名。湖北渔鼓在清末派生,至今已传六代。拍楠管分为北路子鼓曲和南路子鼓曲,宜都渔鼓为南路子鼓曲演变而来。早期的楠管演唱,主要是单人行艺,活动方式轻便灵活。艺人左手怀抱一楠管筒(用长度约65厘米,直径约三指宽的楠竹制成,其一端蒙以猪油膜或蛇皮、羊皮,手持云板一副,小单钹一面,进行演唱,无伴奏乐器,只需一张桌子即可演出,演唱者或坐着唱或站着唱。早期也无职业艺人,其主要演唱活动是游乡串户沿门小唱,茶馆酒楼打坐唱,红白喜事赶酒卖唱,田头地角、农舍厅堂均可演唱。
楠管的演唱曲目也无固定文字唱本,多是叙述故事或即兴之作,楠管艺人根据曲目提纲,全凭艺人的口头套路,酌情增减篇幅。楠管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无论篇幅长短,大多以定场诗开场,以稳定听众情绪。唱词大体以七言四句、十言四句、五言四句等格式,多数是即兴创作,看见什么唱什么,常用“套话”“水词”“卖关子”等技巧,字句变化多,十分灵活。在表演上,楠管艺人注重神态、情态表现,因为艺人表演时,双手因持有乐器道具而受到限制,故动作幅度不大,主要靠眼神及面部表情来完成表演。
宜都楠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极为兴盛,单是陆城每天就有十余茶馆拍楠管说书表演。时下,在陆城、姚家店、聂家河、王家畈、松木坪等地仍有很多艺人在传承。在表演形式上,除单个表演外,还出现了类似表演唱的众人表演。
2.宜都梆鼓 俗称“梆鼓子”。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本地民歌的基础上,由薅草锣鼓和民间吹打乐逐步发展衍生的一个曲艺品种。起初,由四男四女各手持两个竹梆互击,并配之以唢呐、锣鼓演唱,可一唱到底,也可唱中夹白,还可唱、白、表、数兼而有之。并可与乐队答问或由乐队帮唱等,结构比较自由。其伴奏乐器在发展中不断演变,一直保留了唢呐、锣、钹、马锣,而增加了二胡、扬琴等丝竹乐器,二胡、扬琴为唱腔伴奏,唢呐与击乐则更多是用于前奏、尾奏、起板、转板以及甩腔帮腔上。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丰富了梆鼓的表现力。
其音乐开始属于单曲体变奏板腔式。1973年以后,才逐步向联曲体过渡,故曲牌不多,主要有《清江河》《唢呐腔》《一枝花》《高腔》《哟哟腔》《悲腔》《倒采茶》等。20世纪70至90年代期间,宜都梆鼓进入活跃期,先后创编了《醉酒》《红旗颂》《春风吹绿花明楼》《捉鬼》等,由杨小年、刘永本编词,张泽远编曲,谭金华演唱的《山娃子》,获得全国银奖和湖北省金奖。
三、民间舞蹈
宜都市的民间舞蹈千姿百态,据普查资料显示,共有“龙灯”等20余种。这些舞蹈,有的适宜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表演,如龙灯、狮子、采莲船、蚌壳精等;有的适宜于婚庆寿庆等庆典活动,如地花鼓、狮子、滚灯等;有的专用于丧葬活动,如跳丧、踏罡布斗等;有的用以祭祀祖先,驱邪荡秽以求人丁安康,六畜兴旺,如踏罡布斗、游棺绕所、巫舞、端公舞等;还有反映邑内农业舞蹈文化特质的,如插秧舞、车水舞、采茶舞等。还有猴子罗汉、柴火舞、三棒鼓、九子鞭等舞蹈,技术性要求较高,观赏性表演性更强。
1.宜都跳丧 跳丧是打丧鼓的一种表现形式,集歌、乐、舞三位于一体,因而亦称跳丧舞。其节奏鲜明,风格古朴,动作刚健优美,音韵古老粗犷,曲调高亢婉约。舞者舞动时,时而相对击掌,时而擦背靠肩,时而颤摆屈膝,时而蹭步摇晃,优哉乐哉,通宵达旦,整个活动都是用歌舞的形式,诠释着亡者生前的甜酸苦辣,以及后人对亡者的怀念与哀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跳丧舞广泛流传于清江流域。
入夜,孝家将一面牛皮大鼓置于灵位前左侧,此时,由一人掌鼓并领唱,其余人在灵位前场地上,合着鼓点而舞之蹈之。舞蹈中,掌鼓的歌师是活动的总指挥,他掌控着舞段的转换和情绪的交流。跳丧的传统套路名目繁多,有《四大步》《半回龙》《幺姑姐》《蹲步幺姑姐》《幺里儿嗬》《哑谜》《摇丧》《血盆经》等20余种,每一种传统套路都有一个固定的音乐曲牌相匹配,舞段之间如何变化并无一定之规,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次跳丧,总是以《四大步》《半回龙》开始,这是约定成俗的,其余舞段则任意衔接穿插。
跳丧舞的风格特点主要是:首先,表现在体态上的“含胸”“拔背”“屈膝”和动作上的“颤、摆、摇、晃、悠”的动律特征上,加上舞动中手脚同边,动作就显得特别古朴别致。二是讲究整体美。时时牢记脚下踩的升子底,手中挽的链子扣,两人舞动时,即使是暂时的分开,也要有藕断丝连之感,犹如一根无形的橡皮筋束缚其身。因此,舞蹈中要时时不忘“拢、靠、擦、绕、闪、挪、让”七字,故艺决云:“杨柳开,开杨柳,肩靠肩来手挽手”,“会跳丧的肩靠肩,不会跳的跪圈圈”等。在动律上,突出一个“颤”字,寓颤于摇,寓颤于摆,寓颤于悠,寓颤于晃,寓颤于行进中,寓颤于跳跃里,从而构成了“跳丧”的主体风格。
2.采莲船 划采莲船,域内普遍流行,起源无据可考。每逢春节、元宵期间,各路采莲船纷纷出发,挨村串户拜年,恭贺新春。采莲船所到家户、店铺、单位门前,主人都鞭炮相迎,烟糖相送,以图开年大发,大吉大利。
采莲船是用竹彩纸扎糊而成,制作十分讲究,装饰艳丽华彩,非常精巧。船身长约三米,船高二米五,里面能站一人表演,即舞船者。
采莲船一般由四人表演,船中央是舞船人,多由年轻女性扮演舞船者。左侧是撑篙者,由男演员扮演,手持竹篙或木桨,撑篙者为领唱人,需具有较好的民间文学素养,善于随意编唱,应答风趣幽默。右侧是扶船人小幺妹,主要是帮唱。船的尾部紧跟一个艄婆子,多数是由男性扮演,化妆滑稽,手拿巴扇,尾随其后,摇扇起舞,用扇子扇走霉气、秽气,让人来年少病少灾,添福添寿,招财进宝。
采莲船一般都是贺场表演,领唱帮唱,配于锣鼓伴奏,其唱词无固定脚本,但有一定套词,也可随意编唱,灵活多变,均属一些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吉祥话。整个划船的过程,由一人领唱众人和,每唱一段,都有锣鼓奏一曲“长槌”调作伴奏,划船人便领着彩船划上一圈。如此往复,十分有趣。
四、民间美术
宜都民间美术(绘画)大多是与木匠、石匠、雕匠、漆匠等联系在一起的。木匠和雕匠主要是在木制品上雕刻图案,多用于家具,如床、柜、凳等,也用于房屋装饰的,如门楣、窗棂等。石匠雕刻大体有图案和文字两类,图案雕刻多见于房屋柱石、窗棂及石质饰物,比如石狮子、石凳等,刻字则多用于墓碑。漆匠主要是为木制、竹制家具绘制装饰图案。刺绣多见于鞋帽、衣褊及鞋垫(俗称掩底子),剪纸则主要是用于举行婚礼装饰新房的窗花,以及清明节期间祭祀亡人的清明吊子。
花鸟虫鱼是宜都美术绘画的主要内容,形成有很多典型图案,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鸳鸯戏水、丹凤朝阳、喜鹊闹梅、年年有余等。“卍”字、“回”字是典型的装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