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一、茶园寺村

茶园寺村村民委员会 [Cháyuánsì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北7.5千米。东邻彭家桥村、金刚岭村,西接纸坊冲村、庙河村,南抵松木坪村,北至枝城镇九道河村、回龙垱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450公顷。居民1100户,3650人。因寺庙内遍植茶树而得名。唐朝初年即有此地名,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文忠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湖北经商,其后落籍茶园寺,为茶园寺江氏宗祠始祖。清同治五年(1866)属枝江县二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枝江县茶园区茶园乡。1952年初属枝江县茶园区茶园乡,1955年7月并入宜都县,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崭新乡茶园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茶园寺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茶园寺村属松木坪区茶园寺乡,2001年3月由茶园寺村、梅子园村、红山村合并为茶园寺村属松木坪镇。辖8个村民小组和81个居民点。驻地单位有茶园寺小学、茶园寺幼儿园等。村内设有达标卫生室、图书室、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及杂粮。村民多以务农、餐饮服务、务工及经商为业。有红山贡茶。雅澧公路过境7.5千米,松宜铁路设有站点。

艾家屋场 [ijiā 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艾姓人家聚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茶叶。

八子湾 [Bāzi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7户,52人。因地形呈八字形而得名“八字湾”,后演变为八子湾。当地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板子堰 [Bǎnziyà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1千米。属茶园寺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2人。因木板挡水的堤坝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及红薯等。

包庐冲 [Bāolúchō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相传清朝郑氏拥有水田约3公顷,郑氏租给别人耕种,从不收租金。郑氏为人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故人称该地为包容冲,后演变为包庐冲。当地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曹家畈 [Cáojiāfà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55人。因曹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曾家屋场 [Zēngjiā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28人,居民以曾姓居多。据传曾氏人家自明末由江西迁入,世代居住,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程家坡 [Chéngjiāpō]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东5千米。属茶园寺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0人。因程姓人家所居住的山坡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大蔡家湾 [Dàcàijiā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南偏东4千米。属茶园寺村七组。面积60公顷。居民50户,155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大腊树屋场 [Dàlàshù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3.2千米,属茶园寺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5人。当地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大庙湾 [Dàmiào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茶园寺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4户,10人。传说茶园寺村西约1千米处的山坎上,有一座庙宇,一日遭雷击,将大钟击落到山下大湾,故得名庙湾。当地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大屋场 [Dà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52户,160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冬青树 [Dōngqīngshù]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茶园寺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2人。因所处地有常绿乔木冬青树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付家台子 [Fùjiātáizi]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属茶园寺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30户,90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洪家大岭 [Hóngjiādàlǐ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北5千米。属茶园寺村五组。面积200公顷。居民20户,50人。因曾有洪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以种植茶叶为主。

江家沟 [Jiāngjiāgōu]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偏南0.5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23户,60人。因江姓人家居住地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江家台子 [Jiāngjiātáizi]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北0.8千米。属茶园寺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41户,120人。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文忠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湖北经商,其后落籍茶园寺,为茶园寺江氏宗祠始祖。此地为台地,依山而立,三方地形较低,该地居民多江姓,故名江家台子。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叫花洞 [Jiàohuādò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偏南1千米。属茶园寺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2人。因洞内曾有乞丐露宿,当地对乞丐俗称“叫花子”,故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金子冲 [Jīnzichō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1.2米处,属茶园寺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7户,20人。因土壤颜色呈金黄色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栎树岗 [Lìshùg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北1.5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30户,80人。因山岗上有栎树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龙洞冲 [Lóngdòngchō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2千米。属茶园寺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30户,70人。因常年流水的石洞而得名。主产柑橘、玉米及红薯。

龙家垴 [Lóngjiānǎo]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正西1.2千米。属茶园寺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17户,50人。因有龙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楼子屋场 [Lóuzi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偏南3.8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相传茶园寺以东偏南约4千米处,清朝有一财主,在屋场边修有三层房子高的哨所,形似炮楼,日夜派人值守,故称楼子屋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千字湾 [Qiānzì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北0.1千米。属茶园寺村二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地形似“千”字形状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青龙嘴 [Qīnglóngzuǐ]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3千米。属茶园寺村五组。面积6公顷。居民7户,20人。因山体蜿蜒,黑色山岩形似龙体而得名。主产茶叶、水稻、玉米及红薯。

三星伴月 [Sānxīngbànyuè]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2人。在茶园寺村南有四个圆形山包,中间一个较大,另外三个分列周边,人们把中间大包喻为月亮,周边三个山包喻为星星,故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上郭秀湾 [Shàngguōxiù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17户,50人。相传,明末两郭姓人家自江西迁入,落户在相邻的上下二湾,落户在上湾的,名上郭秀湾。居民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为主。

下郭秀湾 [Xiàguōxiù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8公顷。居民17户,50人。居民姓郭,位于上郭秀湾下首,故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及红薯。

尚家塝 [Shàngjiābà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2人。因此山坡上住有尚姓人家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尚家台子 [Shàngjiātáizi]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4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土台子上有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尚家湾 [Shàngjiā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1千米。属茶园寺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山湾里有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尚家屋场 [Shàngjiāwūchǎ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2千米。属茶园寺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17户,55人。因尚姓家族聚居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寿家湾 [Shòujiā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12人。因湾内多长寿老人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双屏墙 [Shuāngbǐngqiá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茶园寺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0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王家老屋 [Wángjiālǎowū]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0.2千米。属茶园寺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30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虾子湾 [Xiāzi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东南5千米。属茶园寺村七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0人。因溪沟中多虾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徐家祠堂 [Xújiācítá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茶园寺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0人。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杨家湾 [Yángjiāw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属茶园寺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山湾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杨家堰堤 [Yángjiāyàndī]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0.9千米。属茶园寺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杨姓人家邻拦水的堤坝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红薯。

郑家冲 [Zhèngjiāchō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3.8千米。属茶园寺村六组。面积12公顷。居民50户,150人。因有郑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红薯。

郑家祠堂 [Zhèngjiācítáng]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1千米。属茶园寺村六组。面积9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郑姓人家聚居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郑家桥 [Zhèngjiāqiáo]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茶园寺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郑姓人家邻桥而居得名。主产柑橘、水稻、玉米、红薯。

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无人居住居民点一览

续表

二、观音桥村

观音桥村村民委员会 [Guānyīnqiá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北6.5千米。东起泉水垱村,西至徐家湾村,南接松滋市,北至金岗岭村。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松木坪镇。面积938公顷。居民788户,2630人。因石桥桥头筑塔,塔顶供一观音像,面北,故名南观音桥,简称为“观音桥”。据《李氏家谱》载,李氏十八世祖李正学(1806—1877)曾创修观音桥,“公好义急公,生平善行甚夥,如创修宗祠及修楠板、观音两桥,其大端也。”(见《李氏家谱·墓表》)辖有6个村民小组和54个居民点。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观音桥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观音桥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观音桥乡建农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观音桥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观音桥村属松木坪区,2001年3月由观音桥村、桂花庙村合并为观音桥村属松木坪镇至今。村内设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图书室,建有达标卫生室,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全村覆盖。吹打乐为民间文化特色。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是松木坪镇万亩粮油基地,主产水稻、油菜、玉米。集镇设有超市、日杂百货店、饮食店、民办养老院、观音桥幼儿园等。2012年9月被湖北省爱卫会表彰为湖北省卫生村。乡道江茶路过境3.6千米,观张路过境1.1千米。

白马庙 [Báimǎmià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5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12公顷。居民9户,30人。据传清朝,一方丈骑着白马云游至此,白马仰天长嘶,任由方丈鞭策,白马驻足不前。方丈感觉事有蹊跷,遂下马查看,只见北侧有座大山,坐北朝南,呈圈椅形状,地势开阔,后有靠山,两侧有翼,濒临水源,实乃建造庙宇之佳地。方丈大喜过望:“马助我也”。于是建庙宇于此,取名白马庙。民国时被毁。主产水稻、玉米等。

百步三口堰 [Bǎibùsānkǒuyà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西0.2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2公顷。居民27户,70人。因短距离有三口堰塘相连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板子桥 [Bǎnziqiá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12公顷。居民13户,40人。相传一条小河从西至东流向松滋,每逢下雨便暴发洪水,给沿河两岸的居民带来不便。有一绅士路经此地,和当地族人商议,绅士出钱,当地居民出力,修造了一座由木板铺成的桥,故名板子桥。主产水稻、油菜等。

背湾子 [Bèiwānzi]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14公顷。居民7户,20人。因山势迂回,地势偏僻,罕有人至,故名。主产玉米、油菜、红薯等。

陈家松林屋场 [Chénjiāsōnglínwūchǎng]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8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12公顷。居民31户,80人。因陈姓人家居住于松林旁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

稠树林子 [Chóushùlínzi]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2公顷。居民19户,50人。因此处生长有成片的常绿乔木植物稠树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村庄化 [Cūnzhuānghuà]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12户,40人。1965年多家农户集中搬迁此地,称为村庄化,以此故名。主产水稻、茶叶、玉米、红薯。

大铁匠湾 [Dàtiějiàng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14公顷。居民9户,22人。因山湾有铁匠铺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垱坡垴 [Dàngpōnǎ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8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12公顷。居民9户,30人。因山坡下建有拦水小堤坝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断桥河 [Duànqiáohé]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3户,13人。主产玉米、水稻、油菜等。

风坡垴 [Fēngpōnǎ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9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1公顷。居民11户,30人。因地势高突,四面临风,故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割麻垴 [Gēmánǎ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距离村民委员会驻地1.9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12公顷。居民24户,80人。因山坡盛长毛竹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

观音桥老街 [Guānyīnqiáolǎojiē]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4公顷。居民11户,40人。因原观音桥小集镇而得名。此地是原观音桥商户中心,后因交通不便,商户迁徙至现观音桥村民委员会处。老街逐步萧条冷落,仅剩几户居民,故称观音桥老街。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桂花庙 [Guìhuāmià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11户,40人。因庙宇旁有桂花树,故名。主产水稻、油菜及玉米等。

红湾子 [Hóngwānzi]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4.2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14户,40人。因此处土壤呈红颜色而得名。主产水稻及玉米等。

绞藤树屋场 [Jiǎoténgshùwūchǎ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0.2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23户,70人。因周边生长有藤本植物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

腊八沟 [Làbāgōu]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3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1人。相传此地曾经常闹鬼,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云游道士路过此地,做法驱鬼,故名腊八沟。主产水稻、油菜等。

兰家塝 [Lánjiāb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6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24公顷。人口68户,200人。因山坡边有兰姓人家居住而得名。

烂板桥 [Lànbǎnqiá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1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0人。因失修的木板桥而得名。主产水稻及玉米等。

李家祠堂 [Lǐjiācítá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1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14公顷。居民22户,70人。主产水稻、玉米等。

栎坡垴 [Lìpōn ǎ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0.1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坡上多栎树而得名。主产水稻及玉米等。

栎树坳 [Lìshù'à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南0.3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1公顷。居民11户,40人。因山坳生长有栎树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凉水井 [Liángshuǐjǐ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4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1户,40人。主产水稻、油菜等。

梅家冲 [Méijiāchō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观音桥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9户,30人。因有梅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庙岭垴上 [Miàolǐngnǎosh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3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7户,40人。因山顶上曾建有寺庙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

穆林嘴上 [Mùlínzuǐsh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4千米。属观音桥村五组。面积12公顷。居民19户,50人。因有穆姓和林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楠木冲 [Nánmùchō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8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33户,110人。山冲长约2千米,两边高山相夹,树木参天,常有树木枯死腐乱,故名烂木冲,因“烂”谐音“楠”,人们多称楠木冲。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千工垱 [Qiāngōngd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6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15人。1938年当地民众拦河筑垱,耗工千余,用石头筑起石垱,实现自流灌溉,故名。种植水稻、茶叶、玉米及油菜。

石匠湾 [Shíjiàng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5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0人。因有石匠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石岩垱 [Shíyánd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6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8户,22人。因石头修筑的拦水坝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四合堰 [Sìhéyà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属观音桥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4户,10人。因堰塘呈方形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

唐官冲 [Tángguānchō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南3.3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22户,70人。传清朝时期,一位颇有声望的唐姓官员在此地驻留过,故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

唐家庙子 [Tángjiāmiàozi]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5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1公顷。居民22户,60人。因唐姓人家邻寺庙而居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

桃树湾 [Táoshù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4.9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25人。因种植有桃树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

乌子藤 [Wūzité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西0.1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20户,7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吴家屏墙 [Wújiābǐngqiá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虾米湾 [Xiāmǐ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3.6千米。属观音桥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1人。两面临山,小溪蜿蜒流淌,溪里小虾浑身微红透亮,食时清香可口,故名虾米湾。种植水稻、玉米、红薯。

消沙桥 [Xiāoshāqiá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21户,60人。因桥下水流湍急,易于消除沙石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茶叶。

孝老湾 [Xiàolǎo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4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1户,4人。因此地人们对老人孝道奉养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谢家塝 [Xièjiāb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6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多为谢姓。因此处为谢姓人家所居住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和茶叶。

学校屋场 [Xuéxiàowūchǎ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6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12公顷。居民9户,24人。此处曾是学校,1991年学校迁址,场地空置,故称学校屋场。种植玉米、水稻、油菜、茶叶。

学元湾 [Xuéyuán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9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2户,10人。因村民“学元”的碾米作坊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杨家塝 [Yángjiāb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3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61户,180人。清朝即有此名,据《李氏家谱》载,李氏十九世祖李志德(1797—1879)夫妇“俱葬于观音桥杨家塝”(李氏世序表)。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柑橘、茶叶。

杨家屏墙 [Yángjiābǐngqiá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3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16户,40人。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姚家屋场 [Yáojiāwūchǎ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30人。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银匠冲 [Yínjiàngchō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偏北1.6千米。属观音桥村五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6人。因曾有打制银器的工匠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玉皇阁 [Yùhuánggé]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3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3人。因山体形状如楼阁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袁家套 [Yuánjiātào]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9千米。属观音桥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40户,120人。袁姓人家临河而居,故名。主产水稻、玉米、茶叶。

袁家屋场 [Yuánjiāwūchǎ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15公顷。居民19户,60人。主产茶叶、水稻、玉米、茶叶。

月公堰 [Yuègōngyà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9千米。属观音桥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22户,60人。“月公”指月亮,因弯月形状的堰塘而得名。主产玉米、水稻、红薯。

榨坊湾 [Zhàfángwān]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3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12户,30人。因原有榨油作坊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茶叶。

张家祠堂 [Zhāngjiācítá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观音桥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21户,60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

樟树垱 [Zhāngshùdà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6千米。属观音桥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2户,5人。因拦水堤坝周围生长有樟树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

竹根冲 [Zhúgēnchōng] 位于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4.9千米。属观音桥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30人。主产水稻、油菜、玉米。

三、江家湾村

江家湾村村民委员会 [Jiāngjiāwā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千米,西连松木坪村,东接徐家湾村,南邻松滋市河田坪村,北抵金岗岭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383公顷。居民827户,2630人。传说原来有一姜氏家族长期在此居住,故名姜家湾,后因谐音及书写演变为江家湾。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王畈区观音桥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观音桥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观音桥乡江湾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江家湾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江家湾村属松木坪区,2001年3月江家湾村、柳林河村合并为江家湾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有7个村民小组和36个居民点。有煤炭、石英砂、铁矿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水稻、苞谷、红薯等,有金银花种植基地。吹打乐为民间文化特色。独臂将军贺炳炎出生此地,其父贺学文烈士安葬于此。村内现有村级公路48千米,江茶路过境4.2千米。

蔡家湾 [Cài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9公顷。居民6户,22人。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

曾家垴 [Zēngjiānǎ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5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

柴家垴 [Cháijiānǎ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0.25千米。属江家湾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16户,60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主产椪柑。

常乐寺 [Chánglèsì]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江家湾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21户,50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

陈家坡 [Chénjiāpō]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

龚家坳 [Gōngjiā'à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0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蒿子坪 [Hāozipí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8人。因生长有草本植物蒿子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核桃树屋场 [Hétáoshùwūchǎ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30人。因生长有核桃树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

江家湾 [Jiāng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2户,40人。传说原来有一姜氏家族长期在此居住,原名姜家湾,后因谐音及书写演变为江家湾。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养殖水产及山羊。

菊花坪 [Júhuāpí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0人。因生长有草本植物菊花而得名。养殖水产及山羊,主要农产品为茶叶。

笕沟河 [Jiǎngōuhé]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20户,70人。因设有通水的笕(引水的长竹管)而得名。养殖山羊,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兰花湾 [Lánhu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传说山湾的坡上长有许多兰花菌,因而得名兰花湾。主产玉米、油菜籽等。

兰家楼子 [Lánjiālóuzi]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5千米。属江家湾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30人。因兰姓人家的吊脚楼而得名。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

老岭岩 [Lǎolǐngyá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6人。因地处深山而谓为老岭。主产玉米及红薯。

雷家湾 [Léi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30人。有水产养殖,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油菜等。

梨林包 [Lílínbā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4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小山丘生长有较多梨树而得名。养殖山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

亮脊屋场 [Liàngjǐwūchǎ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21户,60人。养殖山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林家湾 [Lín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32人。养殖水产,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墓坡 [Mùpō]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1户,28人。因山坡为墓地而得名。养殖山羊,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鸟摇井 [Niǎoyáojǐ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22人。因水井外形像鸟飞的姿势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油菜等。

排路口 [Páilùkǒu]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16人。此地为一山槽,与松滋交界,是过去通往湖南的交通要道。因山路狭窄崎岖,来往的行人、推车、马驮通过此地只得排队单行,故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螃蟹井 [Pángxièjǐ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2人。因井里生长有许多螃蟹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狮子包 [Shīzibā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江家湾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2人。因山包形似狮子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油菜等。

石家湾 [Shí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江家湾村七组。面积1公顷。现属退耕还林之地,无人居住。

四块田 [Sìkuàitiá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6千米。属江家湾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5人。传说柳林河旁边曾有四块方方正正的良田,被称之四方丘,久而久之演变为四块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苏井湾 [Sūjǐng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8人。因此处有苏姓人家所使用的水井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唐家湾 [Tángjiāwā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6户,20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王斗庙 [Wángdòumiào]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7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红薯等。

王家湾 [Wángjiāwān] 位于江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2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2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伍奶冲 [Wǔnǎichōng]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江家湾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0人。因有五个形状突起如奶头的小山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

向家畈 [Xiàngjiāfàn]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江家湾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60人,因居民以向姓居多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向家药铺 [Xiàngjiāyàopù]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江家湾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40人。因向姓人家所开设的药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杨家嘴 [Yángjiāzuǐ]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江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22人。因杨姓人家所居住的尖角状地形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

张家塝 [Zhāngjiābàng] 位于江家湾村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有水产及畜牧养殖,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张家台 [Zhāngjiātái]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4千米。属江家湾村一组。面积约10公顷。居民26户,60人。因张姓人家所居住的土墩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樟树土地 [Zhāngshùtǔdì]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江家湾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0人。因樟树旁建有土地庙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等。

四、金岗岭村

金岗岭村村民委员会 [Jīngǎnglǐ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东起观音桥村,西邻茶园寺村,南抵徐家湾、江家湾村、松木坪村,北至彭家桥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175公顷,居民738户,2460人。此处出产金钢泥,可用于制作模具、补漏和破损修复的粘结材料,远销松滋、枝江、湖南等地。人们故称出产金钢泥的山岗为“金岗岭”。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观音桥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崭新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崭新乡群力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金岗岭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金岗岭村属松木坪区茶园寺乡,2001年3月由赵家垱村、金岗岭村、牛颈坳村合并为金岗岭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7个村民小组和41个居民点。居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驻村企业有今果果粮油加工合作社。2011年,获宜昌市文明村称号。乡道江茶线过境4.6千米。

艾家祠堂 [àijiācítá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27公顷。居民33户,110人。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北湾潭 [Běiwāntá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24户,80人。因山湾面朝北面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

大江家沟 [Dàjiāngjiāgōu]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70公顷。居民43户,130人。因江姓人家临溪沟居住而得名。当地主产水稻、玉米等。

大堰湾 [Dàyàn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50人。因有大堰塘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干堰湾 [Gānyàn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8户,70人。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

旱湾 [Hàn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21户,70人。因此处干枯、无长流水源而得名。种植玉米、柑橘等。

宏湾冲 [Hóngwān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金岗岭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22户,70人。该地三面环山,形成一条长冲,若遇天降大雨排洪缓慢,一眼望去一片洪水,得名洪湾冲。天长日久因谐音演变为“宏湾冲”。主产水稻、玉米等。

荒畈 [Huāngfà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14户,50人。因此地曾为荒地而得名。种植玉米、水稻、柑橘等。

黄家冲 [Huángjiā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4人。种植玉米、水稻、柑橘等。

黄家大湾 [Huángjiādà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6人。种植玉米、水稻、红薯等。

黄家垴 [Huángjiānǎ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12公顷。居民5户,16人。种植玉米、红薯等。

黄土湾 [Huángtǔ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金岗岭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22户,87人。因此处土壤呈黄色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鸡颈坳 [Jījǐng'à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2人。因地形如鸡脖子状而得名。种植玉米、柑橘等。

干家坳 [Gānjiā'à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4人。主产玉米、红薯等杂粮。

金岗岭 [Jīngǎnglǐ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金岗岭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35人。因岗地出产金钢泥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

林星寺 [Línxīngsì]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因寺庙寓意林中之星而得名。种植柑橘。

牛颈坳 [Niújǐng'à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21公顷。居民23户,90人。因地形似牛颈状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

牛羊冲 [Niúyáng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金岗岭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40人。因此处适宜放牧而得名。以种植水稻为主,主产茶叶。

盘上 [Pánshà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金岗岭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35人。因地形如圆盘状而得名。居民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

彭家老屋 [Péngjiā Lǎowū] 位于金岗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金岗岭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50人。主产水稻、玉米等。

七里冲 [Qīlǐ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金岗岭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60户,180人。因此处山冲长约七华里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青岩子 [Qīngyánzi]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50人。因黑色的岩石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砂罐垴 [Shāguànnǎ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50人。清朝年间,一男子从外地流浪到此,乞讨为生,死后遗产只有一个砂罐,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凃家岗 [Tújiāgǎ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40公顷。居民19户,人口80人。种植玉米、柑橘等。

团包坡 [Tuánbāopō]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4户,14人。因地形为圆形的山丘而得名。主产玉米、红薯。

万家包 [Wànjiābā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50人。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红薯等。

万家冲 [Wànjiā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4.5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60公顷。居民28户,80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红薯等。

王家楼子 [Wángjiālóuzi]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5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王家屋场 [Wángjiāwūchǎ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西湾 [Xī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四组。面积80公顷。居民21户,58人。当地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肖家冲 [Xiāojiāchō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4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徐家湾 [Xújiā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0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燕子窝 [Yànziwō]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金岗岭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5人。因燕子于崖边筑巢,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柑橘。

杨家台子 [Yángjiātáizi]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18户,50人。因此处为杨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据载,姚氏第九世祖姚必焕(1761—1838),葬于此地(《姚氏族谱》)。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柑橘、茶叶。

杨氏湾 [Yángshì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8户,3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柑橘。

姚家楼子 [Yáojiālóuzi]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5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柑橘。

鹰子窝 [Yīngziwō]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金岗岭村一组。面积55公顷。居民22户,70人。因地形像个盆地,紧挨山边有三个堰塘,适合鹰子等猛禽栖息繁衍,故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柘树坳 [Zhèshù'ào]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北3.5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25人。因生长有柘树而得名。种植有茶叶、水稻、玉米等。

斋公湾 [Zhāigōng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金岗岭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40人。据传清朝年间三个和尚化斋到此,见此地避风向阳,于是在此搭棚,白天外出化斋,晚上回来居住。后得名斋公湾。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红薯等。

张家湾 [Zhāngjiāwān] 位于金岗村民委员会正南1.5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80公顷。居民18户,53人。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等。

株树湾 [Zhūshùwān]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正南2.5千米。属金岗岭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6户,25人。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五、庙河村

庙河村村民委员会 [Miàohé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东接茶园寺村、松木坪村,西抵双井寺村,南邻双井寺村、松木坪村,北接枝城镇纸坊冲村和水井坪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427公顷。居民665户,2250人。此地过去有一座庙,据传是清朝所建,庙前是一条干沟河,由此得名庙河。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松木坪乡。1953年初属王畈区松华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松华乡河心大队,1981年6月改名为庙河大队属松木坪镇,1984年2月改名为庙河村属松木坪镇,2001年3月郑家垴村、坛子口村并入。辖有8个村民小组和31个居民点。民俗文化有结婚陪姑、陪郎、闹房,老人去世时打丧鼓、绕棺、送灯火等习俗。工业有煤炭、铁矿、石灰石开采,农业种植有玉米、红薯、水稻等,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主要驻地企业有香溪化工、马家台采石厂、壮圆合作社等。有松王公路、松宜铁路过境。

陈洞沟 [Chéndònggōu]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3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4户,11人。因从前曾有一个姓陈的人在此沟边开煤矿,后来人们便将此地称为陈洞沟。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陈家老屋 [Chénjiālǎowū]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2千米。属庙河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8人。相传陈姓大户遗孀带着两个儿子,买下此地世代居住,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大碑槽 [Dàbēicá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南1.4千米。属庙河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2户,9人。因山坳有两座清朝时期陵墓,墓前有两块大碑,由此得名。此处位于松宜铁路火车站上方,与松宜铁路的居民楼同处。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大李家湾 [Dàlǐjiā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庙河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31户,90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丁家坡 [Dīngjiāpō]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8千米。属庙河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4户,50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董家冲 [Dǒngjiāchō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东0.2千米。属庙河村一组。面积16公顷。居民18户,61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方子岩 [Fāngziyá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0.4千米。属庙河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4户,8人。因有一块长方形巨石形似棺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枫相树 [Fēngxiāngshù]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南0.7千米。属庙河村一组。面积13公顷。居民13户,50人。因曾生长有数人合抱的枫相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相邻松宜机械厂。

广湾 [Guǎng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属庙河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5人。因此地铁矿储量丰富,本地方言把铁矿称为“广”,故称此地为广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黑湾 [Hēi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属庙河村八组。面积12公顷。居民10户,35人。因有一处较窄的峡谷,里面崖陡林密,大白天也显得很阴暗,人们便称为黑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黑眼子 [Hēiyǎnzi]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8人。从前有富户刘西伯在此地开办煤矿,因出的煤特别黑,人们便把此煤洞称为黑眼子,后演变为居民点名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灰窑坪 [Huīyáopí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3户,10人。因曾建有石灰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交洞湾 [Jiāodòng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8千米。属庙河村五组。面积12公顷。居民5户,18人。传说山洞中住有蛟龙,遇雨则浑水外涌,故称蛟洞湾。后来为图书写简便,演变成“交洞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老王家屋场 [Lǎowángjiāwūchǎ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西5.1千米。属庙河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0人。因王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水稻、油菜和茶叶。

卢家坡 [Lújiāpō]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2.7千米。属庙河村三组。面积25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卢姓人家临山坡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煤洞槽 [Méidòngcá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9千米。属庙河村五组。面积4公顷。因长期开办煤矿,地基下陷,形成洞穴和凹槽而得名。当地居民大多已搬迁,现有居民1户,5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饶家湾 [Ráojiā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西5.3千米。属庙河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26人。据传饶姓人家祖上由江西搬迁至此处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三王寺 [Sānwángsì]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4千米。属庙河村七组。面积4公顷。居民5户,15人。因曾有寺庙而得名。当地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沙坡 [Shāpō]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7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6户,20人。因麻砂石地质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和茶叶。

四合院 [Sìhéyuà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0.4千米。属庙河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建有四幢两层楼房,两两相对,中间围成了一个院子,故名四合院。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铜鼓包 [Tónggǔbā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4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9公顷。居民6户,22人。因山包地形像铜鼓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瓦窑湾 [Wǎyáowā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8千米。属庙河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7户,20人。因曾建窑烧制砖瓦而得名。清嘉庆即有此名,据《姚氏族谱》载,姚氏第十世祖陈大有生于嘉庆丙辰,死于光绪乙亥年(1796—1873),葬于瓦窑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王家窑 [Wángjiāyá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庙河村四组。面积3公顷。因原有一王姓人家在此地开煤矿而得名。因坡度较陡,交通不便,原来的居民多已外迁,现只有居民1户,5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王家窑煤矿于2010年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五七干校 [Wǔqīgànxià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西5.2千米。属庙河村八组。面积3公顷。居民6户,18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2358部队在此地修建房屋准备建军工厂,1957年转给松宜矿务局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和宿舍,1967年后开办为“五七干校”。1998年因松宜矿务局庙河煤矿下马而拆除,其名称沿用至今。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薛家槽 [Xuējiācá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1千米。属庙河村六组。面积24公顷。居民9户,24人。因薛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岩屋河 [Yánwūhé]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7千米。属庙河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8人。因小河边的巨石底部有一天然洞穴,如房子一般,故名。主产玉米、油菜籽、红薯。

堰垴 [Yànnǎ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2.1千米。属庙河村三组。面积25公顷。居民7户,30人。因山垴上的堰塘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蔬菜。

燕儿窝 [Yàn rwō]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7千米。属庙河村八组。面积12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地形凹陷形似燕子巢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云台观松云白尖茶厂位于此处。

幺姑井 [Yāogūjǐ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庙河村八组。面积12公顷。居民7户,20人。相传有一个年轻女子常坐在井边梳头,故名幺姑井。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蔬菜、红薯。

余家溶 [Yújiāró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3千米。属庙河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8户,24人。因余姓人家临宽广的水田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玉家坡 [Yùjiāpō]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庙河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3户,11人。相传过去一位姓玉的女子嫁到此处,买下全部坡田,后人便称为玉家坡。居民以外出务工为主。此处建有松宜矿务局宿舍楼,庙河村、松木坪村和松宜矿区的居民混居。

六、彭家桥村

彭家桥村村民委员会 [Péngjiāqiá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9千米。东起枝城镇五峰山村,西至茶园寺村,南起泉水垱村、金岗岭村,北至枝城镇回龙垱村、官垱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073公顷。居民834户,2530人。因彭姓人家世代临桥而居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观音桥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崭新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崭新乡群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彭家桥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彭家桥村属松木坪区茶园寺乡,2001年3月千庄坪村并入。辖6个村民小组和56个主要居民点。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2009年被表彰为宜昌市文明村。

八井湾 [Bājǐng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35公顷。居民6户,17人。因有大小八口井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柑橘。

芭芒岭 [Bāmánglǐ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约3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35公顷。居民6户,17人。因生长有植物芭芒而得名。种植玉米、茶叶、柑橘。

半边街 [Bànbiānjiē]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彭家桥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5人。因民居排列成半边街的形状而得名。种植玉米、柑橘。

曾家坳 [Zēngjiā'à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7人。因有曾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种植茶叶、玉米、红薯等。

大朱家湾 [Dàzhūjiā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45公顷。居民12户,40人。因朱姓人家所居住的大山湾而得名。主产玉米、红薯。

稻草湾 [Dàocǎo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常堆垛稻草而得名。主产玉米、柑橘、红薯。

地主垴 [Dìzhǔnǎ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1户,25人。相传此地1949年前为一富户人家所有,土改时被划分为地主成分,人们便称为地主垴。主产玉米、柑橘。

东大湾 [Dōngdà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1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4户,17人。主产水稻、玉米等。

分分坳 [Fēnfēn'à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2.5公顷。居民2户,7人。因此处原为枝江县与宜都县的分界线而得名。山坳与枝城镇回龙垱村交界,曾立有枝江县与宜都县界碑。主产玉米、红薯。

改田湾 [Gǎitián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0人。因人工整治的农田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

观音洞 [Guānyīndò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20公顷。此洞有3米高,4米宽,近10米深,洞穴顶部有细泉,从岩缝中渗出,长年不息。人们传说这是观音显灵,于是在洞外平地上修建亭阁,供奉观音,故名。现无人居住,山上以杂灌为主。

桂花树屋场 [Guìhuāshù Wūchǎ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彭家桥村六组。面积35公顷。居民12户,26人。此桂花树由周姓人间从江西入迁时栽植,至今有490余年,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当地主产水稻、玉米等。

桂花堰 [Guìhuāyà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4公顷。居民3户,12人。因堰塘旁生长有桂花树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等。

果子园 [Guǒziyuá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25公顷。居民12户,35人。因李子果园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

过街楼 [Guòjiēlóu]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35公顷。居民5户,14人。因原有跨越街道的阁楼而得名。当地种植玉米、柑橘等。

红庙子 [Hóngmiàozi]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35公顷。居民16户,40人。此处有座无名寺庙,一云游僧人经此,见脚已被草鞋磨得通红,遂驻足歇息,并取名红脚寺。后来人们直呼红庙子。种植玉米、柑橘等。

胡家垴 [Hújiānǎ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35公顷。居民13户,50人。因胡姓人家所居住的山丘而得名。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柑橘、红薯等。

夹沟 [Jiágōu]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25公顷。居民4户,12人。因地形两山对峙,怪石嶙峋,中间夹一条山沟,故名。种植玉米、柑橘等。

金竹垴 [Jīnzhúnǎ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50人。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

孔家湾 [Kǒngjiā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相距0.5千米。属彭家桥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1户,35人。主产水稻、玉米等。

俩湾 [Liǎ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35公顷。居民7户,30人。因两个山湾紧紧相连,故名。主产玉米、红薯等。

龙井 [Lóngjǐ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彭家桥村二组。面积25公顷。居民15户,46人。因有一水井,泉涌如柱,日夜不息,人们传说有龙居此,故名。据《荆州府志》载,花溪“源出龙井,由必达桥至花溪桥注入九道河”。种植玉米、柑橘等。

马家坳 [Mǎjiā'à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9公顷。居民5户,20人。因马姓人家所居住的山坳而得名。主产玉米、红薯等。

马家坪 [Mǎjiāpí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35公顷。居民2户,7人。因马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种植柑橘、玉米、茶叶等。

弭水井 [Mǐshuǐjǐ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5户,80人。居民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

母子冲 [Mǔzichō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0人。传说当年有一孕妇走到这里,突然分娩,且母子平安,以故得名。种植柑橘、玉米等。

聂家坳 [Nièjiā'à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8户,30人。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私访回京路过此地,由巴陵府扮商队护送,荆州府于此接驾,故名“接驾坳”。因“接”“聂”音近,后演化为“聂家坳”。主产玉米、红薯等。

潘家大堰 [Pānjiādàyà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24人。因潘姓人家邻大堰塘而居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彭家湾 [Péngjiā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彭家桥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26户,90人。因彭姓人家居住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破天坑 [Pòtiānkē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4户,14人。有一个天坑遭到人为破坏,当地人称作破天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杉树湾 [Shānshù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彭家桥村六组。面积13公顷。居民13户,40人。因生长有常绿乔木杉树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尚家堰 [Shàngjiāyà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8户,25人,以尚姓居多。居民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

少爷湾 [Shàoye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1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3户,14人。传说当年有一位少爷进京赶考,途经此地时发病身亡,埋在这个湾内,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双天坑 [Shuāngtiānkē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3户,80人。因有两个相邻的天坑而得名。村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柑橘等。

王崖子 [Wángyázi]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1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2.5公顷。居民2户,5人。因王姓人家临近山崖居住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茶叶。

韦家湾 [Wéijiā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彭家桥村一组。面积3.5公顷。居民2户,7人。因韦姓人家所居住的山湾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五座坟 [Wǔzuòfé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1户,40人。居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西冲子 [Xīchōngzi]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3户,8人。因此处为西面的方位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新堰湾 [Xīnyàn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9千米。属彭家桥村四组。面积4公顷。居民2户,7人。因新修的蓄水堰塘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阎王坡 [Yánwángpō]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3.1千米。属彭家桥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2户,7人。因山坡有藤本荆棘阎王刺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窑包 [Yáobā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7千米。属彭家桥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2户,8人。因山坡上建有烧制砖瓦的窑场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野猫湾 [Yěmāo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彭家桥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3人。因常有野猫出没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玉米湾 [Yùmǐ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属彭家桥村六组。面积15公顷。居民5户,17人。因农地多种植玉米而得名。种植有茶叶、玉米、红薯等作物。

榨坊屋场 [Zhàfángwūchǎ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25公顷。居民8户,30人。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等。

赵家老屋 [Zhàojiālǎowū]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35公顷。居民11户,40人。主要种植茶叶、红薯、玉米、水稻等。

周家湾 [Zhōujiāwān]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7千米。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12公顷。居民12户,45人。因此处为周姓人家所居住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彭家桥村无人居住居民点一览

七、泉水垱村

泉水垱村村民委员会 [Quánshuǐdà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9千米。东起松滋市王家桥镇高家塝村,西至彭家桥村、观音桥村,南起北河水库,北至枝城镇五峰山村。村民委员会驻七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134公顷,居民855户,2790人。因于泉水沟筑垱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观音桥乡。1953年初属王畈区观音桥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泉农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泉水垱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泉水垱村属松木坪区,2001年3月由鸾凤岭村、彭家冲村、袁家垱村、泉水垱村合并为泉水垱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有8个村民小组和58个主要居民点。集镇设有商铺。农业主产水稻、油菜、红薯。村内设有公共活动场所,达标卫生室,全村公路硬化,程控电话、宽带网、有线电视实现全村覆盖。2012年被表彰为宜昌市文明村。乡道观张公路过境5千米。

白竹园 [Báizhúyuá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西2.1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14人。因生长有多年的竹园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板桥冲 [Bǎnqiáochō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0人。因以木板搭桥而得名。清乾隆前即有此地名,据《姚氏族谱》载:第九世祖姚必桢生于乾隆壬午,亡于嘉庆己巳(1762—1810),葬于板桥冲。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

豹虎岩 [Bàohǔyá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30人。因山岩形态像野生猫科动物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裁缝坳 [Cáiféng'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2.8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20人。因山坳住有缝衣匠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陈家屋场 [Chénjiā 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1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陈氏家族聚居此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畜牧场 [Xùmù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南1.9千米。属泉水垱村四组。面积3公顷。因1958年集体将耕牛集中喂养,放牧于此地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祠堂坳 [Cítáng'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3.5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2公顷。现无人居住。

枫坡垴 [Fēngpō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7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3公顷。因山坡有枫相树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蜂子窝 [Fēngziwō]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3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9户,30人。因有蜜蜂巢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凤凰山 [Fènghuángsh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北1.8千米。属泉水垱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5人。相传此地有凤凰栖息而得名。元代即有此地名。据《李氏家谱》载:“(先世)自元而明而清,世居枝邑(今属宜都)之凤凰山。”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高家湾 [Gāo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0人。因有高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笱家湾 [Gǒu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泉水垱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11户,35人。因有笱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郭坝垱 [Guōbàdà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1户,40人。因郭姓人家临拦水堤坝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海螺湾 [Hǎiluó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2.7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有较多田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黑角冲 [Hēijiǎochō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14人。传说有一个怪兽,长着一对特大的黑角,连虎豹都怕,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胡家屋场 [Hújiā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3.3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0人。因胡姓人家同族聚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

虎颈坳 [Hǔjǐng'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4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30人。因地形像老虎颈部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獾子洞 [Huānzidò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因有野生动物獾子洞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

尖嘴坡 [Jiānzuǐpō]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2.6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35人。因山坡地形呈尖状形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蒋家坳 [Jiǎngjiā'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2.9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11户,40人。因蒋姓人家所居的山坳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角家湾 [Jiǎo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3.1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7人。因曾有角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金坛坳 [Jīntán'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5人。传说清初当地有一富户,死后用金坛陪葬,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

兰花冲 [Lánhuāchō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5户,20人。因有草本植物兰花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老鼠坳 [Lǎoshǔ'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偏北4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6人。因多老鼠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雷公垱 [Léigōngdà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0.1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14户,50人。相传人们为求雨在拦水堤坝处设立雷公菩萨牌位祭祀,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红薯、玉米等。

梨树垴 [Líshù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9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11人。因小山丘上有多年生落叶乔木梨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馒头岭 [Mántóulǐ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1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13户,40人。因山岭地形如馒头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

梅家屋场 [Méijiā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梅姓族人聚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碾湾 [Niǎn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4.6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7户,19人。因粮食加工石碾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柑橘。

彭家岭 [Péngjiālǐ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偏东2.8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13户,47人。因山岭上住有彭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千子畈 [Qiānzifà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21户,70人。相传此处草木茂盛,用了上千人工开垦为良田,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沁水湾 [Qìnshuǐ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7户,25人。因此处有泉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茶叶等。

神佛湾 [Shénfó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泉水垱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28人。因曾有宗教场所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

石嘴子 [Shízuǐzi]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南2.2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3公顷。因石头呈尖角形态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双堰湾 [Shuāngyàn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8千米。属泉水垱村八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7人。因山湾里有自然形成的两个堰塘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柑橘、红薯。有卫生室、民俗文化广场公共设施。

淘洗湾 [Táoxǐ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3.4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5户,20人。因有可供村民淘米洗菜的水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天坑垴 [Tiānkēng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西3.7千米。属泉水垱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4人。因小山丘上有天然溶洞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土地坳 [Tǔdì'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9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4公顷。居民8户,28人。因山坳里有土地庙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等。

土地嘴 [Tǔdìzuǐ]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4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9人。因土地庙处呈尖角状地形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

王家台子 [Wángjiātáizi]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4.3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3.2公顷。居民6户,20人。因王姓人家所居的土墩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向阳垴 [Xiàngyáng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泉水垱村七组。面积1公顷。因地形迎面向阳,日照时间长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肖家湾 [Xiāo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泉水垱村六组。面积3.4公顷。居民7户,24人。因肖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清嘉庆即有此名,据《姚氏族谱》载,第十一世祖姚学陶生于嘉庆庚辰,亡于光绪庚辰(1820—1882)葬于张家畈肖家湾。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红薯、玉米等。

小庙湾 [Xiǎomiào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17户,40人。因有小土地庙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熊家湾 [Xióng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2.9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30人。因有熊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徐家老屋 [Xújiālǎowū]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3.1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8户,30人。因徐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学屋场 [Xué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5人。因原有私塾学堂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杨家祠堂 [Yángjiācítá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1.7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等。

杨家屋场 [Yángjiā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2.5公顷。居民6户,20人。因杨姓族人聚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等。

姚家祠堂 [Yáojiācítá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3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27人。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等。

姚家坡 [Yáojiāpō]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3.3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15人。因山坡有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等。

姚家湾 [Yáojiā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西2.1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4户,39人。因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明朝时即有此地名,据《姚氏族谱》载:姚氏世祖姚天华生于明朝万历戊寅,亡于清顺治丙戌(1578—1646),葬于姚家湾。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野猪湾 [Yězhū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属泉水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9人。因常有野猪出没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夜蒿树垴 [Yèhāoshù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1.3千米。属泉水垱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0人。因山上生长有落叶乔木夜蒿树(合欢树的俗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袁家垱 [Yuánjiādà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西3.1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14户,46人。因袁姓人家临拦水堤坝而居,故名。明朝中叶即有此地名,据《姚氏族谱》载:姚氏始祖相儒由江西南昌县迁陆城清江溪,后迁横碛下铺邓庄,在袁家垱南岸相得吉壤与同族人建祠。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樟树垴 [Zhāngshùnǎ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7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1公顷。因山坡生长有樟树而得名。因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

周家坳 [Zhōujiāào]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以东1.7千米。属泉水垱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有周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等。

桌湾 [Zhuōwān]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4.6千米。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20人。因岩石形似饭桌形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

棕头屋场 [Zōngtóuwūchǎ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7千米。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35公顷。居民9户,30人。因屋场旁生长有棕榈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红薯、玉米、油菜等。

八、双井寺村

双井寺村村民委员会 [Shuāngjǐngsì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东起庙河村、松木坪村,西至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双河桥村,南起松滋市刘家场镇方家坪村,北至枝城镇水井坪村。村民委员会驻六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840公顷。居民848户,2680人。因寺庙旁有两口井,故得名双井寺。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年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松木坪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松华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松华乡双井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双井寺大队属松木坪镇,1984年2月改名为双井寺村属松木坪区,2001年3月由团丰观村、双井寺村、杨家坡村、西湾村合并为双井寺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有9个村民小组和57个居民点。名胜古迹有写经寺、云台观。有一棵国家二级保护树木黑壳楠树。农产品有玉米、红薯、茶叶等。主要驻区单位有松宜陈家河煤矿、三山农贸公司云台观茶厂等。松王公路过境4.5千米。

曾家包 [Zēngjiābāo]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属双井寺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40人。因曾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当地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岔湾 [Chà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双井寺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湾内道路分岔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陈家河 [Chénjiāhé]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40户,130人。相传陈氏和李氏两个家族隔河而居,有一年闹饥荒,陈家救助李家,李家为感激陈家,将全族人都改姓陈,以报救命之恩,故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红薯。

祠堂坡 [Cítángp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曾建有祠堂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大岩 [Dàyá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0.3千米。属双井寺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17户,60人。因岩体硕大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大长冲 [Dàchángchō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0.6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11户,40人。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

旦家窝 [Dànjiāw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3人。因有旦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倒拐子湾 [Dǎoguǎizi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倒拐子”为宜都方言肘部称谓,形容急弯。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杠子坡 [Gàngzip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和四组交界处。面积5公顷。居民2户,8人。因地形成条状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构皮湾 [Gòupí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24户,80人。因生长有构树,其皮可用来造纸,以此得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估经庵 [Gūjīng 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3.2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45户,130人。相传隋唐时期,高僧释智道法高深,常在寺里写经,深得周边大家闺秀爱慕。有女久求不成,含恨出家,于写经寺附近建一座尼姑庵,尼姑经常在庵里估算高僧写经内容,故得名估经庵。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红薯。

广坡 [Guǎngp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20人。因盛产铁矿石,当地方言称“矿”为“广”,故名广坡。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

后湾 [Hòu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双井寺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6人。因一山相隔两湾,山前边为岔湾,山后边为后湾。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卡板河 [Kǎbǎnhé]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1.8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0人。因有一块石板斜插河中阻止水流,故称卡板河。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茶叶、红薯。

孔家河 [Kǒngjiāhé]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北2.3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孔姓人家邻河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雷公庙湾 [Léigōngmiào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4人。因曾有庙宇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冷风坳 [Lěngfēng'ào]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4.8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山坳风大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廖家堰 [Liàojiāyà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3.2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8户,60人。因有廖姓人家邻堰塘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薯。

绿子冲 [Lǜzichō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5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9人。因适宜绿豆种植,故称绿豆子冲,后习惯叫绿子冲。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猫子岩 [Māoziyá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双井寺村八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35人。因此处有一个形似猫的石头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水稻、油菜、红薯。

庙坪 [Miàopí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双井寺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20人。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红薯。

枇杷岩 [Pípáyá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7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20户,60人。因以前岩石缝中曾长有一颗枇杷树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红薯。

破岩垴 [Pòyánnǎo]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5.2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4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小山坡上有破裂的石头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红薯。

晒经台 [Shàijīngtái]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偏北4.6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4人。因与原写经寺很近,传说曾有和尚在此岩板上晾晒经书,故名。主产玉米、红薯。

上石板 [Shàngshíbǎ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双井寺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5人。因石头多成片状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潲水湾 [Shàoshuǐ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2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2.5公顷。居民12户,48人。因有储存生活中废弃的残汤剩水用来喂猪的习惯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红薯。

沈岗岭 [Shěngǎnglǐ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山脉顶部有沈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油菜、玉米、红薯。

施家坳 [Shījiā'ào]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北3.5千米。属双井寺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人口10人。因山坳有施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水稻、油菜、红薯。

柿子树屋场 [Shìzishùwūchǎ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生长有落叶乔木柿子树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薯。

土地岭 [Tǔdìlǐ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3.5千米。属双井寺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3人。因山顶有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土地坪 [Tǔdìpí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双井寺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19人。因有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红薯。

团峰观 [Tuánfēngguà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5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7人。因此地有座独立的团形山峰,山顶呈圆形,故得名。峰顶曾建有道观。主产玉米及红薯。盛产石磨、砂砖、磨刀石等石材。

五家坡 [Wǔjiāp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30人。因山坡上曾经有五户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写经寺 [Xiějīngsì]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7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8户,28人。此寺建于隋朝,为禅师释智所创。释智曾亲笔抄写全藏法华经,故而得名写经寺。写经寺坐落在晒经台山上,山高路险,从东北紫溪河八里至顶,有大石高七丈,上平如砥,名晒经台,台下有洞,曰写经洞,洞后有寺,曰写经寺。至今遗址尚存。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熊家堰 [Xióngjiāyà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5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50户,170人。因有熊姓人家邻池塘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徐家窝 [Xújiāw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双井寺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6户,20人。因徐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红薯。

鸭母沟 [Yāmǔgōu]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7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相传很早以前,山沟里有两座女人坟墓,影响了当地的风水,于是请来风水先生画符做法事,压住这两座女坟,叫压母沟,后演变为鸭母沟。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鸭子嘴 [Yāzizuǐ]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1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0人。因山势如鸭、山嘴临河,故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红薯。

堰湾 [Yàn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4千米。属双井寺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5人。种植玉米、油菜、红薯。

窑坪 [Yáopí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3公顷。居民7户,25人。因曾有炼铁的炉子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鹰子岩 [Yīngziyá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4.5千米。属双井寺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9户,30人。因有一高耸的岩石形似老鹰,故名。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

长田湾 [Chángtián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双井寺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农田大多为长条状,故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罩子岭 [Zhàozilǐ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3.8千米。属双井寺村九组。面积3公顷。居民12户,30人。因地势较高,山顶雾气环绕,当地称雾为“罩子”,故名。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周家坪 [Zhōujiāpíng]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会东南4.8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15户,70人。因居民多为周姓而得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红薯。

朱家沟 [Zhūjiāgōu]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6千米。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9人。因山沟有朱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红薯等。

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无人居住地名一览

九、松木坪村

松木坪村村民委员会 [Sōngmùpí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0.5千米。东接江家湾村,西邻双井寺村、庙河村,南抵松滋市刘家场镇,北至茶园寺村、金岗岭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634公顷。居民1175户,3650人。因昔时此地盛产松树,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松木坪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松华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松华乡双泉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松木坪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松木坪村属松木坪镇,2001年3月由松木坪村、打磨山村、杨树坪村合并为松木坪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10个村民小组和35个居民点。工业主要有石灰石和煤炭开采。农产品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柑橘、茶叶。建有贺炳炎广场。主要驻区单位有华新水泥有限公司等。贺炳炎大道横穿村内,雅澧省道、松宜铁路过境。

白岩门 [Báiyánmé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0.5公顷。居民3户,10人。相传有一位将军路经此地,将白色战袍挂在一门形石上稍作休息,因岩石被战袍映照成白色,故名。当地主产玉米、红薯。

碑岭 [Bēilǐ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5公顷。相传当地一富人捐资修路,人们为其立碑,表其功德,故名。现已无人居住。

吃水沟 [Chīshuǐgōu]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3千米。属松木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因山沟流水为饮用水源而得名。主产玉米、红薯。

大栎树 [Dàlìshù]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属松木坪村十组。面积6公顷。因曾有形体高大的栎树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大纸棚沟 [Dàzhǐpénggōu]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三组。面积11公顷。居民45户,160人。相传清末,有当地人曾利用山沟泉水作动力建造纸厂,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凳子岩 [Dèngziyá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松木坪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户,3人。因岩石形状似凳子而得名。开办有采石场。

东西冲 [Dōngxīchō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2千米。属松木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8户,150人。因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季节河流,河道干涸后便成为出行道路,故得名“东西冲”,也有人称之为“东溪冲”。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华新水泥厂曾在此地设立华新矿山部。

东岳庙 [Dōngyuèmià]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12户,40人。因清乾隆年间此山曾建有一座东岳庙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

风坡包 [Fēngpōbāo]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松木坪村十组。面积10公顷。因山高迎北风而得名。现无人居住。

高家洞 [Gāojiādò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属松木坪村八组。面积1公顷。相传有一户高姓难民以山洞为家,开荒种地并繁衍后代,故名。现无人居住。

古坟嘴 [Gǔfénzuǐ]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属松木坪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0人。相传有位财主的古坟在此地山嘴上,故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等。

罐子窑 [Guànziyáo]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8户,20人。此地盛产陶土,当地人曾建有窑场,故名。1980年代建有耐火砖厂。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旱茅坪 [Hànmáopí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属松木坪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16户,50人。因此处无水源,开垦前是茅草丛生的平地,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浇水岗 [Jiāoshuǐgǎ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松木坪村十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10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马路冲 [Mǎlùchō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属松木坪村九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青石板铺成骡马古道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蚂蚁窝 [Mǎyǐwō]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30人。因蚂蚁巢穴甚多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

毛狗洞 [Máogǒudò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北1.8千米。属松木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40人。因有狐狸(当地人称毛狗)洞穴,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潘家湾 [Pānjiāw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4人。因有潘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气坑子 [Qìkēngzi]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7公顷。居民6户,20人。同治年间,此地一个大户收养了一个童养媳,但并不想让其真正成为儿媳,便谎称自己的金烟袋被童养媳偷了,于是报官责罚,最后被折磨致死,其尸体被丢到后山的一个天坑里。第二天有村民上山砍柴,看到天坑突然冒出团团白气,并隐约听到女人哭泣声。后来人们便把此地叫为“气坑子”。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上马颈坎 [Shàngmǎjǐngkǎ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0人。因地形像马的脖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深湾 [Shēnw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九组。面积3公顷。居民15户,50人。此地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一深湾,二茶湾”的说法。曾开办有深湾煤矿。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等。

水井湾 [Shuǐjǐngw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有泉水井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太平桥 [Tàipíngqiáo]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北0.7千米。属松木坪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0户,100人。太平桥建于民国年间,因此地原设有太平乡,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陶家湾 [Táojiāw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松木坪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30户,100人。此地盛产陶土,当地人多靠制陶谋生,故称陶家湾。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湾潭 [Wāntá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松木坪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有深不见底的水潭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

虾子沟 [Xiāzigōu]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属松木坪村一组。面积3.5公顷。居民28户,100人。因山沟有水生节肢动物虾子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向家祠堂 [Xiàngjiācítá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松木坪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13户,37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红薯等。

象牙山 [Xiàngyásh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松木坪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25人。因山体状如象牙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岩板沟 [Yánbǎngōu]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属松木坪村八组。面积1.2公顷。因沟底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非常平滑,故名。现无人居住。

迎风山 [Yíngfēngsh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1.3千米。属松木坪村三组。面积32公顷。此山为松木坪村最高峰,因山高迎风而得名。山上曾有一座许神庙。现无人居住。

迎风台 [Yíngfēngtái]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5人。地处迎风山麓,故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

雨台包 [Yǔtáibāo]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北1.3千米。属松木坪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0人。因曾于此地设坛求雨,故名。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

喻家坡 [Yùjiāpō]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九组。面积2.5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喻姓人家居此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榨树湾 [Zhàshùwān]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45户,160人。驻地单位有松木坪村中心小学。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等。

长岭岗 [Chánglǐnggǎ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松木坪村十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40人。因此山岗呈南北走向,岗地高且长,故名长岭岗。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十、徐家湾村

徐家湾村村民委员会[XújiāwānCūn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北4.8千米。东起观音桥村,西至江家湾村,南与松滋市接壤,北与金岗岭村相邻。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松木坪镇。面积1198公顷。居民856户,2780人。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观音桥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观音桥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观音桥乡鹤峰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徐家湾大队属松木坪镇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徐家湾村属松木坪区观音桥乡,2001年3月由土桥冲村、徐家湾村合并为徐家湾村属松木坪镇至今。辖7个村民小组和59个主要居民点。松木坪镇粮油生产大村,农产品有水稻、玉米、柑橘等。吹打乐为民间文化特色。主要驻区单位有贺炳炎红军小学。乡道江茶线过境2.8千米。

白果树 [Báiguǒshù]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38户,120人。因曾经有一棵珍贵树木银杏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百田塝 [Bǎitiánbà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15户,45人。因田块众多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籽等。

北坡 [Běipō]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8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37户,120人。因山体朝向北面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籽等。

祠堂岗 [Cítángg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5人。因清朝有李氏宗祠建在此岗上,故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大畜牧场 [Dàxùmù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4.3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0人。1975年生产队在此地建有畜牧养殖场。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灯盏窝 [Dēngzhǎnwō]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4.2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5人。因地形像旧时农户用来照明的灯具、呈凹形地貌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及玉米等。

栋青树 [Dòngqīngshù]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45户,180人。清代此地有一棵大栋青树,树旁建有一个土地庙,当时人们称栋青土地,后简称栋青树。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

独根冲 [Dúgēnchō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8千米。属徐家湾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此处为独立的一条冲,无分岔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

分水岭 [Fēnshuǐlǐ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4.4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有一条山岭,位于松滋、宜都两县交界处,下雨时水流两边,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

官司垱 [Guānsidà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清朝,有两户人家因争河水灌田发生斗殴,讼至官府,输家人赌气在河上另建了一处蓄水垱,故名官司垱。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红薯等。

鬼道湾 [Guǐdào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25户,70人。很久以前,一农夫带着两个娃娃上山砍柴,两个小孩于山脚水潭溺水身亡。农夫万分悲痛,亦跳潭自尽。妻子寻找丈夫和孩子来到水潭边,潭中伸出一只手来将她拉入潭中,妻子也不明不白地死去了。此后人们就把此地叫鬼道湾。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磙子坳 [Gǔnzi'à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1千米。属徐家湾村十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传说有人在半山加工了两个石磙,后将石磙从山上放滚下来,落在两山交界的山坳里,于是就在此坳建了一个小纸厂,故称之为磙子坳。主产玉米、红薯等杂粮。

郭家冲 [Guōjiāchō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60人。以郭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红薯等。

籇子湾 [Háozi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此地为一小冲,上宽下窄,且下端冲口紧缩,像篾织的捕鱼籇子,故名。主产水稻、玉米和油菜等。

黑屏墙 [Hēibǐngqiá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4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40人。清朝末年此地有人建筑屏墙房,砖块是土窑柴火烧成,呈黑色,外墙未粉刷,故称为黑屏墙。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洪家屋场 [Hóngjiā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3.2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5人。因洪姓人家族人聚居而得名。主产玉米、油菜、红薯等。

虎经坳 [Hǔjīng'à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5人。相传曾经有老虎路过此山坳,故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叫花子湾 [Jiàohuāzi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4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8公顷。居民25户,80人。传说清朝时此地曾有乞讨的爷、孙两人,爷爷死在此地就地掩埋,人称叫花子湾。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

九道楼 [Jiǔdàolóu]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4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80人。清朝年间有一个叫张大道的人,为人聪明并有武功,在此地曾建起九重楼房,人称“九道楼”。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腊树屋场 [Làshù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8户,50人。因屋场曾有两棵大蜡树而得名。蜡树于60年代被伐。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

来头岭 [Láitóulǐ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7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4户,40人。因此山岗两头形状一样,人们认为必有缘由和来头,只是还没弄清而已,故将此地称为来头岭。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等。

拦冲堰 [Lánchōngyà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4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70人。因拦截水流的堤坝、堰塘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等。

老垱河 [Lǎodànghé]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45户,190人。因拦水河垱古老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老虎包 [Lǎohǔbā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9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75人。因山丘地形地貌似老虎形态而得名。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

老屋湾 [Lǎowū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3户,40人。主产水稻、油菜、玉米等。

老学湾 [Lǎoxué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2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0人。清朝,此地有个私塾学校,民国年间停办,人称老学湾。主产水稻、玉米、柑橘等。

李家湾 [Lǐjiā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0.7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35户,120人。据《李氏家谱》载,宜都李氏十七世祖李遑、李遴“迁居长乐不数年复迁邑之横碛下铺观音桥,尔来百余年,户口颇繁,固呼所居曰李家湾”。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经济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等。

栗林岗 [Lìlíng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0.1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45户,150人。传很久以前,徐家湾这条岗是一片森林,时有老虎出没伤人,被一个叫黎灵的猎人打死,故而称为“黎灵岗”,久而久之演变成“栗林岗”。村民以农业种植和个体经商为主。地处乡道江茶路中段,是徐家湾村最繁华地段。

栗坡垴 [Lìpōnǎ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6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85人。因山坡上生长有栗树而得名。据《姚氏族谱》载,第九世祖姚必元生于乾隆己巳,死于道光庚寅年间(1749—1830)葬于栗坡垴。主产玉米、油菜及红薯。

连环桥 [Liánhuánqiá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0.6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48户,150人。连环桥原名莲花桥。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等。

凉水井湾 [Liángshuǐjǐng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2.6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18户,50人。因此处水井的水温很低而得名。主产水稻、油菜。

流沟子 [Liúgōu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7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0人。因山沟水流量大而得名。居民种植水稻、油菜等。

龙洞子 [Lóngdòng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13户,30人。此处山上有洞,洞中常年有水流出,人们认为洞内有龙居住,故称为龙洞子。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红薯、油菜等。

庙湾冲 [Miàowānchō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1公顷。因此山沟处有庙宇而得名。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冲全长1千米左右,冲内有水旱田,两边山上为灌木丛。

南朝河 [Náncháohé]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一条源于龙洞子的小溪河,自北向南,故称南朝河。居民以种植水稻、油菜和其他杂粮为主。

娘娘庙 [Niángniangmià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3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10公顷。传说古时曾有一对夫妇婚后多年无子,向观音娘娘许愿,若有子女之后便修一庙,而后果然有了子女,就在大山坡山腰修了一庙,供有观音娘娘佛像,所以称为娘娘庙。因退耕还林,现无人居住。设有徐家湾村林场,植被以马尾松、栗树为主。

屏墙岩 [Bǐngqiángyá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8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1人。半山中一岩石直立,面积达7平方米,像一堵墙,故称屏墙岩。居民从事农业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茶叶。

青竹垴 [Qīngzhúnǎ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9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5人。因山顶生长有青竹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沙包嘴 [Shābāozuǐ]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属徐家湾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35户,120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等。

山边屋场 [Shānbiān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徐家湾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房屋临山脚边,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杉林子湾 [Shānlínzi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1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生长有成片的杉树林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杉树堰 [Shānshùyà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1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此堰塘周边生长有杉树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土桥冲 [Tǔqiáochō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6千米。属徐家湾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22户,80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红薯等。

团包 [Tuánbāo]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4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20户,60人。因山为圆形,故称团包。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等。

团庙子 [Tuánmiào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7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45人。因地形为圆形,建有一土地庙,所以得名团庙子。据《李氏家谱》载,李氏十九世祖李志祯(1812—1886)死后安葬于团庙子(见世序表)。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等。

文昌阁 [Wénchānggé]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3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35户,100人。因曾建有文昌帝君楼阁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乌龟冲子 [Wūguīchōng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主产玉米、水稻、油菜籽、茶叶。

乌窑坡 [Wūyáopō]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山坡上烧制砖瓦、瓷器、石灰的窑呈黑色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五爷潭 [Wǔyétá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传说当地有户人家,因灾吃不上饭。一天四兄弟相约下河捉鱼,以填充饥肠。谁知老大一下河就沉入潭底,三兄弟奋力施救,老父闻叫也下河相救,结果五爷子无一幸免而溺亡。后得名为五爷潭。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向家台子 [Xiàngjiātái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35户,125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小长冲 [Xiǎochángchō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38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等。

徐家楼子 [Xújiālóuzi]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9千米。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45人。因徐姓人家所建的四面开窗的木楼而得名。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漩涡坑 [Xuánwōkē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9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5人。此地四面环山,形成洼地,刮风时气流像漩涡一样在此地回旋,故称为漩涡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淹水塌 [Yānshuǐtā]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偏南2.3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40人。此处下雨时四面山水均归于此地,常年积水,故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茶叶。

淹水屋场 [Yānshuǐ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房屋地势较低,易被淹没而得名。种植有水稻、玉米、油菜、茶叶。

玉家堰 [Yùjiāyà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1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75人。因玉姓人家邻堰塘居住而得名。主产茶叶、水稻、玉米等。

樟树屋场 [Zhāngshù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徐家湾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45户,150人。因生长有樟树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主要农作物有茶叶、水稻、玉米、油菜等。

长堰湾 [Chángyàn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8千米。属徐家湾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堰塘呈长条形而得名。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红薯等。

周家屋场 [Zhōujiāwūchǎng]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7千米。属徐家湾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5户,98人。因周姓族人聚居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