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形成规律与特点
一、宜都地名的形成
宜都地名,数以千计。有的古老,如宜都,悠悠已逾千年;有的年轻,如清江二桥,短短不过数载。宜都地名的形成,反映了地名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1.以植物为名。有的以树木高大古老得名,如樟桂岭、檀树湾、皂角树、楠木岭、松木坪、椿树坪、樟树包、株栗岗等。有的以植物茂盛成片而得名,如柑子园、楠竹园、红花套、茅草冲、金竹湾、梅子溪等。
2.以动物为名。此类地名分两种情况,一是传说中的神鸟瑞兽,寄寓人们美好愿望,如龙洞、凤凰山、麒麟山、龙口子等;二是长期栖息或频繁(或曾经)出没的动物,如猴子洞、獾子洞、画眉坡、兔儿湾、野猪池、蚌壳井、白马堰等。
3.以地貌和地理特征得名。地貌特征的如鏆头(犁头)尖、四方堰、陡岩子、团坡、磨担子拐、三墩坡、梯儿岩、马头观、帽子尖、羊角溪、甑蓬山等;地理方位的如贯日垴、南坪、南冲、西湖、太阳坪、西流溪、北风垭、迎阳山等;地质特点的如干冲、夹沟、麻石坡、响水洞等。
4.以经济活动得名。如茶店子、裁缝坳、马店岭、碾子湾、纸坊冲、窑坡垴、铁匠冲、油榨坪、丁家槽坊、岩板铺子等。
5.以历史事件得名。此类地名数量不大,但保存有珍贵的历史记忆。如陆城因三国时期陆逊筑城抗蜀而得名;寨子垴因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义军屯驻而得名;海螺湾因日军进犯鸣海螺报警而得名。
6.以民间传说得名。枝城的募旗山传说因关公树旗募兵而得名,其历史真实已无可考,但作为地名来源却真实可信。此类传说,在宜都地名中大量存在,如宝剑树、窝米岩、仙女洞、雷打坑、金盆山等。
7.以宗教文化而得名。此类地名以土地庙为最,遍布全市各地,与之有关的地名也为数不少。如许真君、观音阁、金边湾、泰山庙、土地岭、灵庙店、求雨垴、写经寺、晒经台、望佛桥等。
8.以宗族姓氏得名。这类地名数量最多,如廖家坝、禹家坪、聂家河、潘家湾、王家畈、姚家店、辛家台子、赵家花屋、陈家老屋、张家祠堂等。
二、宜都地名常用通名
1.地形特征通名
山 通常指山体,如梁山、宋山、荆门山。
垴 小山丘,通常指山坡、土岗的顶部,常用作居民点名,如高坝洲镇的赵家垴,王家畈镇的白玉垴。
岗 高起的土坡,土包,如高坝洲镇的曾家岗,姚家店镇的长岭岗。
岩 宜都方言中读为 ái(音挨),作地名用字含义有二:一是指高峻的山崖,如枝城镇的陡岩子、红岩子,高坝洲镇的梯儿岩;二是指形体较大的石头,如陆城街道的燕子岩。
台(台子)指平地上高起的土墩、石墩,如姚家店镇的白家台子、辛家台子。
湾 水流弯曲的地方,形态多为山沟;如果山沟无长流水源,也有的记作塆。湾常用作村落名,如高坝洲镇的廖家湾,松木坪镇的徐家湾。
坝 作地名用字有两个义项:一是指面积较大的平地,如高坝洲镇的戈家坝;二是指沙滩、河滩,如陆城街道的大石坝,高坝洲镇的廖家坝。
坪 指河流冲击形成小型平原,如高坝洲镇的中坪、赵家坪,聂家河镇的丁家坪。
畈 指山间溪流冲击形成的大块平地,如王家畈镇的王家畈,陆城街道的龚家畈。
边坡、斜坡状高地,如五眼泉镇的袁家塝,枝城镇的贺家塝。
包 指小山小丘,如曾家包、段家包。
坡 指上下倾斜的地形,如高坝洲镇的大战坡、游士坡,枝城镇的天坑坡。
地势较低的山间平地,如聂家河镇的白家埫,王家畈的毛湖埫。
坳 两山间的连接凹地,多为山口平地,如松木坪镇的麻岭坳,枝城镇的朱家坳。
岭 山脉顶部,如王家畈镇的土地岭、樟桂岭。
坑 洼陷下去的地方,如潘家湾乡的杉木坑、雷打坑。
垭 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如潘家湾乡的黄金垭,王家畈的北风垭。
尖 指山峰顶部,如王家畈镇的帽子尖、十三尖。
槽 (槽子)两端高起,中间凹下部位,如红花套镇江家槽子,姚家店的峡马槽。
塌 (塌子)地势较低的平地,如聂家河的椿树塌子,松木坪的淹水塌。
洞 山洞、水洞,如老虎洞、胥家龙洞。
边 沿山体或溪流一侧,如红花套的罗家边、唐家边。
2.水体位置通名
河 通常指河流的一段,常用作河岸边的居民点,如聂家河、孙家河、柳树河。
口 指出入通过的地方,用作地名,通常指水流相汇的地方,河口,溪口,如“大溪口”指大溪注入清江之处,再如高坝洲镇有个“壤子口”;也指山岭断陷凹地或山与山的连接处,如红花套镇的张家坳口,王家畈镇的大风口。
嘴 伸向水体或平地的尖角状的地形,如陆城街道的三江嘴,枝城镇的青龙嘴。
荡 浅水湖泊,如拐子荡、五叶荡。
垱 为方便灌溉、取水而修筑的小型拦水堤坝,如枝城镇的赵家垱、官垱。
渡 过河的地方,多指渡口。如姚家店镇的白家渡,聂家河镇的熊渡。
滩 指河流中的沙洲,也指河中水浅石多流急的险段,如高坝洲镇的猪儿滩,姚家店镇的过路滩。
沱 指水势较深的河流水湾,如红花套镇的鄢家沱,五眼泉镇的毛家沱,高坝洲镇的后江沱。
堰 指拦水的堤坝、堰塘,亦用于村落名。如高坝洲镇的王公堰,陆城街道的江家大堰。
冲、沟 指中间有水流、两边为山坡的地形,而“冲”相较于“沟”,地势较为开阔,山势较为平缓。如高坝洲镇的宋山冲,王家畈镇的大沟,潘家湾乡的探母沟。
溪 山间小河沟,一般有长流水源,如红花套镇的白岩溪,王家畈镇的白马溪。
3.工场作坊通名
窑 指烧制砖、瓦、陶瓷器物的构筑物,如松木坪的王家窑、罐子窑。
纸坊 造纸的作坊,如枝城镇的纸坊冲。
榨坊 榨油的作坊,如王家畈的万家榨坊,红花套的张家榨坊。
槽坊 熬酒的作坊,如红花套的丁家槽坊。
4.店、铺类通名
店(店子)指售卖货物的铺子,旧时一般设立在交通线上,如陆城街道的腰店子,高坝洲镇的茶店子。
铺 一是指旧时的驿站,二是指有店铺的小集镇,如陆城街道的十里铺。也可指称店铺,如王家畈的岩板铺子。
5.宗教建筑通名
庙 指供奉神佛或先贤的建筑,如陆城街道的仙帝庙,松木坪镇的桂花庙。
观 道教庙宇,如王家畈镇的马头观,松木坪的云台观。
寺 佛教寺院,如高坝洲镇的青林寺,陆城街道的云盖寺,枝城镇的龙泉寺。
庵 尼姑居住的小型寺庙,如陆城街道的清圣庵。
6.历史、人工建筑通名
桥 连接两岸供人通行的建筑物,常用作居民点名,如五眼泉镇的望佛桥,枝城镇的白水桥。
棚 简陋的住所,常用作居民点名,如高坝洲镇的汪家棚,王家畈镇的老屋棚,聂家河镇的杨家棚。
牌坊 状如牌楼的建筑物,如高坝洲的青林寺牌坊,姚家店镇的陈家牌坊。
碑 用以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如枝城镇的高碑湾,陆城街道的分路碑。
老屋 指年代久远的房子,往往带有家族的印记,多已成为历史地名,如潘家湾乡的邓家老屋,王家畈镇的曹家老屋。
屋场 指聚居地,多带有家族渊源,如陈家屋场、谢家屋场。现代几户异姓人家聚居一地,一般不会称为某某屋场。
祠堂 指族人集会和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地方。如王家畈的潘家祠堂,姚家店的高家祠堂。
7.植物群落通名
园 果木等经济林木及竹子生长的地方,如聂家河镇的柑子园,姚家店镇的楠竹园。
林(林子)成片的树林,如松木坪镇的柳林,高坝洲镇的冯家林子。
三、宜都地名的主要特点
地名的特点,是地域、时代、民族、社会等多种因素在地名形成中的反映,宜都历史悠久,山水相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名特征。
1.鲜明的地貌特征。宜都山多,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反映在地名上,则是陆地地形地名数量大,多达502条,占地名总条数的8.9%。据统计,反映陆地地形地名的通名就有20多个,比如,山、岗、坳、岭、塝、坡、冲、沟、湾、包、坪、埫、槽、尖、畈、坝等。带“岩”字的地名就有175条,如窝米岩、香客岩、炉子岩、黄家岩、七孔岩、八字岩、鹰子岩、白岩溪、黑岩垴、陡岩子、岩板沟、岩坳子、岩屋洞等。
2.浓厚的家族文化印记。在自然自足经济时代,家庭劳作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封闭的地域环境带来地名的家族文化印记。带“家”的地名,在宜都的各类地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陆地地形类带“家”的地名,往往是由家族聚落而形成,如徐家山、彭家岭、伍家冲、鲍家岗、张家塝、向家垴、王家坳、江家嘴、艾家台、廖家湾、戈家坝、范家洲、郭家坪、白家埫等。陆地水系及水利设施类地名中,不少也有家族印记,例如王家渡、向家溪、李家河、杨家湖、张家涧、兰家堰、赵家垱等。还有一类人工建筑,则更是家族式地标,如汪家棚、张家老屋、赵家祠堂、曹家大院、魏家屋场、吴家新屋、胡家花园、鄢家榨坊、刘家纸厂等。
3.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宗教建筑物大量存在于宜都地名中,如通天观、清圣庵、茶园寺、观音阁、许真君等。据统计,含“庙”的地名有近百条之多,如庙桥、庙湾、庙垴、庙冲、庙包、庙坪、庙岗、庙嘴、庙坡、关庙坪、花庙堤、石庙湾、西庙湾、司命庙、灵官庙、雷公庙、娘娘庙、东岳庙等。
4.浓郁的农耕气息。农耕文化反映在地名中,与农事有关的诸如土地、作物、牲畜、农具等等,均大量存在于地名之中。与农田有关的如七斗岩、三丘田、大田湾、长田坡、火田坡、六斗丘、八亩埫、黑土湾、黄土坡、水田冲等;与牲畜有关的如牯牛岭、放牛坡、牛鼻岩、牛角包、洗马池、羊角冲、猪槽井等;与作物有关的如割麻垴、稻场坪、藕节山、柑子园、茶叶垴、萝卜坑等;与农具有关的如连枷湾、鏆头尖、垛柜堰、磨担子拐等。
5.浓厚的人文色彩。很多地名,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比如陆城,因三国时陆逊筑城抗蜀而得名;书院湾,因清朝咸丰年间枝江县令朱锡绶仰慕王永彬,“侨居是邦,与公为邻”,称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为“紫阳书院”,后人便将此地称为书院湾。公社湾,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1961年曾设为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后来人们便将该处山湾称为公社湾。诸如此类,大战坡、学堂坪、炸弹坑、警钟楼、仁义田等,无不具有丰厚的人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