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片
一、陆城街道
宝塔湾 [Bǎotǎwā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东临杨家湖,西至宝塔山,南接李家溪,北抵宝塔山。属宝塔湾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76户,240人,姓氏以张、李、吴姓居多。据传同治十三年,山头修建一座雄伟的六棱形九级宝塔,1966年冬季拆毁,拆下宝塔顶上的横梁有“同治十三年(1874)建”等文字记载,故名。居民以种植柑橘为主。
李家溪 [Lǐjiāxī]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东临长江,西、南与枝城镇楼子河村接壤,北面与楼子河村二组相连。属宝塔湾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21户,70人。姓氏以李、江、吴姓居多。原为枝江县与宜都县界。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2001年12月,因东阳光实业总公司发展需要,李家溪周围土地127公顷被征用。现已成为东阳光公司三号基地。
车家店 [Chējiādiàn]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东南2千米。东起大路湾,西至尾笔村,南起中笔村,北至尾笔村。属车家店村二组。面积为230公顷。居民456户,1500人。姓氏以陈、刘、朱姓居多。传很久以前,有一“车”姓道士居此,并开设店铺,生意红火,故而得名。农作物有水稻、油菜、柑橘等。
大路湾 [Dàlùwān]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以东2.5千米。东起亮家垴村,西至车家店,南起尾笔村,北至驿马冲村。属车家店村六组。面积230公顷。居民430户,1410人。姓氏以李、张、刘姓居多。因聚落临大路而建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柑橘。
亮家垴 [Liàngjiānǎo]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东南0.2千米。东临长江,西接车家店村,南接黄泥堰村、宝塔湾村,北至太保湖村、驿马冲村。属亮家垴村六组。面积220公顷。居民550户,1720人。姓氏以张、廖、李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昔时人烟稀少,草深林密,时有毒蛇猛兽出没,需待天亮结伴而行,以此得名。居民以种植柑橘为主。
廖家湖 [Liàojiāhú]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东邻驿马冲,西接陈家牌坊,南起东风闸,北抵农发路。属亮家垴村六组。面积27公顷。居民127户,510人。姓氏以廖、曹、汤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廖姓人家世代临小湖泊而居得名。1951年改湖造田,湖面缩至200米左右,1994年初将水面改建成精养渔池,中间是约20米宽的排洪沟。居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当地盛产柑橘和鲜鱼。
横碛 [Héngqì]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东起长江,西至龙窝村,南起宝塔湾村,北至亮家垴村。属龙窝村二、三、四、五组。面积为400公顷,居民15户,420人,姓氏以高、王、陈、李姓居多。因地形呈山脉横向而得名。据康熙版《宜都县志》记载,唐朝诗人杜甫曾有《横碛柑园》诗一首:“春日清江岸,千柑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迎花繁。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于献金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龙窝 [Lóngwō]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以南5千米。东起横碛,西至宝塔湾村,南接杨家湖,北与亮家垴村交界。属龙窝村二组。面积97公顷。居民70户,280人,姓氏以李、高、刘姓居多。居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主产柑橘。
三江 [Sānjiāng]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西北3.2千米,东起长江,西、南临清江,北抵高坝洲镇湾市村。属三江村。面积250公顷。居民1083户,2620人,姓氏以李、刘、汪、王姓居多。因渔洋河、清江于此注入长江,故得名。居民以蔬菜种植为主,农产品有黄瓜、白菜、茄子、辣椒等。
十里铺 [Shílǐpù]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以南1.5千米。东起宝塔湾村,西邻龚家畈,南起仙帝庙,北至中笔社区。属十里铺村。面积300公顷。居民1020户,3720人,姓氏以张、刘、李姓居多。因此地离城十里,曾开有杂货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柑橘。
太保湖 [Tàibǎohú]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东临长江,西至驿马冲村,南临黄家河,北至长江。属太保湖村二、三、四、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560户,1800人,姓氏以孙、杨、王、汤、黄姓居多。相传有位太子在此湖游玩,不慎落水身亡。皇上为了纪念死去的太子,派太子太保前来整修此湖,并赐名“太保湖”。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主产柑橘。
花庙堤 [Huāmiàodī]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东北6.5千米。东起驿马冲村,西至长江大道,南起中笔社区,北至长江。属尾笔村四、五、六组。面积318公顷。居民580户,1670人。姓氏以李、辛、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寺庙建于大堤上,周围有大片棉田,故名。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主产蔬菜、柑橘、水稻。
尾笔 [Wěibǐ]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东南3.5千米。东与车家店村相邻,西至长江大道,南临中笔社区,北至花庙堤。属尾笔社区一、二、三组。面积210公顷。居民579户,1640人。姓氏以吴、江、谢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陆城文笔塔,始建于清代,缘于兴文运、昌科举。塔有三处,总称“三管笔”,形制皆若笔状。《宜都县志》载尾笔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恒琛修,地址在纱帽山。20世纪60年代被毁。居民主要种植蔬菜、柑橘、水稻。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
驿马冲 [Yìmǎchōng]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东与太保湖村接界,南与亮家垴村相邻,西邻尾笔社区,北抵长江。属驿马冲五组。面积250公顷。居民450户,1780人,姓氏以张、王、孙姓居多。因旧时建有驿站而得名。居民以种植水稻、柑橘为主。
二、红花套镇
冯家林子 [Féngjiālínzi] 位于周家河村民委员会以南0.8千米。东临长江,西至宜华路,南起中坪村,北抵塔坪桥。属周家河村二组。面积100公顷。居民70户,260人。姓氏以邹、李、周、冯姓居多。聚落呈环状分布于村级公路两旁。相传清朝,冯氏家族在一片枫香树林中落籍,并在此繁衍生息,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关财荡 [Guāncáidàng] 位于周家河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东起大堰田,西至陈家岗村,南接王公堰,北抵原大战坡村。属周家河村一组。面积30公顷。现无人居住。溪流到此处形成一个像葫芦的水荡,人们寄予聚财之意,取名为关财荡。
南桩桥 [Nánzhuāngqiáo] 位于周家河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东起七亩九,西至陈家岗村,南邻曾家岗村,北至王公堰。属周家河村一组。面积7公顷。居民1户,3人。清朝时期,周家河村为一片湖区,为方便通行,人们用楠树桩作桥墩搭建了一座桥,此桥经久耐用,很有名气,故名楠桩桥,后简化为南桩桥。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三马溪 [Sānmǎxī] 位于周家河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东临长江,西至冯家林子,南起中坪村,北抵杨河垴。属周家河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54户,260人。聚落呈带状分布于长江河堤内侧。相传,有个邹家老太,平时行善积德,因而感动河神。一日河神变化成三匹金马在老太面前溜达,老太双手合十不为所动。后来老太寿终入殓下葬时,一声惊雷掀开棺盖,老太腾地坐了起来。原来是河神在阎王爷面前说情,给老太添了两年阳寿。老太向人们讲述是河里的三匹金马救了她。于是,人们叫这条小河为三马溪。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辛家嘴 [Xīnjiāzuǐ] 位于周家河村民委员会以西0.9千米。东起中沟,西至南桩桥,南起养鱼场,北至王公堰。属周家河村一组。面积为2公顷。现无人居住。
黄家山 [Huángjiāshān] 位于吴家岗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东起吴家岗村五组,南起大堰农场,西抵白洪溪村,北至红花套村。属吴家岗村一、二、三组。面积270公顷。居民382户,1029人。姓氏有王、陈、吴、裴、李姓等。民国初年,一片黄土山坡上长满松树,当时为黄姓大户所有,故名黄家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蔡家冲 [Càijiāchōng] 位于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0.8千米。东起杨家畈村六组,西至渔洋溪村六组,南邻窑坡垴村,北抵渔洋溪村一组。属杨家畈村一、二、三、四组。面积182公顷。居民540户,1713人。姓氏以胡、申、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申家溪 [Shēnjiāxī] 位于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东起长江,西至渔洋溪村,南起黄家塝,北至渔洋溪村。属杨家畈村四、五组。面积13.5公顷。居民10户,56人。姓氏以申、胡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地为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又名沙坝垴。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冬瓜冲 [Dōngguāchōng] 位于渔洋溪村民委员会西北7.3千米。东起邓家溪上游、南起张家老屋、西至雷打岩、北至灵宫殿。属渔洋溪村四组。面积150公顷。居民8户,26人。有任、艾等姓氏。聚落分散。因地形似冬瓜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红薯、柑橘等。
徐家山 [Xújiāshān] 位于红花套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6千米。东邻红花套村,西至南桥村,南接高坝湖镇白洪溪村,北抵窑坡垴。属窑坡垴村一、二、三组。面积400公顷。居民278户,1100人。姓氏以徐、杨、廖、汪、胡姓居多。相传清朝初年,当地有一个叫徐达山的财主,所据地盘自北向南,按地势高低,分别以上中下徐家山称谓。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干冲 [Gānchōng] 位于南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东起白洪溪水库,西至青林寺村,南抵青林寺村,北接南桥村。属南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65户,530人。姓氏以汪、郑、廖、李、赵姓居多。由于水源不足,无长流水源,故名干冲。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郭家岗 [Guōjiāgǎng] 位于南桥村民委员会以北约2.5千米。东起窑坡垴村,西至南桥村一组,南起南桥村岗一组,北至南桥村一组。属南桥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4户,40人。姓氏以汪、龚、裴、李、罗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汪家棚 [Wāngjiāpéng] 位于南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东起窑坡垴村,西至南桥村三组,南起白洪溪水库,北至杨家畈村一组。属南桥村三组。面积40公顷。居民256户,920人。姓氏以汪、郑、廖、李、赵姓居多。汪姓祖先于此开垦定居,起先搭建的临时居所,人称汪家棚。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扳鱼嘴 [Bānyúzuǐ]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4.6千米。东起鄢家沱村五组,西至道士岩,南抵清江,北接长阳县龙舟坪镇刘家冲村。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30公顷。因此地为清江岸边码头,码头旁边有一个大石嘴,有许多人在这里下罾扳鱼(捕鱼),故名扳鱼嘴。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大溪桥 [Dàxīqiáo]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东起南桥村五组,西至鄢家沱村一组,南抵南桥村五组,北邻大溪村。属鄢家沱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38人。聚落呈带状分布于318国道两边。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柑橘。
道士岩 [Dàoshìyán]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5.1千米。东起鄢家沱村六组,西至施家坡,南邻长阳县磨市镇南岸坪村,北接五重庙。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13公顷。因在清江河边,有个大岩石像道士在作法,人们称为道士岩。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施家坡 [Shījiāpō]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4.8千米。东起鄢家沱村六组,西至长阳县龙舟坪镇朱津滩村,南抵长阳县磨市镇南岸坪村,北接五重庙。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10公顷。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滩坡 [Tānpō]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3.1千米。东起鄢家沱村六组,西至长阳县龙舟坪镇朱津滩村,南邻长阳县磨市镇南岸坪村,北抵长阳县龙舟坪镇刘家冲村。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30公顷。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五重庙 [Wǔchóngmiào]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6.1千米。东起鄢家沱村六组,西至长阳县朱津滩村,南邻长阳南岸坪村,北抵长阳县龙舟坪镇刘家冲。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12公顷。清代有五个儿童在庙里玩耍,不幸遇难死亡,为了纪念五个儿童遇难,取名五童庙。经演变也有记为伍重庙。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鄢家沱 [Yānjiātuó]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0.4千米。东与南桥村交界,南临清江边,西至邓家冲,北邻张家坪。属鄢家沱村二组。面积560公顷。居民209户,775人。姓氏以黄、袁、田、杜、肖姓居多。据同治版《宜都县志》载:“欧进妻袁氏,年二十六,夫亡,守节三十年。乾隆二年旌。”牌坊立于当地清江北岸通往恩施的大道上。因有“圣”字高悬而过往行人免不了行叩拜之礼。久而久之,人们心生厌倦,选择江沱绕行。于是称这段多走的冤枉路为“冤沱路”。后来有一鄢姓人在此开设小吃店,故名“鄢家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宜都长阳界牌 [Yídū Chángyángjièpái]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东至鄢家沱村五组,西至长阳县龙舟坪镇刘家冲村,南抵鄢家沱村骆家河六组,北接鄢家沱村四组。属鄢家沱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官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于318国道两边。因宜都与长阳交界的界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长岭岗 [Chánglǐnggǎng] 位于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4.6千米。东起鄢家沱村五组,西至五重庙,南抵扳鱼嘴,北邻长阳县龙舟坪镇刘家冲村。属鄢家沱村六组。面积10公顷。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现无人居住。
广东棚 [Guǎngdōngpéng] 位于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7.2千米。属大溪村四组。东起回马滩,西至长阳县枇杷溪,南起鄢家沱村白岩溪,北至杨柳溪。面积950公顷。居民38户,160人。姓氏有邹、陈、邓等。聚落呈带状分布。相传清初,有一广东梅州邹姓人家逃难到此地安居落户,建棚房居住,故名。
回马滩 [Huímǎtān] 位于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4.5千米。属大溪村三组。东起雷打坡,西至杨柳溪,南起乌龟嘴,北至张家坪。面积15公顷。居民25户,86人。姓氏有黄、周、刘等姓。聚落分散。相传明末清初,有一山大王骑马跑到此处,马突然止步不前,大王顺应天意,在此驻扎安身,故得名回马滩。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主产柑橘和毛竹。
张家坪 [Zhāngjiāpíng] 位于大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东起跑马岗,西至梁山溪,南起石人山,北至横山。属大溪村一、二组。面积520公顷。居民125户,506人。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三、高坝洲镇
九岭湾 [Jiǔlǐngwān] 位于白鸭垴村民委员会南偏西1千米。东起黄家大田,西至大山坡,南起清江,北至黄家大田。属白鸭垴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40人。因山湾会集大小九条山岭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主产柑橘。
皓光 [Hàoguāng] 位于皓光村民委员会驻地,距高坝洲镇人民政府驻地以西4.8千米。东接柏子堰,南临清江,西起羊角溪、天平山村,北至宋山冲村。曾因有“五星”“星光”村之称,为保持洁白、明亮寓意,改为“皓光”。属皓光村四、五、六组。面积350公顷,居民339户,1170人。居民以柑橘种植和桑蚕养殖为主。有中坪—中光乡道过境。
青林寺 [Qīnglínsì] 位于青林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4千米。东至长岭岗,北抵渡口,西、南临库区。属青林寺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9户,30人。相传北宋苏东坡兄妹三人参访石佛寺,与住持了空大师有一场戏对趣话:苏东坡躬身问仙山何名?了空双手合十道:“万瓦千砖百匠造就十佛寺”。苏东坡对曰:“一舟二橹三人摇到四仙桥。”几日后,了空听说客人要走,敲响木鱼念道:“诵经诵佛诵圣人,缘逢东坡才子。”苏东坡接口道:“青山清水青林寺,幸会了空大师。”此后便得名青林寺。谜语、谜歌为民俗文化特色。居民从事柑橘种植、水产养殖。
白龙冲 [Báilóngchōng] 位于曾家岗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东起三溪铺,西至宋山冲村,南起皓光村,北至陈家岗村。属曾家岗村十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57户,550人。因有白色岩石似龙头,故名。居民以种植柑橘、养殖生猪为业。
曾家岗 [Zēngjiāgǎng] 位于曾家岗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起中坪村,西至宋山冲村,南起皓光村,北至三溪铺。属曾家岗村一、二、三、四、五组。面积350公顷。居民555户,1960人。居民以柑橘种植、生猪及水产养殖为业。有中坪—中光公路过境。
三溪铺 [Sānxīpū] 位于曾家岗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东起中坪,西至白龙冲,南起曾家岗,北至塔坪桥村。属曾家岗村六、七、八、九组。面积180公顷。居民285户,1010人。因有三条溪流于此汇合,故名。居民主要从事柑橘种植和生猪养殖。
杨林子 [Yánglínzi]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东起高坝洲镇中心小学,西至中沟,南起中坪村六组,北至中坪村一组。属中坪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78户,240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五家嘴 [Wǔjiāzuǐ]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东起老宜红路,西至曾家岗村,南起湾市村,北至曾宋路。属中坪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1户,3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鹰子尾 [Yīngziwěi]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东起长江,西至中坪村一组,南起中坪村三组,北至周家河村。属中坪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8户,60人。有一沙滩,其状如鹰尾,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横堤 [Héngdī]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东起长江堤,西至中沟,南起湾市村,北至中坪村公园路。属中坪村五组、八组。面积8公顷。居民50户,170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万担坑 [Wàndànkēng]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东起老宜红路,西至曾家岗村,南起中坪村六组,北至周家河村。属中坪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9户,30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三马溪 [Sānmǎxī]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东起长江岸,西至宜红路,南起中坪村三组,北至周家河,面积5公顷。居民25户,80人。因从前有三户马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官沟 [Guāngōu]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东起长江堤,西至中沟,南起湾市村,北至双坪路。属中坪村五组、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28户,90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中坪 [Zhōngpíng] 位于中坪村民委员会驻地,距高坝洲镇人民政府以北0.7千米。东临宜华一级公路,南至湾市村,西起曾家岗村,北接上坪。属中坪村七、八组。面积250公顷,居民268户,950人。居民以务工经商为主。
四、姚家店镇
长岭岗 [Chánglǐnggǎng] 位于长岭岗村民委员会驻地,距姚家店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南2.8千米。东起艾家店,西至十里沟,南起守家冲,北至望城岗。属长岭岗村一组。面积150公顷。居民154户,760人。姓氏有曹、邓、王等姓。这里是一条长约2.5公里的丘陵岗地,又是原松木坪至宜都的必经之处,因山岭长,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长岭岗”。当地主产水稻、玉米、红薯、柑橘。
过路滩 [Guòlùtān] 位于过路滩村民委会西北2千米。东起过路滩三组,西至过路滩五组,南起黄莲头,北至渔洋河,是过路滩村民委员会原办公所在地。属过路滩村四组。面积60公顷。居民130户,400人。姓氏有杨、周、李等姓。相传明朝末年,一支义军在一位杨姓将军率领下,从宜都到五峰,路过此地,发现渔洋河边一沙滩延伸到河心,即命士兵扎筏,借助沙滩强行过河,后得过路滩。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等。
长冲 [Chángchōng] 位于黄莲头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东起何家冲,西至周家冲,南起凉水井,北至穿孔岩。面积120公顷。居民100户,334人。姓氏有邓、高、李姓等。属黄莲头村五组。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柑橘、茶叶。
莲花堰 [Liánhuāyàn] 位于姚家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是莲花堰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东邻国际商贸城,南接董家冲地片,西连西湖地片,北抵杨守敬大道。属莲花堰村一、二组。面积18公顷。居民400户,1090人。姓氏以刘、曹、张姓居多。莲花堰在县西十里官郭崖,阔一十八丈,长八十丈七尺,堤厚七尺。(康熙版《宜都县志》)该堰生长莲藕,每当夏季,荷叶莲花满塘。
西湖 [Xīhú] 位于莲花堰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东接刘家嘴村,南邻过路滩村,西临渔洋河,北濒清江。属莲花堰村三组。面积70公顷。居民98户,302人。姓氏以胡、李、刘姓居多。此地位于陆城城西,在渔洋河注入清江处,由于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湖泊,故名西湖。现大部分土地被征用,域内有三峡五金机电城、富泰假日酒店、小西湖度假村、宜都市人防中心等单位。姚家店镇为安置拆迁户,建设了春晓小区,安置居民近200户。居民主要从事经商和务工。
新桥河 [Xīnqiáohé] 位于姚家店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7.5千米。东接洞湾,西接油榨坪村,南靠望佛山,北接洞湾。属新桥河村三组、四组。面积210公顷。居民218户,700人。传说,河右岸住过一邓员外,他的女儿叫邓新,河左岸住着一位举止风雅的公子叫一桥,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而中间隔着一条河,十分不便。于是,在河上修一座石拱桥。桥修好后,两个年轻人发展成了夫妻。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妻的忠贞爱情,便将他们的名字连缀成桥名,取名“新桥”,这条河也就叫新桥河。该地片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齐全,224县道贯穿境内2千米,新桥河流域自西向东途经该地片约2千米。工业主要有矿产加工、塑管加工。农业主要种植茶叶、柑橘、花卉苗木、中药材。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
望城岗 [Wàngchénggǎng] 位于姚家店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起长岭岗村,西至莲花堰村,南起黄莲头村,北至楠竹园。属姚家店村四组、五组。面积约130公顷。居民280户,750人。姓氏有邓、袁、陈、刘等姓。三国时期,陆逊在宜都守城抗蜀,由于左先锋违犯军令被责罚不再参战,到离军营较远的山岭上闭门思过。从此,左先锋只能每日在山岭瞭望城内军营内外的战况。后来,当地人便把左先锋思过的山岭叫望城岗。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高袁冲 [Gāoyuánchōng] 位于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东邻油榨坪村,南靠罗家坪八宝山,西接王家湾,北与夜挖池接界。属张家冲村四、五组。面积约260公顷。居民172户,688人。明末清初,有袁氏、高氏两大家族先后在此定居,开始称为“袁高冲”,后因高姓家族渐渐兴旺,便改称为高袁冲。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
五、五眼泉镇
汉洋坪 [Hànyángpíng]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至渔洋河,西至鸡头山村,南至曹家山,北至清江河畔,属汉洋坪村一、二、三组。面积150公顷。居民387户,1178人。相传此地曾居住过韩姓、杨姓两位老人,因而人称“韩杨坪”,后逐步演变为汉洋坪。姓氏有魏、刘、向、李、张等姓,以向、魏姓居多。农业以柑橘种植和桑蚕养殖为主。
木岭岗 [Mùlǐnggǎng]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东至曹家大堰,南至白家渡,西至鸡头山村,北至山洪沟。属汉洋坪村六、七组。面积210公顷,居民167户,601人。因山岭上生长成片的树木而得名。农作物有柑橘、玉米,养殖桑蚕。
白家渡 [Báijiādù]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南偏西1.2千米。东至白家渡,南至砖瓦厂,西至木岭岗,北至曹家山。属汉洋坪村四、五组。面积220公顷,居民140户,423人。清初,白姓人家曾在此推船摆渡,故名。有向、王、刘、魏等姓氏,以向姓居多。当地种植有柑橘,养殖桑蚕。
茅坪 [Máopí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处。东至王家老屋,南至唐家老屋,西至砖瓦厂,北至万家老屋。属庙岗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27户,95人。早前此地为一荒坝,渍水,有刘氏兄弟挖沟排渍,从此荒坝长满茅草,刘氏兄弟便割草盖房,于此定居,后来人们就称这块地方叫茅坪。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等。龙舟坪—五眼泉公路经此。
庙岗 [Miàogǎ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至预制厂,南至刘家湾,西至箭楼子,北至福利院。属庙岗村一组、六组。面积80公顷。居民165户,521人。清初在现庙岗村民委员会建有三皇庙(天皇伏羲、帝皇神农、人皇轩辕),康熙年间,将庙宇迁至离原址三百米处,建筑面积大约三十平方米,庙宇保存到解放初期。主要农产品有柑橘、茶叶、玉米等。主要街巷有胡敌路、庙岗路、麒麟路、五眼泉路。陆渔一级公路由此经过。
石羊山 [Shíyángsh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东至七盘寨,南至弥水桥村鄢家湾,西至马家垴和万家湾,北至黑潭沟。属庙岗村七组。面积60公顷,居民82户,228人。相传牧羊仙女在天上感到寂寞,想到人间走一走。一天,牧羊仙女趁羊天官不在便寻机骑着金马,赶着金羊奔向人间,来到渔洋河畔的一座大山上,见此地风景优美,就在山腰的一个洞里住下了。后来被天官发现,就把她召回天宫,留下的金羊就变成了石头羊。于是人们称之为石羊山。主要农产品有茶叶、玉米、红薯等。
五眼泉 [Wǔyǎnquán]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至五眼泉中小学,南至曹家湾,西至箭楼子水库,北至陆渔公路。属庙岗村二组、六组。面积90公顷,居民165户,521人。因五个泉眼的泉水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产品有柑橘、茶叶。
六、聂家河镇
聂家河 [Nièjiāhé] 位于聂家河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东起肖家岗,西至潘湾望洲坪,南起熊渡村,北至弭水桥。属聂家河村。面积1839公顷。居民638户,2004人。姓氏有聂姓、张姓、李姓等。相传,聂家河原名谢家河,明末清初,长江流域战争频繁,当地张、黄、谢、聂四姓人家同住谢家洞避战乱,后来聂姓大户见张姓有张家涧,黄姓有黄家梁,谢姓有谢家洞,唯独没有以聂姓命名的地方,因此聂姓与谢姓打官司,取胜后,就将谢家河改成了聂家河。域内有古潮音洞风景点。农作物有玉米、红薯、柑橘、茶叶。临渔洋河、陆渔一级公路。
熊渡 [Xióngdù] 位于聂家河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东起白家埫村,西至熊渡村,南抵将军山,北至长河。属原张家涧村二组。面积830公顷。现已被熊渡水库淹没,地名沿用。因曾有熊姓人家在此摆渡渔洋河,故名。陆渔一级公路经此。
柑子园 [Gānziyuán] 位于柑子园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东起孝友坪,西至聂家河村,南起王家坪,北至肖家岗村。属柑子园村二组。柑子园村驻地。面积820公顷。居民535户,1728人。因柑橘成片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柑橘、茶叶。建有村卫生室、超市和公共活动场所。
双桥 [Shuāngqiáo] 位于肖家岗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东起庙滩子,西至柑子园,南起何家圈子,北至古桥。属肖家岗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1户,116人。姓氏有杨姓、张姓、樊姓、黄姓、贺姓等。因两座桥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红薯。建有村卫生室、小超市和公共活动场所。
白人神岩 [Báirénshényán] 位于邓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东起幸福渠,西至杨角垴,南起一字山,北至苏家湾。属邓家桥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17户,50人。姓氏有陈姓、刘姓、张姓、李姓等。因有一白色石头,远看像一位身着白衣的神仙站在那儿,人们故称为白人神岩。主要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小麦、水稻等。
望佛山 [Wàngfóshān] 位于邓家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邓家桥村八组。东起解家冲,西至周家棚,南起肖家隘,北至穿心店。面积20公顷。居民40户,138人。姓氏有周姓、肖姓、杨姓、曹姓等。因聚落对面山上原有一座佛寺,人们抬头可见梁山庙宇,故而得名。此地为至宜都、王家畈、聂家河的三岔路口,形成小型集镇。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水稻等。
肖家隘 [Xiāojiā'ài] 位于肖家隘村民委员会东北0.7千米。东起架锅山,西至丁家坪,南起纸坊湾,北至邓家桥。属肖家隘村六组。肖家隘村民委员会驻地。面积847公顷。居民696户,2267人。姓氏有曹姓、朱姓、凌姓、周姓等。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水稻、茶叶、柑橘。宜张高速经此。
车湾 [Chēwān] 位于丁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东起肖家隘,西至丁家坪,南起向阳医院,北至锅音潭。属丁家坪村一组。原国营238厂驻地。面积30公顷。居民61户,175人。居民以胡姓、陈姓、曹姓、江姓居多。此地原系宜都至王家畈两地间的车马人行要道,故名。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红薯、蔬菜等。
邓家畈 [Dèngjiāfàn] 位于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8千米。东起郑家坪村,西至王家坪村,南邻大路坡,北抵杨家埫。属丁家坪村五组。面积70公顷。居民32户,87人。姓氏以邓、杨、胡、鲜姓居多。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等、柑橘、茶叶。
茅坪 [Máopíng] 位于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3千米。东起曾家湾,西至鸡公山,南起杨家埫,北至小路坡。属丁家坪村四组。面积100公顷。居民90户,280人。姓氏以周姓、鲜姓、邓姓、杨姓居多。因山间多茅草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红薯、茶叶、柑橘。建有超市和公共活动场地。
郑家坪 [Zhèngjiāpíng] 位于凤凰池村民委员会西南0.1千米。凤凰池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起丁家坪,西至杨树埫,南起水井坳,北至王家坪。属凤凰池村六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0户,117人。姓氏有郑姓、张姓、杨姓等。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小麦等。建有村卫生室、超市和公共活动场地。
七、王家畈镇
白马潭 [Báimǎtá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东与十三尖村接壤,南与龙泉沟毗邻,西抵夏家山,北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交界。属白马溪村三组。面积30公顷。相传有一匹白马驮着货物经过此地,因河水湍急,白马不慎掉入深潭,故称白马潭。20世纪80年代修建熊渡电站而淹没,无人居住。
求雨台 [Qiúyǔtái]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东与石庙冲接壤,南与毛湖埫村段家包毗邻,西抵石洋河,北与杨家台子交界。属白马溪二组。面积10公顷。相传久旱无雨,当地百姓在此土台子上求雨润田,故名求雨台。因属偏僻之地,已无人居住,地名沿用。此地松、杉、竹等植被茂密。
人头湾 [Réntóuw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白马溪村一组。东与白马溪接壤,南与燕子坡毗邻,西抵石家包,北与白马溪交界。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17公顷。因地形为山谷,居民外迁,现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日头包 [Rìtóubāo]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属白马溪村一组。东与白马潭接壤,南与白马溪毗邻,西抵石家包,北与龙泉沟交界。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17公顷。每当红日东升,此山包就阳光初照,故名日头包。现已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石羊河 [Shíyánghé]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白马溪村二组。东与求雨台接壤,南与高家包毗邻,西抵潘家湾地界,北与潘家湾交界。属白马溪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0人。相传此河流中有一巨石酷似山羊,故名石羊河。居民以段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毛潘公路经此。
老林沟 [Lǎolíngōu]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处。东与绿竹溪村拖柴土地接壤,南与牛尾巴尖毗邻,西抵大沟村崖子口,北与邓家坡交界。属大沟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1人。因沟两边山林茂密,故取名老林沟。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
龙洞湾 [Lóngdòngwā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东与大沟村刘家塝接壤,南与大沟村邓家坡毗邻,西抵狮子山,北与大沟村染坊交界。属大沟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相传这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妻,无儿无女,相依为命。一天,强盗闯入他家,抢走了他家仅有的钱财和食物,并且还要杀害二老,二老吓得拔腿就往外跑,就在强盗举刀的瞬间,地里突然蹿出一条龙,昂首挺胸,腾空而起,扬起尾巴横扫那些强盗。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条救人的龙,就把这个地方叫龙洞湾。居民以邓姓居多。主要从事茶叶种植。
奓口岩 [Zhākǒuyá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东与严家岭接壤,南与纱帽山毗邻,西抵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北与全福河村交界。属大沟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相传,一来历不明巨石,挡住村民出行路口,因石头很大,村民无法移开。一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只见一道闪电划过,正好击中巨石,随即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巨石裂开4米多宽的口子,正好能让人们出行。故称此地为奓口岩。居民以熊姓居多。主要种植茶叶。
大埫 [Dàtǎng]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2.6千米。东与大沟接壤,西、南、北三面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属大沟村三、四组。面积90公顷。居民116户,410人。因此地有一块大平地而得名。居民以刘、熊两姓居多。主要种植茶叶。
庙拐 [Miàoguǎi]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与九马坳接壤,南与罗马冲毗邻,西、北抵朱家坪。属横冲村四组。面积1公顷。悬崖边拐角处有一土地庙,人们叫它庙拐。现已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梳妆台 [Shūzhuāngtái]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东起杨木堰,南邻骡马冲,西抵骡马冲,北至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属横冲村五组。面积25公顷。居民3户,12人。在杨木堰西部干沟湾中段,有一块方解石表面光滑如镜。从前,穷家女子,常在此梳妆打扮,故名梳妆台。湖北省种山羊基地设此。
死水套 [Sǐshuǐtà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东起横冲村五组,南接横冲村六组,西邻小河村四组,北至横冲村六组。属横冲村六组。面积10公顷。因此地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泉水潭,人们叫它死水套。死水套,并不是死水,而是指静谧,它每天有一股直径30厘米的清泉向外流动,潭水纯净。
许真君庙 [Xǔzhēnjūnmià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东起横冲村五组,西邻小河村四组,南接横冲村河心与小河村交界,北至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属横冲村六组。面积20公顷。在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南段与王家畈镇横冲村六组接壤的地方,有一块天然石板平台,平台上供有一尊“许真君”菩萨。相传许真君菩萨在此降伏孽龙,阻拦冰雹、风暴,造福世人和众生,功德无量。现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朱家坪 [Zhūjiāpí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东起王家畈村,南接小河村,西邻横冲村五组,北至横冲村四组。属横冲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0户,340人。聚落呈线状分布。传说元朝时期,朱氏家族将这一带的沿河两岸荒坝开垦成一块块农田,从此,人们便叫它朱家坪。朱家坪地势开阔平坦,水源丰沛。种植业有玉米、土豆、柑橘、茶叶等。五宜公路过境。
老屋棚 [Lǎowūpéng]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北5.6千米。东与枝城镇架锅山村接壤,南与王家畈镇横冲子村毗邻,西抵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北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交界,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35户,130人。据《曹氏宗谱》载: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曹氏祖先曹澄因战乱“自豫章(江西)徙居宜邑,驻足南门,落业老屋棚”。居民以曹姓居多。民居依山依路而建,聚落呈线状分布。文物有市林业局挂牌保护的300多年树龄的古朴树。农作物有茶叶、玉米、水稻、红薯,还种植有花卉苗木。五宜公路过境。
贤明泉 [Xiánmíngquá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东与刘矮岭接壤,南与鄢家垴毗邻,西抵杨树堰,北临李氏坑。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6人。此地有一山,名贤明山,山上有一眼泉水叫贤明泉。据传明朝万历年间,贤明山上有一座贤明古塔与长江相对而望,贤明古塔胜名影响周边百里文运,塔中供奉的文魁文昌星与文曲星都坐落在贤明山顶,而贤明山中之泉水一年四季养育着山下众生。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柑橘。
杨木堰 [Yángmùyà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3.8千米。东抵鄢家垴,南抵双堰,西接张家冲,北至李氏坑。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40人。因堰塘边多杨树,故名。姓氏多为张姓,聚落呈点状分散而居。民俗文化喜锣鼓。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碑坡 [Bēi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东起跑马田,西至百步三道桥,南起柳林沟,北至百步三道桥。属绿竹溪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2户,7人。坡地上葬有无数坟墓,且就地取材打碑而立,故得名碑坡。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倒石坡 [Dǎoshí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东起百步三道桥,西至绿竹溪村民委员会,南起郑家湾,北至西淹水埫。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8户,30人。居民以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此坡岩石头都是向外一侧倾斜,像要脱落倒塌一般,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何家湾 [Hé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东起毛湖埫村,西至郑家湾,南起柳林沟,北至绿竹溪。属绿竹溪村六、七组。面积25公顷。居民25户,90人。姓氏以许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山湾里曾住有何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罗家湾 [Luó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东起郑家湾,西至大沟村,南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界,北至绿竹溪。属绿竹溪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6户,110人。姓氏以罗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山湾里有罗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拖柴土地 [Tuōcháitǔdì]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5千米处。东起倒退岩,西至西坡,南起灵庙岗,北至郑家湾。属绿竹溪村四组。面积2公顷。传说此地曾有一土地庙,很灵验,人们从这里经过都会拖根柴火放于庙前,祈求发财。故得名拖柴土地。现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郑家湾 [Zhèng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2千米。东起何家湾,西至绿竹溪,南起拖柴土地,北至毛湖埫村。属绿竹溪村四、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8户,60人。居民以郑、熊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湾里居住有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上拖柴土地 [Shàngtuōcháitǔdì]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东与长岭岗接壤,南与帽子尖毗邻,西抵竹桥湾,北与万家榨房交界。属毛湖埫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42户,85人。相传清朝有人做梦,梦见一老者,衣着单薄,逢人便说,如果你每次从这路过,就拖一枝柴放在土地庙里,供我取暖,我将保你一生平安。做梦人醒来后,依老者吩咐而行并且很灵验,从此人们仿效,故以“拖柴土地”作为地名。姓氏以郑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太公庙 [Tàigōngmià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东与小潘家湾接壤,南与手扒岩毗邻,西抵万家榨房,北与尹家埫交界。属毛湖埫村六组。面积200公顷。居民58户,150人。清朝中期,当地一潘姓人家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庙,供奉菩萨及先贤,教诲后人以孝为先。民国时期,潘姓子孙称说此庙是太公修建,故取名“太公庙”。居民以潘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歇马台 [Xiēmǎtái]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5千米。东与狮子垴接壤,南与三墩坡毗邻,西抵李家埫,北与朱家埫交界。属毛湖埫村一组。面积60公顷。居民27户,82人。旧时百货需经白马潭渡口运至五峰县渔洋关,以满足人们日用需求。商路经过该路段,正好有一空地提供给驮运货物的人休息、饲喂骡马,故取名“歇马台”。居民以潘、郑两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养殖生猪、山羊等。
燕子坡 [Yànzipō]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南5千米。东与尹家埫接壤,南与帽子尖毗邻,西抵万家榨房,北与高家包交界。属毛湖埫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57户,105人。因山坡上常有燕子出现而得名。姓氏多为潘姓。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养殖生猪、山羊。
阴阳桥 [Yīnyángqiá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以西0.1千米。东与傅家包接壤,南与黑天坑毗邻,西抵狮子垴,北与毛湖埫交界。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80公顷。居民54户,132人。在今毛湖埫小学屋旁百米处,有一处一米宽的小水沟,传说清朝年间,有人深夜从此路过,觉得在阴间见到鬼了,感到头痛难忍。后人们在此处用石板搭桥镇邪,故名。居民姓氏以万姓为多。主要作物有玉米、红薯,养殖有生猪和山羊。
高家湾 [Gāojiā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东临陈家湾,南与水库湾毗邻,西抵曾家湾,北靠周家坑。属全福河村四组。面积160公顷。居民45户,150人。居民以向、高、曾等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鼓子堰 [Gǔziyàn]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东与飞谷屋场接壤,南与柳树河毗邻,西抵与柳树河,北与飞谷屋场交界。属王家畈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24户,90人。居民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清朝有刘姓人家,在自己家门口挖了一口堰,并在堰堤的两头修建石鼓,刘家主人常外出骑马和回家时,总是到堰堤石鼓边借墩上下马,这两个鼓形的石墩俗称为上马墩或下马墩。人们为辨别地标位置,便给它取名鼓子堰。堰为长方形,水面约有0.2公顷。此堰主要用于村民生活及农田灌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等。
黑林子湾 [Hēilínziwān]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0.9千米。东、南与双河桥村青林嘴接壤,西抵太阳坪,北与宜张高速王家畈连接线交界。属王家畈村七组。面积4公顷。居民52户,190人。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在三面环山的山湾里,有一条弯曲而狭窄的谷地,因树木生长茂盛,非正午之时不能见到阳光,故名黑林子湾。主要农作物有茶叶、玉米等。
兰家冲 [LánjiāChōng]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东与王家畈村月亮坪接壤,南与王家畈村庙包毗邻,西抵王家畈村撞钟锤,北与小河村交界。属王家畈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7户,7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在东西走向的两山之间,有一片平坦而狭长的谷地,靠南山地带弯曲,居住很多姓兰人家,故名兰家冲。主产茶叶。
柳树河 [Liǔshùhé]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以东1.4千米。东与双河桥村青林嘴接壤,南与宜张高速王家畈连接线毗邻,西抵双河桥村柳树河流域,北与王家畈村鼓子堰交界。属王家畈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51户,18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沿河岸柳树茂盛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杨家湾 [Yángjiāwān]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东与王家畈村秧堤湾接壤,南与王家畈村大花山毗邻,西抵王家畈村,北与樟桂岭村交界。属王家畈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23户,70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山湾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主要种植茶叶,养殖生猪和山羊。
白鹤寺 [Báihèsì]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东与哈巴洞接壤,南与土坑寨毗邻,西抵刘家垴,北与曹启湾交界。属下堡村四、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多为潘姓,聚落分散。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有许多白鹤聚集,后来人们在此修建一座寺庙,便取名白鹤寺并作地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三不管 [Sānbùguǎ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东与白玉垴村周家塆西坡接壤,南与徐家坳毗邻,西抵下堡中漂,北与中漂交界。属下堡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11户,25人。姓氏有周、蔡、张姓等,聚落分散。因区域位置在三地交界处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蔡家坡 [Càijiāpō]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与水洞河接壤,南与松滋市境毗邻,西抵古水坪,北与楠竹园交界。属夏家湾村二组。面积90公顷。因坡上曾居住有蔡姓人家而得名。因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植被以松木为主。
牛头嘴 [Niútóuzuǐ]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东与水洞河接壤,南与松滋市辖区毗邻,西抵白岩溪,北与水洞河交界。属夏家湾村二组。面积20公顷。因地形似牛头嘴部而得名。因地势偏僻,现已无人居住。
欧家坡 [ujiāpō]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0.3千米。东与夏家湾接壤,南与三岔河毗邻,西抵毛家岭,北与七星岩交界。属夏家湾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在地处山坡的埫田边,曾经居住着几户姓欧的人家,故名欧家坡。因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临土吉公路。
自生桥 [Zìshēngqiá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与三岔河接壤,南与松滋市境毗邻,西抵白岩溪,北与水洞河交界。属夏家湾村二组。面积20公顷。因小河两岸的岩石相互延伸相交叠,自然行成桥的模样,故名自生桥。因交通闭塞,现无人居住。
对酒坑 [Duìjiǔkēng]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与后村坪接壤,南与麻庙山毗邻,西抵长岭,北与石板河路延伸段交界。属小河村十组。面积30公顷。居民7户,28人。传说宋朝时期,有两位放牛娃用“以酒对歌”方式比酒量,当喝到第九杯酒时,醉在一洼地,结束比赛。从此后,两位放牛娃每次去放牛就说“我们到对酒坑去玩”。故此得名。姓氏多为向姓。村民分散依山而居。有松、杉混交林。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古井坡 [Gǔjǐngpō]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6.5千米。东与徐家河接壤,南与徐家河毗邻,西抵青龙溪,北与南山寺交界。属小河村一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1户,85人。在此山坡上自古就有泉水井,故名古井坡。姓氏以余姓居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菜油,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两河口 [Liǎnghékǒu]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东与孙家垴接壤,南与顾家埫毗邻,西抵百溪河,北与寨子洞交界。属小河村四组。面积60公顷。居民10户,35人。因地处小河与横冲村的五阳河水和柳树河水相汇的地方,故名“两河口”。姓氏以向姓居多。居民分散依山而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三溪口 [Sānxīkǒu]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东与长岭岗接壤,南与向家河毗邻,西抵徐家河,北与南山寺交界。属小河村二组。面积100公顷。居民27户,105人。因百溪河、向家河、中溪河三河交汇而得名。民居分散依山而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双泉寺 [Shuāngquánsì]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东与顾家埫接壤,南与中溪河毗邻,西抵长岭,北与百溪河交界。属小河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9户,35人。因当地双泉眼泉水旁曾建有一个寺庙而得名。民居分散依山而居。姓氏以梅姓居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徐家河 [Xújiāhé]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5千米。东与三溪口接壤,南与岩屋洞毗邻,西抵小河—南山寺公路,北与南山寺交界。属小河村二组。面积90公顷。居民25户,85人。因河边居住有徐姓人家而得名。姓氏多为邹姓。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长岭 [Chánglǐng]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东与顾家埫接壤,南与中溪河毗邻,西抵三溪口,北与白溪河交界。属小河村三组。面积80公顷。居民23户,65人。因山岭较长而得名。姓氏多为梅姓。居民分散依山而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畜牧养殖有生猪、山羊等。
仙女洞 [Xiānnǚdò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3.2千米处。东接王家畈村,南邻大风口,北抵张家坡,西至田陈河。属樟桂岭村。面积600公顷。居民240户,900人。传说此洞住着一位仙女,会做鞋,只要穷苦人进洞许愿就会拿到布鞋。有一不怀好意的人,故意躲在洞中,等仙女送鞋出来时偷看,仙女生气,随之隐去。从此之后,许愿也拿不到布鞋了。居民姓氏有曹、陈、李、孙等姓,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玉米、红薯,养殖生猪、山羊等。
八、松木坪镇
茶园寺 [Cháyuánsì]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驻地。东邻彭家桥村,西接洪家大岭,南抵金岗岭村,北临九道河村。属茶园寺村。面积450公顷。居民1050户,3268人。唐朝初,此地有一孝子,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哺育成人。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突病,一道士行此知其母病,经把脉诊断,认为用浓茶即可除病。当地无茶,孝子得知梁山有茶树,即奔梁山,采回茶树于雪地栽下茶树。茶神向茶树吹口仙气,茶树即刻长出绿叶,孝子采叶制茶,其母饮后病愈。后其母百年之后,孝子剃发入佛门,并化缘建庙,寺内遍植茶树,人称“茶园寺”。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氏宜都始祖江文忠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湖北经商,其后落籍茶园寺,为茶园寺江氏宗祠始祖。主产水稻、玉米、红薯、茶叶。
红山 [Hóngshā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东邻茶园寺,西接庙河,南连梅子园,北邻咸池冲村,属茶园寺村。面积450公顷。居民256户,850人。因山坡有洪姓人家居住,故名洪山,后同谐音演变为红山。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茶叶。产红山贡茶。
梅子园 [Méiziyuán] 位于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东邻金岗岭村,西连松木坪镇郑家垴山,东接金岗岭村,北抵红山地片,属茶园寺村。面积550公顷。居民430户,1318人。因生长有梅子树而得名。主产水稻、玉米、红薯、茶叶。
观音桥 [Guānyīnqiáo]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0.2千米。东起泉水垱村,西至徐家湾村,南起桂花庙片区,北至金岗岭村。属观音桥村。面积420公顷,居民280户,1348人。相传明朝张、李、唐、杨四大姓造反,以九道楼为中心,聚集了一千余人。不久朝廷派兵镇压,下令过了莲花桥就杀人,但实际上在离莲花桥4里远的地方就提前动手。张姓大部分都逃脱了,首领张大道在长江北安福寺落脚。为了纪念他们的幸存,当地人在溪上修了一座石桥,桥头筑塔,塔顶供一观音菩萨,面向北方,名南观音桥。后来,人们简称为“观音桥”。在安福寺东的原永健乡,修有同样的桥和塔,观音菩萨面向南方,名为北观音桥。据《李氏家谱》载,李氏十八世祖李正学(1806—1877)曾创修观音桥,“公好义急公,生平善行甚夥,如创修宗祠及修楠板观音两桥,其大端也。”(见《墓表》)据《李氏家谱》载:“宜都县治南七十里曰观音桥。……李氏自元明以前无所考,后世托兹土土著者盖三朝矣。”(《李氏谱序》)。该地为松木坪镇万亩粮油基地。
柳林河 [Liǔlínhé] 位于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江家湾村一组。面积550公顷。东起张家台,西至兰花冲,南起鸡笼观,北至林家湾。居民379户,1162人。因河边生长有成片的柳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柑橘、茶叶。
赵家垱 [Zhàojiādàng] 位于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东起观音桥,西至金岗岭,南起徐家湾,北至牛颈坳。属金岗岭村。面积300公顷。居民155户,480人。因赵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清乾隆即有此地名。据《姚氏族谱》载姚氏第九世祖姚必宁生于乾隆甲申,亡于咸丰辛亥(1764—1851),葬于赵家垱。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和柑橘。
庙河 [Miàohé]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东接茶元寺,南连松木坪,西邻双井寺村,北与枝城镇纸坊冲村、水井坪村接壤。属庙河村五、六、七、八组。面积620公顷,居民305户,1085人。此地过去有一座庙,据传是清朝所建,庙前是一条干沟河,由此得名。该地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主要产业以采煤、采铁矿为主。规模较大的煤矿有庙河煤矿、幺姑井煤矿,由于资源趋于枯竭,所有煤矿企业均于近年关停。农民以种植玉米、油菜、红薯为主,畜牧养殖有山羊。S 278 省道经此。
坛子口 [Tánzikǒu]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7千米。东、南面与松木坪村接壤,西接双井寺村,北邻松木坪。面积400公顷。居民204户,612人,有松宜矿务局职工及家属居住此地。因地形特征而得名。工业有煤矿开采,坛子口煤矿有数十年历史。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养殖山羊。
郑家垴 [Zhèngjiānǎo]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1千米。东邻茶园寺村,南、西邻庙河,北接枝城镇纸坊冲村。属庙河村三、四组。面积427公顷。居民116户,340人。主要产业有金叶苗木专业合作社和壮圆畜牧专业合作社,工业有湖北香溪化工马家台采石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油菜、红薯、茶叶,养殖有山羊、杂交野猪。
七座坟 [Qīzuòfé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东起徐家岩,南至赵家坟园,西至交洞湾,北至徐家岩。属庙河村五组。面积3公顷。因地势较高,交通不便,当地居民大都搬迁至山下,现有居民2户,4人。因此地有七座坟墓,故称为七座坟。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办有一家养猪场。
圈子岩 [Quānziyá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东起和尚岩,南至李家湾,西至河沟,北至瑞林。面积8公顷。居民1户,3人。因周围被一大圈岩石包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桂花树、红叶石楠等各类苗木,养殖有山羊和土鸡等。石灰石储量丰富。
杉林子 [Shānlínzi]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东起大平垴,南至王家窑,西至陈洞沟,北至灰窑坪。因河边曾有一大片杉林,故称为杉林子,后来因开矿,杉林已被伐掉,地名沿用。现无人居住。
瑞林 [Ruìlí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东起扯口洞,南至圈子岩,西至乌龟包,北至四方垴。属庙河村一组。面积200公顷。1951年土改时期,刘瑞林一家分配到此地居住,刘瑞林与妻子在此一直居住到身故,并安葬在此,其子女后来搬迁。当地人把此处叫做瑞林。由于此地位于山坡,缺水,现已无人居住。2014年湖北宜化公司香溪化工厂将此地征用,用以石灰石开采。
四方林 [Sìfānglí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东起东沟河,南至河沟,西至远望岩,北至王家垴。居民3户,7人。属庙河村四组。面积25公顷。此地为一山坡,四方都是树林,中间有一大块空旷地,地上有几大块斜坡状的岩石,由此得名。因地势较高,人口稀少,有本地村民熊祥椿将土地承包,发展以种植为主的金叶苗木专业合作社和以养殖为主的壮圆畜牧专业合作社,种植湿地松等苗木,畜牧养殖有黑猪、杂交野猪等。
瓦窑坪 [Wǎyáopíng]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2.3千米。东与茶园寺村红山的山沟交界,南至堰垴,西至王家垴,北与茶园寺村红山的山脉脊岭交界。因建筑物和地形特征得名。属庙河村四组。面积45公顷。从前,此地建有一个烧制房瓦的窑洞,70年代末关闭。因地势较高,交通不便,当地居民搬至山下,2006年由当地村民熊祥椿将此地承包,发展以种植为主的金叶苗木专业合作社和以养殖为主的壮圆畜牧专业合作社,种植湿地松、白杨、桂花树、楠树、香樟等各类景观树,畜牧养殖有黑猪、杂交野猪等。
赵家坟园 [Zhàojiāfényuán] 位于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东起徐家岩,南至杉林子,西至丁家坡,北至七座坟。属庙河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户,2人。因姓氏及地物而得名。
彭家桥 [Péngjiāqiáo]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东起千庄坪,西至茶园寺村,南起金岗岭村,北至枝城镇回龙垱村,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543公顷。居民397户,1203人。因彭姓人家邻桥而居得名。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茶叶。
千庄坪 [Qiānzhuāngpíng] 位于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东起枝城镇五峰山村,西至彭家桥片区,南起泉水垱村,北至枝城镇官垱村。属彭家桥村五组。面积530公顷。居民387户,1250人。相传很久以前,山上的妖魔鬼怪经常下山祸害村民,天上武神仙下凡帮助村民降妖,叫人们用一千根树桩牢牢实实地把整个村庄围了一个圆圈,将自己的一身法力锁定在这一千根树桩上。妖魔鬼怪一碰树桩便纷纷现出原形,村庄从此太平。于是人们叫这里为千桩坪,后演变为千庄坪。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柑橘、茶叶。
鸾凤岭 [Luánfènglǐ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4千米。东起松滋市八眼泉村,西至袁家垱,南起五峰山,北抵泉水垱村二组。属泉水垱村二组。面积363公顷。居民265户,825人。传说此山中有凤凰鸟,故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柑橘。
彭家冲 [Péngjiāchō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东起松滋市张家畈村,西至松滋市八眼泉村,南起松滋市域,北至松滋市域。属泉水垱村一组。面积170公顷。居民80户,315人。因彭姓人家所居住的山坡而得名。主产柑橘、水稻。
泉水垱 [Quánshuǐdàng] 位于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西起观音桥,东至袁家垱,南起观音桥,北至鸾凤岭。属泉水垱村。面积360公顷。居民287户,890人。因山沟里有一股泉水潺潺流出,于是修建土石坝,将泉水储蓄供人们饮用、灌溉,故名。主要农作物有柑橘、水稻。
双井寺 [Shuāngjǐngsì]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东临松木坪村,西抵杨家坡,南接团峰观,北邻庙河,属双井寺村四组、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15户,45人,姓氏有陈、杨、熊、刘等姓。传说有一年大旱,三个月不见一滴雨水,农民们到处挖井,还是不见水,于是,村民们便自发地去拜神求雨,其中,有一对夫妇带着有脱水症的儿子也参与拜神,连续跪了三天三夜,在他下跪的地方,陷下两个大坑,形成了两口井,接着雨神终于降雨了,他的儿子也被救活了,人们永远不愁水吃了,后人为纪念这对夫妇,集资在这两口井附近修建了庙宇,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水稻、油菜、红薯。
杨家坡 [Yángjiāpō]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东邻庙河村,西邻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南邻松滋市方家坪村,北邻枝城镇水井坪村。属双井寺村六组、七组。面积50公顷。居民30户,100人。因姓氏及地形特征得名。因地势呈南北向,向阳好,作物生长旺盛,开垦发展后,一杨姓人家居住此地,后来就叫杨家坡。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水稻、油菜、红薯。
西湾 [Xīwān] 位于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面积80公顷。东邻杨家坡,西至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南起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北抵枝城镇水井坪村。属双井寺村八组、九组。居民70户,215人。传说古代很长时间没下雨,有个女子住在一个湾里,她晚上出来求月亮,不知跪拜多长时间,后来发觉自己长出胡子来。人们觉得是个很稀奇的事情,就叫这个湾为稀奇湾,后来演变简称西湾。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团峰观 [Tuánfēngguàn] 位于双寺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东临松木坪村,西临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南临松滋市方家坪村,北至双井寺。属双井寺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112户,445人。因宗教建筑物及地形特征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薯。
杨树坪 [YángshùPíng]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东邻鸽子谭,西至双井寺,南起坛子口,北抵打磨山。属松木坪村九、十、十一组。面积498公顷。居民168户,687人。因此地生长有较多杨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水稻等。
松木坪 [Sōngmùpíng] 位于松木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0.4千米,是松木坪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东接江家湾村,西邻双井寺村、庙河村,南至松滋市界,北邻茶园寺村、金岗岭村。属松木坪村。面积750公顷。居民892户,2750人。因原来森林茂密,主要生长松树而得名。工业主要为石灰石开采,农业主要种植玉米、稻谷,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名胜古迹有贺炳炎广场。主要驻区单位有华新水泥有限公司。
大林子 [Dàlínzi] 位于松木坪村民委员会南偏东1.5千米。东起新庙垴山脚,西至松宜矿区铁路边,南起樊家岩山脚,北至松宜矿区铁路边。属松木坪村五组。面积120公顷。居民8户,27人。因杂灌连片,人称大林子。居民以从事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
徐家湾 [Xújiāwān]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0.1千米,属徐家湾村四组。东接土桥冲,西邻江家湾村,南与土桥冲接壤,北连金岗岭村。面积为698公顷。居民511户,1605人。因徐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柑橘等。
千佛寺 [Qiānfósì] 位于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东起犀牛山,西至金岗岭村,南起万家坡,北至庙湾冲。属徐家湾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35户,110人。清朝初期信众在此地修了一座寺庙,寺内供有一千尊佛像,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柑橘等。
九、枝城镇
炉子岩 [Lúziyán] 位于官垱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东邻五峰山村二组,北起官垱村二组,南、西与松木坪镇彭家桥村交界。属枝城镇官垱村三组。面积68公顷。居民17户,60人,以熊、宋、艾姓居多。因山岩平地高起如同炉子,故名。又因山顶巨石如同阁楼,古称楼子岩。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
宝塔垴 [Bǎotǎnǎo] 位于楼子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处。东起楼子河,西至陆城街道十里铺村,南邻楼子河村二组,北抵陆城街道宝塔湾村。属枝城镇楼子河村一组。面积150公顷。居民50户,210人,姓氏以梁、吴姓居多。因山垴曾建有宝塔而得名。居民从事柑橘种植和务工经商。
贺家槽子 [Hèjiācáozi] 位于楼子河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东起楼子河村四组,西至陆城街道十里铺村,南起楼子河村四组,北至楼子河村二组。属枝城镇楼子河村二、三组。面积5公顷。因东阳光建厂征地,居民外迁,现无人居住。
七里冲 [Qīlǐchōng] 位于楼子河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处。东临长江,西至陆城街道十里铺村,南与梁家畈村接壤,北至楼子河村五、六组。属枝城镇楼子河村三、四组。面积400公顷。居民105户,500人,姓氏以梁、曹、王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谢家岗 [Xièjiāgǎng] 位于楼子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东临长江,西至陆城街道十里铺村,南至楼子河村四组,北至楼子河村一组。属枝城镇楼子河村二、三组。面积150公顷。因东阳光建厂征地,居民外迁,现无人居住。
朱垴坡 [Zhūnǎopō] 位于楼子河村民委员会西南0.3千米。南至宜华一级路,北至宜昌市22万伏升压站,西与梁家畈村接壤,东至楼子河村五组。属枝城镇楼子河村四组。面积150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以朱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大坡垴 [Dàpōnǎo] 位于洋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东起宜华路,西至洋何路,南接松滋市界,北至小坝堰边。属枝城镇洋溪村二组。面积150公顷。居民37户,150人。姓氏以王、李、笱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自1970年代起,东边山坡开垦成梯田种茶,西边开垦成梯田栽柑橘,为“桃子岭果园场”。
老鸦山 [Lǎoyāshān] 位于洋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东起长江,西至宜华路,南接山洪沟,北至徐家溪。属枝城镇洋溪村七组。面积250公顷。居民258户,960人。姓氏以王、李、杜姓居多。居民以经商、务工为主。
洋溪 [Yángxī] 位于枝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8千米。东临长江,南接洋溪社区,西抵老鸦山,北临沿江村。属枝城镇洋溪村九组。面积150公顷。居民58户,240人,姓氏以王、周、柳、笱姓居多。因濒临长江,涨水时深如洋,水退后浅如溪,故名“洋溪”。居民主要从事务工经商。
大堰堤 [Dàyàndī] 位于大堰堤村民委员会以南0.4千米。东与万福桥、竹山地片交界,西邻余家桥村,南抵九道河,北至泉水河村。属大堰堤村一、二、三、四组。面积190公顷。居民571户,1980人,以杨、周、郭、薛姓居多。民国年间,枝江县参议员陈楚生出资扩建堰塘,由七八亩扩建到约三十亩,人们称为大堰。因堰大堤长,故名大堰堤。小集镇初具规模。当地主产柑橘、茶叶。境内有岳宜高速枝城出入口和龙泉寺宗教景点,雅澧公路、株洲公路和松宜铁路过境。
万福桥 [Wànfúqiáo] 位于大堰堤村民委员会东偏南2.7千米。东起三板湖村,西至九道河村,南起回龙垱村,北至大堰堤。属枝城镇大堰堤村七、八组。面积250公顷。居民263户,920人,姓氏以朱、薛、刘、杨姓居多。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何阳店 [Héyángdiàn] 位于何阳店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东起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西至黄家冲,南接明月寺,北邻松滋临港工业园。属枝城镇何阳店村一、二组。面积350公顷。居民302户,1030人,姓氏以黄、周、何、杨、曾、李姓居多。原称和阳店,据同治版《枝江县志》载:“和阳店距县二十五里,接松滋界”,后演变为何阳店。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甜柚。
黄家冲 [Huángjiāchōng] 位于何阳店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东邻伍家冲地片,南接五峰山村,西抵官垱村,北至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属枝城镇何阳店村八、九、十组。面积350公顷。居民277户,1070人,姓氏以黄、杨、王、熊姓居多。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蜜柚。
明月寺 [Míngyuèsì] 位于何阳店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东邻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王家桥镇八眼泉村,南至五峰山村,西接黄家冲地片,北抵伍家冲地片。属枝城镇何阳店村三、四、五组。面积340公顷,居民275户,1050人,姓氏以何、周、刘、张、关姓居多。明月寺相传为梁武帝所建四十寺之一,邑中最古刹,1950年代损毁。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红薯、柑橘、蜜柚。
伍家冲 [Wǔjiāchōng] 位于何阳店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东起何阳店地片,西至黄家冲地片,南接明月寺地片,北邻松滋市临港工业园。属枝城镇何阳店村六、七组。面积190公顷。居民177户,630人,姓氏以周、黎、彭、易姓居多。以昔时有易、周、王、熊、刘五个姓氏居住于此,故名伍家冲。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蜜柚。
全心畈 [Quánxīnfàn] 位于全心畈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东抵洋津畈村,西至姚家店镇新桥河村,南邻赤溪河村,北抵姚家店镇枫相树村。属枝城镇全心畈村一组、二组。面积约200公顷。居民170户,510人,姓氏以邓、黄、尤、曹姓居多。因农业合作化时期有“全心社”,后沿用为村名。为全心畈村主要产粮区。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
石门坎 [Shíménkǎn] 位于余家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北起四得桥、泉水河村,南邻钟家冲村、六里冲村,西至黎家坪村,东接余家桥村。属枝城镇余家桥四组、五组。面积380公顷。居民203户,810人,姓氏以王、朱、张姓居多。天生岩石,状如门槛(坎),故名。石门坎为《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故居,其墓尚存。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四得桥 [Sìdéqiáo] 位于余家桥村以北0.7千米。北邻解家冲村,南接石门坎,西至架锅山村、解家冲村,东抵泉水河村。属枝城镇余家桥村六组、七组。面积200公顷。居民251户,760人,姓氏以江、黎、曹姓居多。清朝末期,为方便出行,四邻居民捐资投劳得以建桥,故名四得桥。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余家桥 [Yújiāqiáo] 位于余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9千米。东与大堰堤村毗邻,南与钟家冲村交界,西邻石门坎地片,北接泉水河村。属枝城镇余家桥村一、二、三组。面积370公顷。居民327户,1150人,姓氏以汪、薛、卞、杨姓居多。居民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驻地单位有宜都市硫酸铝厂、宜都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溶解乙炔厂、宜都市丰杰园林有限公司。
老林湾 [Lǎolínwān] 位于水井坪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东起纸坊冲山界,西至水井坪村二组,南起水井坪村一组,北至水井坪村三组。属枝城镇水井坪村三组。面积1公顷。现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施家坳 [Shījiā'ào] 位于水井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东起水井坪村一组,西至宜昌橙生态保护站,南起松木坪镇双井寺村,北至水井坪村二组。属枝城镇水井坪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58户,210人,姓氏以乐、施、高、闵姓居多。居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宜昌野生植物保护站驻此。
龙潭冲 [Lóngtánchōng] 位于洋津畈村民委员会北偏东1.8千米。东接梁家畈村,西至洋津畈一组,南抵塘坊河,北接姚家店镇枫相树村。属枝城镇洋津畈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76户,250人。姓氏以肖、尤、王姓居多。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主产柑橘。建有阳春生态农业采摘园。
庙桥 [Miàoqiáo] 位于洋津畈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东起洋津畈村民委员会,西至全心畈村,南邻洋津畈村七组,北至洋津畈村二组。属洋津畈村二组、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60户,180人。姓氏以杨、刘、肖姓氏居多。以石桥邻庙,且为寺庙住持化缘所修,故名庙桥。主产柑橘。辖区内有庙桥小学,庙桥供销社。
洋津畈 [Yángjīnfàn] 位于枝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千米。东接梁家畈村,西至全心畈村,南抵赤溪河村,北邻姚家店镇枫相树村。属枝城镇洋津畈村三、四、五组。面积约150公顷。居民248户,870人。相传东汉建武十一年(35)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岑彭曾屯兵于此,办有武学堂。清朝乾隆末年,白莲教在枝江、宜都迅速发展,教徒人众数万。解家冲富户聂杰人慷慨捐献四百亩田产加入白莲教,以行医之便宣传反清主张,后被推为首领,组建“天运军”。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七夜,“天运军”在洋津畈揭竿起义,与清军交锋达十个月之久,后终因寡不敌众败走九龙山。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柑橘、茶叶。
火烧冲 [Huǒshāochōng] 位于梁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东起楼子河,西至土地冲,南起村级公路,北至枫相树村。属枝城镇梁家畈村三组。面积270公顷。居民85户,250人。姓氏以陈、江、杨姓居多。因两边的山坡石漠化,植被以茅草为主,一遇干旱,如同火烤过,故名火烧冲。居民以务工经商为主。
金紫山 [Jīnzǐshān] 位于梁家畈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东抵九道河,西至养鱼池,南起大堤,北至公路。属枝城镇梁家畈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1人。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卷二·地理志》载,金紫山在县西南四里,下有老鸦湖,朝暾初射,山色湖光交相掩映,绚烂夺目成金紫色。故名。居民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多种经济以柑橘、渔业养殖为主。
梁家畈 [Liángjiāfàn] 位于梁家畈村民委员会驻地。东起楼子河村、白水港村,西至洋津畈村,南起赤溪河村,北至姚家店镇辖地。属枝城镇梁家畈村三、四、五组。面积420公顷。居民386户,1870人。姓氏以梁、李、王姓居多。梁家一世祖“永贞公原籍江南庐州府六安州人,明钦命都统,领四所军粮,封千户侯,世袭武略将军。永乐二年(1404)奉旨出镇湖北荆州府枝江县,遂家焉。”(《梁氏族谱》民国二十六年修)。居民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油菜、柑橘,养殖鱼类、生猪。
饶家大山 [Ráojiādàshān] 位于梁家畈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东起楼子河村,西靠兴宜大道,南起楼子河村,北至腰店子。属梁家畈村三组。面积67公顷。无人居住。种植物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
白银寺 [Báiyínsì] 位于纸坊冲村民委员会以西1.1千米。东至咸池冲,西临纸坊冲,南与松木坪镇庙河村交界,北抵九道河水库与钟家冲、六里冲村交界。属枝城镇纸坊冲村四组。面积450公顷。居民120户,280人。姓氏以杨、张、向、王姓居多。据传,古代皇上大兴佛教,命大臣用马驮运白银在此修建寺庙,竣工时主事僧人叩求寺名,大臣提笔写下“白银寺”三字,以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花椒。
咸池冲 [Xiánchíchōng] 位于纸坊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东起松木坪镇茶园寺村,西至白银寺,南起松木坪镇庙河村,北至钟家冲村。属枝城镇纸坊冲村二组。面积340公顷。居民220户,820人。姓氏以杨、余、李、张姓居多。因池水味咸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花椒、茶叶。
纸坊冲 [Zhǐfángchōng] 位于纸坊冲村民委员会以西2.8千米。东与白银寺相邻,西与水井坪村四组交界,南邻松木坪镇庙河村,北至六里冲村。属枝城镇纸坊冲村三组。面积400公顷。居民39户,150人。姓氏以邹、黄、陈姓居多。因山冲内曾开设纸坊,故名纸坊冲。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花椒。
黄家垴 [Huángjiānǎo] 位于六里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东接土沟湾,南抵纸坊冲村,西至水井坪村,北至黄家桥。属六里冲村一组。面积90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黄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
上花溪 [Shànghuāxī] 位于回龙垱村民委员会以南3.5千米。北起青龙嘴,南至松木坪镇彭家桥、茶园寺村,东起千桥,西至九道河村。属枝城镇回龙垱村一、二组。面积280公顷。居民170户,610人,姓氏以周、黄、艾姓居多。因地处花溪上游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回龙垱 [Huílóngdàng] 位于枝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7千米,回龙垱村民委员会驻地。北起郑家畈,南至青龙嘴,西起营盘垴,东至募旗山。属枝城镇回龙垱村五、六、七、八、九组。面积570公顷。居民380户,1300人,姓氏以黄、杨、周、付姓居多。山势迂回盘曲,似回顾状,故名回龙,山上有观,溪中有垱。可灌溉郑家畈数百亩农田。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千子桥 [Qiānziqiáo] 位于回龙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西起套日湾,东与官垱村、官坪村、松木坪镇彭家桥村交界,北起黄家湾,南至上花溪。属枝城镇回龙垱村十组、十一组。面积180公顷。居民135户,490人,姓氏以黄、艾姓居多。清初黄姓先祖从江西迁此,选择当地一圈椅地形定居,人称黄圈子。后来黄家于门前小溪修一木桥,人称圈子桥。后演变为千子桥。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青龙嘴 [Qīnglóngzuǐ] 位于回龙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东起千子桥地片,南接上花溪地片,西抵九道河村,北接回龙垱地片。属枝城镇回龙垱村三、四组。面积240公顷。居民130户,480人,姓氏以周、郑、尚、钟、赵姓居多。山脉由南向北沿花溪起伏,于此回身反顾,其山体岩石突出如青龙之嘴,故名。山上原有圣寿庵、清泉寺上下两寺,是明清时邑内重要古刹。香火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枝城公社林场。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营盘垴 [Yíngpánnǎo] 位于回龙垱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东接牛头冲,南、西邻九道河村五组,北接大堰堤村八组。属枝城镇回龙垱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山顶平坦,地势险要,历为屯兵扎营的兵家要地,其北麓有烟墩坡遗迹。原种植柑橘,因交通不便而抛荒,植被以松、栎和杂灌为主。现无人居住。
十、潘家湾土家族乡
望洲坪 [Wàngzhōupí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驻地,分上中下坪。属望洲坪村一、二组。面积200公顷。居民184户,510人,土家族、汉族混居。站在高处眺望,此地像一个小洲,也像河流冲积形成的小型平原,故此得名。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等。
南坳 [Nán'à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6千米。属梁山村八组。东起望洲坪村五组,西至梁山村二组,南起将军山村二组,北至梁山村一组。面积110公顷,居民1户,3人。其山坡面向南面。另有一说,相传若干年前,赤脚大仙下凡游历,到山坳时恰逢大雨,因雨天路滑,他滑倒在一岩石旁,留下了手和脚的印记。若干年后,人们发现了岩石上的印记,根据尺寸判定是男人所留,故而将岩石所在坳口称为“男坳”,后觉得名字俗气,便改为同音字南坳。居民以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为主。
杨家老屋 [Yángjiālǎowū]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梁山村三组。东起梁山村三组,西至南冲村三组,南起梁山村四组,北至南冲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户,3人。因此地原居住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杨柳湖 [Yángliǔhú]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梁山村一组。东起望洲坪村二组,西至梁山村一组,南起望洲坪村三组,北至梁山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1户,2人。因湖边生长有杨树和柳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赵家龙坑 [Zhàojiālóngkē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东起吕家坳村五组,西至南冲村六组,南起吕家坳村四组,北至南冲村七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6人。因传说及地貌特征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施锚渡 [Shīmáodù]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将军山村八组。东起将军山村二组,西至将军山村六组,南邻王家畈镇,北至将军山村八组。面积90公顷,居民7户,3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很早以前,施姓船工在此摆渡,方便两岸人员往来,过渡行船线路落差较大,水流湍急,行船时要先下锚,才能安全过渡。故得此名。渡口现淹没于熊渡库区,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