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丘陵山地

第一节 丘陵山地

一、陆城街道

古树坡 [Gǔshù Pō] 位于陆城街道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坐落在亮家垴村二组。长400米,宽100米,面积0.04平方千米。相传此处生长有数棵古树,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70.2米。现已开发为柑橘种植园。

羊角垴 [Yángjiǎo Nǎo] 位于陆城街道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因山坡远观似羊角而得名。面积约0.5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181.9米。植被以马尾松为主。

二、红花套镇

曾家包 [Zēngjiā Bāo] 位于红花套镇红花套村民委员会以西0.8千米。面积0.3平方千米。海拔80米。有曾家包汉墓群遗址,属宜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段家垴 [Duànjiā Nǎo]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三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海拔22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胡家岩屋 [Hújiā Yánwū] 位于红花套镇南桥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因曾有胡姓人家于此居住,故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00米。

小担子垭 [Xiǎodànzi Yǎ]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西北4.7千米,坐落在鄢家沱村四组。长350米,宽210米,面积0.07平方千米。因两山头山势相当,如一挑担子形状,中间是山垭,以此故名。海拔21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八汉坡 [Bāhàn Pō] 位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长2000米,宽1500米,面积3平方千米。坐落在渔洋溪村四组。海拔200米,地势陡峭。植被以杂灌为主。

柏树坪 [Bǎishùpíng]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北偏西2.8千米。坐落在杨家畈村一组。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100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大岩坡 [Dàyán Pō]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100米。山上盛产柑橘,森林覆盖率77.5%。

枫山坡 [Fēngshān Pō]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3.2千米。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900米,面积1.8平方千米。此地呈东南走向,海拔402米。属砾岩地质,植被以枫树及杂灌为主,植被茂密。

高家河坪 [Gāojiāhé Píng]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8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五组。长300米,宽50米,面积0.015平方千米。相对高度260米,海拔460米。属砾岩地质。

桦木嘴 [Huàmù Zuǐ]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0.5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五组。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海拔210米。植被以桦木为主。

榔树嘴 [Lángshù Zuǐ]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北偏西2.5千米。坐落在杨家畈村三组。长1500米,宽600米,面积0.9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榔树和柑橘为主,森林覆盖率78.2%。

雷打岩 [Léidǎyán]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长约2000米,宽1000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因当地曾遭雷击而得名。此地临大溪水库,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400米。植被以柏树和山竹为主,岩石多为砾岩。

马王山 [Mǎwáng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南桥村民委员会东北500米。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因此山坡形状似马,故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20米。

藕节山 [Oujié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长1200米,宽110米,面积1.32平方千米。因山体形态像莲藕,故名藕节山。呈南北走向,海拔98米。植被以柑橘树、柏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6.2%。

泡桐树窝 [Pàotóngshù Wō]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三组。长300米,宽300米,面积0.09平方千米。因原有一棵大泡桐树而得名。海拔140米。

三尖坡 [Sānjiān Pō] 位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于渔洋溪村五组。长500米,宽450米,面积0.225平方千米。因山地陡峭,人们挑货物上山须多次换肩,故名“三肩坡”。后因谐音而演变成为“三尖坡”。海拔180米,地势陡峭,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

狮子包 [Shīzi Bāo]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在杨家畈村四组。长3000米,宽600米,面积1.8平方千米。因山体形状像狮子而得名。此山与渔洋溪村交界,呈东西走向。海拔100米。山上种植有柑橘、脐橙。

檀树坪 [Tánshù Píng]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8千米。坐落在鄢家沱村三组。长2500米,宽1000米,面积2.5平方千米。因当地生长的落叶乔木“檀树”而得名。海拔600.7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螳螂包 [Tángláng Bāo] 位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坐落于渔洋溪村四组。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山体外形像螳螂,故名螳螂包。海拔428.7米。植被以灌木、山竹为主。森林覆盖率75.5%。

天坑垴 [Tiānkēng Nǎo]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坐落在鄢家沱村一组。长1300米,宽600米,面积0.78平方千米。因此处有自然形成的坑穴而得名。海拔22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香碗山 [Xiāngwǎn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南1.4千米。因地形似香碗而得名。此山长3500米,宽2200米,面积7.7平方千米。海拔28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云峰尖 [Yúnfēng Jiān]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坐落鄢家沱村三组。长3350米,宽2440米,面积约为8.2平方千米。取山峰插入云端之意而得名。海拔35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竹山坡 [Zhúshān Pō]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北偏西3.3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三组。坡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因植被多为毛竹而得名。海拔190米。土岩类型为砾岩。

羊角坳 [Yángjiǎo'ào] 位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委员会北偏西3.5千米。坐落在渔洋溪村三组。因山坳外形似羊角而得名。长400米,宽30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海拔120米。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森林覆盖率为79.8%。

三、高坝洲镇

石场坡 [Shíchǎng Pō] 位于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长450米,平均宽300米,面积0.14平方千米。因山坡上建有石材开采场地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高度270米。植被以樟树、栎树和灌木林为主。

鏆头尖 [Guàntóu Jiān]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以西0.2千米。长500米,宽150米,面积0.075平方千米。因山顶像犁头尖而得名。海拔80米。植被多为橘树。

白鸭垴 [Báiyā Nǎo] 位于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民委员会以南约1千米。坐落在白鸭垴村六组。长1500米,宽50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因悬崖壁上有一白色石头,其状如鸭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233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豹虎子岩 [Bàohǔzi Yán]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190米。植被以松树、杂灌为主。

大坪垴 [Dàpíng Nǎo] 位于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民委员会北偏东2.6千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209米。植被有松、杉、栱桐及杂灌,岩石多为石灰岩。

斗笠山 [Dǒulì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长1500千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山体呈圆锥状、似斗笠而得名。东西走向,海拔高度254.4米。植被以樟、栎及灌木为主。

孔家山 [Kǒngjiā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青林寺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220米。植被以松树和杂灌为主。

鹿角山 [Lùjiǎo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陈家岗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长1000米,宽800米,呈南北走向,面积0.8平方千米。因山势形似鹿角而得名。海拔70米。植被多为柑橘。

跑马岗 [Pǎomǎ Gǎng] 位于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4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160米。植被以松、柏为主,兼有杂灌。土岩类型多为石灰岩。

狮子山 [Shīzi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250米。植被多为松树。

天平山 [Tiānpíng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民委员会西北0.1千米。长2000米,宽1500米,面积3平方千米。因山顶呈平台状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高度14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鱼鳞岗 [Yúlín Gǎng] 位于高坝洲镇陈家岗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山岗呈南北走向,海拔270米。植被以松树、柑橘为主。

四、姚家店镇

大坡垴 [Dàpō Nǎo] 位于姚家店镇过路滩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面积0.56平方千米。海拔12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柑橘、茶叶为主。

八宝山 [Bābǎo Shān]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7千米。面积1.6平方千米。传说在北宋时有一和尚叫刘智公,趁如来佛不备,偷走了金花拐杖等八件宝贝,逃至此山,在东西方向斜坡上依次修建了九重庙,直达山顶,并收了七十二个小和尚为徒弟。以此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42米。植被以杂灌为主,有柑橘栽种,地质属石灰岩结构。

大麻岭 [Dàmá Lǐng]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3.6千米。靠近渔洋河右岸。面积1.2平方千米。因山上岩多土少,树木较少,而生长着大片竹林,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又称麻竹,故而得名。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海拔240米。植被以竹子为主。

化和垴 [Huàhé Nǎo]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面积0.7平方千米。与八宝山隔高袁冲相望。相传在北宋时,八宝山庙里和尚死后都是在这座山上火化,故称化和垴。明末清初时,曾有一聂姓人家到山上居住,开垦了一大片土地,所以后来也有人称聂家垴。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24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山腹部有耕地8亩,现种植柑橘、茶叶。

狮子垴 [Shīzi Nǎo]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12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山坡西南为坡耕地,种植柑橘、茶叶等。

小麻岭 [Xiǎomá Lǐng]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东起牟家坳,南与大麻林相接,西临渔洋河,北靠化和垴主峰。主峰海拔24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及竹子为主。

袁氏包 [Yuánshì Bāo] 位于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长300米,宽约250米,面积约为0.08平方千米。海拔170米,呈椭圆地形。东北面临小麻岭,植被以松、栗为主;西南面为梯田,以种植柑橘、茶叶为主;顶部较平坦,植被以松树及茶树为主。

五、五眼泉镇

尖山坡 [Jiānshān Pō] 位于五眼泉镇石门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坐落在清江河畔石门村一组。因山形尖而得名尖山坡。平均宽度100米,高30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松树、柏树、杉树、栎树为主。

王子山 [Wángzi Shān] 位于五眼泉镇石门村民委员会以北2.2千米。坐落在石门村一组。明末清初,石门聂家坝坝头大山上有一只老虎,经常出来伤人,在半山腰居住的姚姓猎户三兄弟,联手打死老虎。因老虎头上有一个“王”字。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王字山”。后演变为王子山。此山平均宽200米,相对高差为100米,走向东西,东西北三面环高坝洲水库,南至牛角湾。植被以松树、柏树、杉树、栎树为主。

张家坡 [Zhāngjiā Pō] 位于五眼泉镇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坐落在望佛桥村三组。平均宽500米,相对高差50米。植被以茶树为主。

六根松 [Liùgēnsōng] 位于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2千米。长1500米,宽800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因此地原有六棵高大的松树,故名。海拔42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大栎树 [Dàlìshù] 位于五眼泉镇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坐落在拖溪村四组。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主峰海拔300米。因红山水库北侧山岗上生长有一棵直径1米粗的大栎树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植被以杂灌为主。

凤凰山 [Fènghuáng Shān] 位于五眼泉镇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坐落在响水洞村四组。长3000米,宽1200米,面积3.6平方千米。相传此地有过凤凰栖息,故称凤凰山。海拔180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鸡头山 [Jītóu Shān] 位于五眼泉镇鸡头山村民委员会北偏东1.2千米,坐落在鸡头山村二组。长1300米,宽300米,面积0.39平方千米。相传此地有一个姓范的财主,养有一只公鸡,每天鸡一叫,财主就催长工起来干活。久之,长工们心生怨恨,想除掉这只公鸡,公鸡知道后一气飞向一座大山,后来人们就叫这座山称为鸡头山。呈东西走向,海拔8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鲤鱼山 [Lǐyú Shān] 位于五眼泉镇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坐落在望佛桥村一组。长300米,宽4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因地形像鲤鱼而得名。南北走向。山峰高约150米。植被以栎树为主。

十八罗汉 [Shíbāluóhàn] 位于五眼泉镇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坐落在拖溪村二组。长1000米,宽4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在七里撇上游500米,以蜡树堰相连,方圆三四百米,有十八尊青石,并排罗列,与梁山相望,故人们称之为十八罗汉拜观音。海拔230米。红山主干渠由西向东从此经过。植被以松树、杉木为主。

石羊山 [Shíyáng Shān] 位于五眼泉镇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300米。坐落在庙岗村七组。南北宽4千米,东西长5千米,方圆18平方千米,呈团包状。因山上多白石,形状如羊而得名。入山四面有路。北方为缓坡,东南侧突起临渔洋河,坡度陡峻,山上植被为混交林,山顶有农田,呈小面积块状分布,以茶树为主。山体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473.6米,平均海拔300米。主要植被有松树、栎树等,属岩溶地貌。据《宜都县志》(清同治版)载:相传明末起义军曾屯兵其上,山上有堰,名天堰,周数十丈,经岁不溢不涸。堰旁有牛鼻井,如鼻形,双孔喷泉注堰中。山之东隅,有万仞崖,崖下为万仞沟,堰水汇流山沟。岩旁为仙女洞。

杨树垴 [Yángshù Nǎo] 位于五眼泉镇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1.8千米。坐落在响水洞村四组。长2000米,宽500米,面积1平方千米。海拔150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望儿岩 [Wàn r Yán] 位于五眼泉镇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东邻七字拐,南接龚家棚。此山崖极陡峭,上部延伸形成大面积漂崖。相传,牧羊仙女下凡后被天宫召回,其夫在此守望,等待母子归来,故而得名。一说原名万仞岩,因谐音演变为望儿岩。此地高约100余米,宽约50米,面积0.39平方千米。海拔高程200米,呈南北走向。

六、聂家河镇

贯日垴 [Guànrì Nǎo] 位于聂家河镇白家埫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长500米,宽500米,面积0.25平方千米。此山垴地势较高,落日时遮挡余晖,故名贯日垴。海拔713米。植被以杂树为主。岩石多为石灰岩。

曹家垴 [Cáojiā Nǎo] 位于聂家河镇凤凰池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此地长600米,宽4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海拔423.3米。植被以栎树为主。

大步岩 [Dàbù Yán] 位于聂家河镇白家埫村民委员会西南1.55千米。面积2平方千米。此山陡峭,石壁凿路绕山北侧蜿蜒。其间呈“V”形豁口,要大步跨越通行,因此得名大步岩。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626.8米。植被以椴树、栗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0%。

东坡垴 [Dōngpō Nǎo] 位于聂家河镇白家埫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长1000米,宽约7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731.5米。植被以马尾松为主。

鸡公山 [Jīgōng Shān]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北3.2千米。长1500米,宽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千米。因山上有块大石头形似公鸡而得名。南北走向,海拔456.9米。植被以栎、松、茶为主。

明阳垴 [Míngyáng Nǎo] 位于聂家河镇王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3.1千米。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此地有一个石头像绵羊,故称绵羊垴。因谐音演变成明阳垴。海拔520米。植被以栎树为主。

王阎山 [Wángyán Shān]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北偏西1千米。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山体呈南北走向。植被以松、栗为主。

薛家山 [Xuējiā Shān] 位于聂家河镇白家埫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海拔620米。森林覆盖率85%。植被以松、杉和杂灌为主。

羊角垴 [Yángjiǎo Nǎo] 位于聂家河镇邓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北4.2千米。坐落在邓家桥村五组。因地形似羊角而得名。全长3000米,平均宽度1500米,面积4.5平方千米。相对高差100米,呈南北走向,所在山脉为一字山。主要植被以杂灌为主。

古林包 [Gǔlín Bāo] 位于聂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偏西3.1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因人迹罕至、林木参天、无人居住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712.3米。植被以杂灌为主,有油桐、木梓等经济林木。

观音垴 [Guānyīn nǎo] 位于聂家河镇王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面积约1.7平方千米。因山顶有处石头似观音打坐形象而得名。又名罐湾垴。呈南北走向,海拔566.4米。植被以松树、栗树为主。

七、王家畈镇

碾子包 [Niǎnzi Bā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8千米。长30米,宽10米,面积300平方米。此处曾有石碾子用来碾竹麻造纸,后称为碾子包。山包为南北走向,所属山系为将军山,主峰海拔300米,平均海拔2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栎树为主。

千脚屋场 [Qiānjiǎo Wūchǎ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5千米。长30米,宽10米,面积300平方米。相传有人逃荒落籍此地,依山势搭建吊脚楼式草房一间,房柱很多,故形容为千脚屋场。南北走向,山系为北岭,主峰海拔400米,平均海拔为3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栎树为主。

仙人打坐 [Xiānréndǎzuò]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西1千米。长30米,宽10米,面积300平方米。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00米,平均海拔240米。植物被以松树、杉树、栎树为主。

野猪滚泥 [Yězhūgǔnní]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2.7千米。长100米,宽10米,面积1000平方米。传说在一条分岔的山岗上,有一处约20平方米的泥潭,四季有水,山中野猪常在泥潭中戏水、打滚,故名。此山岗南北走向,平均海拔为3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栎树为主。

半边街 [Bànbiān Jiē]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0.7千米。此地长300米,平均宽度100米,面积0.31平方千米。山坡上农户建房都顺山而建,并排多户,当地俗称半边街。海拔高度400米,呈东西走向。山坡由页岩构成,植被为阔叶混交林,多竹。

广铜坡 [Guǎngtóng Pō]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有很多结晶硫黄球自然裸露,人们误以为是铜矿结晶,故名广铜坡。此地呈东北向,平均海拔800米。与五峰仁和坪镇接壤,植被以灌木为主。

三墩坡 [Sāndūn Pō]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会西南3千米,坐落在毛湖埫村一组。长3000米,宽200米,面积0.6平方千米。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大汉身背三斗苞谷从坡底至坡顶休息了三次,每个休息处有一个石墩,故名。坡体呈东西走向,坡顶海拔高程约4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燕子坡 [Yànzi Pō]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东约1.5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三、四组。长833米,宽6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此山坡形似一头展翅欲飞的雄燕而得名。海拔400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薪炭林为主。

棺材石 [Guāncáishí]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正东4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九组。长2000米,宽600米,面积1.2平方千米。此山远望形似棺材,棺材谐音官财,周边村民认为此名很是吉利。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55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森林覆盖率87%。

罐垴 [Guàn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6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五组。长400米,宽400米,面积0.16平方千米。此地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栎树、茶树为主。土壤以沙黄土为主。

灵庙岗 [Língmiào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长1.5千米,宽0.2千米,面积0.1平方千米。传说山岗有一座庙很灵验,故名灵庙岗。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5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栎树为主。

令牌石 [Lìngpái Shí]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樟桂岭村四组。长500米,宽50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传说祖师菩萨站在潘家湾梁山上准备扔一令牌到湖南的南河,让长江从此地经过,但因山势过高,令牌被插在山坡上,变成一块巨石,故得名令牌石。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约6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柳树岗 [Liǔshù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1.8千米,坐落在下堡村二组。长200米,宽100米,面积0.02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25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土地岗 [Tǔdìgǎng]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约5.2千米。长500米,宽1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岗上曾建有土地庙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450米。植被以松树、灌木林为主。

拖柴土地 [Tuōcháitǔdì]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约6千米。长2000米,宽2000米,面积4平方千米。以山上曾建有土地庙而得名。海拔54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弯垴 [Wān Nǎ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此地长500米,宽2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65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为主。

白果树 [Báiguǒ Shù]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北0.5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七组。长500米,宽4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因植被白果(银杏)树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东抵公路,西接石板河。海拔260米。植被以银杏树为主。

白玉垴 [Báiyù Nǎo] 位于王家畈镇白玉垴村民委员会正西2千米,坐落在白玉垴村五、六组。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向姓村民在山上砍柴时,无意间发现白黄相间的石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白如玉,黄如玛瑙的光泽,于是人们把发现白玉瑙的山头称为白玉垴。呈东西走向,海拔380米。山顶植被以灌木为主,山腰以松、杉、栗、柏木为主,低山以竹麻为主。土壤以黄黏土为主。

碑坡 [Bēi Pō]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五组。此地长300米,宽10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因曹氏祖先所设界碑而得名。海拔300米。植被以茶树为主。

北岭 [Běi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长4500米,宽2000米,面积9平方千米。系武陵山余脉,是宜都和五峰的南北交界,故称之为北岭。主峰海拔86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壁虎岩 [Bìhǔ Yán]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正西0.6千米,坐落在下堡村一组。长200米,宽200米,面积0.04平方千米。因山岩形似壁虎而得名。海拔25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扁担观 [Biǎndàn Guàn]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南偏西2.5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四组。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货郎挑担从此经过,并在此露宿一夜后,形成扁担状的一道山岗,后人在山岗修建一道观,故名扁担观。山体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920米。北坡多陡岩,山路狭窄。植被以松、栗、栎树混交林为主。

彩晴垴 [Cǎiqíng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三组。此地长1000米,宽500米,呈南北走向,面积0.5平方千米。因山体偏斜不规则,方言称名“采起垴”,后雅化为“彩晴垴”。海拔30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打锣岩 [Dǎluó Yán]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一组。长100米,宽10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在山林当中有一块石头很像铜锣,人们用锤敲打发出像铜锣一样的声音,故名打锣岩。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4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大槽 [Dà Cá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3.7千米。此地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因此地沟壑面积大,地势广,故称之为大槽。海拔980米。植被以杂草为主。

大岗 [Dà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正南1.5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六组。此地长1500米,宽50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海拔600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大花山 [Dàhuā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长800米,宽600米,面积约0.5平方千米。因山中生长有许多映山红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04千米。植被以松树、杂灌、杜鹃为主。

大岭 [Dà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6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一组。因山岭面积比较大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长1.5千米,海拔650米。植被以松树、柏树和落叶乔木为主,森林覆盖率85%。

大路冲 [Dàlù Chōng]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约2千米。此地长1000米,宽2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海拔232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大坪垴 [Dàpíng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长1600米,宽1250米,面积2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828米。植被以松、栎和杂灌为主。

大山垴 [Dàshān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五、七组。此地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山体庞大而得名。海拔200米。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

吊水岩 [Diàoshuǐ Yán]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长200米,宽100米,面积0.02平方千米。因一股清泉从百米山上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得名。此山为东西走向,与犀牛洞相邻,海拔600米。地质以石灰岩为主,植被以杂灌为主。

跌打响 [Diēdǎxiǎ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5千米。此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600平方米。因地质结构原因,跌地有咚咚响声,因而得名。海拔900米。植被以株树为主。

陡林子 [Dǒulínzi]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8千米。此地长300米,宽10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因山体跌落崩塌,形成断崖陡壁,故名陡林子。海拔60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栎树为主。

陡岩子 [Dǒuyánzi]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五组。长500米,宽15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在下朱家坪南段的五眼泉出水处,一座拔地而起的悬崖陡壁,故名陡岩子。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5%。

枫尖垴 [Fēngjiān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约1.5千米。此地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海拔400米。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

峰包垴 [Fēngbāo Nǎo]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4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一组。此地东西走向,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山形似驼峰,故名。海拔400米。植被以杉树为主。

峰尖垴 [Fēngjiān Nǎo]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约1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五组。此地长500米,宽1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山尖挺拔而得名。山峰海拔45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凤凰山 [Fènghuáng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6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六组。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海拔510米。植被以松树及阔叶乔木混交林为主。

付家茔 [Fùjiāyíng]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正北1.8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一组。此地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海拔32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干沟子 [Gāngōuzi]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6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八组。此地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海拔5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地质结构以岩石为主。

公母树岗 [Gōngmǔshù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因一棵古栗树,左右两边生长各异,人们把它称作公母树。此地为东西走向,与马头观相邻,海拔400米。森林地覆盖率85%。

古树包 [Gǔshù Bāo]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北2千米。此地长2000米,宽2000米,面积4平方千米。因山包上曾有一棵古树而得名。海拔232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桂竹林子 [Guìzhúlínzi]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500米。长1000米,宽1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232米。植被以柏树为主。

锅子湾 [Guōzi Wān]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五组。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因其形状像一口锅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4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和尚岩 [Héshang Yá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6千米。此地长150米,宽10米,面积1500平方米。此山峰上有一突起的石头,酷似人形,有头有肩,且秃头,极像庙里的和尚念经模样,当地村民称为和尚岩。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800米。植被以株树、栗树为主。

横漂 [Héngpià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0.4千米。此地长100米,宽10米,面积1000平方米。在此山的中间部位,错落出的平地,把整座山体分为上下两段,当地居民称山体中间错落部分为横漂。海拔70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猴子岩 [Hóuzi Yán]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南0.9千米,坐落在小河村十一组。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石头形似猴子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栎树为主。

画眉坡 [Huàméi Pō]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五组。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因山坡上常有画眉鸟栖息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480米,相对高度15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金家槽 [Jīnjiā Cá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约7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8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金盆养鱼 [Jīnpényǎngyú]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长50米,宽20米,面积100平方米。传说山岭脊岗上有一个约3平方米泥潭,为风水宝地,故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65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栗树为主。

九姑娘湾 [Jiǔgūniáng Wā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传说清朝年间,这个湾里有九个美丽姑娘能歌善舞,贤淑端庄,闻名四方,故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25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锯匠林 [Jùjiàng lín]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坐落在下堡村一组。此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0.02平方千米。因此地曾居住锯木工匠而得名。海拔23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锯木岭 [Jùmù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正西2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二、三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此地山岭为通往五峰的骡马小道,岭上原有一锯木场,故而得名。此地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为灌木林为主。

老虎嘴 [Lǎohǔ Zuǐ]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3.4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七组。长150米,宽5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站在远处眺望对面山头像一个老虎的嘴巴,故名老虎嘴。呈东西走向,海拔约250米。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

老林湾 [Lǎolín Wān]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长800米,宽700米,面积0.56平方千米。因山上林木高大茂盛,故称老林湾。此湾南北走向,海拔500米,相对高度15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雷打岗 [Léidǎ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长1000米,宽5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此地曾遭雷击而得名。海拔300米。此岗植被以松树为主。

麻庙山 [Mámiào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南0.5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九组。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传说一福建人携家来到此山,在原土地庙旁边建了一座妈祖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麻庙山。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363米。植被以松树、杂灌为主。

麻石坡 [Máshí Pō]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5.2千米。此地长4000米,宽1000米,面积4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因坡上主要为细碎的沙石地质结构而得名。海拔60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马虎角 [MǎhǔJiǎo]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五组。长1000米,宽15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相传古时此地曾发生马和虎相斗,故名马虎角。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2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马鬃岭 [Mǎzōng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樟桂岭村三组。全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约0.5平方千米。此山从远处看像一匹马,许多农户居住在马鬃毛的位置,远远看去,一座座房子就像马的鬃毛,故取名马鬃岭。呈南北走向,海拔360米。植被以栗树为主。

毛家岗 [Máojiā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长200米,宽100米,面积0.02平方千米。山岗为东西走向,海拔320米。与毛家湾电站相邻,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庙尖 [Miào Jiā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长100米,宽10米,面积1000平方米。因当地曾有庙宇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750米。植被有铁桃树、株树、栎树等。

碾子湾 [Niǎnzi Wā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4.2千米。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此地曾开设纸厂、设置石碾而得名。海拔45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牛岭岗 [Niúlǐng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200米。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因山岗地形像牛脊梁,故名牛岭岗。此岗为东西走向,海拔360米。与马头观相望,植被以竹子、柏树为主。

盆儿山 [Pén r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五组。面积约1.2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518米。北临渔洋河。植被以松树、栗树为主。

彭家岩 [Péngjiā Yán] 位于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处。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72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乔家垴 [Qiáojiā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处。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886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手扒岩 [Shǒupá Yán]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刘家岩下至段家岩相连之处狭窄的羊肠小道两侧,都是悬崖峭壁,要从此经过只能用手攀扶着路旁岩石挪步,故名手扒岩。海拔8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桥望口 [Qiáowàng Kǒu]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五组。长500米,宽150米,面积0.075平方千米。一条必经大路从山口而进,此处正对着一座石拱桥,人们站在桥上即可望见山口,人们称它为桥望口。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400米。地势东高西低,植被以松树为主。

青林子湾 [Qīnglínzi Wān]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北约1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三、四组。长400米,宽20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因竹林茂盛,四季郁郁葱葱,故此得名。东西走向,海拔388米。植被以竹为主。

青山尖 [Qīngshān Jiā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4千米。此地长200米,宽10米,面积2000平方米。入冬时节,一般杂树木落叶,山尖处松木更显青翠,当地村民称为青山尖。呈南北走向,海拔70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杉树为主。

清水包 [Qīngshuǐ Bāo] 位于王家畈镇白玉垴村民委员会正北2千米,坐落在白玉垴村四组。长3500米,宽2000米,面积7平方千米。因此地有一股常流清泉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山上植被繁茂,以灌木为主,山腰多栗、柏、桐树,低山以竹为主。土壤以黄黏土为主。

求雨垴 [Qiúyǔ Nǎo]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坐落在横冲村十二组。长200米,宽15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因曾为祭天求雨之地而得名。此地为东西走向,海拔约200米。植被以栗、柏、桐树为主。

雀儿头 [Què r Tóu]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2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十组。此地长500米,宽1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因山头形似鸟头而得名。海拔54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沙子岭 [Shāzi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王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长2300米,宽100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因地质特点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约400米。植被以栗、柏、桐树为主。

纱帽山 [Shāmào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一组。长1500米,宽1200米,面积1.8平方千米。此山形似一个人头戴纱帽坐在一把椅子上,故而得名。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342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邵家岩 [Shàojiā Yán]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正南2千米。长500米,宽2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400米。植被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

狮子岩 [Shīzi Yá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一组。此地长100米,宽10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海拔45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树大坪 [Shùdà Píng]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五组。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0.6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竹、栗树为主。

松树坪 [Sōngshù Píng]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六组。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因该地生长较多的松树而得名。此地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相对高度100米,海拔520米。植被以杉树、松树为主。

孙家岩 [Sūnjiā Yán]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坐落在樟桂岭村五组。长2000米,宽50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550米。植被以栗树为主。

笋子岩 [Sǔnzi Yá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3.5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五组。长2000米,宽500米。呈南北走向,海拔500米。植被以松树及杂灌为主。

太阳坪 [Tàiyáng Píng]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3.4千米,坐落在横冲村五组。长800米,宽400米,面积0.32平方千米。在狮子包东面一个圆山包上,从早到晚有太阳照射,故名太阳坪。此地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多为针、阔叶混交林。

天鹅抱蛋 [Tiānébàodà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约3千米。此地长200米,宽5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因山体形似天鹅蛋而得名。海拔35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栎树为主。

天坑坡 [Tiānkēng Pō]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北300米,坐落在小河村六组。长1000米,宽7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此地有百余亩面积的塌陷天坑,四周为山坡,故此得名。此坡呈东北往西南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竹、松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5%。

通天观 [Tōngtiān Guàn]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5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一组。通天观位于大沟东北侧,与全福河接壤。此地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明万历年间,刘芳即之妻、雷思沛胞姊看破红尘,建通天观养性修真,法号乘玄,香火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故此,山以庙名。呈东西走向,海拔70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王家垴 [Wángjiā Nǎo] 位于王家畈镇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长3000米,宽1350米,面积3.7平方千米。南北走向,海拔约为400米。植被以乔木、杂灌为主。

王家屋场 [Wángjiā Wūchǎng]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7千米,坐落在下堡村四组。长400米,宽300米。面积1200平方米。呈东西走向。

蜈蚣岭 [Wúgōng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古水坪村民委员会正北1千米。长160米,宽80米。山岭绵长,犹如一条蜈蚣,故此得名。海拔817米。植被以松树、柏树为主。

西坡 [Xī Pō]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约1千米。长30米,宽25米,面积750平方米。因山坡迎西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50米。植被以松树、株树、栎树为主。

夏家山 [Xiàjiā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二组。长1500米,宽50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40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有重晶石矿。

仙人掌 [Xiānrénzhǎ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与五峰县接壤,由南向北顺山而下有五支山脉,形同五根手指,山头主脉如同手掌,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78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鄢家垴 [Yānjiā Nǎo]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7.8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七组、八组。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653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贤明山 [Xiánmíng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4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七组。长500米,宽500米,面积0.25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58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箱子石 [Xiāngzi Shí]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5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三组。长2000米,宽850米,面积1.7平方千米。因石头形似箱子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80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岩门子 [Yán Ménzi]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长100米,宽50米,面积500平方米。因三面环山,唯有一条独行小道穿过石门方能登顶,故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900米。植被以杂树为主。

堰包 [Yàn Bāo]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四组。长500米,宽1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山体形似堰塘而得名。海拔52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羊鹿山 [Yánglù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四组。长2000米,宽1500米,面积3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45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羊马垴 [Yángmǎ Nǎo] 位于王家畈镇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坐落在白玉垴村三组。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海拔370米。植被繁茂,山头以灌木为主,山腰以栗、柏、桐树为主,低山以竹麻为主。土壤以黄黏土为主。

杨家漂 [Yángjiāpiào]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北约2千米。长800米,宽15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因此漂崖上有个洞,相传在清朝因吴三桂造反,当地杨姓为躲避兵乱,藏于此洞,故当地称此地为杨家漂。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株树、栗树为主。

杨泗将军 [Yángshìjiāngjūn]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坐落在樟桂岭村四组。长600米,宽500米,面积约0.3平方千米。传说杨泗将军用法术除掉妖龙后修成真人,死后葬于隐家包,后被姜子牙封神为杨泗将军,其神位设于断壁处,故名。此地东邻仙女洞,西挨黄家岩,南靠干沟子,北接黄家岩。呈东西走向,海拔81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银古包 [Yíngǔ Bāo]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正南1.5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四组。长45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杂树为主。

鹰子坳 [Yīngzi o]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坐落在双河桥九组。长500米,宽1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山势像鹰子得名。海拔232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松树为主。

鹰子洼 [Yīngzi Wā]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处,坐落在樟桂岭村八组。长1400米,宽107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地形似鹰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467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鹰子崖 [Yīngzi Yá]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正西约3千米。长5000米,宽187米,面积0.94平方千米。因地形似鹰,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00米。植被为松树为主。

鹰嘴岩 [Yīngzuǐ Yán]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正北1.5千米,坐落在毛湖埫村二组。长500米,宽50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因山尖酷似鹰嘴,故称鹰嘴岩。呈东西走向,海拔约600米。植被以杂灌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85%。

迎阳山 [Yíngyáng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北3千米。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480米。植被为松树为主。

袁家大山 [Yuánjiā Dà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5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五组。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70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袁家坡 [Yuánjiā Pō]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北4千米,坐落在小河村四组。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0.6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350米。植被以竹子为主,森林覆盖率78℅。

趱马楼 [Zǎnmǎ Lóu]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长500米,宽100米,面积约0.03平方千米。在五峰与宜都关隘山口处,快速步行,蹬地有声,如走楼板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800米。解放前为宜都至五峰交通要道,山上多松树及杂灌,森林覆盖率90%。

张家湾 [Zhāngjiā Wān]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六组。长500米,宽100米,面积约0.05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25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奓口岩 [Zhākǒu Yá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二组。岩石长50米,宽20米。一大巨石,经过多年风华,自然奓开,豁口供人通行。海拔250米。周边植被以灌木林为主。南与大沟相邻。

长岭 [Cháng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三组。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山体绵长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30米。植被以松树和麻竹为主,森林覆盖率76%。

长岭岗 [Chánglǐng Gǎng]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正南1.8千米,坐落在毛湖埫村六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约60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郑家垴 [Zhèngjiā Nǎo]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约8千米。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720米。植被以松树和麻竹为主。

株树垴 [Zhūshù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正南1.5千米,坐落在双河桥村七组。长1000米,宽2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因株树成片而得名。海拔300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株梨树为主。

邹家包 [Zōujiā Bāo]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坐落在下堡村四组。长200米,宽200米,面积0.04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十三尖 [Shísān Jiān]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六组。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0.6平方千米。因山峰呈现十三座山尖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620米,相对高度200米。植被以杂灌林为主。

苏家山 [Sūjiā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正北1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一组。长8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500米。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度15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太阳坡 [Tàiyáng Pō]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六组。长300米,宽3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因山坡面朝东方,四周无山峰遮挡阳光,致使山坡光照时间长,故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500米。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度2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马站岭 [Mǎzhàn Lǐng]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6.5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三组。长1500米,宽600米,面积0.9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8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手扒岩 [Shǒupá Yá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6千米。此岩长50米,宽10米,面积500平方米。呈东西走向,海拔850米。周边植被以栗树为主。

倒退岩 [Dàotuì Yá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正南7千米,坐落在绿竹溪村七组。长500米,宽20米,面积0.01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750米。植被以椐木、铁桃树为主。

跌牛坎 [Diēniú Kǎn]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一组。因有位农民在此地耕作时,耕牛不慎跌入坎下摔死,故名。此地长100米,宽55米,面积0.05平方千米。海拔200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X 224 县道经此。

孙家垴 [Sūnjiā Nǎo]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西1.5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五组。因孙姓人家居住于此地而地名。长1100米,宽700米,面积0.77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马颈坎 [Mǎjǐng Kǎn]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一组。因山头似像马颈坎而得名。长100米,宽55米,面积5500平方米。海拔200米。植被以松、樟、栎和杂灌木为主。

虾子井 [Xiāzijǐng]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西北1.9千米。长156米,宽8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海拔2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宜张高速经此。

八、松木坪镇

黄茅岭 [Huángmáo Lǐng]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3.6千米。与松滋市接界。长2000米,宽800米,面积1.6平方千米。因山上生长有黄茅草而得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茅草及杂木为主。

纱帽山 [Shāmào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泉水垱村民委员会南偏东2.5千米。此山因受天气变化影响,常云雾缭绕,山体如同披纱戴帽而得名。东与松滋市接界,长约52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米。呈东西走向,海拔150米。植被以松树、栗树、樟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8%。

寨子垴 [Zhàizi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正北3.4千米。与枝城镇纸坊冲村交界。长200米,宽100米,面积0.02平方千米。据传解放前,此处曾有一个土匪寨子,土匪经常下山抢劫,由此得名;另说在日本侵华时期,当地人为躲避战乱,在此建寨,故名。寨子今已无存。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6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鏆头尖 [Guàntóu Jiān]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4.6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山峰似犁头尖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586米。山坡种植茶园。

溜岩板 [Liūyán Bǎn]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山坡倾斜,走路滑溜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80米。种有茶树。

土地坳 [Tǔdì 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长200米,宽200米,面积0.04平方千米。因山坳建有土地庙而得名。呈东南走向,海拔380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白岩垴 [Báiyán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会员北偏东2.3千米。与枝城镇纸坊冲村交界。长800千米,宽200米,面积约0.2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65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百担坡 [Bǎidān Pō]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以东800米。长500米,宽2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因此山坡可收一百担粮食而得名。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植被以松树、樟树、栎树为主。

穿眼岩 [Chuānyǎn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长500米,宽200米,面积约0.1平方千米。因岩石有窟窿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8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刺包垴 [Cìbāo Nǎo]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2千米。长2000米,宽310米,面积0.62平方千米。因山坡长满荆棘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54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打磨山 [Dǎmó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当地盛产石磨石,长期以来,村民以打石磨为生,以此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48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大平垴 [Dàpíng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1.4千米。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此地有一大片平地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47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大山坡 [Dàshān Pō] 位于松木坪镇徐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坐落在徐家湾村四组。长4000米,宽2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因此山坡比较大而得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220米。植被以麻竹为主,森林地覆盖率达75%。

大天坑垴 [Dàtiānkēng Nǎo]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处。长1500米,宽50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因此山坡上有凹陷很深的天坑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16米。植被以灌木为主。部分山体岩石裸露,土质贫瘠。

滴水岩 [Dīshuǐ Yán]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6千米。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岩石常年滴水不断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60米。有茶树栽种。

董家坳 [Dǒngjiā 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3.0千米。长800米,宽400米,面积0.32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陡壁岩 [Dǒubì Yán]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4.5千米。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山峰陡峭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98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陡岩子 [Dǒuyánzi] 位于松木坪镇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9千米。长1000米,宽4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陡峭的岩石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4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断接山 [Duànjiē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长800米,宽10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相传,清初青龙嘴有一女坟,郑、杨二姓均争此坟为祖坟,杨氏夜间派人挖断青龙嘴山脉。头天晚上挖,第二天又复原了。有一天,一个挖山的人忽听山脉龙神说:“不怕挖,不怕挑,只怕树桩来钉腰。”此人听后,组织杨姓族人于第二天砍了木桩,木桩钉下,山脉血水喷出,龙脉因此斩断。故名断间山。后作断接山。此山呈东西走向,海拔250米。有茶树种植。

垛架岩 [Duǒjià Yán]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2.8千米。长320米,宽50米,面积约0.02平方千米。因山体形状像垛架而得名。呈东南走向,海拔43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风包垴 [Fēngbāo Nǎ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山高迎北风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602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峰包岭 [Fēngbāo Lǐng]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处。长1200米,宽300米,面积0.36平方千米。因此山体凸起的形状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凤凰山 [Fènghuáng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偏南3.5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相传此山曾有凤凰在此栖息而得名。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330米。植被以松树、栗树为主。

孤老岭 [Gūlǎo Lǐng]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长1200米,宽1000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相传曾有一名孤寡老人居于岭上,并终老于此,故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65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过风洞 [Guòfēng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长1500米,宽2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因山洞内风吹不断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周边植被以松树为主。

和尚岩 [Héshang Yán] 位于松木坪镇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东南方向1.5千米处。长500米,宽4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因此地岩石光秃、像出家人的头部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黑岩垴 [Hēiyán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长800米,宽400米,面积0.32平方千米。因山崖呈黑色的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90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森林覆盖率85%。

火烧岗 [Huǒshāo Gǎng]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东2.8千米。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太阳升起时,山岗上红彤彤的一片,如同火烧,故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鸡笼观 [Jīlóng Guàn]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75千米。此地与松滋市接界。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因山形象鸡笼,传说有人看见笼中有金鸡,故称为鸡笼观。呈东西走向,海拔53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将军岩 [Jiāngjūn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南偏西0.7千米。长1200米,宽700米,面积0.84平方千米。因山崖处一岩石像骑着白马的将军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41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轿子山 [Jiàozi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观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长800米,宽400米,面积0.32平方千米。并列有三座山,中间山高,两边山低,像一座落地的花轿,故称为轿子山。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26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癞子岩 [Làzi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南2.8千米。长800米,宽200米,面积0.16平方千米。因巨大的岩石上有许多乌黑的疤痕,像癞子一般,因此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557米。植被以栎树、灌木丛为主。

麻岭坳 [Málǐng 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处。长500米,宽12米,面积6000平方米。因山坳呈麻砂土质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约350米。周边植被以樟树、栎树、麻竹为主。

马鞍跷 [Mǎān Qiāo] 位于松木坪镇金岗岭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长1500米,宽800米,面积1.2平方千米。因地形像马鞍而得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26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牛山垴 [Niúshān Nǎo]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北偏西1.2千米。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此地为牛羊放牧之山而得名。呈东南走向,海拔316米。植被以茅草和灌木丛为主,部分山体岩石裸露,土质贫瘠。

青山坡 [Qīngshān Pō]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山坡植被良好,常绿植物多而得名。此地呈东西走向,东起陈家河,西至王家畈镇双河桥村,南起尖岩河村,北至跑马岭。海拔636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森林覆盖率90%。

人字尖 [Rénzì Jiā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长800米,宽3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因山顶为三角形,像人字,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3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杉树山 [Shānshù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泉水垱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此地与松滋市接界。长5000米,宽2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因山上种植的杉树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170米。植被以杉树为主。

狮子包 [Shīzi Bāo] 位于松木坪镇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因此山外形似狮子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40米。植被以松、栗混交林为主。

狮子抢绣球 [Shīziqiǎngxiùqiú]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5千米。长1500米,宽250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因有三小山包,其中两个山包形似两个狮子的头,中间的山包形似绣球,隔远相望,犹如双狮抢绣球,故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433米。植被以松树主。

狮子岩 [Shīzi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彭家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长4000米,宽300米,面积1.2平方千米。岩顶怪石嶙峋,岩体或陡峭,或空悬,人在其下,有恐岩石倒塌之感。似雄狮威武雄壮,咆哮长空,因此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40米。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

四方垴 [Sìfāng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偏北方3.3千米。长1200米,宽2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山岭上有一四方平地,1957年湖北省地质队进行地质勘查时,取名为“四方垴”。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547米。植被以竹子为主。山体多石灰石,储量丰富。

天坑垴 [Tiānkēng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1.1千米。长1100米,宽600米,面积0.66平方千米。因地形凹陷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10米。植被以松树、茶树为主。

万家坡 [Wànjiā Pō]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长3000米,宽1000米,面积3平方千米。海拔600米。植被以竹子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

王家垴 [Wángjiā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正北2.4千米。长1200米,宽1100米,面积1.32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570米。有茶树栽培,植被以松树及其他乔木为主。

乌鸦坡 [Wūyā Pō] 位于松木坪镇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坐落在徐家湾村三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常有乌鸦在此栖息而得名。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130米。植被以山竹为主。

小天坑垴 [Xiǎotiānkēng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处。长1000米,宽2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因地形凹陷成天坑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415米。植被以松树、灌木为主。

新庙垴 [Xīnmiào Nǎ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处。长2000米,宽2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山上,曾经建有庙宇,故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538米。植被以樟树、栎树和灌木丛为主。

熊家大山 [Xióngjiā Dàshān]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南偏西2.4千米。东起陈家河,西接王家畈镇,南起穿眼岩,北至潲水湾。长1250米,宽4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38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及杂灌为主。

熊家垴 [Xióngjiā Nǎ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8千米处。长1200米,宽700米,面积0.84平方千米。因居住有熊姓人家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499米。植被以松树、栎树及杂灌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山体内有煤炭资源。

徐家垴 [Xújiā Nǎo]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处。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457.6米。植被以茅草、杂灌和松树为主。

徐家岩 [Xújiā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1.4千米。长1000米,宽3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清朝有一户叫徐正伦的人家从湖南临澧搬到此山上居住,现已传到第八代。人们把此地叫作徐家岩。呈南北走向,海拔620米。植被以杂草为主。山体地质结构为石灰石。

杨家坳 [Yángjiā o] 位于松木坪镇徐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处。长800米,宽800米,面积0.64平方千米。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180米。植被以樟树、栎树、竹子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

洋楼子 [Yánglóuzi]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长800米,宽3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从前茶园寺南约1.5千米处,杨简冲至郑家冲的坳口处,建有一楼亭,供过往行人歇息、纳凉,在当时号称洋楼。呈南北走向,海拔200米。植被以茶树为主。

鹰子嘴 [Yīngzi Zuǐ]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以东4千米处。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地形像鹰嘴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80米。植被以茶树为主。

云峰山 [Yúnfēng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6千米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云峰山为松木坪村的最高峰,山上曾有一座许真君庙,香客不断,因山高而得名云峰山。此山呈南北走向,海拔632米。植被以松树、栎树混交林为主。

芝麻垴 [Zhīmá Nǎo] 位于松木坪镇金岗岭村民委员会北偏东1.1千米。长800米,宽700米,面积0.56平方千米。因当地种植芝麻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10米。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

周家垴 [Zhōujiā Nǎo]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南偏西3.8千米。长400米,宽30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753米。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

捉物嘴 [Zhuōwù Zuǐ]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是庙河村与双井寺村交界之地。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地形像老虎捕食,通过此山的道路正好在虎嘴处,因而得名座虎嘴,为避讳,谐音“捉物嘴”。呈南北走向,海拔647米。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山体有煤炭和铁矿资源。

大岩包 [Dàyán Bā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北偏东2.2千米。长120米,宽80米,面积9600平方米。此地为一个山包,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故称为大岩包。主峰白岩垴,属丘陵地带。呈东南—西北走向。主峰海拔790米,平均海拔400米。植被以杉树为主。

坑子 [Kēngzi]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南偏东方向,距离2.5千米。长350米,宽20米,面积7000平方米。因地形深陷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植物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马家台 [Mǎjiā Tái]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1.7千米。长800米,宽10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因岩石形状如马而得名。海拔为370米。植被以茶树为主。

狮子包 [Shīzi Bāo] 位于松木坪镇金岗岭村民委员会西北1.7千米,长500米,宽20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因地形像狮子而得名。凸起的山头呈东南方向,海拔240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包家坡 [Bāojiā Pō]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正北1.2千米。此地长167米,平均宽18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海拔350米,相对高差为90米。原来山坡大部分为耕地,后来退耕还林,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乌龟包 [Wūguī Bā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1.2千米。长625米,宽8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因山坡呈椭圆形,像乌龟背一样,故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80米,相对高差为90米。植被以松树、杉树为主。

长岭 [Cháng Lǐng]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6千米。因地形体较长而得名。岭长1800米,宽120米,面积约0.2平方千米,海拔37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九、枝城镇

周家坡 [Zhōujiā Pō] 位于枝城镇楼子河村民委员会以南0.9千米,坐落在楼子河村四组。长1000米,平均宽450米,面积0.45平方千米。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163.5米。植被以松树、樟树、柑橘树为主。

头等坡 [Tóuděng Pō] 位于枝城镇洋溪村民委员会西1千米。坐落在洋溪村六组。此地长1000米,宽1100米,面积1.1平方千米。海拔12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鞍子山 [nzi Shān] 位于枝城镇钟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坐落在钟家冲村二组。此山长1300米,宽900米,面积1.17平方千米。因地形似马鞍形状而得名。海拔308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戴家垴 [Dàijiā Nǎo]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五组。此地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35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丁家天坑 [Dīngjiā Tiānkēng] 位于枝城镇纸坊冲村民委员会以东0.15千米。坐落在纸坊冲村三组。长200米,宽100米,面积约0.02平方千米。呈东南走向,海拔180米。周边植被以松树、茶树为主。

陡岩子 [Dǒuyánzi] 位于枝城镇五峰山村民委员会南1.4千米。坐落在五峰山村三组。长200米,宽400米,面积0.08平方千米。因山岩陡峭而得名。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308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独角山 [Dújiǎo Shān]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会西0.5千米。坐落在余家桥村五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此山笔直、单独矗立,故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50米。植被以松树、茶树为主。

独柱山 [Dúzhù Shān]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坐落在余家桥村五组。长800米,宽800米,面积0.64平方千米。同治五年版《枝江县志》状其“孤耸云际,直立岩柱”,故名。王永彬故居依山而建,死后葬于独柱山。其墓志云“独柱之山,其高高乎;先生之品与行,其夭夭乎;文章传世而行远,其超超乎!”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28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和杂灌为主。

核桃坑 [Hétáo Kēng] 位于枝城镇水井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长190米,宽180米,面积0.034平方千米。因当地种植核桃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430米。植被以杂树为主。

回龙观 [Huílóng Guàn] 位于枝城镇回龙垱村民委员会东0.5千米。长1000米,宽7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因盘亘似龙,呈回龙望祖状。明清时山上建有道观,故名。后改为佛寺,庙宇现已毁。此地呈东西走向,海拔205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架锅山 [Jiàguō Shān] 位于枝城镇架锅山村民委员会南偏西1.25千米。坐落在架锅山村二组。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据康熙三十六年版《宜都县志》载:此山“三峰鼎峙”,又称鼎足山。又相传,有人于此取泉水架锅熬盐而得名。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320米。植被以松树、栗树为主。

架子山 [Jiàzi Shān]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75千米。长400米,宽250米,面积0.1平方千米。因此地建有铁架觇标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00米。植被以松树和栎树为主。森林覆盖率72%。

九条岭 [Jiǔtiáo Lǐng] 位于枝城镇纸坊冲村民委员会西南4.8千米。坐落在纸坊冲一组。长3000米,宽800米,面积2.4平方千米。因山岭纵错多条相交而得名。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782米。植被以松树为主,有茶树栽培。

老鸦山 [Lǎoyā Shān] 位于枝城镇洋溪村民委员会西1.2千米。坐落在洋溪村八、九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乌鸦常在此筑巢而得名。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30米。植被以茅草、杂灌为主。

黎家山 [Líjiā Shān]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四组。长800米,宽3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因当地居住有黎姓人家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7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龙家垴 [Lóngjiā Nǎo] 位于枝城镇官垱村民委员会西南3.8千米。长1875米,宽8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当地居住有尤姓人家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258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龙王山 [Lóngwáng Shān] 位于枝城镇三板湖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坐落在三板湖村六组。长250米,宽200米,面积0.05平方千米。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120米。植被松树、樟树为主。

炉子岩 [Lúzi Yán] 位于枝城镇官垱村民委员会以南3.2千米。此地长400米,宽30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因岩石像火炉形状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250米。植被以栎树为主。

牛山垴 [Niúshān Nǎo] 位于枝城镇回龙垱村民委员会南偏西3.6千米。坐落在回龙垱村二组。此地长1250米,宽8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因此山牧草茂盛,适宜放牧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18米。植被松树、樟树为主。

七岭山 [Qīlǐng Shān]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委会西南1.25千米。坐落在余家桥村三组。长1200米,宽800米,面积0.96平方千米。因有七道山岭相连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282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青龙嘴 [Qīnglóng Zuǐ] 位于枝城镇回龙垱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坐落在回龙垱村五组。此地长400米,宽420米,面积0.16平方千米。因凸起的岩石像传说中青龙的嘴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22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晒纸坪 [Shàizhǐ píng] 位于枝城镇解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0.3千米,坐落在解家冲村三组。长250米,宽25米,面积6200平方米,因造纸厂家常在这里晒纸而得名。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129米。

泰山庙 [Tàishān Miào] 位于枝城镇赤溪河村民委员会西3千米,坐落在赤溪河村二组。长1400米,宽500米,面积0.7平方千米。因原建有庙宇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146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天鹅抱蛋 [Tiānébàodàn] 位于枝城镇楼子河村民委员会西0.3千米,坐落于楼子河村五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相传,曾有一对天鹅在此孵卵,人们称之为天鹅抱蛋。呈东西走向,海拔100米。植被以松树和竹子为主。

窝米岩 [Wōmǐ Yán] 位于枝城镇九道河村民委员会南1.2千米,坐落在九道河村二组。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相传,一个岩石窝中每天为一个孤零老人长出一窝米,人们便叫此窝米岩。呈南北走向,海拔180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犀牛山 [Xīniú Shān] 位于枝城镇五峰山村民委员会西0.6千米。坐落在五峰山二组。长1000米,宽700米,面积约0.7平方千米。因山形似犀牛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15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扬杈垴 [Yángchā Nǎo] 位于枝城镇钟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7.5千米,坐落在钟家冲村三组。长1500米,宽600米,面积约0.9平方千米。因地形分岔如扬杈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38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阳和岭 [Yánghé Lǐng] 位于枝城镇阳和岭村民委员会西北0.1千米,坐落在阳和岭村二组。长2000米,宽50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同治五年版《枝江县志》载:阳和岭在县(今枝城)南、紫山西北,距县三里,宋元学宫基也。名取南向阳煦、地利人和之意。呈东西走向,海拔131米。植被以松树为主。有雅澧公路穿越。

迎阳山 [Yínyáng Shān]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委会东南村委会约1.1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八组。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约0.8平方千米。因山坡光照良好,面向太阳而得名。呈南北走向,海拔51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茔山坡 [Yíngshān Pō] 位于枝城镇九道河村委员会北偏东1千米。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因此坡为坟地而得名。海拔180米。植被以桂花树、兰树、紫薇为主。

枣树包 [Zǎoshù Bāo] 位于枝城镇水井坪村民委员会西北0.6千米。长280米,宽180米,面积约0.05平方千米。因种植枣树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00米。植被以杂木为主。

紫山 [Zǐ Shān] 位于枝城镇阳和岭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坐落在阳和岭村一组。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据《大明一统志》载:“汉昭烈入蜀尝于此息马更(紫)衣”。故名著紫山,简称紫山。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131米。植被以松、栎和杂灌为主。

八斗米坡 [Bādǒumǐ Pō] 位于枝城镇水井坪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坐落在水井坪村七组。平均长1500米,宽500米,面积0.75平方千米。相对高差为80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杂灌木为主。

曾家坡 [Zēngjiā Pō] 位于枝城镇钟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钟家冲村五组。长600米,宽400米,面积0.24平方千米。此坡呈南北走向,海拔310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陡岩子 [Dǒu Yánzi] 位于枝城镇九道河村民委员会北2千米,坐落在九道河村五组。长270米,宽135米,面积0.07平方千米。此山坡北侧平缓,南侧陡峭,故名。前人黄朝晖有诗题咏《陡岩》:“县郭西南外,陡岩隐不传。无人工啸咏,终古蚀云烟。削壁沾苍藓,插根漫碧泉。藤萝无意绪,引蔓故相缠。”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147米,植被以松、樟、栎为主。

十、潘家湾土家族乡

白砂坡 [Báishā Pō]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处。长1500千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因当地有白色矿岩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480米。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

笔架山 [Bǐjià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民委员会北1千米处。此地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因此山体形似笔架得名。海拔330米。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森林覆盖率83%。

大堰包 [Dàyàn Bā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0.6千米。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因此地有个大堰塘而得名。呈东西走向,海拔350米。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

担子山 [Dànzi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1千米。此地长1800米,宽1400米,面积2.52平方千米。因山形像扁担而得名。海拔1040米。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

洞垴 [Dòng Nǎ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此地长100米,宽70米,面积7000平方米。因有天然洞穴而得名。相对高度7米,海拔600米。周边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

杜家垴 [Dùjiā Nǎ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1千米。此地长500米,宽500米,面积0.25平方千米。海拔1020米。植被以栎树和杂灌为主。

礅子石 [Dūnzi Shí]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2.45千米。长180米,宽14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清朝白莲教起义,一位将军在此抗击清兵时,呼众推向清兵的一块巨石落在此处,后取名为礅子石。海拔38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干沟坡 [Gāngōu Pō]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15千米处。此地长90米,宽50米,面积0.045平方千米。海拔305米。植被以樟树、马灵光树为主。

黑暗坡 [Hēi'àn Pō]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此地长1200米,宽1000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由于山坡坐落背阳,气温阴冷,长期有雾,黑山老林,灌木丛生,野物出没,行人过此山,浑身颤抖,毛发耸立,人们便取名为吓人(宜都方言念 hé)坡,后来因谐音音变,便成了黑暗坡。海拔43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森林覆盖率86%。

火石包 [Huǒshí Bā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此地长500米,宽300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因岩石像火石渣子,又多又密,故名。海拔750米。植被以灌木丛为主。

鸡公包 [Jīgōng Bā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1千米。长400米,宽300米,面积0.12平方千米。因地形似公鸡而得名。此地呈南北走向,海拔456米。植被有松树、木梓树等,有茶树栽培。

尖山坡 [Jiānshān Pō]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此地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因山体呈尖状而得名。海拔650米。植被以灌木丛为主。

老虎坎子 [Lǎohǔ Kǎnzi] 位于杉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坐落在杉木坑村五组。此地长800米,宽700米,面积0.56平方千米。因此地曾有老虎出没而得名。海拔980米。植被以灌木丛为主。

六寨山 [Liùzhài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1千米处。此地长500米,宽400米,因山寨内曾有六人居住而得名。海拔650米。植被以阔叶林为主。

石猫山 [Shímāo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此地长1200米,宽500米,面积0.6平方千米。因该地有十个山包,原名为十包山,后来因谐音演变为石猫山。海拔580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双天坑 [Shuāngtiān Kēng]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此地长78米,宽69米,面积约5400平方米。因地理自然变迁,雨水溶蚀,石灰岩地质出现两个陷坑,取名为双天坑。海拔280米。周边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松树包 [Sōngshù Bā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0千米。此地长500米,宽400米,面积0.2平方千米。因此地生长有松树而得名。海拔650米。山上松树茂密,森林覆盖率95%。

寨坑 [Zhài Kēng]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坐落在将军山村六组。此地长86米,宽50米,面积4300平方米。海拔280米。周边植被以栎树、樟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