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宜都已设县制,隶南郡。
210年
改临江郡为宜都郡,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
420年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
560年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县更名为宜都县。
587年
隋朝开皇七年(587),撤宜都郡,改宜都县为宜昌县,将归化、夷陵二县划归宜都县。
619年
唐武德二年(619)改宜昌县为宜都县。
634年
唐贞观八年(634)撤夷道县(江北)并入宜都县。
1866年
清同治五年(1866)重刊《宜都县志》,设《地理志》卷,绘广轮舆图33幅,列山川、形势、沿革、古迹、物产五目。
1949年
6月 在荆门成立宜都县人民政府,县长国莆。
7月 宜都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国民党宜都县政府,隶属宜昌专区,仍保留乡、保、甲组织。将五峰县在宜都县的插花地崇信乡(今王家畈镇部分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
1950年
3月 撤销乡、保、甲组织,相继建立村人民政府。
1953年
4月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区(镇)乡的命令,全县划分为9区和城关镇,共辖136乡和3个区辖镇。9区为:姚店区、白洋区、安福寺区、古老背区、红花套区、石门区、聂家河区、潘湾区、王畈区。
1955年
7月22日 遵照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55〕鄂令民字第73号命令:经报经国务院〔1955〕国政常字第13号批复:同意撤销枝江县,并入宜都县。
同月 宜都、长阳两县协商,报经宜昌专署同意,宜都县清江南岸的黄吉、向溪、柳津滩、朱津滩及蔡河乡南部划归长阳县管辖;长阳县清江北岸的斗笠山划归宜都县管辖。
1958年
11月 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划为姚店、红花套、白洋、安福寺、聂家河、潘湾、王畈、枝城、新场、百里洲、问安、仙女等12个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关、枝江两个镇人民公社,并将乡改为管理区。
1962年
11月 遵照湖北省人民委员会〔1962〕鄂政字75号文件转发国务院〔1962〕议字26号文件“关于恢复枝江县的决定”,枝江、宜都两县分设,将白洋、安福寺、仙女、问安、新场、百里洲6个区及江口镇划由枝江县辖;将红花、姚店、枝城、王畈、聂河、潘湾6个区及城关、枝城两镇划由宜都县辖。本县为6区2个县辖镇,共有42个公社,3个区辖镇。
1966年
10月7日 宜都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姚店区花庙公社更名为向阳公社;潘湾区龙凤公社更名为燎原公社、雷打坑公社更名为星火公社;王畈区观音桥公社更名为永丰公社;枝城区回龙公社更名为先锋公社;聂河区凤凰公社更名为红阳公社、望佛桥公社更名为红桥公社、南坳公社更名为红山公社。
1975年
11月 撤区并社,撤销原6区,设红花套、姚店、五眼泉、潘湾、毛湖埫、王畈、黎坪、枝城8个农村人民公社;古老背、聂河、松木坪3个镇人民公社,城关、枝城两个县辖镇。将原公社改为管理区。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11个人民公社,2个县辖镇,42个管理区。
1980年
7月 启动第一次地名普查。历时一年半,以1∶50000地形图为基础,对2281条地名进行了核调。编印《湖北省宜都县地名志》资料。
1981年
6月 经宜昌地区行署批准,宜都县人民政府将城关镇更名为陆城镇;同年9月,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更名、命名的暂行规定》,对全县321个生产大队和2个居民委员会更名。
1982年
12月7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古老背镇人民公社及所辖古老背镇和云池、下马槽、方家岗、红溪港、鸡山、七里冲、黄龙寺、长寿山、福善场、杨家湾、石板冲、桃子冲、金岭、桐岭、蔡家畈16个大队划归枝江县管辖(面积70.73平方公里,人口24520人)。此时,宜都县有10个人民公社,2个县辖镇,40个管理区。
1984年
1月 设区建乡。撤销红花套等10个人民公社和双湖等40个管理区,设立红花套、姚店、聂河、毛湖埫、王畈、松木坪、枝城、潘湾8个区;设立陆城、枝城2个县辖镇;设立红花套、松木坪、王家畈、毛湖埫、聂家河等5个区辖镇以及十里铺等36个乡。
1985年
11月16日 经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5镇(陆城、枝城、红花套、聂家河、松木坪)4区(姚家店、毛湖埫、潘家湾、王家畈),共辖35个乡,3个区辖镇,334个村。枝城区与枝城镇合并。
1987年
9月 撤区并乡。将原9个区(镇)和38个乡(镇)撤销,设陆城、枝城、红花套、聂家河、松木坪5个镇及姚家店、曾家岗、黎家坪、王家畈、毛湖埫、潘家湾、五眼泉7个乡。
11月30国务院〔1987〕19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以原宜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枝城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陆城镇。
1988年
2月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1988〕1号文件,撤销陆城镇,设立陆城街道办事处;撤销枝城镇,设立枝城街道办事处;从原枝城镇划出部分村和洋溪居民委员会组建洋溪街道办事处。至此,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陆城、枝城、洋溪),3个镇(红花套、聂家河、松木坪),7个乡(曾家岗、姚家店、五眼泉、潘家湾、毛湖埫、王家畈、黎家坪)。
5月 落实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枝城市人民政府以枝市政文〔1988〕10号印发《关于城区街道名称的通知》,命名的街道有:东正街、西正街、中山路、燕子岩、城乡路(东端止于现陆逊广场)、城南路(后更名为长江大道)、城河路(后更命名为城河大道)、清江路(后更名为清江大道)、五宜路(后更名为五宜大道)、城坡路(宜都市农业银行宿舍左右延伸,后更名为园林大道)等。
1998年
1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行批〔1998〕03号文件批准枝城市撤销曾家岗乡,设立高坝洲镇,行政区域不变,镇人民政府驻中坪村。
6月 国务院以民行批〔1998〕21号文件批准同意将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12月 湖北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洋溪街道办事处、枝城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洋溪镇、枝城镇,行政区域不变。
2000年
6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行批〔2000〕7号文件批准撤销潘家湾乡,设立潘家湾土家族乡。
11月 洋溪镇完成“合村并组”试点。
2001年
3月 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发〔2001〕79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毛湖埫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王家畈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王家畈。撤销黎家坪乡、洋溪镇,将黎家坪乡、洋溪镇所辖区域划归枝城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枝城。将松木坪镇五峰山村划归枝城镇管辖。
全市行政区域划分为1个街道(陆城)、5个镇(红花套、高坝洲、聂家河、松木坪、枝城)、4个乡(姚家店、五眼泉、潘家湾、王家畈)。全市331个村合并为127个村,有851个村民小组,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3年
9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以都政文〔2003〕64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解放村民委员会,设立解放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全家店村民委员会,设立红春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丰家店村民委员会,设立头笔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中笔村民委员会,设立中笔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
7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以都政文〔2004〕5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清江社区居民委员会区域范围划出一部分,设立八字桥社区居民委员会。界线:以长江大道为界,东起工农路十字路口,西至莲花堰止,该界限以北的区域为清江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以南的区域为新设立的八字桥社区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2006年7月,八字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名都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6年
4月 宜都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都编〔2006〕2号)决定:设置松宜矿区管理委员会,为宜都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机构级别为正科级。
同月 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都编〔2006〕3号)决定:成立宜都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为宜都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工业园区行政管理职能。
2007年
6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以都政发〔2007〕30号文,印发《宜都市地名管理办法》。
2009年
4月 湖北省民政厅发文(鄂民政发〔2009〕22号)批复,同意宜都市撤销姚家店乡,设立姚家店镇;撤销五眼泉乡,设立五眼泉镇。
12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发文(都政文〔2009〕52号),决定在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原国营388厂)生活区设立中光社区,归口高坝洲镇管理;在宜都华中云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国营238厂)生活区设立居民小区,归口聂家河镇聂家河社区管理;增加聂家河社区居民小区。
2012年
7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发文(都政文〔2012〕75号)批复,同意成立枝城镇西湖社区居民委员会。
12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发文(都政文〔2012〕144号)批复,同意设立松宜矿区七个社区:石家湾社区、官渡坪社区、铁路社区、鸽子潭社区、王家湾社区、坛子口社区、城坡垴社区。
2013年
8月 湖北省民政厅发文(鄂民政文〔2013〕53号)批复,同意宜都市撤销王家畈乡,设立王家畈镇,行政区域不变,镇人民政府驻王家畈。
9月 宜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居民地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地名和标志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民政局负责地名命名、更名及标志设置的统筹管理;陆城街道办事处、姚家店镇人民政府负责各自辖区的城区道路命名、更名的申报及门牌的设置工作;住建局负责城区道路标牌的设置及维护工作;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道路标牌的设置及维护工作;公安局负责城区门牌的编排和制作工作。
2014年
12月 启动宜都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