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起源与境域变动

第一节 地名的起源与境域变动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之名始此。

置县以来,境域时有变动。早在南北朝时期,梁、陈就曾以长江为界,将县境分为江南夷道、江北夷道两县。唐贞观八年(634),江北夷道与江南宜都县又合并为一县,仍名宜都。

1949年7月,将五峰县在宜都的插花地崇信乡(今王家畈镇部分区域),划归宜都管辖。

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制,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同年11月,经宜都、长阳两县协商,报宜昌行署批准,以清江为界,将宜都县红花套区的柳津滩乡和石门区的向溪乡、黄吉乡及蔡河乡的一部分地区划归长阳县,将长阳县的斗笠山划归宜都县。

1958年3月,宜都县古老背区团结乡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宜昌县管辖。

1962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枝江县制,将白洋、安福寺、百里洲、新场、仙女、问安六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2年12月7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古老背人民公社及所辖古老背镇和云池、下马槽、方家岗、红溪港、毛家岗、鸡山、七里冲、黄龙寺、长寿山、福善场、杨家湾、石板冲、桃子冲、金岭、桐岭、蔡家畈16个大队,划归枝江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