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一、望洲坪村

望洲坪村村民委员会 [Wàngzhōupí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1.4千米。东起聂家河镇聂家河村,西至梁山村,南起将军山村,北至五眼泉镇望佛桥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690公顷,居民312户,1000人,民族多为汉族、土家族。辖有5个村民小组和20个居民点。因高处眺望此地,形如河洲,故此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中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望洲坪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金洲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划入潘湾公社管辖,1981年9月改称潘湾公社望洲坪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望洲坪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金竹堰村、望洲坪村合并属潘家湾土家族乡望洲坪村至今。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有两棵国家一级保护的女贞树。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百合、茶叶。有望洲坪—观音岩乡道过境。

八亩埫 [Bāmǔtǎ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5.5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汉族、土家族。因四周有山,中间为平地,约为八亩地,故称八亩埫。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白果园 [Báiguǒyuán]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南5千米。属望洲坪村四组。面积101公顷。居民33户,100人,多为土家族。因原有一棵大白果树(银杏树)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朝圣宫 [Cháoshènggō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1千米。属望洲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8人,土家族。因庙宇位于去梁山进香拜佛途中,故称朝圣宫。其庙今已不存,其名衍生为居民点名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玉米、红薯、茶叶。

陈家埫 [Chénjiātǎ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5.2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101公顷。居民12户,50人,民族构成为汉族、土家族。因当地居住有陈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湖埫 [Dàhútǎ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偏南6.2千米。属望洲坪村五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1户,33人,土家族。因有大片低洼沼泽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转湾 [Dàzhuǎnwān]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偏南5.5千米。属望洲坪村五组。面积100公顷。居民9户,26人,土家族。因山沟呈弯曲弧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观音岩 [Guānyīnyán]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望洲坪村四组。面积90公顷。居民13户,33人,土家族。因一石头形似观世音菩萨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黄金垭 [Huángjīnyà]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东2.1千米。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2户,7人,土家族。因山高路险,地势闭塞,此垭口为进集镇或县城必经通道,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金垱子 [Jīndàngzi]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7人,土家族。相传此处是以一根金条为资开发出来的一条道路,原名为“金道子”,后慢慢演变为金垱子。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金竹堰 [Jīnzhúyàn]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7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4户,17人,土家族、汉族杂居。因是一片金竹林,其间有三口天然形成的堰,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李家埫 [Lǐjiātǎ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80公顷。居民8户,30人,土家族、汉族杂居。因当地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马家溪 [Mǎjiāxī]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4户,13人,土家族。因有马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牛角冲 [Niújiǎochō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0.1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60公顷。居民5户,17人,土家族。因此地形似牛角状而得名。居民多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下坪 [Xiàpí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2户,120人,土家族、汉族杂居。该地处于望洲坪尾端,故称下坪。姓氏以谢姓、聂姓、黄姓居多。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响水岩 [Xiǎngshuǐyán]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13户,40人,土家族。以谢、郑姓居多。因石缝中经常出现水流冲击的响声而得名。居民种植有玉米、红薯、茶叶。

小埫子 [Xiǎotǎngzi]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东南9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3人,土家族。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扬叉埫 [Yángchātǎ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0千米。属望洲坪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居民7户,19人,土家族。因地形似劳动工具扬杈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朱砂溪 [Zhūshāxī]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望洲坪村二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5户,100人,土家族、汉族。姓氏以谢、聂、黄姓居多。因一小溪沟附近出产朱砂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中坪 [Zhōngpíng] 位于望洲坪村民委员会驻地,属望洲坪村一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0户,100人,土家族、汉族。主要姓氏有谢、聂、黄等。因地处望洲坪中部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二、梁山村

梁山村村民委员会 [Liángshān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北偏东8.5千米。东起望洲坪村,西至南冲村,南起将军山村,北至望洲坪村、五眼泉镇望佛桥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850公顷,居民399户,1300人,民族多为汉族、土家族。辖有8个村民小组和21个居民点。因境内梁山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中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陈家棚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金山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划入潘湾公社管辖,1981年9月改名为梁山大队属潘湾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梁山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南坳村、梁山村、陈家棚村合并为梁山村属湾家湾土家族乡至今。名胜古迹有梁山观音禅寺及佛教大雄宝殿。有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樟树一棵。有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农业种植有高山蔬菜、玉米、油菜、百合、西瓜、茶叶。聂群公路穿村而过。

碑坳 [Bēi'à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梁山村三组。面积13公顷。居民6户,17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据《熊氏族谱》记载,潘湾熊姓始迁祖熊士超于清朝乾隆六年(1746)携带妻子朱氏与三个儿子从江陵来到宜都汉洋铺之巫家湾,人丁兴旺,富甲一方。为延续兴旺,族人依阴阳先生指点,立熊氏祖宗的石碑于此地,因而得名碑坳。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陈家棚 [Chénjiāpé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偏南3.5千米。属梁山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6户,17人,民族有汉族、土家族。清朝,一陈姓人家逃难此地,借助岩壁,搭起了简易草棚居住。此后,人们以陈家棚为地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观音阁 [Guānyīngé]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梁山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54户,220人,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居民多为鲜于、王、黄等姓氏。观音阁在梁山脚下,过去为一佛教丛林,相传为唐代所建,是梁山五座寺庙的中心,山门上书“观音禅寺”四个大字,历任方丈住此。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黑水潭 [Hēishuǐtá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偏南2.5千米。属梁山村四组。面积24公顷。居民11户,50人,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因有一水潭深不可测,山洪流进此处,水顿时变成黑色,因而得名。姓氏以王姓、张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华家垴 [Huàjiānǎ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梁山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3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此地曾有华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华家湾 [Huàjiāwā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梁山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41户,130人,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因有华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姓氏以华、张、肖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黄家垴 [Huángjiānǎ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属梁山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6户,20人。相传,黄姓人家一年到头家运不顺,后来在耕田时,意外挖起了一口装有银子的石缸,从此逐渐富裕起来。人们开始把此地取名黄缸垴,后改叫黄家垴。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九岭崖 [Jiǔlǐngyá]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梁山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8人。因有九条地势险要的山岭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栗树埫 [Lìshùtǎ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梁山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4人。因当地种植有栗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萝卜坑 [Luóbokē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8千米。属梁山村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4人。因地形像一个萝卜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牛尾埫 [Niúwěitǎ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梁山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5人。因地形狭长如牛尾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彭家台子 [Péngjiātáizi]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梁山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28户,90人。因居住有彭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彭姓、王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柑橘。

七亩埫 [Qīmǔtǎ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属梁山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0人。1965年“学大寨”打垱造田,新改的一块埫田,经过丈量,面积七亩,因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踏板山 [Tàbǎnshā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8千米。属梁山村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18户,60人。因山脉似土家雕花床前的踏板,而得名。姓氏以李姓、罗姓、任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天车坡 [Tiānchēpō]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0千米。属梁山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9户,30人。因地貌形似战车,且山势倾斜且绵长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茶叶。

土地湾 [Tǔdìwā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梁山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19人。清朝咸丰年间,村民为祈求土地神保佑,修建了一座土地庙,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五重庙 [Wǔchóngmià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梁山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6人。传说华家湾有一富户,家中骡子掉到几十米深的天坑里,富户便请人到天坑里寻找,骡子居然还活着,心想是天神救了和他一起生活了五年的骡子,便在天坑旁依山建了一座气派的庙宇,供奉天神。远远望去,有如五层,故名五重庙。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肖家坳 [Xiāojiā'ào]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南5千米。属梁山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8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肖家冲 [Xiāojiāchōng]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梁山村二组。面积25公顷。居民10户,30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杨家湾 [Yángjiāwā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梁山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杨姓、叶姓、鲜于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转马岩 [Zhuǎnmǎyán] 位于梁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梁山村三组。面积26公顷。居民7户,30人。姓氏以杜姓、鲜于姓、陈姓居多。清朝年间,白莲教起义军经过此地,因山路坡陡弯急,岩石嶙峋,骑马前行艰难,只得折返,故名转马岩。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三、杉木坑村

杉木坑村村民委员会 [Shāmùkē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以北9.5千米。东起南冲村,西、北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及磨市镇,南接南冲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656公顷。居民394户,13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辖有7个村民小组和16个居民点。因当地生长有成片的杉树林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群峰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建设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杉木坑大队属潘湾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杉木坑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杉木坑村、胡家冲村、贺家埫村、柏竹园村合并为杉木坑村属潘家湾土家族乡至今。保留有结婚时哭嫁、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习俗,摆手舞、西兰卡普织锦依然流行。原友爱四队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成祖德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至长阳大堰乡公路穿村而过。

白竹园 [Báizhúyuán]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属杉木坑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6户,20人。因有大片白竹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北坡垴 [Běipōnǎo]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3.8千米。属杉木坑村四组。面积40公顷。居民8户,24人。因山坡面向北方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陈家冲 [Dàchénjiāchō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杉木坑村一组。面积52公顷。居民18户,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陈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贺家埫 [Hèjiātǎ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偏北3千米。属杉木坑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15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当地居住有贺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等。

胡家冲 [Hújiāchō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南0.1千米。属杉木坑村一组。面积60公顷。居民32户,102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胡姓人家而得名。姓氏有胡、罗、陈等姓。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黄家坳 [Huángjiā'ào]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杉木坑村三组。面积70公顷。居民22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黄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柳树店子 [Liǔshùdiànzi]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杉木坑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15户,5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大柳树旁有商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杉木坑 [Shāmùkē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3.7千米。属杉木坑村三组。面积70公顷。居民20户,6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生长有成片的杉树林而得名。姓氏多为罗姓、李姓、聂姓等。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上西冲 [Shàngxīchō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3.7千米。属杉木坑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6人,民族为土家族和汉族。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石门坎 [Shíménkǎn]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1.7千米。属杉木坑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20户,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陈姓、罗姓、熊姓居多。相传有位将军率军平叛,路过此地,一石壁挡道骡马难以翻越,于是令士兵连夜凿壁,凿成一道似门槛的口子,故名“石门坎”。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覃家垴 [Tánjiānǎo]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4千米。属杉木坑村三组。面积40公顷。居民5户,19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覃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王家湾 [Wángjiāwān]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杉木坑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8户,2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王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西冲 [Xīchō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杉木坑村六组。面积40公顷。居民10户,35人,土家族和汉族杂居。因冲口朝西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西坡 [Xīpō]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杉木坑村七组。面积70公顷。居民5户,1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山坡面向西面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肖家岗 [Xiāojiāgǎ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南3.3千米。属杉木坑村七组。面积40公顷。居民12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岗上居住有肖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邹家冲 [Zōujiāchōng] 位于杉木坑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杉木坑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7户,2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邹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四、南冲村

南冲村村民委员会 [Nánchōng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5千米。东起梁山村,西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界,南起吕家坳村,北至杉木坑村。村民委员会驻七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935公顷,居民568户,180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杂居。辖有7个村民小组和28个居民点。因山冲朝南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家湾区白竹坪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青年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南冲大队属潘湾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南冲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郊堰坪村、南冲村、白竹坪村合并为南冲村至今。现存有国家二级保护树木银杏树2棵、栓皮栎1棵。盛产百合,形成“梁山仙雾”“土家百合”两个品牌。有大理石矿产。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百合。聂毛公路穿村而过。

朱家埫 [Zhūjiāt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3人。因居住有朱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郑家湾 [Zhèngjiāwān]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张家包 [Zhāngjiābā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10户,3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袁家埫 [Yuánjiāt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属南冲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4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袁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叶坑子 [Yèkēngzi]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3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叶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鄢家垴 [Yānjiānǎ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1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鄢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鄢家老屋 [Yānjiā Lǎowū]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1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鄢姓家族从江西移迁到此定居,因居住年代久远,故名“鄢家老屋”。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许刘湾 [Xǔliúwān]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5千米。属南冲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20户,68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清朝以来,许、刘两大家族居住在此湾,故名许刘湾。姓氏以许姓、刘姓、陈姓居多。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许家包 [Xǔjiābā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20人,民族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许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桐油坪 [Tóngyóupí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陈三涵的人,来到此坪开荒种地。一天,陈三涵发现所种高粱被一头古铜色的牛仔吃掉,便叫来家人围捕,牛仔无路可逃便跳到天坑去了。于是人们称此地叫铜牛坪。因谐音演变成桐油坪。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四方堰 [Sìfāngyàn]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属南冲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18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清朝,农民为了取水方便,在人户居住集中的地方挖了一口四方形大堰,故名四方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欧家包 [Oujiābā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30人。因居住有欧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南冲 [Nánchō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南冲村五组。面积80公顷。居民40户,1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山冲方位朝南而得名。姓氏以熊、周、欧阳等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蚂蚁岗 [Mǎyǐg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2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此山岗土壤、气候适宜蚂蚁繁殖生长,故得名“蚂蚁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老龙坪 [Lǎolóngpí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南冲村四组。面积100公顷。居民40户,1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谭姓、李姓、鄢姓居多。传说很久以前,此地原为一个大湖,湖里有条老龙时常出没伤人。后经一位唐姓勇士在仙人指点下,将恶龙镇住,湖水退去,变成平地,故名老龙坪。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郊堰坪 [Jiāoyànpí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南冲村七组。面积7公顷。居民20户,7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人们抗旱挖堰蓄水,以养蛟龙,故名蛟堰坪;后来人们习惯称为郊堰坪。姓氏以谭姓、欧阳姓、向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湖埫 [Hút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南冲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15户,57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此地四周山峰合围,地处洼地,故名湖埫。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黑冲子 [Hēichōngzi]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南冲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4人。该冲两边山势险峻,山中树木密集,白天进入该冲,昏暗阴森,光照不足,故得名“黑冲子”。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桂竹埫 [Guìzhút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南冲村六组。面积4公顷。居民6户,2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混居。因生长有桂竹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狗脑壳包 [Gǒunǎokébā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0人。因地形似狗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高稻场 [Gāodàochǎ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偏南0.5千米。属南冲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2人,汉族、土家族混居。以前有一农户, 做屋时因大门外地形太偏窄,便在大门三丈开外砌一条高垱辟为禾场,故名高稻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干沟 [Gāngōu]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北5.8千米。属南冲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1户,3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混居。因山沟无长流水源,河床长处干枯状态,故名干沟。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栗树 [Dàlìshù]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混居。因有棵大栗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褡裢坑 [Dāliánkē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南冲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2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地形像褡裢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卞家坳 [Biànjiā'ào]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南冲村一组。面积4公顷。居民9户,4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卞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

北风垭 [Běifēngyǎ]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属南冲村五组。面积90公顷。居民24户,90人。土家族、汉族杂居。此因地面向北方,多迎北风而得名。姓氏以欧阳姓、肖姓、陈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白竹坪 [Báizhúpíng]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南冲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66户,20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生长有白竹而得名。姓氏以熊姓、罗姓、张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艾家坡 [ijiāpō] 位于南冲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南冲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6户,17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混居。因此地居住有艾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五、吕家坳村

吕家坳村村民委员会 [Lǚjiāào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5.5千米。东起潘家湾村,西至栗树垴村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界,南邻沈家冲村,北抵梁山村和南冲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520公顷。居民549户,180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土家族占40%。辖有6个村民小组和24个居民点。因吕姓人家于清朝年间从江西迁入定居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家湾区栗树垴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新生大队,1981年9月改名潘湾公社禹家坪大队,2001年3月由吕家坳村、禹家坪村、罗家山村合并为吕家坳村至今。民间保留有喝罐罐茶,打猎赶仗,挑花做鞋,结婚哭嫁、骂媒人,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文化习俗。邓家老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湖北省爱卫会表彰为卫生村。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红薯、茶叶、金银花、香菇和核桃等。

白杨树坡 [Báiyángshùpō]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21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山坡有大片白杨树,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贲家埫 [Bēnjiātǎ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北1.8千米。属吕家坳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2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贲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土家民俗文化仍保留有结婚时哭嫁、骂媒人,老人去世后跳丧等习俗。

倒槽坑 [Dǎocáokē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偏北4.1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面积60公顷。居民11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地貌形似一个倒过来的槽子,故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段家岗 [Duànjiāgǎ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偏北2千米。属吕家坳村四组。面积60公顷。居民10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多年前,居住着段姓人家,名人段吉安在此搭建了几间大草屋,开设骡马店,因此得名段家岗,至今仍有段姓人家居住于此。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黑湾 [Hēiwān]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吕家坳村六组。面积100公顷。居民40户,1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从潘家湾到老龙坪,经伍家坳上坡后,有三里多长的峡谷,两边黑山老林,溪沟流水不断,山中野生动物成群,树木茂密,阴森可怕,故名黑湾。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侯家埫 [Hóujiātǎ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东5.9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面积0.8公顷。居民24户,9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侯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夹沟湾 [Jiágōuwān]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9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两条水沟并行,故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井夹坑 [Jǐngjiákē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吕家坳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1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地形像两口水井相连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癞子包 [Làizibā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8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解放前一个日本兵是个癞子,被当地群众打死于此,由此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罗家山 [Luójiāshān]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面积120公顷。居民30户,11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罗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罗姓、史姓、谭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吕家坳 [Lǚjiā'à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10户,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传说吕姓人家从江西迁入宜都定居,始祖吕井榜,第十八代世祖吕新章夫妇墓地尚存,为宜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大庙包 [Dàmiàobā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北0.1千米。属吕家坳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建有张大仙庙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母猪洞 [Mǔzhūdò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吕家坳村三组。面积150公顷。居民42户,1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传说曾有野母猪穴居此洞而得名。姓氏以邓姓、谭姓、周姓、贺姓居多。保留有结婚时哭嫁、骂媒人,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风俗。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泡芦湖 [Pàolúhú]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吕家坳村六组。面积150公顷。居民50户,21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李姓、臧姓、何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尚有结婚时哭嫁、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习俗。

痞子岭 [Pǐzilǐ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吕家坳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20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许多年前,该地住有一姓田的无赖,横行乡里,常到农户家中混吃混喝,当地群众很是厌恶,但拿他没办法。其人死后,人们将其所葬的山岗称为“痞子岭”。主要姓氏有荣姓、冉姓、贺姓等。村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石板河 [Shíbǎnhé]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8户,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河沟上用石板铺建的小桥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乌龟包 [Dàwūguībā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3.5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7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有一块状如乌龟的石头而得名。保留有结婚哭嫁、骂媒人,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吴家包 [Wújiābā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吕家坳村四组。面30公顷。居民5户,19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吴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伍家坳 [Wǔjiā'ào]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吕家坳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5户,23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军由九龙山转战梁山时,有一位伍姓将军领兵经过这里,见该处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前行无路,后退不得,将军长叹一声“天亡我也”。于是将随从分散,落籍此地。后人称为伍家坳。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淹水埫 [Yānshuǐtǎ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吕家坳村二组。面积70公顷。居民51户,1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地势低洼积水而得名。姓氏以向姓、周姓、谢姓居多。保留有结婚哭嫁、骂媒人,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文化遗存。村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禹家坪 [Yǔjiāpí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以西0.2千米。属吕家坳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居民55户,21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曾居住有禹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李姓、邓姓、熊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张家大井 [Zhāngjiādàjǐng]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东北3.5千米。属吕家坳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21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张姓人家旁有一口泉源较大的水井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长岭沟 [Chánglǐnggōu]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吕家坳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5户,18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周家台子 [Zhōujiātáizi] 位于吕家坳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吕家坳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6户,2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六、栗树垴村

栗树垴村村民委员会 [Lìshùnǎo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千米。东起沈家冲村、吕家坳村,西北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边界,南与王家畈镇隔渔洋河相望。村民委员会驻六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543公顷,居民602户,1850人。辖有7个村民小组、25个居民点。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土家族占40%。因山丘上多栗树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栗树垴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山峰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潘湾公社栗树垴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栗树垴村,2001年3月由栗树垴村、庞家山村、金盆山村合并为栗树垴村至今。土家民俗风情犹存,结婚时哭嫁、陪十姊妹,老人去世后跳丧、打丧鼓等,仍在当地盛行。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茶叶等。过境公路有雅澧复线、陆渔一级公路和乡道潘栗路,沿公路建有茶叶加工厂和10余家商铺。

蔡家坳 [Càijiā'à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南0.3千米。属栗树垴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7户,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茶叶坡 [Cháyèpō]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栗树垴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山坡上种植茶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柴家埫 [Cháijiātǎ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0.8千米。属栗树垴村四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5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当地居住有柴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段家湾 [Duànjiāw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千米。栗树垴村七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段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付家垱 [Fùjiādà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偏北8.1千米。属栗树垴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7户,18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改沟 [Gǎigōu]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偏北7千米。属栗树垴村一组。面积100公顷。居民22户,7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清朝以前就有一条水沟叫长岭子沟,后因发大水,此沟狭窄排洪不畅而殃及坡林后,就疏通扩建了此沟,故名改沟。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官界坳 [Guānjiè'à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偏北4.8千米。属栗树垴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10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此地为清朝官定宜都与长阳分界处,地处山坳,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黑湾 [Dàhēiw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栗树垴村四组。面积150公顷。居民18户,6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湾内不向阳、背阴,故称黑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金盆山 [Jīnpénsh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4.5千米。属栗树垴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6户,2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一青石板上有一石窝,一股清泉从中溢出,长流不断,故名金盆山。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老虎湾 [Lǎohǔw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5.5千米。属栗树垴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8户,2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曾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栗树垴 [Lìshùnǎ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驻地。属栗树垴村六组。面积100公顷。居民33户,110人,汉族、土家族杂居。姓氏以刘、肖、张姓居多。因山丘上生长有栗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凉水井 [Liángshuǐjǐ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栗树垴村四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8户,64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当地有人工开凿的水井,井水清凉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宁家包 [Níngjiābā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栗树垴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17户,5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宁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庞家山 [Pángjiāsh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北6千米。属栗树垴村一组。面积150公顷。居民32户,103人,民族有汉族、土家族。主要姓氏有段、杨、刘姓等。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庞家山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村内仍保留有部分土家族习俗,如结婚时哭嫁,老人去世后跳丧等。还流行摆手舞,西兰卡普织锦。

庞家天堰 [Pángjiātiānyà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栗树垴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12户,34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这里有一天然大堰,堰周围居住的都是庞姓人家,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清水埫 [Qīngshuǐtǎng] 位于潘湾村民委员会以北6千米。属栗树垴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8户,30人,民族为土家族。因有一股自然泉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屈家包 [Qūjiābā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栗树垴村五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6户,5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屈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榷家坳口 [Quèjiā'àokǒu]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北6千米。属栗树垴村一组。面积70公顷。居民11户,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宋家大碑 [Sòngjiādàbēi]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栗树垴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37户,1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有宋、段、向等姓。以前宋姓大户居住于此,老人去世后坟头立有一大碑,因此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苏家坑 [Sūjiākē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栗树垴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11户,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苏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吴家高桥 [Wújiāgāoqiáo]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栗树垴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居民15户,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石桥由吴姓人家修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向家冲 [Xiàngjiāchō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属栗树垴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12户,5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杨树湾 [Yángshùwān]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栗树垴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生长杨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钟家埫 [Zhōngjiātǎng] 位于栗树垴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栗树垴村四组。面积100公顷。居民24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钟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七、沈家冲村

沈家冲村村民委员会 [Shěnjiāchō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以西4千米。东起潘家湾村,西至栗树垴村,南抵王家畈镇地界,北连吕家坳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907公顷,居民462户,1350人。辖有5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点。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土家族占40%。相传清朝宣统年间,有一个沈姓篾匠,一路做手艺来到此地落籍定居,并娶当地大户王家小女为妻。经过几年打拼,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后人便称此地为沈家冲。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家湾区栗树垴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中岭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沈家冲大队属潘湾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沈家冲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沈家冲村、石板堰村合并为沈家冲村属潘家湾土家族乡至今。保留有结婚时哭嫁,老人去世后跳丧等土家习俗。有重晶石、石灰石等矿产。奥陶纪石林景区位于境内。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陆渔一级公路过境。

白沙坡 [Báishāpō]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沈家冲村一组。面积21千米。居民10户,40人,民族构成为汉族、土家族。因土壤以白色沙子为主,故此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褡裢埫 [Dāliántǎ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沈家冲村一组。面积53公顷。居民22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有一位财主,身背褡裢来到此地,见此地水美地肥,甚是喜欢,就用一褡裢的银子买下此地,落籍定居,后称褡裢埫。姓氏以邓姓、骆姓、向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江家湾 [Jiāngjiāwān]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沈家冲村五组。面积34公顷。居民21户,7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江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江姓、沈姓、张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李家包 [Lǐjiābāo]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沈家冲村一组。面积24公顷。居民17户,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据《李氏族谱》记载,宋朝绍兴年间(1131—1162年),江西南昌县李份中进士,任旌阳(今枝城)令,家属安居旌阳邑城南门,成为旌阳李姓始祖。后迁徙繁衍,各自兴派立祠。七世祖李文发,李文常迁至潘家湾李家包沿袭至今。居民姓氏以李姓居多。尚有姑娘出嫁陪十姊妹、哭嫁,丧葬跳丧等土家风俗遗存。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跑马岭 [Pǎomǎlǐ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沈家冲村二组。面积51公顷。居民22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地势平坦、开阔,古时候是驯马场所,故得名。姓氏以杨姓、陈姓、罗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上木岭 [Shàngmùlǐ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沈家冲村四组。面积31公顷。居民15户,7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生长有木梓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沈家冲 [Shěnjiāchō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驻地。属沈家冲村五组。面积103公顷。居民42户,16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有沈、王、江姓等,以沈姓居多。因中岭姓沈的人居多而改名沈家冲。此地仍保存有哭嫁、跳丧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石板堰 [Shíbǎnyàn]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沈家冲村一组。面积46公顷。居民16户,6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堰塘边有很多石板而得名。此地仍保存有哭嫁、跳丧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铜钱沟 [Tóngqiángōu]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沈家冲村四组。面积43公顷。居民12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一商队经过此地,由于山路陡峭,一装钱口袋从骡背跌落,铜钱散落山涧,故得名铜钱沟。此地仍保存有哭嫁、跳丧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王家包 [Wángjiābāo]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沈家冲村三组。面积57公顷。居民17户,7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王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卧泥龟 [Wòníguī]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沈家冲村二组。面积67公顷。居民23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李姓、向姓、张姓、杨姓居多。相传此地有一堰塘,一年天旱,堰塘干涸,一形似乌龟的岩石卧于淤泥之中,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下木岭 [Xiàmùlǐ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沈家冲村四组。面积44公顷。居民14户,6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生长有木梓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向家道院 [Xiàngjiā Dàoyuàn]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沈家冲村二组。面积37公顷。居民14户,4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相传一位姓向的道人修建道观于此,有一年干旱闹饥荒,道人熬玉米粥赈济灾民,救了许多人,为纪念向姓道人,故称道观为向家道院。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谢家大埫 [Xièjiādàtǎ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沈家冲村二组。面积63公顷。居民12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谢姓人家而得名。尚有哭嫁、跳丧等土家习俗遗存。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杨家湾 [Dàyángjiāwān]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北3千米。属沈家冲二组。面积69公顷。居民20户,8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杨姓人家居住而得名。保留有结婚时哭嫁,老人去世后跳丧,跳摆手舞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野鸡包 [Yějībāo]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沈家冲村二组。面积58公顷。居民17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常有野鸡出没而得名。保留有哭嫁、跳丧等土家习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中木岭 [Zhōngmùlǐng]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沈家冲村四组。面积44公顷。居民14户,6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有一棵高大的木梓树位于山岭中段,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周家包 [Zhōujiābāo]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沈家冲村三组。面积44公顷。居民14户,6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观音寺 [Guānyīnsì] 位于沈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沈家冲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户,6人。早年,有人在山崖里供奉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后来修建寺庙,人们在此烧香拜佛,故名观音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八、潘家湾村

潘家湾村村民委员会 [Pānjiāwān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东接将军山村,西连沈家冲村、吕家坳村,南与王家畈镇隔渔洋河相望,北至梁山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584公顷,居民897户,2629人,汉族、土家族混居。辖有9个村民小组、26个居民点。因昔时潘姓人家居多而得名。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家湾区雷打坑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新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潘家湾大队属潘湾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潘家湾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潘家湾村、丁家沟村、蚂蟥丘村、梨园埫村合并为潘家湾村至今。现存有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毛白杨、栓皮栎各一棵。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茶叶等。省道陆渔一级公路过境3千米,乡道聂毛公路过境8千米。

八担埫 [Bādàntǎ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0.4千米。属潘家湾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6户,19人,汉族、土家族混居。因此地约有“八担”面积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陈家冲 [Chénjiāchō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1.8千米。属潘家湾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30户,11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混居。因居住有陈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陈、段、胡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丁家沟 [Dīngjiāgōu]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潘家湾村六组。面积60公顷。居民8户,2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丁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段家包 [Duàn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潘家湾村二组。面积110公顷。居民19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段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段姓、王姓、陈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孤老井 [Gūlǎojǐ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偏北0.9千米。属潘家湾村七组。面积90公顷。居民10户,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井旁原有一名孤寡老人居住,后人们称此地为“孤老井”。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何家包 [Hé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0.4千米。属潘家湾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9户,20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何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何家冲 [Héjiāchō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2千米。属潘家属湾村三组。面积80公顷。居民13户,5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何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癞子坑 [Làizikē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潘家湾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7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曾居住有头上长黄癣,头发脱落的人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梨园埫 [Líyuántǎ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9千米。属潘家湾村九组。面积120公顷。居民21户,64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有一片梨树园而得名。姓氏以杨姓、熊姓、叶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廖家包 [Liào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潘家湾村一组。面积90公顷。居民17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廖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刘家湾 [Liújiāwān]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潘家湾村四组。面积75公顷。居民12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姓氏以刘姓、鄢姓、熊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骆家包 [Luò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潘家湾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10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骆姓人家而得名。姓氏有骆、杨等姓。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蚂蟥丘 [Mǎhuángqiū]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潘家湾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28户,14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曾有大量蚂蟥而得名。姓氏有杨姓、熊姓、周姓、黄姓等。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猫子冲 [Māozichō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4千米。属潘家湾村九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当地曾出现野生动物虎、豹等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帽儿棚 [Mào rpé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3.7千米。属潘家湾村八组。面积80公顷。居民11户,4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当地有一形似帽子的建筑物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潘家湾 [Pānjiāwān]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0.4千米。属潘家湾村一组。面积390公顷,居民124户,32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潘姓人家而得名。姓氏有潘、熊、朱、杨、史等姓。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石龙岗 [Shílónggǎ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潘家湾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3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此山岗上岩石似“龙”形而称之为石龙岗。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石羊河 [Shíyánghé]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潘家湾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5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河边有一形似山羊的岩石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史家湾 [Shǐjiāwān]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潘家湾村五组。面积80公顷。居民9户,34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史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大王家包 [Dàiwáng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潘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王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徐家冲 [Xújiāchō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潘家湾村七组。面积60公顷。居民16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徐姓人家而得名。姓氏有徐、杨、熊等姓。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鄢家湾 [Yānjiāwān]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潘家湾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25户,130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居住有鄢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杨家包 [Yángjiābāo]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潘家湾村三组。面积80公顷。居民12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杨家榨坊 [Yángjiāzhàfáng]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潘家湾村四组。面积90公顷。居民9户,26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榨坊湾 [Zhàfángwān]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潘家湾村六组。面积110公顷。居民18户,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因有一榨坊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竹林口 [Zhúlínkǒu] 位于潘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潘家湾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45人,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因生长茂密的竹林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九、将军山村

将军山村村民委员会 [Jiāngjūnshā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千米。东接聂河镇,南邻王家畈镇,西至潘家湾村,北抵梁山村。村民委员会驻七组,属潘家湾土家族乡。面积1601公顷,居民494户,163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辖有8个村民小组、24个居民点。因白莲教义军将领白世俊曾于此地鏖战清军,后人便称此山为将军山。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汉源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雷打坑乡,1958年10月改名为深山大队属潘湾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雷打坑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雷打坑村属潘湾区,2001年3月由雷打坑村、将军山村、熊渡村合并为将军山村至今。名胜古迹有雷打坑革命烈士纪念塔。历史名人有红军将领叶光吉。农作物有玉米、油菜、茶叶等。陆渔一级公路、乡道雷梁公路穿境而过。渔洋河过境。

茶叶垴 [Cháyènǎo]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属将军山村七组。面积9公顷。居民30户,125人。因当地盛产茶叶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罗、叶、杨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棺材石 [Guāncaishí]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偏南1.5千米。属将军山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41人。相传有一个叫花子讨米到此地,饿死在一酷似棺材的石头边,一好心人将其掩埋于此,人们称为棺材石。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罐湾 [Guànwā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偏北5.6千米。属将军山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30户,98人。因山湾像罐子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叶、饶、廖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黄莲岩 [Huángliányá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35人。因当地生长有黄连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尖山寺 [Jiānshānsì]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2.7千米。属将军山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40人。此山尖凸,原山顶建有一庙,1958年寺庙被拆除,故此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老堰 [Lǎoyà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北2.6千米。属将军山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30人。因原有一椭圆形土坑,长年蓄水,供当地人吃水,后因居住人口增多,在此坑下方新建一堰,故称原土坑为“老堰”。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雷打坑 [Léidǎkēng]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7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9公顷。居民35户,90人。传说,原王姓人家有女不孝,贪财虐母,被雷公暴怒劈死,所在之地塌陷成坑,故名雷打坑。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以王、罗、李、叶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廖家老屋 [Liàojiālǎowū]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属将军山村七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40人。因居住有廖姓人家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刘家大坪 [Liújiādàpíng]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西0.8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9公顷。居民44户,150人。因有刘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居民以刘、陈、熊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罗家大埫 [Luójiādàtǎng]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北3.5千米。属将军山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20户,70人。因居住有罗姓人家而得名。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居民以罗姓居多。

庙包 [Miàobāo]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将军山村七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48人。因山包上曾建有庙宇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天堰 [Tiānyà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将军山村四组。面积4公顷。居民13户,46人。相传此地从前是块肥沃的埫田,埫中有一个茶壶大的溶洞排水。一日,财主请人干活时,把茶壶放在埫中洞口上,忽然乌云四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一昼夜间,洞口被茶壶堵住,雨水无法排泄,积水成堰,故名天堰。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团包 [Tuánbāo]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北1.3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6公顷。居民6户,27人。因山包呈圆形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乌龟包 [Wūguībāo]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将军山村七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40人。因山体形状似乌龟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熊渡垴 [Xióngdùnǎo]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东2.5千米。属将军山村二组。面积32公顷。居民40户,155人。因熊姓人家摆渡而得名。姓氏以罗、李、叶姓居多。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熊渡 [Xióngdù]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以东3.3千米。属将军山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熊姓人家摆渡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熊渡坡 [Xióngdùpō]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将军山村二组。面积27公顷。居民12户,58人。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熊家老屋 [Xióngjiālǎowū]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8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6户,30人。因熊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叶家湾 [Yèjiāwā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将军山村五组。面积15公顷。居民22户,70人。潘湾叶姓,源自河南,迁自江西,始迁祖叶国凤。清乾隆时,叶国凤携妻袁氏由江西迁湖北枝江董市,后由其孙迁至宜都汉洋铺将军山,在叶家湾落籍,故叶姓堂号为“南阳世家”。居民以叶、李姓居多。红军将领叶光吉,出生于此地,为叶姓第十八世孙。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一碗水 [Yìwǎnshuǐ]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4千米。属将军山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17户,75人。清嘉庆元年,白莲教将领白世俊率起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无水供给,白将军在一悬崖岩洞中掘石窝,收集悬崖山泉,故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尤家老屋 [Yóujiālǎowū]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将军山村八组。面积5公顷。居民12户,56人。因尤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樟树屋场 [Zhāngshùwūchǎng]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3.2千米。属将军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0人。因房屋周围有樟树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中湾 [Zhōngwān]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2.1千米。属将军山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44户,120人。相传此湾原本是一个湖,湖边住有一东姓人家,因暴雨,屋后山体滑坡,山石滚落,填平湖水,并砸死东家后嗣儿子。人们叫此地为“东湾”,后因读音演变为中湾。姓氏有罗、曹、王等姓。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

朱贡坪 [Zhūgòngpíng] 位于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3.4千米。属将军山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8户,35人。坪地很大,四周山势奇特,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盛产樱桃,相传有官员在此精挑细选特等樱桃,以作朝贡,故名。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