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名史迹

第一节 地名史迹

一、刘备与紫山

紫山,又名著紫山。“在县(老枝江县城,今枝城镇)南三里,山前有文笔峰,紫山冬翠,八景之一。”(同治版《枝江县志》)

据《大明一统志》载:“汉昭烈初入蜀,载景帝木主于此息马更(紫)衣,因名著紫山。”简称紫山。刘备爱其山水秀丽,尝于此建景帝祠。据同治版《枝江县志》载:“汉景帝祠在紫山,久圮。昭烈入蜀,载景帝木主祭此。”“(景帝祠)上有三郎祠拱宸,亭下有神井,行者不敢饮马。祠中题咏甚多。”《方舆纪要》志云:山下有县治故址。宋迁县于下沱市,即其地也。清朝李世蔚有《紫山秋眺》诗:往事传桓景,秋蔬老蕨薇。登高风俗异,送酒野人非。楚国多狂士,家声起布衣。半生宗悫泪,空涌钓鱼矶。(据《荆州府志》)

二、师姑溪的传说

师姑溪,《宜都乡土调查志》(1920年)亦记为狮骨溪,亦有人记为尸骨溪。1985年农田水利开发时,以“尸骨溪”欠雅改为“思故溪”,但无来历依据。今据同治版《宜都县志》改为师姑溪。

师姑溪,有历史传说来源。据清同治五年《宜都县志》载,在梁朝太清年间(547—549),宜都有老尼栖紫竹苑,庵临溪侧。溪水暴涨,老尼掷蒲团于水中,趺坐其上,口中琅琅作呗音,顺流由汉洋河出大江,莫知所终。人因名其溪为“师姑溪”。

三、合江亭与合江楼

“合江”指清江、长江交汇之处。据康熙版《宜都县志》引《秭归外志》:“明知县许梦熊论略曰:宜都阻江为险,一水清冽,远出长阳,蜿蜒入于荆江;一水自蜀逾巫,百折入江。渣滓与清江会和,清浊相形,故俗呼宜都江为合江。”

以“合江”名亭者,举国有三:四川成都、湖北宜都、湖南衡阳。宜都合江亭究竟建于何时?早有唐建和元建两说。

同治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唐建,后圮,元大德四年(1300),知县谭文德重建。明嘉靖中,知县陶师文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后圮。元大德四年重建,明嘉靖中重修。孙光宪《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首。”《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援引此说:“合江亭在湖北宜都县北滨江,唐建。《北梦琐言》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道。”清同治五年(1866)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唐建,后圯。元大德四年,知县谭文德重建。嘉靖中,知县陶师文重修。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会大江也。”

而《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在《荆州府》下注“合江亭”称:“在宜都县治后,元县尹谭文德登览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湖广通志》卷七十七《宜都县》云:“合江亭在县城东,清江自恩施至宜都城北更宽,一望澄碧,迥异他水,稍过城东,并入大江,即无此色矣。元县尹谭文德登览二水合流,因建此亭。”

宜都合江亭始建唐代说,其原始佐证为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但引文都将“镇成都”误引为“镇宜都”。查《北梦琐言》,文曰:唐路侍中岩,风貌之美为世所闻。镇成都日,委执政于孔目吏边,日以妓乐自随,宴于江津。都人士女怀掷果之羡,虽卫玠、潘岳不足为比。善巾裹,蜀人见必效之。后乃剪纱巾之脚以异于众也。闾巷有袨服修容者,人必讥之曰:“尔非路侍中耶?”尝过鬻豚之肆,见侩豕者谓屠者曰:“此豚端正,路侍中不如。”用之比方,良可笑也。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也。(《北梦琐言》卷三)

《大清一统志》“镇宜都”应是“镇成都”之误。清人赵翼曾考校《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路岩传》:岩为相,委亲吏边与郭筹相倚为奸。《旧书》云事败出为成都尹,改荆南,寻罢之。《新书》谓事败贬新州,赐死,剔取其喉。先是岩奏赐死者,当剔喉以验,至是自及之。(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都表明路岩未任职宜都。由此说明,引用“北梦琐言”文字,来证明宜都合江亭为唐建,着实不足为据。而元代谭文德建却为史料佐证。

合江亭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修,2009年易亭为楼,2011年12月竣工,今名合江楼。

四、白莲教与寨子垴

寨子垴又名九龙山,曾是白莲教起义军的重要据点。

据同治版《宜都县志》记载:嘉庆元年(1796)正月,白莲教贼聂杰人、江盛才等据九龙山,旋窜大梁山。八月,贼平。先是,妖人刘之协由皖豫至楚,以白莲教术诱人,杰人辈惑之,谋不轨。县役张正谟、刘宏铎等亦宗其教,故其事,密不发。月之八日(正月初八),城外获贼谍及簿籍:举事有日矣。知县沈元锜方贺正府道署,千总王起龙仓卒捣贼巢于洋津畈。贼皆裹白巾,持长矛来拒,起龙见众寡不敌,乃登高指挥,佯为招后继者,贼错愕,退。时城中备虚,起龙驱士民等陴列炬为疑兵计。贼果于是夜来扑城,见火光烛天,惧而返。遂据九龙山,远近贼皆来会其目,或纳钱受伪职。分屯凤凰观、鏆湾垴、江家垱、黄家庄、深冲诸要塞。

寨子垴位于聂家河镇王家坪村委会东偏北方向,相距1.8千米。此山东临深冲、西靠王母洞,南接江家湾,北临小深冲。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千米,主峰海拔520米。植被繁茂,山上以灌木为主,山腰以松、杉、栎混交林为主,山下以油桐为主。东、西、南九峰突起,北面低凹,形如圈椅,地势险要。

五、宋山仙女的传说

宋山,原名嵩山。因相传宋朝末年有宋姓女子于此修道成仙,故名宋山。

据同治版《宜都县志》记载:相传赵宋时,宋氏有女幼,甚慧。父母戏之曰:将为汝求婿,汝何择?女怫然曰:我将为仙,不愿有婿也。父母笑置之。年及笄,一日,妆毕,端坐死。后樵者入山,每烟霭中见女婆娑戏舞,或上下翱翔,近之已杳。月明之夜,常坐山腰石磴理发髻,已,凝然端坐,会云气起,冉冉御之而上,久之不见,士人遂以为仙去。山上旧有庙曰法泉寺,因于寺东结小庵,祀仙女,易山名曰宋山。

《宜都乡土调查志》记载:(宋山)山势隆起,气雄色秀。山半巨石屹峙如台,名梳妆台。相传有仙女梳妆于此,故名,台旁有庙祀仙女。更上有龙泉寺,相传为明荆王所建,并有荆王妃手书经数卷藏于寺,簪花妙笔,人间不多得也。环寺多古松,树干盘错,然今亦多就斧斤矣。寺右有龙泉,泉水清冽,迷信家谓饮之可致福。又有香炉峰、菊花峰、滴水岩、炼丹井、跑马岭诸胜,共称八景。其最高者曰孤峰顶,俯视城郭,市廛隐约在烟雾中,长清两河萦纡如带云。

明清时多有诗词题咏。

六、梁山

康熙版《宜都县志》引《宜都一记》(吴应台,宜都人,生平不详。明嘉靖壬子举人,官至叙州府同知)云:山峰凌霄汉,循拖溪而入,迂回攀跻,俯视群山,如儿孙罗列。《荆州图志》称宜都有高筐山,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然,故云。其上有真武观,四方朝谒者甚众。

同治版《宜都县志》记载:梁山,一名筐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汉阳河北。为邑中诸山冠,环大梁,群小山皆拥戴朝拱。以故得地最高,奇峰直耸,四面陡绝。山顶纵可八丈,横四丈,有寺刹。

梁山奇峰耸立,形如石笋,地势险要,除南坡稍缓外,其余似斧劈刀削嵯峨,上山独路险峻,登峰可鸟瞰群峰拱卫,可纵观茫茫云海,聆听阵阵松涛,远眺可见长江,览陆城,望峡口,放眼荆沙及湖南澧县一带。山上植被繁茂,以灌木丛为主,竹林夹杂,四季长青。

梁山有着1500多年宗教历史,山顶有道教庙观,山腰有佛教庙堂。一度香火旺盛,有南武当之说。20世纪60年代,梁山金顶道观遭到损毁,后经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组织引资于1997年进行全面修复。2001年,梁山观音禅寺和梁山金顶宫观被批准登记为正式宗教场所。

七、望佛桥

同治版《宜都县志》记载:望佛桥,在县西北五十里,罗、王二姓修。据《罗氏宗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荆沙王姓兄弟志远、志鹏进京赴考得中功名后回梁山还愿,遇有暴雨,阻于拖溪,被困七日方得进山,在观音阁巧遇罗氏兄弟成科、成学,言谈投机,皆有意在拖溪净心庵建桥。因进山常被洪水阻道,只能隔河望佛朝拜。王志鹏即挥笔疾书“望佛桥”三字,竣工后刻碑于桥头。

望佛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先后3次毁于山洪,1次毁于火灾,经4次重建,3次修复,保留至今。咸丰七年(1857)被洪水冲毁,第二次建石拱桥,亦被洪水冲毁。第三次改建于现在的桥样,扩大孔径,抬高桥位,得于保全。但不幸于民国十五年(1926)失火烧毁桥亭桥面。此后当地合力复建,历时三年,才得完工。2001年11月1日,五眼泉乡党委、政府对该桥进行了修复。保留原桥四根大梁,改建为预制桥面,两侧装有木质栏杆,上盖青瓦作为桥亭,安装青石栏板,地面铺装青石板,并增设引桥10.64米。

望佛桥位于五眼泉人民政府西方向,距离镇人民政府驻地7.5千米。其桥为东西向,长19.6米,高9米,一孔净跨12.6米。桥体为石台木面,是宜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木质廊桥,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002年12月10日宜都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宜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17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潮音洞

康熙版《宜都县志》记载:潮音洞,原名汹泉,其下大水涌出,故名。从旁攀萝扪石而上,正当水洞之顶。一洞高而阔,深一里许,有石柱,周数十围,柱后进数十武有一水潭,幽邃莫测。明末寇乱,里人谢嘉应凿石垒壁,极其险峻,同乡民避寇于此,远近趋赴,寇至,莫能犯,保全甚众。后奉观音于洞中,故更名潮音。

潮音洞,坐落在聂家河镇以南两公里处的渔洋河畔,一名谢家洞。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队部途径聂家河时,遭到以谢嘉应为首的张、黄、谢、聂四大家族武装的抵抗,几经交火,谢嘉应等终显势单力薄,只得带领人马退守到易守难攻的潮音洞困守。起义军追到筐山山麓,只见悬崖峭壁之间有一石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占无果,只得收兵继续向南转移。

时隔二百多年之后,清光绪九年(1883)冬十一月,谢嘉应第九世孙谢厚之(名必堃)为缅怀祖先遗迹,与好友陈代钦(号子明)、陈鸿宾(号衡斋)、章松斋(名裕茂)等四人寻访了潮音洞。谢厚之在石洞右壁题写“谢家避难之洞”六个大字,并写下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介绍发现此洞的经过及洞内景况(刻于洞右壁)。章松斋在洞门右亦题“古潮音”三个大字。陈代钦仿唐代诗人李阳冰《拪先茔记》,写了一首八十字的四言古诗。陈鸿宾写了一篇九百多字的游记散文,记叙游洞经过,描写洞内景观,抒发寻洞感慨。

九、陆城

据康熙版《宜都县志》记载:“城在川江之南,滨临清江。大江适当此来会,清浊奔流,飞涛东下。远望楼橹雉堞巍然,称雄镇焉。三国时,吴大都督陆逊屯戍宜都,见沧茫溪产五色异石,喜曰:‘此地露文章也。’遂筑城于此,以拒蜀汉,后因号曰陆城”。

十、书院湾

宜都市枝城镇有个叫“书院湾”的小山湾,单从这个地名,你似乎便可以闻到那里的文脉书香。

明清时期,清言小品盛行,至今仍有《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等十多本流行。而书院湾,就好像是清言小品的一个生产基地——同一个村落、同一个时期,一下子诞生了两部:一本是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本是朱锡绶的《幽梦续影》。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著有《历代帝统年表》《先正格言集句》《朱子治家格言》《六书辨略》《音义辨略》《禊帖集字楹联》《孝经衬解》《围炉夜话》,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其中《围炉夜话》与《菜根谭》(明洪应明)《小窗幽记》(明陈继儒)一起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朱锡绶(1819—1870),字啸筠,江苏镇洋(今属太仓)人。咸丰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任枝江县(治所在今枝城)县令。任中听说王永彬大名,便“虚心造访”,而不愿与官场打交道的王永彬却“凿坯而遁”,自是“朱公益重之”。后来,朱锡绶称病,请假离职,出于对王永彬的仰慕,便从县城搬迁到王永彬住地“桥西山馆”旁边,“侨居是邦,与公为邻”,筑舍“疏兰仙馆”。新居落成之时,还赋诗《山庄落成,迎养未至,先遣妻孥居之,公余偶过,戏赋四章》以志。出于对朱熹的推崇,朱锡绶把“疏兰仙馆”中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称为“紫阳书院”,匾额至今犹存。朱锡绶侨居“疏兰仙馆”期间,著有《幽梦续影》,为《清史稿》所收录。同一地方,同一时期,诞生了《围炉夜话》和《幽梦续影》两部清言小品,且影响后世,足见书院湾的人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