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念地
杨守敬故居[Yángshǒujìng Gùjū] 位于陆城街道胜利社区居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杨守敬故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同治二年(1863)续修。1915年杨守敬逝世后一直为其后人所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3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大门面对清江,中轴线对称布局,二进三开间,天井将前后二进分开,前一幢一层,有客厅、厢房,后一栋二层,有卧室、书房、藏书楼。外围建筑为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与四邻相接处均有风火墙,整个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古朴、庄重、典雅。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报经中宣部批准,在杨守敬故居设立杨守敬纪念馆,同年对外开放,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设4个展厅12个展室,陈列有杨守敬的墨迹、遗物、著作、近现代名人书画、中日书学交流等展品近千件。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杨守敬纪念馆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杨守敬故居和墓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守敬(1839—1915),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杨守敬陵墓 [Yángshǒujìng Língmù] 位于陆城街道龙窝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坐落在龙窝村二组。建于1915年。陵园用地700平方米,建筑用地450平方米,陵墓占地20.4平方米。墓冢为圆形土堆,其下部一米处由青石浆砌,高约3.2米,墓前(东面)立五厢石碑一座,碑宽2.85米,高约3.2米。墓碑有杨守敬浮雕半身像和碑名“杨守敬先生之墓”及碑文。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永彬墓 [Wángyǒngbīn Mù]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坐落在笔架山上。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著有《围炉夜话》。王永彬逝世后,后人于1872年在此修建王永彬墓并勒石立碑。墓碑为长方体,高1.3米,宽0.8米,厚0.15米,碑体为青石,坚实牢固,形状端庄大方,碑文清晰可见。2015年列为宜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贺炳炎故居[Hèbǐngyán Gùjū]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占地110平方米,建筑面积98平方米,土坯砖木结构建筑。贺炳炎(1913—1960),又名贺明炎,曾名向从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中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手枪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在战斗中负伤截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1938年1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领导组建江汉军区,任司令员。1947年4月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
贺学文烈士墓 [Hèxuéwén Lièshì Mù]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坐落在江家湾村一组。占地54平方米,砖石结构建筑,圆形墓冢,九层条石砌冢壁,递减至尾端呈两排,正后部以水泥浆砌单圆形,冢北、西面以水泥浆砌石块以为围栏,冢径6米,高2.1米,围栏径7.9米。贺学文,湖北宜都人。原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之父,红军烈士。早年参加革命,于1933年在鹤峰战役中牺牲,时任红军团长的贺炳炎带领士兵将父亲遗体掩埋于鹤峰县城。2009年6月迁回宜都江家湾村。该墓地为宜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冠英小学 [Guànyīng Xiǎoxué] 位于五眼泉镇拖溪村。冠英小学为胡敌烈士1924年创建,其前身为胡敌三哥胡长吉所办私塾学校,对穷苦孩子免收学费。冠英小学实行新学,胡敌自任政治和军体课教员。胡敌是宜都市历史上第一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宜昌市第一位中共党员。1928年7月15日壮烈牺牲。20世纪50年代,冠英小学经过改造扩建,更名为拖溪小学。后因生源减少,于2007年秋并入五眼泉小学。冠英小学旧址现设为拖溪村村民委员会。设有“胡敌陈列室”。
潘家湾烈士陵园 [Pānjiāwān Lièshì Líng yuá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政府东北2.5千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49年夏宜昌解放后,四野38军112师334团取道宜都,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在潘家湾乡遭遇敌军,展开18个小时激战。战斗中四人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将四位烈士的遗体就地安葬。1957年将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并修建烈士陵园、纪念碑。1986年将烈士纪念碑扩建为烈士纪念塔。2011年列为宜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陆渔一级公路。
宋山法泉寺 [Sòngshān Fǎquán Sì] 位于高坝洲镇人民政府西北6千米,坐落在宋山山顶。唐时宋山名为嵩山,有“临济宗”僧人在嵩山建寺,讲经传教。法泉寺原名“龙泉寺”,清咸丰五年(1855)宜都知县景春在此寺龙泉寺拜佛诵经,求得大雨,赠“法雨慈云”匾一块,后改称“法泉寺”。1950年,法泉寺已传至四十八世“果云”“果祥”、四十九世“祖善”。1960年后,寺庙逐渐损毁,仅存遗址和部分碑刻、牌匾。2001年,信众捐资在宋山法泉寺遗址恢复建有大雄宝殿一座。2004年3月宋山法泉寺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处所。占地面积438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