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诗词

第一节 古代诗词

一、渡荆门望楚

唐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政论家、文学家。24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其文力矫浮艳之风,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初唐诗歌革新的旗手。有《陈伯玉集》。

【注释】

①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②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③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合称三巴。此指蜀地。

④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⑤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指天尽头。

⑥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二、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长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唐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江汉、金陵、扬州等地。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供奉翰林。安史之乱时,为永王李璘幕僚,获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宝应元年卒于安徽当涂。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才气横溢,激情奔涌,意象新奇,是盛唐之音的代表。其七古、七言歌行纵横捭阖,结构波澜跌宕,语言俊逸飘洒。其绝句有动态美,画面美,语近情遥,含而不露。有《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注释】

①远:远自。

②楚国:周代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疆域由今湖北、湖南扩至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这里指湖北。

③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④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⑤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⑦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故称四川为故乡。

⑧万里:喻行程之远。

三、西塞山怀古

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最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其诗通俗清新,明快活泼,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注释】

①西塞山:指“楚之西塞”荆门、虎牙二山。这里地理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凭吊古迹,抒发感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刺史迁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而下路过此地,写下这首著名的怀古诗。

②王濬楼船:据《晋书·王濬传》载,晋武帝命大将王濬造大楼船,于太康元年(280)正月,自成都出发伐吴,直取吴都建业。益州:今成都。金陵:今南京市。王气:古代传说金陵有帝王之气。国亡则气尽。收:尽。

③“千寻”句:指晋军突破吴国在长江布设的铁锁。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长。铁锁:即铁索、铁链。据《资治通鉴·晋纪三》载:“(太康元年)二月戊午,王浚(濬)、唐彬击破丹阳(今湖北秭归)监盛纪。吴人于江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浚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著筏而去。又作大炬(即大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庚申,浚克西陵(今湖北宜昌),杀吴都督留宪等。壬戌,克荆门、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杀夷道监陆宴……王浚、唐彬既定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到)秣陵(今南京市)……吴主(孙皓)面缚舆榇(载棺以随)表示决死,诣(到)军门(军营之门)降。”降幡:降旗。石头:即石头城,金陵别称。

④伤:感伤。往事:指以金陵为都的六朝(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的历史,它们都偏安一隅,相继灭亡。山形:指西塞山形势。枕:压。寒流:指深秋江水寒凉。

⑤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故垒:旧时营垒。芦荻:芦苇和荻草。

四、舟过荆门

宋 苏轼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后屡遭贬谪。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之文明白畅达,诗词歌赋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称“欧(阳修)苏”,诗称“苏黄(庭坚)”,词称“苏辛(弃疾)”,同时工于书画,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全才。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注释】

①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月,苏轼守母丧期满还朝,取水路出三峡到荆州(今湖北荆州市),再改由陆路北上。途中写了《荆州十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主要写船过荆门所见及思古幽情。

②游人:作者自指。荆门为三峡出口,又为“楚之西塞”,“平川”和“三峡”对举,正写出荆门这一地形特点。

③贾:商人。樯:挂帆的桅杆,代指船。这两句写过荆门后楚地水陆繁忙之景。北客南贾从南北方面说,吴樯蜀船从东西方面说。

④“江侵”二句:写楚地的江流、原野、风沙。上句是平视远方,江流曲折,时隐时现,故曰“江侵平野断”;下句是直视近景,江边平旷,常有旋风,故曰“风卷白沙旋”。

⑤“欲问”二句:是发思古之幽情。重城:指荆州城。“自古坚”,表明历史悠久。

五、荆门山

宋 李埴

嶙峋峭壁启天堑,吞吐烟霞控地肱

翠色远凝千古秀,红尘不到八风清

鱼吹浪涌金城影,鸟语林传铁瓮声

形胜依然全楚据,漫劳彭浚竞功名

【作者简介】

李埴(1161—1238),宋代丹棱(今四川峨眉市丹棱县)人,字季允。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曾任夔州知府(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有《皇宋十朝纲要》传世。

【注释】

①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启:开。堑:深沟。控:制。地肱:地维。古人认为地有四角,维系地的四角的大绳为地维。

②红尘:本指飞扬的尘土,这里形容繁华。八风:即八面之风。二句谓荆门山清幽秀美。

③金城:坚固之城,这里指荆门城。铁瓮:荆门山一带地形深狭,其状若瓮,为与金城相对,故曰“铁瓮”。

④形胜:指山川胜迹。据:占有,拥有。漫劳:徒劳。彭浚:指东汉岑彭和西晋王浚,二将曾分别在荆门破敌。

六、荆门山

明 雷思霈

荆门十二古江关,上合下开如一山

不似巫山作云雨,石桥仙洞野花闲

【作者简介】

雷思霈(1564—1611),字何思,明代夷陵(今湖北宜昌)人。万历辛丑年(1601)进士,官至翰林检讨。明代公安派文学的重要成员,竟陵派首领钟惺之师。有《岁星堂集》《百衲阁文集》《蓬池阁遗稿》。

【注释】

①荆门十二:即荆门十二碚。指荆门山十二座矶石状的小山峰。背靠江而立,故名十二碚,亦称十二背。古江关:据《大清一统志》:“古江关在(宜都)县西北荆门、虎牙二山之间。”

②石桥:荆门山东面有一座天生的凌空飞架的石桥,名仙人桥,又名天生桥。桥高十余丈,长数十丈,宽二丈余,是荆门山奇景之一。仙洞:即仙人桥下的仙人洞,亦为荆门山奇景之一。二句谓荆门山虽不像巫山云雾缭绕、细雨蒙蒙,然仙人桥下仙人洞野花烂漫,却别有一番幽情闲趣。

七、荆门山

清 余阳瑗

见说巫峰到眼青,荆门十二亦如屏

云连楚蜀争天险,人擅风骚接地灵

磴走惊猿悬欲堕,藤垂啼鸟静堪听

江山文藻空凭吊,酾酒临风醉欲醒

【作者简介】

余阳瑗(生平不详),湖北潜江(今潜江市)人。清康熙壬午(1702)科举人。雍正初任夷陵州学正,后改任东湖(宜昌)县教谕。

【注释】

①“见说”二句谓一说到巫山十二峰,眼前便浮现出青苍颜色,荆门山十二碚也是如屏障一样。

②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合称,这里指代文学才华。二句意谓此地江山天险,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人杰地灵,曾出现了屈原、宋玉等富有文学才华的诗人。

③磴:石级,石阶。堪:可。

④文藻:即文辞的藻采。凭吊:面对遗迹悼念古人古事,抒发感慨。酾:斟酒。醉欲醒:亦醉亦醒。

八、宋山

明 许梦熊

雅志凭高托,乾坤仗此身

山中千日酒,世上百年人。

古洞虚涵月,灵台迥绝尘

仙风堪驾驭,吾道不缁磷

纵目飞千嶂,平肩荷两轮。

终看作霖雨,不暇忆鲈莼

【作者简介】

许梦熊(生平不详),字瑞占,南陵(今属安徽)人,进士。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任宜都知县,后转任都察院都事。

【注释】

①仗:凭借、依靠。此句谓宋山高雅,它凭借的是天造地设。

②古洞:仙女井。灵台:梳妆台。虚:空。涵:包容。迥:远。

③道:思想。缁磷:即磷缁。《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磷:谓因磨而致薄损。缁:谓因染而变黑。后来以磷缁比喻受环境影响而起变化。

④霖雨:连绵大雨。鲈莼:鲈鱼和莼菜,产于江浙一带。晋朝张翰在京都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鲈鱼、菰菜美,遂辞官而归。后人诗文中常以鲈莼为思乡之典。

九、宋山仙井

明 祝存正

萝月溶溶古洞深,山头泉涌见天心

谩夸酿雾能为雨,大旱还须付作霖

【作者简介】

祝存正(生平不详),明代宜都贡生。曾任安居(今属四川遂宁市)知县。

【注释】

①宋山仙井:据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仙井,在宋山上,水深清澈。宋时有宋氏女梳洗于其旁,端坐而化。时人以为登仙,故名仙井。”

②萝月:指萝藤间的月色。溶溶:宽广貌。古洞:指仙井。天心:天帝之心意。二句谓宋山顶上的仙井乃天帝心意所设。

③谩夸:虚夸。“谩”通“漫”,空虚的意思。酿雾:积雾。酿,逐步形成。付作霖:化作连绵大雨。传说天旱时乡民在仙井边祈祷求雨,很灵验。

十、宋山

清 叶代生

宋女升仙处,山缘女著名。

林峦多翠合,梵刹妙香生

丹井龙曾护,苍松窟应鸣

江城来皓月,俯眺回风清

【作者简介】

叶代生(生平不详),字虞工,泾县(今属安徽)人。清康熙元年(1662)任宜都知县。莅任七载,政声颇著。升长沙府同知。

【注释】

①梵刹:佛寺,即宋山法泉寺。

②丹井:即仙井。窟:洞穴。

③江城:指陆城。皓:明。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宋山在陆城西,故曰“江城来皓月”。回风:旋风。

十一、紫山怀古

元 刘因

江山俯碧流,殿宇喜重修

已失吞吴恨,空怀复汉忧

数声啼鸟过,三径落花幽

谁料狂歌客,还归此地游

【作者简介】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属河北)人,元代学者。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被征召为赞善大夫,不久辞归。二十八年再征召为集贤学士,不就,被称为“不召之臣”。工诗词,多伤时感事之作。有《静修文集》《四书集义精要》等。

【注释】

①紫山:又名著紫山,在今宜都市枝城镇近郊。相传蜀汉昭烈帝刘备入蜀时,在此处著紫衣登山载木主祀汉景帝,故名。

②殿宇:紫山上庙堂。

③“已失”二句意谓刘备为关羽报仇,在荆门、虎牙沿江一带重兵布阵,欲与东吴决战,反被陆逊火烧连营,败逃白帝城,次年病卒,留下千古遗恨。

④三径:指隐居者的家园。

⑤狂歌客:作者自称。

十二、紫山怀古

明 赵贞吉

赤甲清江天畔垂,紫山黄叶正纷披

高鸿自托长风翼,下泽谁听短笛吹。

地接山回秦避路,云颓天迥汉留祠

周郎陆弟空相忆,细雨荒台猎罢时

【作者简介】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内江市)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

嘉靖十四年(1535),赵贞吉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宣谕诸将,监督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为严嵩中伤,廷杖谪官。后累迁至户部侍郎,又遭严嵩诬陷夺职。明穆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逝世,时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

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

【注释】

①赤甲:山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杜甫诗:“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②秦避路:指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秦人避难之路。汉留祠: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在今四川成都市。

③周郎:即三国时吴国将领周瑜。陆弟:即三国时吴国将领陆逊。

十三、紫山怀古

明 裴若衮

荒台青草俯江滨,著紫名留万古新。

遗庙风烟明岁月,忠魂天地汉君臣。

三分帝胄鸿图鼎,百世丹阳麴米春

往事登临兴感慨,东流不尽总沾巾。

【作者简介】

裴若衮(生平不详),明代枝江贡生,弘治年间(1488—1505)曾任四川渠江县知县。

【注释】

①三分:指蜀国与魏国、吴国三分天下。胄:古代称帝王或贵族子弟为胄。帝胄:代指刘备,刘备系汉朝皇室后裔。鼎:盛大。丹阳:指旧枝江县城(今宜都市枝城镇),枝城古称丹阳。麴米:酒名。春:春香,指麴米的香气。宋朝苏轼诗曰:“天门冬熟新年喜,麴米春香并舍闻。”此句谓丹阳历史悠久,像麴酒一样醇香绵长。

十四、合江

明 彭颖

忆昔过泾渭,二水分清浊

今作陆城游,双江同一渎

峡水激流黄,清江扬静绿

并道各朝宗,彼此不相属

疆界孰为区,鱼虾自成族

酌取任贪廉,缨足随吾濯

感怀造化奇,观澜意有触

圣狂一线悬,人兽几希伏

彝蹠可同居,袒裼非我辱

所以涅不缁,独开真面目

悠悠行路人,共爱清江曲

【作者简介】

彭颖(生平不详),字亶贻,明代钱塘(今属浙江)人。

【注释】

①合江:古时称宜都城北江面为合江,清江在此注入长江,故名。临江高地建有合江亭,雕刻精美。据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元大德四年(1300)谭文德建。岁久圮废。(明)嘉靖戊申年(1548)知县陶师文重建,有碑记并题咏,今毁。”

②泾渭:二水名。泾即泾水,源出宁夏六盘山东麓,流经甘肃至陕西高陵县入渭河。渭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源出甘肃渭源县,至潼关县入黄河。泾水清,渭河浊,二水分明。

③陆城: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在此屯兵筑城拒蜀,故名。双江:指长江、清江。清江古称夷水,源出湖北利川齐岳山,东流至陆城入长江。渎:大川。“同一渎”谓双江合流。

④峡水:指长江。黄:浑黄。静绿:净绿。

⑤并道:即合流。“各朝宗”谓各自宗源不同。“不相属”即不相隶属。

⑥“疆界”二句意谓双江的界线从何处区分呢?看江里鱼虾的族类就可知道。族:类。

⑦“酌取”二句意谓鱼虾多少任我取,“沧浪之水”濯缨濯足随吾意。濯:洗。缨:帽带。

⑧造化奇:指天地自然界的巧妙安排。意有触:心有感触。

⑨圣狂:圣人与狂狷之人。这里指有特异才能的工匠。二句谓有特异才能的工匠在江边雕刻出的人和兽稀世少有。

⑩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蹠:人和少数动物站立时着地的部分,在人称“足底”。这里分别指高贵的人和低贱的人。袒裼:脱衣露体。二句谓江边的镂刻中高贵的、低贱的都排列在一起,它们虽然脱衣露体但并非对我无礼貌。

⑪涅不缁:即涅而不缁。涅:矾石。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谓黑色染料染不成黑色衣物。这里比喻清江清澈,长江浑浊,二者互不侵染,界线分明。

⑫悠悠:安闲。

十五、江楼

明 张建道

江上崇台筑小楼,湖中山色紫螺浮

远天日暮江烟合,一片飞帆带雨收

【作者简介】

张建道(生卒年不详),涪州(今属四川)人。明隆庆四年(1570)任宜都县教谕,后任钟祥知县。

【注释】

①江楼:即合江亭。

②崇台:高台。“湖中”句:陆城合江处东、北、西三面临江,水面宽阔,东北江岸有山,江中有沙洲,产紫螺,故云。

③“远天”二句谓日暮时刻远望江上烟雾笼合(天色将晚),忽然下起雨来,一只小船在雨中收帆。

十六、三管笔

清 无名氏

三支倒笔写青天,雁作字行云作笺。

雨洗何曾流墨水,风吹哪见动毫尖。

明星灿烂点加点,半月娥眉圈上圈

得意懒书人间事,题诗挂在斗牛边

【注释】

①本诗系根据民间口碑资料编辑而成。三管笔:又名文笔塔。据清同治版《宜都县志》载:三管笔“一在文峰桥南,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赵廷揆修。一在官桥垴,一在纱帽山,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恒深修。”三管笔为石砌笔形塔,一字摆开,高约五丈,颇为壮观。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毁,遗址分别位于陆城头笔、中笔和尾笔。1991年9月文峰公园内重建有“文笔塔”。

②“明星”二句谓明亮耀眼的星星和姣美的月亮,正是三管笔点点圈圈“写青天”所赋予的神韵。

③斗牛: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亦称“南斗”和“牵牛”,玄武七宿的第一、二宿。这里泛指天空。

十七、花溪牧笛

清 周浚

野径春回草欲齐,闲随牧竖过桥西

落霞妬杀花千树,短笛吹残雨一犁

盘谷漫劳韩子叙,桃源还仗晋人题

此中丘壑知多少,绘入诗牌付小溪。

【作者简介】

周浚(生平不详),清代枝江县贡生。

【注释】

①花溪,九道河支流,位于宜都市东南方向,起于松木坪镇茶园寺西冲,由南向北流经青龙嘴、万福桥,于花石桥注入九道河。自古溪边多桃李树,花谢满地,随水漂流,故人称花溪。花溪牧笛,枝城旧时八景之一。

②牧竖:牧童。

③妬,同妒。雨一犁:即一犁雨,春雨。雨量相当于一犁入土的深度。宋代苏舜钦《田家词》:“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④韩子:指唐代韩愈,写有《送李愿归盘谷序》,前一部分极叙盘谷之美。晋人:指东晋陶渊明,写有《桃花源记》,极赞桃源之美。意谓花溪堪比盘谷、桃源。

十八、花溪牧笛

清 张一芝

路转峰回望欲迷,野花丛里是花溪。

一声黄鸟才红坞,几队乌犍又绿堤

短笛音流深树北,长蓑影在小桥西。

阿谁擬取荆关笔,绘就幽图待品题

【作者简介】

张一芝(1794—1854),字丹岩,宜都市枝城镇人。曾任枣阳县教谕、武昌府教授。

【注释】

①坞: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乌犍:黑牛。

②荆关:指五代时期后梁画家荆浩、关仝。荆浩擅长山水,为一时名家,关仝从荆浩学画有出蓝之誉。后世论画者多以荆关并称。品题:本指评论人物,定其高下。此处引申为评论、欣赏景物。

十九、花溪即景

清 王永彬

偶寻春色到花溪,寻到花溪路欲迷。

牧笛一声风袅袅,残红乱落画桥西

【作者简介】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宜都市枝城镇石门坎人。以恩贡生候选教谕,敕授修职郎。一生治学甚广,尤好先儒绪论,而于“四部”之学,皆追源溯流,反复揣摩。晚清学者王柏心赞其“生平勤于著录”,“博洽无所不通”。有《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及《桥西馆诗文杂著》等传世。其代表作《围炉夜话》经世致用,教化育人,通篇格言警句,文辞浅近明晰,自问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与明人洪应明《菜根谭》、陈继儒《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注释】

①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残红:落花。

二十、三洲烟浪

明 向纶

洲分次第列中流,淡淡烟迷尽日收。

更上高楼频注目,浮鸥洲尾又洲头。

【作者简介】

向纶(生平不详),明代人,曾任广西镇安府知事。

【注释】

①三洲:宜都市枝城至洋溪间长江中的三个沙洲,即浰子洲、漷洲、关洲。由于江水冲刷,今仅存关洲。三洲烟浪:枝城旧时十景之一。三洲风景佳美,前人赞曰:“关、漷、浰三洲络绎,灯火相望。当风平浪定,波光迷离缥缈,殆不啻十洲三岛云。”

二十一、三洲烟浪

清 杨有塾

大江东下势潺潺,迢递三洲一水环

锁柳烟横浓淡里,梯鸥浪卷有无间。

好偕钓叟浮家在,何羡琴师刺海还

指点蓬瀛今是否?白云深处露仙鬟

【作者简介】

杨有塾(生平不详),字勉斋,清代人。

【注释】

①迢递:远貌。三国魏嵇康《琴赋》:“指苍梧之迢递,临回江之威夷。”

②刺:指用篙撑船。海:江。南方人习惯称江为海。

③蓬瀛:蓬莱和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名,后用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二十二、丹阳杂咏

清 王永彬

(一)

楚国开封迹未残,丹阳形胜壮荆关。

天然城郭安排好,一面江流一面山。

(二)

满江烟浪拥三洲,荻叶芦花瑟瑟秋。

一片斜阳风色晚,歌声唱起打鱼舟。

(三)

连村香送稻花风,路入城西绮陌通。

画里桑麻青不断,万人家住绿云中。

(四)

雨过江城晓雾开,福山高叠好楼台。

碧纱笼处棠阴满,曾是秦公手自栽。

(五)

江上人归夕照边,青旗摇荡绿杨烟。

年年酒酌秋风里,上市鳇鱼出水鲜。

二十三、潮音洞

清 陈代钦

山之高矣,有泉亦温。

我将从之,不得其门。

命时土人,为凿厥道

左岸右陵,地备天造

唯兹泉水,其藏神龙

唯兹灵异,降泽攸从

孰为遗世,亦有幽客

藏焉栖焉,寿永金石

其山其水,无一不清。

宜琴宜书,悦我神明

【作者简介】

陈代钦(生平不详),字子明,清代宜都人。

【注释】

①厥道:此道。厥:代词,相当于“其”。

②陵:山。

③兹:此。神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

④灵异:指神龙。泽:雨露。攸:助词:所。

⑤遗世:避世。幽客:隐居的人。指避居此洞的谢氏家族。

⑥寿:年岁长久。金石:金,钟鼎;石,石碑。《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后因称钟鼎碑刻为金石。此句谓谢家居洞避难之事,将随着刻于洞壁的铭文传之久远。

⑦神明:人的精神。《楚辞·远游》:“保神明之清澄兮。”

二十四、宜都十景

明 经世文

晴霄山带

雨过天开霁,风清雾散氛

山腰云气结,绣带簇珠文

碧水回澜

清江澄素练,曲水急湍流

万古渊源理,观澜一夜收

晚吹江帆

箫鼓彻江天,征帆挂暮烟

奔腾如跃马,寻泊各争先

苍峦积雪

阳回山谷暖,腊雪尚凝阴

翠岫成琼岛,天工造化深

平湖牧笛

村庄小小童,平坂常骑犊

笛弄晚风轻,潇洒无拘束

远浦渔灯

野浦泊渔航,黄昏灯火光

恍疑星斗落,明灭水云乡

断岸垂虹

江城分夹岸,栈道架长虹

过客停车望,人游阆苑中

悬岩飞燕

巉石瞰渔矶,差池燕子飞

社来不知去,云水欲忘机

银屏洗雨

晓山横目峙,翠色点晴光

一夜天河浣,银屏绚素妆

玉镜涵天

春涛生巨浪,宝鉴一轮圆

云影天光共,莹然景色妍

【作者简介】

经世文(生平不详),字汝章,临川(今属江西)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任宜都知县。

【注释】

①《宜都十景》原载清康熙版《宜都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②晴霄山带:“县西峰峦郁起(林木繁茂),每至晴霄(晴天),有岚气(山林中的雾气)若匹练(像一匹白色的丝绸)横带其上。”

③天开霁:天气放晴。雾散氛:雾气消散。

④“山腰”二句谓山腰云气聚集,白色雾带簇拥着像珍珠般的纹彩。结:聚集。绣带:指白色雾带。雾带绕山腰,阳光照射,故有“绣带簇珠文”之景象。

⑤碧水回澜:“县西水府矶下,每春涨,水色绀(天青色)碧,漩流急湍,潆洄(水回旋)而出。”

⑥澄:清澈明净。素练:白色绸带。曲水:指清江曲折的水流。湍:水势急。

⑦渊源:水源。理:顺。澜:波澜。

⑧晚吹江帆:“县东北大江(长江)中,舟入三巴(船上行入川)者,风里张帆,迅如奔马,回漂(水流回旋)挝鼓(击鼓),声彻江滨。”三巴:巴郡、巴东、巴西,泛指四川。

⑨箫鼓:箫与鼓。古时行舟,有吹箫击鼓习俗。征帆:远行之舟。

⑩泊:停船靠岸的地方。

⑪苍峦积雪:“县西鲤鱼山一带,隆冬积雪,至仲春犹未尽消,远望浑如残粉。”

⑫阳回:春天暖气回升。尚:还。凝阴:凝聚着阴冷之气。“腊雪”句谓旧年腊雪未化,阴气还在。

⑬翠岫:青翠的山峦。琼:本义指美玉,比喻为美好的事物。天工造化:指大自然的奇妙创造。

⑭平湖牧笛:“县西有西坪,俗称西湖,群牛在牧,牧儿晚归,跨(骑)牛横笛。”

⑮平坂:较平坦的山坡。犊:小牛。

⑯笛弄:摆弄笛子,即吹笛。潇洒:神情举止自然,无拘无束。

⑰远浦渔灯:“县北洲渚(长江中的大沙洲)多泊渔舟,至晚,隔岸渔灯,乍明乍灭(忽明忽暗),亦水乡佳境也。”

⑱浦:水边。渔航:渔船。

⑲恍疑:形象模糊,难于确定。明灭:忽明忽暗。

⑳断岸垂虹:“西门有太平、三义二桥,横跨断岸,如垂虹然。”

㉑栈道:在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形成的窄路。“栈道”句谓在断岸两边架设栈道,横跨断岸,像天上的彩虹一样。

㉒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此句谓游人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

㉓悬岩飞燕:“县西半里,清江右岸皆绝壁,有崖突出江,名燕子崖(岩)。”

㉔巉石:高而险的山石。瞰:俯视。渔矶:水边拴系停靠渔船的大石。差池:不齐。

㉕社:社日的省称。社日是古代祭祀社神(土地神)之日。汉代以后有春秋二社,在春分、秋分前后。忘机:忘却奸巧之心,指宁静淡泊的心境。二句谓燕子眷恋这里飞岩云水,流连忘返。

㉖银屏洗雨:“县南十里曰土地岭,横峙于前,如屏然,雨后丽色可玩。”

㉗峙:耸立,二句谓清晨望山,山色青翠,晴光点点。

㉘浣:洗涤。屏:屏障。绚:色彩华丽。二句谓经过一夜雨水洗涤,山岭色彩更加华丽。

㉙玉镜涵天:“县后大江水涨时团环如镜,一瞰而天光云影尽徘徊于其中矣。”

㉚宝鉴:宝镜。二句谓春水上涨,江面宽阔,“团环如镜。”

㉛莹然:明净貌。妍:美好。二句谓云影天光俱涵(包容)其中,景色美好。

二十五、宜都十景

清 刘显功

悬岩飞燕

差池何日掠渔矶,秋社年年总未归

识得安危应羡尔,雕梁深处不高飞

银屏洗雨

倾倒天河浣翠微,群山面目认依稀

纤尘不染心常静,扑面青来点素衣。

玉镜涵天

琉璃万顷静无尘,云影天光镜里匀

胥溺苍生还致虑,滔滔何地认迷津

晴霄山带

晴岚霭霭万峰遥,百尺鲛绡系翠腰

四野苍生频待泽,好为霖雨润嘉苗

晚吹江帆

昏黄暮色濯江天,高下风帆何处船

千里征途吹不尽,斜阳影里乱炊烟。

碧水回澜

溶溶湍水碧于螺,欲溯伊人宛转多

寄语操舟应着力,一竿缓处易随波

苍峦积雪

遥天叠嶂尚凝寒,布尽阳和雪未干

应有诗人频着屐,春风深处倚楼看

平湖牧笛

牛羊驯熟牧心闲,短笛横吹放笑颜。

一曲不知红日落,还随新月过山湾。

远浦渔灯

渔舟向晚聚滩沙,惊起飞鸿半影斜。

夜静月明灯火乱,还疑远岸有人家。

断岸垂虹

长虹一架落寒涛,尽日轮蹄度短壕

岂是乘舆同小惠,千年利涉镇江皋

【作者简介】

刘显功(生平不详),字允公,奉天(今属辽宁)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宜都知县。

【注释】

①差池:借指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渔矶:水边停泊渔船的突出岩石或石滩。秋社: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②羡:羡慕。尔:你。

③浣:洗濯。翠微:青翠的山。

④琉璃:一种矿物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此处用琉璃的光色来形容波光粼粼的江面。顷:面积单位,百亩为一顷。万顷:极言广大。匀:匀称。此句谓云影天光匀称地映照在如镜的江面上。

⑤胥溺:全部沉没,这里指民生凋敝。苍生:指百姓。致虑:引来忧虑。滔滔:大水弥漫。认:认识,辨明。迷津:迷失津渡。

⑥岚:云雾之气。霭霭:云密集貌。苏轼《题南溪竹上》诗:“山头霭霭暮云横。”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泛指薄纱,此处喻指云彩。

⑦泽:雨露。

⑧濯:洗。此处引申为笼罩。

⑨溶溶:水流动貌。伊人:指代驾船之人。

⑩操舟:撑船。

⑪阳和:春天的暖气。

⑫屐: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

⑬长虹:喻指陆城西门外太平、三义两桥,“横跨断岸,如垂虹然。”尽日:一天到晚。轮蹄:车轮、马蹄。度:通过。

⑭乘舆:本指皇帝、诸侯乘坐的车子,此处指代贵族。小惠:惠及小民,百姓。利涉:顺利渡河。《北史·魏纪》:“冰草相结若浮桥,众军利涉。”后或称舟为利涉,此处引申为桥梁。皋:近水的高地。

二十六、明月寺赠太空禅师

明 田九龄

漫从初地访生公,风挟松涛万壑雄。

仙梵阭浮双树杉,昙花散落诸天中

坐来明月元为镜,话别尘根总是空

最喜随缘沾世界,莫令人世有魔宫。

【作者简介】

田九龄(生卒年不详),字子寿,明嘉靖年间容美土司(治所在今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宣慰使田世爵第六子。清道光版《鹤峰州志》称其“天姿洒落,出尘俗外,性耽书史,喜交游,足迹遍两都。所交与唱和者,多当时名士。”有《紫芝亭诗集》。

【注释】

①明月寺,旧址在枝城镇何阳店村(原明月寺村),相传为梁武帝所建四十八寺之一,邑中最老古刹。清代以后失修,20世纪50年代损毁。太空禅师,系明月寺僧人。

②仙梵:佛寺。阭:高。昙花:灌木,花白色,开花时间极短,供观赏。

③尘根: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尘相接,便产生六识,导致嗜欲的根源。

二十七、登一览楼

明 许梦熊

百雉连云万灶烟,陆城楼阁隐中天

弦歌夜月高斋回,鼓吹春风别墅传

莫见渔舟行树杪,渐看马脊变桑田

登临无限江湖思,一啸南冠又两年

【作者简介】

许梦熊(生平不详),字瑞占,南陵(今属安徽)人,进士。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任宜都知县。

【注释】

①一览楼,旧址在清江出口右岸,滨江。据康熙版《宜都县志》记载,元大德四年(1300),谭文德建,岁久圮废。嘉靖戊申年(1458)知县陶师文重建,有碑记及题咏,今已毁。

②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谓城墙面积大,亦即城大。

③斋:屋舍。回:旋。

④杪:树梢。二句谓春水猛涨,渔舟行驶在树梢边,像马脊背一样的高地渐渐变成可耕种的田亩。

⑤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南冠:本是春秋时楚人冠名,南冠即楚冠。后把南冠作远使或羁囚的代称,这里是作者在此为官的自称。

二十八、忆一览楼

清 叶代生

寂寞荒台廿载余,江城犹忆凭栏初

横空练影绕新郭,平野炊烟点旧庐

古树尚留双干老,幽篁渐长数竿疏

每思邀月尊开日,忽起登临眼欲舒

【作者简介】

叶代生(生平不详),字虞工,泾县(今属安徽)人。清康熙元年(1662)任宜都知县。

【注释】

①江城:即陆城。

②郭:外城。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乡村民房。

③篁:竹林,丛生的竹。

④邀:邀请。尊:通“樽”,酒杯。

二十九、谒宜都周梦得长官饮于清江亭

宋 陈襄

丹山西去水东流,亭在山南隔蓼洲。

船系白杨归不得,清江如画主人留。

【作者简介】

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进士及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兼尚书都省事等。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

三十、宜都朝京亭四首(之二)

元 宋褧

清江水合浊江流,闻说弥漫燕尾洲。

想象秋风秋月下,登临不减岳阳楼。

【作者简介】

宋褧(1294—1346),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在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参与《宋史》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