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业
宜都属中亚热带阔叶林地区,境内有丰富的松、杉、柏、樟、楠、毛竹、栎类、板栗、银杏、棕榈、杜仲、辛夷等植物资源。林地面积9.46万公顷,森林面积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超过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4.34%。1987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县(市)称号。
市树香樟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开展评选市树活动,8月18日,《宜都报》头版发表“树连千秋史,花表精气神——我市征选市树市花”的消息,同时刊登征选公告。市树推荐6个品种,即香樟、栾树、广玉兰、雪松、枫香和柑橘。9月15日截止,共收到有效选票1810张,香樟树以39.8%的得票率当选。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决定命名香樟为宜都市市树。
香樟,俗称樟树、樟木,属樟目、樟科、樟属的常绿大乔木,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树高可达30米,树干直径可达2米,树冠广卵形,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是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树龄可达上千年。香樟原产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一些国家有引种栽培。香樟树对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具有抗性。植株全体均有樟脑香气,能驱蚊蝇,也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樟树材质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香樟根系发达,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深厚的酸性或中性沙壤土,能耐短期水淹,不耐干旱瘠薄,是比较适宜栽种的树种。目前已在宜都城镇及乡村普遍栽培。
天龙湾湿地 湖北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宜昌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八百里清江下游宜都市西南部,东以高坝洲电站为界,西至石场坡,北至白鸭垴村郑家老屋,南到石门水电站,涉及高坝洲和五眼泉2镇2村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39.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0.63公顷。2015年12月,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9月授牌为全国第一批“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湿地公园所在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拥有野生植物125科308属462种,野生动物34科153属213种,千只以上白鹭群居区三处,多次发现国家“三有”(有益、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野生动物董鸡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目前湿地公园已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湿地石林、清江水上花园、杨守敬书院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宣教展示中心、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湖北省第一座天文台等多处科普生态旅游景点,汇集湿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长江三峡之雄,桂林漓江之清,杭州西湖之秀,风光无限,让人流连忘返。
松乐山林海 宜都市松乐山林场位于王家畈镇东南部,地处武陵山余脉,由大坪垴、七星岩、乔家垴等山脊的南北两面坡组成,林场北接双河桥、王家畈、樟桂岭村,南与夏家湾、古水坪村接壤,海拔在395米至900米之间,总面积709公顷。林场成土母岩主要为石英砂岩、石灰岩及少量页岩,土类为黄土类,厚度一般在30~80厘米,土壤 pH 值5.8~6.8,适宜马尾松、杉树、银杏、楠竹等生长。
松乐山林场始建于1991年,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面禁伐,逐渐转为生态型林场,森林蓄积量逐年上升。2017年林场改革,确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国家生态公益林区。林场通过40多年发展,天然林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大量的人工林成片发展。到2017年,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99.5%,活立木总蓄积量超过3.5万立方米,是宜都市含氧量最高的天然氧吧。
薄皮马尾松“薄皮马尾松”是宜都市普通马尾松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中形成的优良地理种源类型,为特有的天然林优良遗传种质资源,经过多次地理种源试验和子代测定,仍能保持其优良遗传特性。主要表现为皮薄、干直、尖削度小,富含油脂,抗逆性强,木材坚韧,出材率高,材积率比普通马尾松高10.41%。经中国林科院树木分类学家洪涛教授鉴定为马尾松的一个新的优良变种,2004年12月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薄皮马尾松”新品种。
宜都市的薄皮马尾松主要分布在王家畈、松木坪、潘家湾等乡镇,面积3.75万亩。为保护这个优良的松树品种资源,20世纪末林业部门投资300余万元,抽调专人,配备先进的仪器,编制了专门的规划,建成了毛湖埫、绿竹溪的采种基地5000亩,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开发与研究工作。1988年,宜都薄皮马尾松被列为全国优良种源推广适用品种,并纳入了“八五”林业部重点课题,此课题在1999年度被湖北省林业局评为科技一等奖,并被评选为国家林业局采种基地,2002年确定为全国特色种苗产业基地。21世纪以来,宜都累计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薄皮马尾松种子21600千克,供应苗木300多万株,为我国林种繁育、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岗岭竹海 松木坪镇茶园寺一带在清乾隆九年(1744)始有楠竹栽培,到1950年有成园楠竹50亩。1973年冬和次年春,由林业部门组织,先后从鄂南的咸宁和湖南的常德引进4.5万窝楠竹栽植。通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金岗岭村为中心的宜都楠竹基地近5000亩。金岗岭村现有楠竹1300余亩,年产成竹2000余吨,农民增收达100万元,村里还办起了竹跳板厂,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解决了10多人的就业。
2010年后,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每到清明时节,前来踏青观竹海、尝笋尖的游客络绎不绝,催生了“金岗竹园”农家乐的发展。以金岗岭、茶园寺为中心的竹海正建成连片万亩楠竹基地,成为宜都乡村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宜都珍稀树木 宜都市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8科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和水杉两种。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白竹坪的两株百年银杏成“夫妻”,宋山公园山顶垂枝银杏婀娜多姿极具保护意义。水杉在宜都市引种40余年,遍及全市,成为园林庭院、沟渠道路绿化主导树种,其中最大的单株在宋山公园内,胸径0.88米,高达33米。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樟树、楠木、宜昌橙等,其中樟、楠两种树在宜都自然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大。观音桥村祠堂岗的樟树树龄400年,水井坪村五童庙的楠树树龄500年,宜昌橙在水井坪村的云台观、白家埫村的落骡洞天坑和聂家河村的张家涧户垴湾等地发现有群落分布。
宜都市现存的古、大、奇珍稀树种主要有:绿竹溪村陡林子有一处小叶青冈古树群落,何家湾有一株树龄400年的铁尖油杉树,梁山村的朱砂溪有大片野生蜡梅生长,龙潭河村风古洞有野生百亩猕猴桃、百亩杜鹃花(俗称映山红)和人工栽植的千亩辛夷花。还有洋溪村关洲的疏花水柏枝,大沟村邓家坡的紫薇树龄千年,老屋棚村的西川朴树550年和光皮梾木树160年,古水坪村水库边上的水丝梨100年,樟桂岭村的桂花树400年,梁山村萝卜坑桂花树屋场的桂花树400年,双井寺村矿坡的山楂树400年,聂家河村黄金垭的桑树12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