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洞穴
一、红花套镇
洞梁湾 [Dòngliáng Wān] 位于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委员会西南4.25千米。因溶洞中有似脊梁的钟乳石而得名。洞高3.5米,宽2米,长20米,面积5平方米,容量140立方米。海拔为130米。属砾岩地质。
方家洞 [Fāngjiā Dòng]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大溪村三组。洞长150米,最宽30米,高4米,容积18000平方米。海拔为190米。属砾岩地质。
观音洞 [Guānyīn Dòng]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因供奉观音而得名。长10米,最宽5米,高5米,面积50平方米,容积250立方米。海拔170米。属砾岩地质。
肖家洞 [Xiāojiā Dòng]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五组。长20米,最宽15米,高8米,面积300平方米,容积2400立方米。海拔160米。地质类型为砾岩。
燕子洞 [Yànzi Dòng] 位于红花套镇杨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4.1千米。在小溪西边。因此洞有燕子出入而得名。长50米,最宽5米,高6米,面积250平方米,容积为1500立方米。海拔220米。属砾岩地质。
白子岩 [Báizi Yán]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7千米。坐落在鄢家坨村三组。因洞口岩石呈白色而得名。洞深3米,最宽2米,高3米,面积6平方米,容积为18立方米。海拔200米。
二、高坝洲镇
毛家洞 [Máojiā Dòng]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北2.7千米。洞长10米,宽5米,高3米,面积50平方米,容积150平方米。海拔180米。
三、姚家店镇
双龙洞 [Shuānglóng Dòng] 位于姚家店镇过路滩村民委员会南偏西3千米。传说,此地有个姓何的石匠为了制服两条孽龙,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在石壁中凿出一个很深的大洞,并将两条龙诱至洞中禁锢,若干年后,露出上下两个洞穴,两条龙的化石现身洞中,一个昂天,称天龙,一个伏地,称地龙。洞名因何姓石匠而取名何家洞。20世纪80年代,姚店乡旅游开发时将此洞命名为双龙洞,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曾题写“双龙洞”洞名。洞长500米,均宽4米,高5米,面积2000平方米,容积10000立方米,海拔120米。1987年洞穴全面整治后,开始接纳游客,后因景点单一等原因终止运营,转产餐饮业。
四、五眼泉镇
干洞 [Gān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长200米,宽3米,高4米,面积600平方米,容积为2400立方米。由于此洞穴无水,故取名干洞,历来为当地人避难场所。属石灰岩及黄黏土地质。
观音洞 [Guānyīn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长10米,宽4米,高3米,面积40平方米,容积120立方米。因溶洞中的溶岩形似观音,受到当地人的朝拜,故此得名。属石灰岩及黄黏土地质。
獾子洞 [Huānzi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长10米,宽2.5米,高1.2米,面积25平方米,容积为30立方米。因洞内经常有獾子出没而得名。海拔120米。属石灰岩及黄黏土地质。
金子洞 [Jīnzi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坐落在龙口子村二组。长10米,宽2米,高3米,面积20平方米,容积为60立方米,海拔为150米。属石灰岩地质,处石羊山东南角。
老龙洞 [Lǎolóng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因传说洞里有龙,故称为老龙洞。长50米,宽6米,高5米,面积300平方米,容积为1500立方米。溶洞常年流水不断,水温常在13℃~15℃。久旱水流不断,遇降雨则洪水暴涨。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龙洞湾 [Lóngdòng Wān] 位于五眼泉镇拖溪村民委员会东0.6千米。传说,此地干旱无雨,村民焚香祷告,终于感动了龙王,龙王施雨后便住在了一个山洞中,后人将此洞叫作龙洞湾。长80米,宽10米,高15米,面积800平方米,容积12000立方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梦龙洞 [Mènglóng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长65米,宽4米,高5米,面积260平方米。海拔25米。地质类型为岩石。2000年被高坝洲库区蓄水淹没。
水眼洞 [Shuǐyǎn Dòng] 位于五眼泉镇望佛桥村民委员会北偏西1.1千米。因洞壁有水眼而得名。长25米,宽4.5米,高2.5米,面积112平方米,容积为281立方米。海拔213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五、聂家河镇
潮音洞 [Cháoyīn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聂家河村民委员会西1.1千米。据康熙版《宜都县志》载:“原名汹泉,其下大水涌出,故名。从旁攀萝扪而上,正当水洞之顶。一洞高而开阔,深一里许,有石柱,周数十围,柱后进数十武,有一水潭,幽邃莫测。明末寇乱,里人谢嘉应凿石垒壁,极其险峻,同乡民避寇于此,远近趋赴,寇至,莫能犯,保全其众。后奉观音于洞中,故名潮音。”后改称谢家洞。此洞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在宜都市境中部渔洋河左侧。洞口在山腰,面东,离地面约300米,为灌木所蔽。进洞为高10米,宽5米,长6.5米的门厅,厅左有2米宽的神龛(人工加工而成),连接两个5米围圆的钟乳石柱,一如倒挂金钟,一如守门兽面卫士。石柱旁有一石台,高1.6米,粗2米,上供一香炉(经过加工)。厅右高5米处,有一方圆1米的窟,内有一石,形若佛像,石窟上小钟乳石数十,像平直的遮阳板,石窟下洞壁上有光绪九年刻写的“古潮音”三个大字。过门厅下6米长的缓坡,到达大厅。大厅前窄后宽,成一倒置的“梯”形,长69米,宽10~26米,高15~25米。大厅左侧有一石柱,形如巧匠精心雕刻的古董;大厅右侧洞壁刻有“谢家避乱之洞”六个大字和游潮音洞等四幅壁刻;大厅顶端为各种形象的钟乳石组成的天然顶棚,大厅稍后中立一大型钟乳石柱,围圆40米,上幡下际,如大殿之幡条拉开,现出巨幅的景象,雄伟壮观。绕钟乳石背后左行20余步,有一椭圆形洞穴,近至,可闻水涛声。据洞内石刻载:“若风雨夜至,似松涛朝酣,古潮音名由此也”。进穴往北,仰视可见一小穴,攀石而进,豁然开朗,又为一厅,宽40米,长50米,厅南岩石高耸,形若楼台,厅东数十步有涧,厅北为石山,积高十余米,狙行乃达。前后俯视,深邃莫测。仰视,钟乳千垂,形态各异,红黄兰紫,各色相间,如肺肝,如羊肠,如茄垂,如华盖。以石击之,声如钟鼓;下视,石笋林立,似蜡烛点灯,似毛笔倒插,厅西有险径,下40余米,如进釜底。往前,又一小穴,过穴入堂,宽约7米,延伸10米左右,有一潭深不见底。潭上有楼台,高达5米,为前人避难之处。洞继续往前延伸,深不可测。此洞口下800米处,有一水洞,又称凶泉,后亦改称谢家洞。洞内泉水常流,50年代曾在此建立宜都县第一个水电站。陆渔一级路经此。
赤云洞 [Chìyún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相传,有一位法号为赤云的和尚曾在此修行,故名。长346米,宽7米,高6.7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海拔为210米。
克蚂洞 [Kèmā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3千米。因洞下方岩石十分像癞蛤蟆,当地方言称癞蛤蟆为“克蚂”,故而称为克蚂洞。洞长120米,宽6.7米,高4米,面积约800平方米,容积3216立方米。海拔283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甘泉洞 [Gānquán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9千米。因传说此洞泉水是观音娘娘所赐的救命甘泉而得名。此洞长30米,宽15米,高5米,面积约450平方米。海拔3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螺螺洞 [Luóluó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7千米。因洞中多螺蛳而得名。洞长23米,宽10米,高6米,面积约230平方米。海拔为255米。地质类型为石灰石。
风洞 [Fēng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聂家河村民委员会西南2.4千米。因此洞内四季吹风不停,且风温水温较恒定,因名。风洞分为两层,上层为干洞,下层为风洞,长242米,宽9.3米,高10米,面积2250平方米。海拔8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属尖峰垴。
猴子洞 [Hóuzi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柑子园村民委员会西偏南0.8千米。因洞内曾有猴子出没而得名。长5米,宽1.5米,高3米,面积约7平方米,容积为22.5立方米。海拔为8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龙潭 [Lóng Tán] 位于聂家河镇柑子园村民委员会东南2.2千米。因传说洞中有龙而得名。此洞长10米,宽12米,高6米,面积约120平方米,容积720立方米。海拔为180米。洞下有潭。地质类型为石灰石。
螺蛳洞 [Luósī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白家埫村民委员会东北1.9千米。与凤凰池村杨树坳接壤。因洞中多螺蛳而得名。洞长3米,宽1米,高2米,面积3平方米,容积为6立方米。海拔30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牛耳洞 [Niú ěr Dòng] 位于聂家河镇聂家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8千米。因洞形似牛耳朵而得名。洞长30米,宽10米,高1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容积3000立方米。海拔145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六、王家畈镇
白马洞 [Báimǎ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1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五组。洞长3米,宽5米,高3米,面积15平方米,容积45立方米。海拔350米。所在山峰尖峰垴。
穿洞子 [Chuān Dòngzi]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正北0.8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一组。因山洞穿山而过而得名。洞长35米,高5米,宽6米,面积210平方米,容积为1050立方米。海拔16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石。
打鼓洞 [Dǎgǔ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因洞中滴水发出的声音像打鼓声,故名。洞长110米,宽20米,高6米,面积2200平方米,容积约为13200立方米。海拔约400米。洞中可容纳数十人。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大洞湾 [Dàdòng Wān]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正西1千米,坐落在下堡村一组。此洞高5米,长30米,宽4米,面积120平方米,容积为600立方米。海拔23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大杨家洞 [Dàyángjiā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在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洞长150米,宽7米,高4米,面积1050平方米。容积4200立方米。海拔30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杨家漂。
风洞子 [Fēng Dòngzi]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正南2.5千米。因洞里空气流动而产生的气流而得名。洞长50米,宽5米,高2米,面积250平方米,容积为500立方米。海拔40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云台观。
风鼓洞 [Fēnggǔ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此洞常有凉风吹出、并伴咚咚鼓声,传此洞与仙女洞相通,故名。此洞口高7米,宽4米,左右各一穴,左穴有数层楼台,可容400余人,常有人到此避暑乘凉;右穴扁圆,宽4米,高6米,顺坡势向上10余米处,有一沙滩,外宽里窄,成折扇形。过沙滩有似人工建筑的一座庙门,宽2.5米,高1.3米,曲身进去,右有一潭,面积约150平方米。自左滑坡下去,有长达400米的石滩,宽处可通数人,窄处仅容一人,滩尾有一大型钟乳石柱,外圆里空,旁有一门,绕柱左右进去,上有8米高的岩槽,下有一潭。水从岩缝而出。曾建有风鼓洞水电站。
鬼洞湾 [Guǐdòng Wān]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3.4千米。因地势偏僻无人烟,风吹、水流犹感凄凉恐惧,故名。洞长10米,宽1.5米,高1米,面积15平方米,容积为15立方米。海拔3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石。
哈巴洞 [Hābā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坐落在下堡村四组。因水洞中一块石头状如哈巴狗而得名。洞长12米,宽0.7米,高1.5米,面积约8平方米,容积约12立方米。海拔23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石,洞内有清澈泉水流出。
黑天坑 [Hēitiān Kēng]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2.45千米。此洞深不见底,进洞50米处,宽约30米,洞中滴水有声如敲鼓。海拔约500米。
金沟泉 [Jīngōu Quán] 位于王家畈镇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坐落在横冲村六组。因泉水沟每次暴发洪水后,泉水沟里砂石在太阳映照下如黄金闪闪发光,故名。洞长10米,宽2米,高1.5米,面积20平方米。1966年9月,国家地质队曾在金沟泉淘金。
龙洞 [Lóng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因洞内常年有大水流出,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龙洞。长120米,宽2.7米,高2.5米,面积约324平方米,容积约810立方米。海拔20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杨家漂。
龙洞子 [Lóng Dòngzi]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三组。洞长6米,宽1.5米,高1米,面积9平方米。容积9立方米。海拔11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石。
马耳洞 [Mǎěr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坐落在白马溪村三组。因洞穴形状如马耳朵而得名。此洞长15米,宽3米,高2.5米,面积约45平方米,容积约112立方米。洞中泉水常年不干,冬暖夏凉。海拔1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洞口外为熊渡库区,临 X 224 县道。
磨架洞 [Mójià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北600米,坐落在下堡村二组。因洞内石头像石磨的磨架而得名。洞长10米,宽5米,高2米,面积50平方米,容积100立方米。海拔26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螃蟹洞 [Pángxiè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5.1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二组。因石洞内有螃蟹活动而得名。长5米,宽3米,洞2米,面积15平方米。容积30立方米。海拔3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青林寺洞 [Qīnglínsì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6千米,坐落在全福河村六组。根据所在地名而得名。洞长为200米,宽5米,高7米,面积1000平方米,容积7000立方米。海拔32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铁匠洞 [Tiějiàng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正西2千米,坐落在小河村四组。因传有位铁匠曾在此洞打铁而得名。洞长23米,高5.5米,宽20米,面积460平方米。容积2530立方米。海拔20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犀牛洞 [Xīnniú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正南3千米。相传洞中有一犀牛修炼成精,经常出洞危害百姓庄稼,后有一道人将其收服,点化为岩石,故得名犀牛洞。洞长30米,宽25米,高26米,面积750平方米。容积19500立方米。中段有一高4米,长6米的巨石阻塞,绕过巨石走尽头,左右两边各现一洞,右为犀牛潭,宽2米至5米,水深5米,长70余米,过潭为2米高的滑槽,涉水而上,再行10米左右,有一水池,上有直径20米形如“铁锅倒挂”的顶篷,顶篷正中为直径1米的竖穴,水汹涌而下,形成高达20米“飞流跳空,水雾弥漫”的吊水楼大池。尽头左边为干洞,长217米,入洞不远,分左右两个大厅,可容3000余人。右厅顶端倒挂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如遇降雨,洞中清水变浊。
仙女洞 [Xiānnǚ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正南4千米。因传说洞内有仙女而得名。此洞三洞相通,成“品”字形。上洞较大,为干洞;左下侧亦为干洞;右下侧洞稍低,为水洞。上部干洞内有一门洞和六个堂厅。门洞长36米,宽15至23米,高4.4至11米,洞内干燥。洞后壁左侧有石穴,行数步,似转角楼式石阶,上到20余米处,有一堂厅。从左穴匍匐进去,是长12米,宽7米,高4米的堂厅。过堂厅又一小穴,弯腰行十余步,即长40米,宽6米,高6米的长形厅堂。从堂厅后匍匐过穴,则是阴河,长8米,宽10米,上为悬崖峭壁。在离河水面4.5米高的峭壁上,有一扁圆形洞口,高3至5米,宽2至3米,长160米,有泉水流出,形成瀑布。洞尽头为沙滩,过滩即潭,水从5米高的石穴涌流而出。过石穴又有一沙滩,并有一石墩,攀石而上行300米,尽头泉水往上涌出。左下侧为水洞,形成山洞溪流,现利用洞水,建有水电站。
响水洞 [Xiǎngshuǐ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下堡村民委员会正北800米,坐落在下堡村一组。因溶洞中泉水发出叮咚响声而得名。长10米,宽1.2米,高3米,面积12平方米,容积36立方米。海拔24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徐家坑 [Xújiā Kēng] 位于王家畈镇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坐落在老屋棚村二组。洞长25米,宽8米,高5米,面积200平方米,容积1000立方米。海拔32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岩屋洞 [Yánwū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白玉垴村民委员会南2千米。因洞中空间似房屋而得名。长30米,宽11米,高6米,面积约330平方米,容积约1980立方米,洞口海拔28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杨家洞 [Yángjiā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坐落在十三尖村二组。相传在吴三桂叛乱时期有杨姓族人在洞中避难,后被叛军封死于洞中,因此而得名杨家洞。长20米,宽15米,高11米,面积300平方米,容积3300立方米。海拔150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阴人洞 [Yīnrén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十三尖村民委员会北2千米。因洞内阴森恐怖而得名。长80米,宽1.5米,高15米,面积120平方米,容积1800立方米。海拔1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为苏家山南面。
寨子洞 [Zhàizi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1千米,坐落在小河村五组。相传清朝年间,一个村寨子的人为躲兵乱,住在洞中,以此故名寨子洞。长25米,宽18米,高8米,面积450平方米,容积3600立方米。海拔300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樟树洞 [Zhāngshù Dòng] 位于王家畈镇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因洞周围生长有樟树而得名。长25米,宽20米,高5米,面积500平方米,容积2500立方米。海拔148米。地质类型为岩石。
七、松木坪镇
扯口洞 [Chěkǒu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北1.3千米。因此处有一极大的豁口而得名。长28米,宽4米,高6米,面积112平方米,容积672立方米。海拔43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四方垴。
猴子洞 [Hóuzi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南2.9千米。因曾有猴子在此洞栖居而得名。长20米,宽4米,高8米,面积80平方米,容积640立方米。海拔120米。地质类型为砂岩。
蛟洞 [Jiāo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据传有一条巨大的蛟居住在洞中而得名。长200米,宽1.1米,高1.8米,面积220平方米,容积396立方米。海拔525米。传说此洞与九道河相通,九道河水库建成后,下雨天此洞便很少有浑水翻滚了。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白岩垴。
龙洞 [Lóng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茶园寺村民委员会西南2.1千米。因长年有清水从洞中流出,故名龙洞。长800米,宽2.5米,高2.2米,面积2000平方米,容积4400平方米。海拔1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
狮子洞 [Shīzi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1千米。长100米,宽4米,高3.5米,面积400平方米,容积1400立方米。海拔24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熊家垴。
水洞 [Shuǐ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偏南3.5千米。因常年有水流出,一到雨天,水流变大,形成一道瀑布,故名水洞。长125米,宽2.5米,高3米,面积312平方米,容积937立方米。海拔35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四方垴。
硝洞 [Xiāo Dò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处。据说有人在洞里采过硝土,由此得名。长15米,宽2.2米,高2.5米,面积33平方米,容积82立方米。海拔475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所在山峰四方垴。
八、枝城镇
白猿洞 [Báiyuán Dòng] 位于枝城镇钟家冲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坐落在钟家冲村三组。长100米,宽10米,高4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海拔258米。地质类型为砂岩。
出水洞 [Chūshuǐ Dòng]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三组。因洞内有泉水流出而得名。长206米,宽8米,高2米,面积约1648平方米,容积3296立方米。海拔254米。地质类型为砂岩,所在山峰王子大山。
穿心洞 [Chuānxīn Dòng] 位于枝城镇回龙垱村民委员会西南4千米。因山洞横穿牛山垴而得名。长86米,宽4.5米,平均高度7米,面积约387平方米。海拔300米。地质类型为砂岩,所在山峰牛山垴。
洞湾 [Dòngwān] 位于枝城镇纸坊冲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洞长105千米,宽4米,高3米,面积420平方米。海拔450米。地质类型为砂岩,所在山峰为周家垴。
龙王洞 [Lóngwáng Dòng] 位于枝城镇架锅山村民委员会南偏东1.85千米。传说洞内有龙出没而流水不断,故名。同治五年版《枝江县志》载:“龙王洞在县(今枝城)西十六里,檀木园林岩幽邃,泉出石窟,涟漪清澈北流,过石门村入芭芒河,后人建龙王祠于洞口,祷雨辄验。”长50米,宽5米,高5米,面积250平方米。海拔200米。地质类型为石灰岩。下游建有张家冲水库。
消水洞 [Xiāoshuǐ Dòng]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民委员会西北1.8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三组。洞长280米,宽10米,高15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此洞呈南北走向,海拔为240米。地质类型为砂岩,所在山峰龚家垴。
九、潘家湾土家族乡
熊洞 [Xióng Dòng]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民委员会西5千米。在黄猫山下,黑水潭田边,山田之间有一个天生洞穴。因战乱熊氏家人曾于洞穴避难,后来人们便称其为熊洞。洞长30米,宽10米,高15米,面积300平方米,海拔400米。地质类型为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