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峰
一、陆城街道
宝塔山 [Bǎotǎ Shān] 位于陆城街道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坐落在宝塔湾村三组。相传,同治年间,山头建有一座雄伟的六棱形九级宝塔,塔顶大梁有“同治十三年(1874)建”等文字记载。1966年冬季损毁。面积2100平方米。海拔21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二、红花套镇
亭子山 [Tíngzi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6千米。坐落在鄢家沱村五组。因山尖形状像一个亭子而得名。长2000米,宽800米,面积1.6平方千米。海拔250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谢家垴 [Xièjiā Nǎo] 位于红花套镇大溪村民委员会西北9.5千米。坐落在大溪村三组。海拔高562米。长300米,宽10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
荆门山 [Jīngmén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人民政府北偏西5千米。据《荆州府志》载:“荆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荆门江南,虎牙江北。荆门上合下开。荆门虎牙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湍,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萃,荆门斗竦而盘薄’。荆门山绝顶有石横跨两壁如桥,谓之仙人桥,舟行至此,先避开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为大江绝险处。”“峰峦对起,厥状如门。”故名。此地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海拔139.2米。植被以松树为主,兼有杂灌。地质以石灰岩和砾岩为主。
白岩山 [Báiyán Shān]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5千米。坐落在鄢家坨村四组。因岩石呈白色而得名。长4千米,宽1.1千米,面积4.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420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灌木为主。
狮子垴 [Shīzi Nǎo] 位于红花套镇鄢家沱村民委员会西北1.9千米。坐落在鄢家坨村二组。因山顶形状像狮子而得名。面积1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主峰顶海拔307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三、高坝洲镇
大宋山 [Dàsòng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此山原称嵩山,传说北宋时,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家有一女,年将笄。忽一日,梳妆整服,端坐而化,时人以为登仙焉。此后,人们便改称嵩山为宋山。长2000米,宽1500米,面积3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402.4米,植被以松树为主。
小宋山 [Xiǎosòng Shān] 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3千米。此山是大宋山的余脉,故称小宋山,又因山上一直住着张氏家族,也称张家垴。长2000米,宽1500米,面积3平方千米。海拔328.2米,呈南北走向。植被以柑橘为主。
四、聂家河镇
寨子垴 [Zhàizi Nǎo] 位于聂家河镇王家坪村民委员会东偏北1.8千米。此山东临深冲、西靠王母洞,南接江家湾,北临小深冲。因有九个山头而得名“九龙山”,后因清朝白莲教农民起义军曾立寨此山,故名寨子垴。主峰海拔520米。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植被繁茂,山上以灌木为主,山腰以松、杉、栎混交林为主,山下以油桐树为主。
五、王家畈镇
高峰山脉 [Gāofēng Shānmài]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西偏南15千米,与五峰交界。因此山峰为当地最高的一条山脉,故名高峰,又因处于五峰北端,亦名北岩。顶峰海拔1064.6米。东西长33千米,南北宽1000米,面积33平方千米。形如长城,跨白马溪村、大沟村、绿竹溪村、毛湖埫村、龙潭河村、樟桂岭村、白玉垴村,为宜都和五峰自然分水岭。山北为毛湖埫、王家畈,山坡陡峻,多数地段为峭壁;山南为五峰、松滋境,坡面稍缓。植被以灌木为主,黄荆条、马桑等占50%以上。中下部以松树为主,呈块状分布。此山蕴藏硫黄矿。
马头观 [Mǎtóu Guàn]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因地势陡峭,状如马头,山上曾建有一庙,故得此名。此地势由东往北再西,呈“T”形。悬崖陡峭,只有南面连山,海拔900米,南北走向。面积1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栗、栎混交林为主。据传此山庙观建于明朝,在光绪十六年(癸亥)曾遭雷击而烧毁,后又重建,1966年被毁,现庙址仍存。
走马楼 [Zǒumǎlóu] 位于王家畈镇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3.8千米。因山势陡峭,人马通行有如上下楼梯一般而得名。海拔958米,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栎树和杂灌为主。
帽子尖 [Màozi Jiān]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正南4.8千米。山顶酷似人戴草帽,人们称此山峰为帽子尖。海拔1064.6米,呈南北走向,为宜都市最高峰。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约为0.8平方千米。是宜都市与五峰县交界的界山。植被以灌木林为主,森林覆盖率75%。
高家岩 [Gāojiā Yán] 位于王家畈镇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长2000米,宽50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呈南北走向。海拔960米。植被以松树、栗树混交林为主,山下有桐树、木梓树、茶树零星分布。
七星岩 [Qīxīng Yán] 位于王家畈镇双河桥村民委员会正南7千米。在西南边山上有七块石头,迎着月光闪闪发亮,犹如七颗星星闪耀,故名。长2000米,宽1600米,面积3.2平方千米。海拔851米。植被以松树、杂树为主。
鼓匠坡 [Gǔjiàng Pō]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一组。相传,清末同治年间,有一位专门绷鼓和帮别人敲锣打鼓的艺人在此居住,故后人将此坡取名鼓匠坡。长2千米,宽1千米,面积2平方千米。海拔756米,呈南北走向。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狮子山 [Shīzi Shān]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南3.5千米,坐落在大沟村九组。因山形象狮子而得名。海拔700米,呈南北走向。长2千米,宽1千米,面积2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栎树和杂灌为主。
手扒岩 [Shǒubá Yán] 位于王家畈镇毛湖埫村民委员会正南3.5千米。此山曲折陡峭,旧时凡经此路段去五峰,必须用双手扶着石头才能安全通过,故名手扒岩。海拔约540米,呈南北走向。长800米,宽500米,面积0.4平方千米。植被以灌木林为主。
坐鼓墩 [Zuògǔ Dūn] 位于王家畈镇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坐落在大沟村八组。海拔750米,呈南北走向。长1.85千米,宽1千米,面积1.85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柏树、栎树为主。
六、松木坪镇
诰赐山 [Gàocì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4千米。与松滋市接界。相传此山上曾建有栖云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借宿寺内,并留下墨宝“栖云禅寺”,故名诰赐山。海拔540米,呈东西走向。长2000米,宽1000米,面积2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关门山 [Guānmén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东接云台观,西至王家畈镇双河桥村,南起双井寺村旦家窝,北至枝城镇水井坪村。因海拔略低于云台观,与云台观相对而立,地势像云台观的一扇门,故名。海拔884.5米,呈南北走向。长1448米,宽1381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
起龙山 [Qǐlóng Shān] 位于松木坪镇江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海拔530.5米,呈南北走向。长320米,宽55米,面积约0.02平方千米,因传说此山有龙腾起而得名。植被以松树、栎树混交林为主。
对马石 [Duìmǎ Shí] 位于松木坪镇松木坪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此地依山有两块大岩石,远看似两匹马相对,故名。主峰海拔520米,呈东西走向。长500米,宽12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所在山脉为云峰山,植被以杂灌为主。
狮子包 [Shīzi Bāo]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东3.5千米。与茶园寺村交界。因并排在一起的两个山包,像两只蹲守的石狮子,故名。所在山脉为四方垴,主峰海拔300米,呈南北走向。长120米,宽50米,面积6000平方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小云台观 [Xiǎoyúntái Guà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北偏西2.4千米。坐落在庙河村与枝城镇水井坪村交界处。此处位于松木坪镇最高峰云台观旁边,山上有一岩石豁口,上面曾经建有小庙,因此而得名小云台观。主峰海拔827米,呈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道观于唐朝年间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损毁。此山峰系云台观主峰东侧,植被以松树、栎树、茶树为主。
鹞鹰岩 [Yàoyīng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此处山崖岩石突出,从下方仰视像一只雄鹰的头部,故称为鹞鹰岩。主峰海拔370米,呈南北走向。长70米,宽50米,面积3500平方米。所在山脉为徐家岩,周边植被以灌木为主。
远望岩 [Yuǎnwàng Yán]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山体东南西三面为庙河村地界,北面为枝城镇纸坊冲村地界。因山峰较高,可以登山望远,故名。主峰海拔725米,呈南北走向。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植被以灌木为主。
破锅岭 [Pòguō Lǐng] 位于松木坪镇庙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8千米,岭北为枝城镇纸坊冲村地界,岭南为庙河村地界。所在山峰为云台观,长200米,宽3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海拔580米。植被以杂灌为主。
七、枝城镇
王子大山 [Wángzi Dàshān] 位于枝城镇黎家坪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坐落在黎家坪村三组。相传白莲教首领曾隐居此山,故名。海拔51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500米,宽1300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栎树为主,兼有杂灌。
云台观 [Yúntái Guàn] 位于枝城镇水井坪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坐落在水井坪村一组。因山顶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海拔889米。长5500米,宽2000米,面积约11平方千米。山顶曾建有寺庙,是道教圣地,后被毁。山势西高东低。北坡陡峻,与小云台观、关门山、王家垴诸山并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植被以松树、栎树混交林为主。
黑岩垴 [Hēiyán Nǎo] 位于枝城镇余家桥村民委员会东北1.7千米,坐落在余家桥村四组。因山上的岩石呈黑色而得名。海拔181米。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呈东西走向。植被以马尾松为主。
金紫山 [Jīnzi Shān] 位于枝城镇梁家畈村民委员会以东0.9千米。坐落在梁家畈村一组。南起赤溪河防洪大堤,北至梁家畈村级公路。据清同治五年版《枝江县志》载,金紫山在县(今枝城)西北四里,下有老鸦湖,朝暾初射,山色湖光交相掩映,绚烂夺目,成金紫色,故名。此山呈南北走向,海拔85米。长600米,宽500米,面积0.3平方千米。植被以樟树、杂灌为主。
雷打岭 [Léidǎ Lǐng] 位于枝城镇何阳店村民委员会北偏西1.4千米。坐落在何阳店村九组。海拔100米。长510米,宽200米,面积约0.1平方千米。植被以柚树、杂灌为主。
募旗山 [Mùqí Shān] 位于枝城镇官坪村民委员会南1.4千米。坐落在官坪村七组。海拔244.6米,南坡平缓,北坡陡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700米,面积约0.7平方千米。植被以樟树、栎树为主。
饶家大山 [Ráojiā Dàshān] 位于枝城镇梁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坐落在梁家畈村三、四组。海拔72米,呈南北走向。长800米,宽600米,面积0.48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樟树为主。
五峰山 [Wǔfēng Shān] 位于枝城镇五峰山村民委员会北0.4千米。坐落在五峰山村一、二、四组交接处。据清《荆州府志》卷三《山川》载:“五峰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五峰,因名。”主峰海拔290米,呈东西走向。长2千米,宽0.5千米,面积1平方千米。植被以栎树、樟树为主。
鹰子坳 [Yīngzi o] 位于枝城镇官垱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坐落在官垱村五组。因鹰多在山坳中筑巢而得名。海拔15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长560米,宽450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植被以栎树、樟树为主。
八、潘家湾土家族乡
黄猫山 [Huángmāo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处。传说,此山下白竹坪有一种白色的老鼠,糟蹋田间粮食,人们无可奈何。久后来了一只大黄猫,在坪中见鼠就咬,大量白鼠被吃掉。逃离的几只白鼠,躲进山洞,大黄猫就爬上险峻的山上等捕白鼠,年长月久,大白鼠再也没有祸害百姓了,人们把这座山叫做黄猫山。海拔948米,呈南北走向。长1000米,宽1000米,面积1平方千米。主峰北山与梁山遥遥相望,黄猫山为潘家湾乡第二高山,山上林木茂盛,植被以茅草、灌木林、松树为主。1976年建有林场。森林覆盖率85%。
将军山 [Jiāngjūn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坐落在将军山村五组。此地出现过二位将军,一是清朝白莲教义军首领白世俊将军;二是20世纪初,在将军山脚下的叶家湾,诞生了一位红军将领、红三军七师师长叶光吉。以此故名将军山。海拔540米,呈东西走向。长1500米,宽1100米,面积1.6平方千米。植被以栎树、柳树和杂灌为主。
九十八门 [Jiǔshíbā Mé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杉木坑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处。因这里山头峰峰相连,山上共有九十八个山头而得名。长1000米,宽800米,面积0.8平方千米。海拔975米,东西走向。植被主要有落叶阔叶林、灌木林、杂草等。
梁山 [Liáng Shān]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相传真武祖师来宜都建观修行,安排汪道人观察地理水势和山脉走向,发现梁山群峰相连,此为绝顶,便取名大梁仙山。曾名筐山。《荆州图志》:“宜都有高筐山,相传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篚然,故云。”其上有真武观,四方朝谒者甚众。海拔920米。长3500千米,宽2500米,面积8.75平方千米。其山奇峰耸立,形如石笋,地势险要,除南坡稍缓外,其余似斧劈刀削,上山独路险峻,登峰可鸟瞰群峰拱卫,览陆城、望峡口,放眼荆沙及湖南澧县一带。山上植被繁茂,以灌木丛为主,竹林为辅,四季常青。山顶有道教庙观,山腰有佛教庙堂。
尖峰垴 [Jiānfēng Nǎo] 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望洲坪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因山峰高而尖而得名。海拔540米,呈东西走向。长1500米,宽1000米,面积1.5平方千米。植被以松树、杂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