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公共服务
为充分发挥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宜都市民政局结合宜都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地名规范管理。为了使地名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宜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宜都市地名管理办法》《宜都市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规范》,对全市地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地名的命名、更名及申报审批程序、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城镇建筑物名称的管理及地名的有偿冠名,标准地名的使用、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建立了民政、城建(规划)、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地名命名、更名的协同管理机制,严格地名命名更名程序,加强审核,完善论证制度,确保命名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认真做好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地名标志是地名在城市中的客观体现,也是实现地名标准名称社会化的有效形式。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宜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通知》《宜都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方案》《宜都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规范》等文件。截至2014年底,陆城街道及红花套镇、枝城镇、松木坪镇的设标工作已基本完成,共设置标准地名标志23809块,其中街巷牌234块,门牌23425块,村牌150块。为了保证设标质量,强调严把“三关”:一是严把标牌制作关。将生产厂家必须具备的资格、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实施的GB 177331 —1999《地名标牌城乡》标准,产品交货时间、地点、付款办法,质量验收要求等,在《询价采购书》中作了明确规定,生产厂家在宜都市政务公开中心公开确定,货到后由技术监督局验收。二是严把调查摸底关。做到有路就有名,有名就有牌,标牌布局合理。三是严把标牌安装关。聘请正规工程队安装标牌,市民政局派专人现场监督。
三、积极开展地名规划工作。根据《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宜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宜都市编制城市地名规划实施方案》,从市民政局、规划局、文联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形成《宜都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在工作中,工作专班一是坚持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以《 宜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为地名规划蓝本,根据城市各类设施的布局及规模,确定地名命名方向,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二是注重分区地名规划与全市的地名规划协调统一。《宜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涉及陆城、枝城和红花套三个区片,在摆正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前提下,注重充分体现全市地名规划的命名意图。三是注意保持原有地名相对稳定。对拟调整的地名,根据名称使用时间的长短、名称知名度的高低、名称文化沉淀的深厚、名称所指路段跨度的大小,以及沿路单位、居民住宅的密集程度、与周边路名的协调程度等因素全面权衡决定,对老地名的更改特别慎重。四是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对地名规划中的新生地名,做到尊重历史、照顾习惯,承袭前人合理的命名方法,正确选择含有本市地理特征和历史内涵的词语作新地名,以体现地名的延续性。
四、扎实做好地名信息收录工作。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宜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宜都市地名信息收录工作方案》,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按照《地名数据库数据分类与数据项设置》要求,将计划收录39类、4000条的地名信息的收集任务,按照属地与部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分解,所有地名信息的录入、编码工作由市民政局统一负责。二是组织专班收集信息。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单位组建由分管领导负责、熟悉本地情况、熟悉本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分工负责,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三是加强指导、督办和培训。编印了《地名信息收录工作辅导资料》,对各地各单位收录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同时深入现场指导和督办。四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立“宜都市地名寻根”微信公众号,组织“溯源头、挖文化”“互联网+地名普查”专项行动现场培训会和推进会,开展“我的地名我做主,祖先派我来纠错”,“你给地名纠错,我发微信红包”等活动,让全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网上进行找错改错,不断提高了地名信息的文化含量和准确性。全市共收集整理、录入上报地名信息6503条,在“一普”的基础上,新增42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