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一、尾笔村
尾笔村村民委员会 [Wěibǐ Cūn Cūnmínwěi 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偏北1.5千米,东与驿马冲村、车家店村相邻,西至长江大道,南临中笔社区,北抵长江。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陆城街道。面积528公顷。居民1159户,3310人,姓氏以李、张、吴、江、谢姓为主。清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恒琛于纱帽山修文笔塔,其状如笔,与头笔、中笔合称三杆笔,因位于下端,故称尾笔。20世纪60年代塔被毁。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丰乐乡,1953年4月属姚店区车店乡,1958年10月名姚店公社红强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尾笔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尾笔村,1985年11月划入陆城镇,2001年3月花庙堤村并入。辖6个村民小组和6个主要居民点。辖区内驻有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建有尾笔工业园。农业种植水稻、油菜、柑橘。商业多为个体经营。2009年被表彰为宜昌市文明村,2011年2月被湖北省爱卫会表彰为“湖北省卫生村”。鸦来线、长江大道、园林大道、陆杨大道过境。
大凼口 [Dàdàngkǒu]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尾笔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江、李、吴姓居多,民居为自建三至四层楼房,呈环状分布。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务工和经商。
老女桥 [Lǎonǚqiáo]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西北3.1千米。属尾笔村六组。面积1.5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有辛、郑、赵姓等,聚落呈散状分布。相传此桥为一李姓姑娘用自己全部嫁妆修建,后来终身未嫁,故名老女桥。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和务工。
三杆笔 [Sāngǎnbǐ]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尾笔村一组。面积90公顷。居民298户,650人。姓氏以艾、邓、张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清代三座笔形宝塔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务工和经商等。冰河贸易商业圈位此。
三桥子 [Sānqiáozi]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尾笔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8户,50人。姓氏以李、吴、张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此地曾有三座桥相连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务工等。
尾笔小区 [Wěibǐ Xiǎoqū]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尾笔村。面积20公顷。居民230户,650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新建小区,呈片状分布。为安置东阳光二号地及其他项目搬迁农户而修建住宅小区,因地处尾笔,故名。居民从事经商、务工等。建有公共活动场所。
寨子垴 [Zhàizinǎo] 位于尾笔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尾笔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山上曾建有兵寨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柑橘种植、务工、经商等。
二、亮家垴村
亮家垴村村民委员会 [Liàngjiānǎ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偏南4.5千米,东临长江,西接车家店村、中笔社区,南接龙窝村、宝塔湾村,北连驿马冲村、太保湖村。村民委员会驻六组。属陆城街道。面积417公顷,居民741户,1990人。姓氏以张、廖、李、吴、邓姓居多。因昔时人烟稀少,草深林密,时有毒蛇猛兽出没,非天亮不敢出行,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上铺,民国33年(1944)属问津乡五保,1953年4月属姚店区亮家乡,1958年10月名红亮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亮家垴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亮家垴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2001年黄泥堰村并入。辖7个村民小组和14个主要居民点。出产柑橘、茶叶、鲜鱼。2001年度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村,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生态村。陆杨公路、农发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吴少佰,因种植和制作红茶有功,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包家巷子 [Bāojiāxiàngzi]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亮家垴村六组。面积18公顷。居民39户,120人。姓氏以杨、刘、胡姓居多,聚落形态呈片状。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陈家冲 [Chénjiāchōng]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亮家垴村七组。面积9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陈、李、廖姓居多,聚落形态呈散状。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陈家牌坊 [ChénjiāPái窑fang]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亮家垴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21户,90人。姓氏以陈、廖、孙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旧时此地曾有一名陈家女子贤良淑德,恪守贞洁,后人立有牌坊,故名。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大水桥 [Dàshuǐqiáo]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亮家垴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52户,170人。姓氏以李、周、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石桥坚固,大水不毁,故名大水桥。1943年于此设长江堤防,解放后改名花庙堤防。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拱桥 [Gǒngqiáo]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亮家垴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12户,38人。姓氏以曹、吴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上鬼堰湾 [Shàngguǐyànwān]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亮家垴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40人。姓氏以汤、廖、孙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传说此地曾经“闹鬼”而得名。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及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黄家大冲 [Huángjiādàchōng]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南1.1千米。属亮家垴村三组。面积11公顷。居民15户,80人。姓氏以黄、廖、陈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从事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黄泥堰 [Huángníyàn]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亮家垴村一、二组。面积90公顷。居民185户,680人。姓氏以黄、孙、艾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堰塘水呈黄泥色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魏家大堰 [Wèijiādàyàn]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亮家垴村七组。面积9公顷。居民12户,60人。姓氏以黄、朱、李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魏姓人家临堰塘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李家大冲 [Lǐjiādàchōng]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东0.9千米。属亮家垴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1户,80人。姓氏以李、廖、肖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木桥 [Mùqiáo]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属亮家垴村五组。面积35公顷。
居民50户,160人。姓氏以廖、吴、张姓为主,聚落呈散状分布。此桥连接廖家湖东西交通,原为树木搭建,故名。1987年改建成石桥。居民以种植柑橘及务工为主。
兔儿窝 [Tù rwō]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以东2.1千米。属亮家垴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以李、廖、汤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地常有兔子出没,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肖家巷子 [Xiāojiāxiàngzi]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北0.2千米。属亮家垴村七组。面积12公顷。居民13户,70人。姓氏以肖、李、吴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处有肖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许家岗 [Xǔjiāgǎng] 位于亮家垴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亮家垴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11户,50人。姓氏以徐、张、幸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山岗曾有许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三、宝塔湾村
宝塔湾村村民委员会 [Bǎotǎwān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8千米。东临长江,西至十里铺村,南至枝城镇楼子河村,北邻亮家垴村、龙窝村、中笔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陆城街道。面积500公顷。居民579户,1720人。姓氏以李、吴、张、江、杨姓居多。因同治十三年(1874)建有一座六棱形九级宝塔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问津乡八保,1953年4月属姚店区汤家畈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长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宝塔湾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宝塔湾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辖4个村民小组和20个主要居民点。境内有东阳光公司。经济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乡道十杨公路过境。
高家巷 [Gāojiāxiàng]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8户,80人。姓氏以高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全巷长约800米、现扩建为3米宽的硬化路。高家世代居住,成街巷民宅排列。居民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江家老屋 [Jiāngjiālǎowū]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3公顷。2004年东阳光建厂征地,江家老屋迁出,地名沿用。
金垱 [Jīndàng]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12公顷。居民22户,70人。聚落呈团状。拦水坝为金家修筑,故名。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廖家桥 [Liàojiāqiáo]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65户,110人。聚落呈散状分布。桥邻近廖姓人家,故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务工,主产柑橘。
农发沟 [Nóngfāgōu]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0户,70人。姓氏以杨、幸、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1980年农业开发在宝塔湾村建高标准农田,从所属四组的大畈,沿路开挖排水沟,故名。居民以农业种植和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铺儿垴 [Pù rnǎo]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宝塔湾村三组。面积12公顷。居民20户,70人。姓氏以张、谢、肖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小山坡上设立有商铺而得名。居民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双堰 [Shuāng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12户,30人。姓氏以邓、李、龚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民居附近建有两堰,故名。居民以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王家大堰 [Wángjiādà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18户,60人。姓氏以王、曹、谢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王姓人家世代临堰塘而居得名。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新堰 [Xīn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40人。姓氏以杨、张、江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产柑橘。
徐家大堰 [Xújiādà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西0.2千米。属宝塔湾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13户,30人。姓氏以徐、郑、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徐姓人家世代邻堰塘而居得名。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杨家井 [Yángjiājǐng]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杨、曹、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井为杨家世代使用而得名。居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产柑橘。
杨家桥 [Yángjiāqiáo]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宝塔湾村三组。面积11公顷。居民40户,90人。姓氏以幸、唐、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杨姓邻桥而居,故名。居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杨树洼 [Yángshùwā]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宝塔湾村三组。面积5公顷。2004年东阳光建厂征用,居民外迁。
窑堰 [Yáo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宝塔湾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28户,70人。姓氏以李、江、吴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砖瓦厂临堰塘而建故名。居民以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银垱 [Yíndàng]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宝塔湾村二组。面积9公顷。居民22户,70人。姓氏以周、张、廖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袁家垱桥 [Yuánjiādàngqiáo]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15户,40人。姓氏以袁、张、江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袁姓人家邻近拦水堤坝而居,故名。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张家湾 [Zhāngjiāwā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宝塔湾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23户,80人。居民姓氏以张、吴、李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枝宜大堰塘 [Zhīyídàyàntáng]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谢、曹、陈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堰塘原为枝江、宜都分界处,故名。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猪槽堰 [Zhūcáoyàn]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9公顷。居民18户,50人。姓氏以张、曹、吴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棕芭树桥 [Zōngbāshùqiáo] 位于宝塔湾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宝塔湾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24户,80人。姓氏以幸、唐、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早期用棕树搭桥过沟而得名。居民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主产柑橘。
四、驿马冲村
驿马冲村村民委员会 [Yìmǎchōng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4.4千米。东起太保湖村,西连尾笔村,南接亮家垴村,北抵长江。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陆城街道。面积350公顷。居民819户,2450人,姓氏有张、王、孙、李、杜等。因曾建有驿站,故名驿马冲。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上铺白洋渡,民国三十三(1944)年属问津乡,1953年4月为姚店区花庙乡长征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名姚店公社花庙乡长征大队,1981年9月改名驿马冲大队,1984年2月改名驿马冲村,1987年9月划入陆城镇,2001年3月清圣庵村并入。辖5个村民小组和13个主要居民点。驻区单位有宜昌海事局。居民主要种植柑橘和外出务工。2015年获得湖北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和“生态村”称号。建有孙家河渡口。省道鸦来线、乡道农发路过境。
杜家湾 [Dùjiāwān]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驿马冲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以杜、张、孙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黄金山 [Huángjīnshān]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驿马冲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40人。姓氏以易、刘、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相传有一运金船舶在附近翻沉,以此故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
刘家坝子 [Liújiābàzi]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驿马冲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以刘姓、周姓为主。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
毛家大堰 [Máojiādàyàn] 位于驿马村民委员会东南1.1千米。属驿马冲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8户,30人。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
潘家祠堂 [Pānjiācítáng]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驿马冲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以潘、廖、谭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主产柑橘。
清圣庵 [Qīngshèngān]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东0.1千米。属驿马冲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75户,290人。姓氏以孙、李、杜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清代所建寺庙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
石坝子 [Shíbàzi]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东0.7千米。属驿马冲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10户,40人。姓氏以杜、胡、王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居民临石坝而居得名。居民以柑橘种植为主。
石板巷子 [Shíbǎnxiàngzi]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驿马冲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55户,220人。姓氏以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巷道用岩石板所铺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柑橘。
王家老屋 [Wángjiālǎowū]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驿马冲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10人。姓氏以王、李、胡姓居多,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聚落呈条状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主产柑橘。
易家岗 [Yìjiāgǎng]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驿马冲村三组。面积22公顷。村民50户,140人。姓氏以易、刘、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易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张家河 [Zhāngjiāhé]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北1.3千米。属驿马冲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80人。姓氏以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张姓人家邻长江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钟洲坪 [Zhōngzhōupíng]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驿马冲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以王、易、李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柑橘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左家门头子 [Zuǒjiāméntóuzi] 位于驿马冲村民委员会东北2.1千米。属驿马冲村五组。面积8公顷。村民10户,40人。姓氏以徐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左姓人家房屋外另设小间,样式特别,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五、三江村
三江村村民委员会 [Sānjiāng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西北2.4千米。东临长江,南临清江接陆城主城区,西与姚家店镇刘家嘴村隔清江相望,北邻高坝洲镇湾市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陆城街道。面积250公顷。居民977户,3070人。姓氏以刘、李、王、汪姓居多。因渔洋河、清江于此注入长江,故得名。又名清江嘴。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红花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茶店子乡,1953年4月属红花套区茶店乡,1955年设城关镇三江蔬菜社,1958年10月称城关镇三江大队,1984年9月改名为三江村。辖有4个村民小组和7个主要居民点。居民从事蔬菜种植、建材生产和个体经商等。宜华一级路贯穿全村,清江一桥、清江二桥、茶店桥连通内外。
茶店桥 [Chádiànqiáo]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三江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45户,140人。姓氏以李、杨姓居多,民居为砖混楼房,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地曾开设茶馆,故名。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茶店子 [Chádiànzi]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三江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30户,100人。姓氏以鲜于、陈、刘姓居多,民居为砖混楼房,聚落呈片状分布。此地曾开有茶店,供人过江歇息,由此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刘高台子 [Liúgāotáizi]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三江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23户,8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刘姓人家在此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清江嘴 [Qīngjiāngzuǐ]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三江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46户,150人。姓氏以李、王、刘姓为主,民居临江而建,聚落呈片状分布。此地为清江出口汇入长江的三角洲,尖状如嘴,故名。又名三江嘴。居民以蔬菜种植、务工为主。1973年12月清江大桥建成前,此处有一渡口,是宜都到宜昌、恩施方向的重要通道。
汪家台子 [Wāngjiātáizi]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东南0.2千米。属三江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20户,70人。姓氏以汪姓居多,民居为砖混楼房,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处为汪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王家台子 [Wángjiātáizi]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三江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以王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处为王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杂姓街 [Záxìngjiē] 位于三江村民委员会西北1.5米处。属三江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24户,80人。以多姓聚集,故名。姓氏以刘、鲜于、姚姓居多,民居多为为两至三层楼房,聚落呈片状分布。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
六、龙窝村
龙窝村村民委员会 [Lóngwō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5.8千米。东起长江,西、南接宝塔湾村,北邻亮家垴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陆城街道。面积577公顷。居民602户,2014人。传说托塔李天王将龙王三太子镇住于此地芦苇湖中,以此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问津乡八保,1953年4月属姚店区亮家垴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群力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龙窝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龙窝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辖5个村民小组和8个主要居民点。姓氏以张、高、李、刘姓为主。经济以柑橘为主导产业,商业有个体经营,名胜古迹有杨守敬墓地。传统文艺活动有舞狮、高跷、采莲船等。主要驻区单位有华阳化工、友源化工、久诚化工。陆杨公路贯穿全村。
高山坡 [Gāoshānpō]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龙窝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50户,120人。姓氏以李、张、高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形态。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下鬼堰湾 [Xiàguǐyànwān]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龙窝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以刘、杨、曹姓居多,聚落呈散状。传说此地曾“闹鬼”,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毛家园子 [Máojiāyuánzi]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龙窝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8户,150人。姓氏以毛、王、靳、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此处为毛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庙儿嘴 [Miào rzuǐ]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属龙窝村四组。面积4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以汤、陈、李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此地曾有小土地庙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彭家垱 [Péngjiādàng]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驻地。属龙窝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20人。姓氏以高、王、陈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因彭姓人家所临的拦水堤坝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太阳坡 [Tàiyángpō]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西北0.8千米。属龙窝村三组。面积8公顷。居民30户,50人。姓氏以徐、吴、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此山坡迎阳光直照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狭马槽 [Xiámǎcáo]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龙窝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35户,人口90人。姓氏以肖、吴、陈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此地地形呈凹形,如马槽状,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杨家湖 [Yángjiāhú] 位于龙窝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属龙窝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56户,150人。姓氏以杨、刘、张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和团状分布。因杨氏家族临湖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七、太保湖村
太保湖村村民委员会 [Tàibǎohú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偏北6千米。东、北临长江,西与驿马冲村相邻,南与亮家垴村相接。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陆城街道。面积500公顷。居民918户,2820人。姓氏以孙、杨、王、汤、熊姓居多。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太子在此湖游玩,不慎落水身亡。皇上为了纪念死去的太子,派太子太保前来整修此湖,故名太保湖。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宜都县问津乡七保,1953年4月属姚店区花庙乡,1958年10月名姚店公社长胜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太保湖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太保湖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2001年3月黄家河村并入。辖7个村民小组和14个主要居民点。民居多为自建砖混结构楼房。居民以柑橘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驻村单位有宜昌海事局、九州方圆新型材料厂、海南欣龙等。2008年获湖北省卫生村称号。鸦来公路、孙华路、农发路贯通全村。
邓家湖 [Dèngjiāhú]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太保湖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邓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邓姓人家世代邻湖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和柑橘。
黄家河 [Huángjiāhé]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太保湖村六组。面积5公顷。居民13户,50人。姓氏以黄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黄氏家族世代临长江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黄家闸 [Huángjiāzhá]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太保湖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11户,30人。姓氏以黄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老学校 [Lǎoxuéxiào]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太保湖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20人。此地原有学校,1970年搬迁,校舍改建成住房,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廖家堰 [Liàojiāyàn]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太保湖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以邹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孙家河 [Sūnjiāhé]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太保湖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51户,160人。姓氏以孙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孙姓人家世代临长江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太保湖上湖 [Tàibǎohú Shànghú]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太保湖村二组、三组。面积8公顷。居民16户,60人。姓氏以杨姓、孙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此处位于湖泊上游端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太保湖下湖 [Tàibǎohú Xiàhú]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0.9千米。属太保湖村四组、五组。面积6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以王、杨、汤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此处位于湖泊的下端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太保湖中湖 [Tàibǎohú Zhōnghú]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西南1.1千米。属太保湖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20人。因此处位于湖泊的中部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汤家河 [Tāngjiāhé]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太保湖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12户,60人。姓氏以汤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汤姓人家临长江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吴家台子 [Wújiātáizi]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太保湖村七组。面积8公顷。居民18户,50人。姓氏以吴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新华闸 [Xīnhuázhá]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太保湖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12户,40人,聚落呈条状分布。此水闸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所建,寓新中华之意。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熊家湾 [Xióngjiāwān]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属太保湖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熊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此处有熊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杨家河 [Yángjiāhé] 位于太保湖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太保湖村二组。面积6公顷。居民17户,60人。姓氏以孙姓、杨姓居多,聚落呈条状分布。因杨姓人家世代临长江而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八、车家店村
车家店村村民委员会 [Chējiādià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偏北2.5千米。东起亮家垴村,西接中笔社区,南连尾笔村,北至驿马冲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陆城街道。面积460公顷。居民886户,2500人,姓氏以张、陈、刘、李、朱姓居多。传很久以前,有一“车”姓道士居此,开设店铺,生意红火,故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上铺,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问津乡,1953年4月属姚店区车店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车店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车家店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车家店村,1987年9月划入陆城镇,2001年3月大路湾村并入。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12个主要居民点。是农业种植养殖大村,柑橘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粮油作物有水稻、油菜等。驻村单位有欧莱化工。2012年2月被评为湖北省“卫生村”。陆杨路、龙发路穿村而过。
艾家冲 [àijiāchōng]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车家店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90人。姓氏以艾、张、朱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因此处为艾姓人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陈家老屋 [Chénjiālǎowū]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车家店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40人。姓氏以陈、尹、余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解放前有陈姓大户人家居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邓家大冲 [Dèngjiādàchōng]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车家店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邓、张、方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邓家湾 [Dèngjiāwān]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车家店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16户,70人。姓氏以李、潘、刘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封墙屋 [Fēngqiángwū]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车家店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40人。因房屋为窑砖砌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何家园子 [Héjiāyuánzi]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车家店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80人。居民姓氏以何、罗、朱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处为何家世代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胡家冲 [Hújiāchōng]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车家店村四组。面积12公顷。居民15户,60人。姓氏以张、幸、覃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处曾为胡姓人家所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黄家偏坡 [Huángjiāpiānpō]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车家店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以陈、谢、尤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此山坡曾有黄姓人家安葬于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黄家巷子 [Huángjiāxiàngzi]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车家店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53户,220人。姓氏以黄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因此巷道多为黄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江西坟坝 [Jiāngxīfénbà]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车家店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45户,150人。姓氏以幸、张、覃姓居多,聚落形态呈团状。因江西人墓地迁居在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王家大坡 [Wángjiādàpō]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车家店村六组。面积25公顷。居民40户,130人。姓氏以王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王姓人家居住于此山坡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主产柑橘。
蒋家大堰 [Jiǎngjiādàyàn] 位于车家店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车家店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50人。姓氏以蒋姓居多,聚落形态呈团状。因蒋姓人家临大堰塘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九、十里铺村
十里铺村村民委员会 [Shílǐpù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陆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偏东2.8千米,清江大道与宝塔路交会处。东与中笔社区相邻,北与头笔社区接壤,西与姚家店镇枫相树村交界,南与枝城镇楼子河村毗连。村民委员会驻六组。属陆城街道。面积1050公顷。居民1310户,3720人。姓氏以张、刘、李姓为主。地处陆城城区南郊,号称十里铺。清同治五年(1866)分属宜都县横碛上铺、横碛中铺、莲花铺,民国三十三年分属丰乐乡、莲花乡,1953年4月分属姚店区翠峰乡、枝江县城关区幺店乡,1958年10月名姚店公社五一大队,1984年2月改名姚店区十里铺村,1987年9月划归陆城镇,2001年3月由腰店子村、仙帝庙村、龚家畈村、十里铺村四村合并名陆城街道十里铺村。辖8个村民小组和12个主要居民点。驻村单位有宜都市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看守所、烈士陵园、市广播电视发射塔等。十里铺工业园内装备制造企业达40多家。有餐饮农家乐20家。经济以经商、务工为主,农业以种植柑橘为主。2007年被湖北省爱卫会表彰为湖北省卫生村;2015年被湖北省评为省级宜居村庄。宝塔路、清江大道穿村而过。
茶树包 [Cháshùbā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十里铺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70户,200人。姓氏以刘姓、梁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小山坡种植茶树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主产茶叶。
祠堂包 [Cítángbā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十里铺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山坡上曾修建有宗族祠堂,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龚家畈 [Gōngjiāfàn]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以北0.1千米。属十里铺村六、七、八组。面积200公顷。居民240户,890人。姓氏以张、邓、刘、王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处有龚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麻雀垴 [Máquènǎ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十里铺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50户,160人。姓氏以张、刘、王、尤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小山丘上多麻雀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七里冲 [Qīlǐchōng]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十里铺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55户,230人。姓氏以刘、徐、向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山冲较长,长约七华里,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仙帝庙 [Xiāndìmià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十里铺村三组。面积200公顷。居民145户,440人。姓氏以熊、肖、李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地曾有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庙宇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谢家湾 [Xièjiāwān]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十里铺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90人。聚落呈片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烟墩包 [Yāndūnbā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十里铺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5户,130人。姓氏以熊姓、徐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昔时有烽火点位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腰店子 [Yāodiànzi]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十里铺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180户,490人。姓氏以梁、刘、官、徐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店铺建在陆城至枝城的中段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鹰子垴 [Yīngzinǎ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十里铺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2户,人口350人。姓氏以肖姓、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山岗上常有鹰子出没而得名。居民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柑橘。
云盖寺 [Yúngàisì]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十里铺村二组。面积100公顷。居民55户,210人。姓氏以肖、谢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寺庙位处山垴,常有云雾缭绕,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祝家桥 [Zhùjiāqiáo] 位于十里铺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十里铺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35户,150人。姓氏以唐姓、杨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桥由祝姓人家出资修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