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沿革
宜都历史悠久,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7500多年之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秦时县域属南郡。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宜都已置县制,名夷道,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
晋朝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荆州刺史桓温因父名“彝”,遂改夷道县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西魏时,宜都郡隶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属后梁,江南夷道属陈。陈天嘉元年(560)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宜都县名自此。
隋开皇七年(587)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属峡州。大业三年(607)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初县域仍置宜昌、夷道二县。武德二年(619)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此后宜都县名一直沿袭未变。
宋朝时,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顺治四年(1647),宜都县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
民国时期,宜都县先后属湖北省荆南道、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区。1987年11月,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所辖区域不变,仍属宜昌地区。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1992年至今属宜昌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