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头文学
宜都民间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传方式,其内容包括谚语、歇后语、谜语、童谣和民间叙事文学如神话、传学、故事、笑话等。在流传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内容及形式经常发生一些变化,甚至衍生出许多版本。宜都民间口头文学多如牛毛,浩如烟海,其蕴藏数量未有精准清理与统计。
一、谚语
民间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现成话,多数反映了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一般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其构成多用短句或韵语,类似于俗语、警语等,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民谚内容覆盖极广,有的是农业生产经验,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从政治、社交到事理、修养,从乡土习俗到家庭生活,从气象、农事到牧渔、工商,包罗万象,类别繁多。
宜都民谚形象、生动、准确,多用起兴、对称、对比、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语言多用方言俚语。例如:
(一)生活、习俗类谚语
早饭一根绳,捆到一家人。
身冷脚下寒。
穷人子不害病,抵得上走大运。
一夜不眠,十夜不全。
有钱不买腊月货。
雷公不打吃饭人。
吃不言,睡不语。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kè)。
人过三十六,有的喜,有的哭。
(二)社会、事理类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
人抬人高,无价之宝。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有钱能使鬼推磨。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娇狗上灶,娇儿不孝。
先人栽树,后人乘凉。
枪打出头鸟。
艄公多哒翻船。
(三)人生修养类
宁喊三声有,不说一声无。
踮起脚做长子。
闷头鸡儿啄白米。
扯起纤绳不着力。
打肿脸充胖子。
好马不吃回头草。
猪脑壳烘(煮)熟哒,牙巴骨是硬的。
吃咸萝卜操淡心。
二、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宜都的歇后语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另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因素,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火烧旗杆——长叹(炭)。
还有些歇后语是人们在生活劳作过程中创作的,或因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激发而成,比如“王巴三打锣——告明在先”,就因王姓打锣人常发布告示而成。因此,宜都歇后语有很强的再生性。
宜都民间歇后语选
洋船拉位子——宜都(一嘟)。
砖母子打墙——板不大(成不了气候)。
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老鼠爬烟囱——一团黢黑。
老鼠子格(钻)风箱——两头受气。
老鼠子啃书本——咬文嚼字。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茶壶里煨饺子——有货倒不出。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黄瓜打锣——去了一大截。
叫花子背不起三斗米——自讨的。
瘌蛤蟆想吃天鹅肉——白日做梦。
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腊月三十借饭甑子——并了工。
麻子打呵欠——全体动员。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比喻管闲事的人)。
狗子耕田——牛死了(比喻很自得)。
八十岁老妈戴奶罩——装泡。
三、谜语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在宜都,民间谜语猜射活动蔚成风气,尤以高坝洲镇青林寺一带为最。2006年,青林寺谜语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传承人赵兴寿(1944—)和丁开清(1963—)于2008年被列为青林寺谜语湖北省级传承人。
(一)谜语种类
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大类。
物谜最多,谜底多为人们生活用常见的物品,如:“两个翅膀一颗牙,不会走来只会爬,生来爱管不平事,口吐千层一朵花”(木工用的刨子);“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没什么,一提起泪水长流”(撑船的竹篙)。一般是一个谜面和谜底组成一则谜语,但也有一则中有几个谜面和谜底,叫“连环谜”,如:“大姐说话先喝水,二姐说话先脱帽,三姐说话先挨刀,四姐说话雪花飘”(毛笔、钢笔、铅笔、粉笔)。
事谜是以人类或动物的活动为谜底的谜语,如:“一条乌梢蛇,牙齿有几百,去时呜呜叫,转来落大雪”(锯)。
字谜是以汉字为谜底,运用别解、会意、拆拼、象形、分扣、反射等基本方法制出的谜语,数量相当多。如:“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喜风的怕水,喜雨的怕虫”(秋),就是一则以别解、会意、象形等多种方法制作的字谜。
(二)谜语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宜都民间谜语的最大特点是含蓄。它想方设法绕圈子使人迷惑,但又不能离开事物特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想到又恍然大悟,感到十分贴切,其代表作品都具有构思巧妙,想象丰富,通俗易懂,易记易传等特点。如:“一物生得奇,越洗越有泥,不洗还能吃,洗了不能吃”(水)。这东西确实很稀奇,与一般的东西不同,不能洗,而且越洗越脏越不能吃,这就突出抓住了水的特征,用贴切的比喻、白描的手法,反复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如:“看时有节,摸时无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年历)。这则谜语运用字词的歧义、双关,既将事物的特点形容出来了,却又表现得比较隐蔽。节,既是节气的“节”,又是节巴的“节”,节气是摸不着的,但在历书里却能看到一年二十四节气,在一年的两头(年初、年末),天气是冰冷的,中间是夏季当然火热。
民间谜语是一种语言游戏和娱乐手段,使人如痴如醉。愉快的、趣味浓郁的谜语猜射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智力,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开阔心胸,提高思维能力,对儿童尤有吸引力,是一项传统的老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宜都民间谜语选
1.物谜类5则
上也是岩,下也是岩,中间飞出雪花子来。(石磨)
远看一匹马,近看无尾巴,肚子里咕咕响,口里吐黄沙。(风斗)
筛子大,筛子圆,过秤称,无二钱。(蜘蛛网)
弟兄七八个,围到柱子坐,只要一分家,衣服都扯破。(大蒜)
三四月间出门,七八月间归家,虽说年纪不大,胡子却一大把。(苞谷)
2.事谜类5则
二人对面坐,中间隔条河。两边兵一样,战术各是各。(游艺活动:走象棋)
我对嘻嘻笑,嘻嘻对我笑。我去捉嘻嘻,嘻嘻不见了。(日常生活:照镜子)
两条白龙巴沟走,五个抬起一跟头。(生理现象:擤鼻涕)
黑船装白米,送到衙门里。衙门八字开,空船转回来。(生活现象:嗑瓜子)
介绍人手里拿根棍,新郎先生在前头奔,只找得到是今儿的期,却找不到新姑娘家的门。(打一农村旧时牧事:赶脚猪)
3.字谜类5则
八十个人抬个字,抬去问孔子。孔子摇摇头:“哪有这么大个字?”(打一字:伞)
走在上头,坐在下头,埋在左边,挂在右边。(打一字:土)
此字真奇妙,三字来构造,任意选两个,都能配成套。(打一字:树)
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和火二仙对面坐,夕阳桥下一对瓜。(打四字:春夏秋冬)
走遍天下我为头,地上无我不风流。一个儿子背丝卖,一个儿子顶木头。(打四个字:赵钱孙(孫)李)
四、童谣
童谣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由群众口头创作,供儿童传唱或由大人哄小孩玩耍时哼唱的歌谣,其语言简单,通俗易懂,韵律感强,便于儿童记忆。其题材多限于儿童眼界所及、认知理解的范围,在启发儿童思维、提高儿童智力、扩大幼童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起到好的教育作用。
宜都民间童谣选5则
皇室蚂蚁(眼)请官来,大官不来小官来,打起锣儿一路来,好东好西往屋里抬。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一提提到南门口,三个姐姐在梳头。大姐梳金头,二姐梳银头,三姐不会梳,梳的个烂纠纠。大姐戴金环,二姐戴银环,三姐不会戴,戴的豆芽菜。
鸦雀子窝半边趖,河里的石头滚上坡,先生我后生哥,哥哥读书我教学,妈妈结婚我打锣,爹过喜事我抬盒,一抬抬的家家(外婆)门口过,家家还在睡摇窝,舅妈还在摇婆婆,嘴里含块糊锅巴,屁股冱的像黄蜡。
推个磨,拐个磨;推的面,白不过,做的粑粑黑不过。婆婆爷爷吃了十三个,睡到半夜起来摸茶喝,炊子碰到后脑壳,桌子撞到眼睛角。请先生,抓副药,请道士,吹海螺,吹着吹着去哒豁。
识字歌:一字一根棍,二字木脚子印,三字礓子磴,四字窗户子门,五字车水磴,六字满天星,七字弯拐棍,八字两边分,九字秤钩子形,十字棍打棍。
五、民间叙事文学
民间叙事文学讲述,又称讲故事,俗称“日白”,也叫“讲古”,自古以来宜都就沿袭成风。这种讲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分人多人少,在红白喜事中为东家闹夜,在劳作中为人们解乏,在闲暇时为他人消遣,在聚会中给人娱乐,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久传不衰。在传承的过程中,一批记忆力强、传承能力好的讲说者被人誉为“日白佬”。
(一)神话
神话是故事的源头,神话在宜都民间故事中比重不大。由于历史久远、时代进化以及神话简朴和难于理解等原因,现存的神话只是古代口传神话的极少一部分,而这极少的一部分又经过后人润饰加工,并在民间口头传播中不断演绎,打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宜都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神话传说有《月亮和太阳》《牛郎织女的故事》《老牛下凡》《盘古开天地》《人是泥巴捏的》《先日里田里不长草》等,共30余则。
(二)传说
宜都历代名人、民风民俗、古寺名塔、山川河港,都有优美动人的传说。宜都民间传说包括风俗传说、地名传说、动植物传说、历史人物传说、武林人物传说、机智人物的传说等。
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
(风俗传说)
传说古时候,龙王老爷经常发脾气,有一次竟施法发大水淹了蜀国的军营。关公大怒,提上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来战龙王老爷,两个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一天,龙王老爷找关公道:“你我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地上,今后井水不犯河水,我发脾气不要你管。”关公顶撞说:“你掌管水权,如果不为天下人办好事,我就要管。”龙王爷一听大怒:“好你个关公,你的大刀必须在五月十三磨,以后到这天我不下雨,看你大刀生锈。”关公说:“好个龙王,你的龙袍要在六月初六拿出来晒,我让雨神这天下雨,把你龙袍淋烂。”
关公和龙王爷赌了狠,从此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六总是雨晴相反,如果五月十三下了雨,六月六就是好晴天;五月十三是好晴天,六月六就一定要下雨。打这以后,世间的人们也就每逢五月十三磨刀,六月六晒衣服了。
(三)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又并非生活的直接反映,一般都是由超乎正常状态的事件组合而成。宜都民间生活故事,最典型的有机智人物故事、才女故事、憨子故事、谜语故事、三姨佬故事、公佬烧火故事、野人家家故事及其他生活故事、荤故事等。
1.机智人物故事 宜都机智人物故事,分别有枝城的彭大祥故事、王家畈的杨太故事、潘家湾的陈红建故事、聂家河的严三故事、五眼泉的邱老故事、高坝洲的赵采子故事、红花套的蔡二毛子故事等。这些机智人物故事,都是由特定的人物贯穿起来的,有的几则,有的数十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机智人物的智慧、机敏和风趣。
唬 人
(赵采子的故事)
话说赵采子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在高坝洲、姚家店和五眼泉一带,颇具影响力。一天,赵采子吃罢早饭后就到外面去闲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车水的堰堤上,车水人见赵采子光临,很是高兴,就说:“赵采子,听说你很会唬人(忽悠人),你今天能把我们从水车上唬下来,就算你狠,就算你行。”这时只见赵采子不慌不忙地说道:“这恐怕不行,你们要是下来哒,我把你们唬上去是可以的。”车水人听完后不约而同地跳下了水车,并望着赵采子说:“你唬呀!”赵采子说道:“这还用唬呀,你们不是下来哒么。”车水人这才恍然大悟、自知上当。
2.才女故事 宜都才女故事有枝城的吴幺姑的故事和红花套的祝幺姑的故事。才女故事大都宣传才女才情过人,满腹经纶,勇于冲破世俗偏见,作品一般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才女,让才女的形象光彩照人。
3.憨子的故事 憨子的故事、氓子的故事,就是傻子的故事。这类故事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创造了地地道道的傻子形象,滑稽可笑,愚不可及;二是创造了大智若愚、似傻而不傻的喜剧人物形象,耐人寻味,令人捧腹。
4.谜语故事 一般是将一则谜语或几则谜语,串联在一个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时间、有地点的完整故事之中,以增加故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5.幻想故事 这些故事都以丰富的想象为特色,充满着神秘的浪漫色彩,也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情节,通过幻想来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宜都的幻想故事有《癞蛤蟆的故事》《小龙女的故事》《两兄弟的故事》《香香屁屁屁香的故事》等。
(四)笑话
宜都故事中有一种短小精悍的笑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一般设一个情景,在卖关子、抖包袱的过程中展示机敏智慧,十分风趣幽默。
该来的不来
(笑话)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怎么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来配盘的,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是怎么搞的呀,不该走的,又走哒!”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就是该走的了!于是就都走了,劝也劝不住。最后只剩下一个客人,平日跟主人关系较接近,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秀才喝水
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荆门山下一户人家,想讨点水喝。一女子出来招呼,问道:“三位有何贵干?”秀才答道:“进京赶考,一路辛苦,想讨点水喝。”那女子忙说:“既然是秀才,今日得先说个四言八句,才能喝我的水哟。”秀才们看看那女子土里土气的模样,没有放在眼里,就说:“请你出题吧!”那女子说:“一要说成一色两样,二要说成一个字,三要两样分不开。”
这有何难?
第一个秀才说:“一色两样庙和屋,一个林字两个木。哪个木做庙?哪个木做屋?”
第二个秀才说:“一色两样橘和柑,一个出字两个山。哪座山长橘?哪座山长柑?”
第三个秀才说:“一色两样霜和雪,一个朋字两个月。哪个月是霜?哪个月是雪?”
三个秀才说完,都洋洋自得,自以为各人说得好。那女子不慌不忙,端来三碗水放在桌上,说:“三位秀才都说了,我也来说几句。一色两样水和酒,一个吕字两个口。哪个口喝水?哪个口喝酒?”
三个秀才一听,都目瞪口呆,望着水都不敢喝,掉头怏怏地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