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一、白马溪村
白马溪村村民委员会 [Báimǎxī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13千米。东与十三尖村接壤,南与五峰县仁和坪乡白坪村毗邻,西抵毛湖埫村,北与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877公顷。居民483户,1450人。姓氏以陈、李、石姓居多。相传曾有位道人骑着白马到茅山学道法回来,途经此地,突遇暴雨,引发山洪,导致溪水陡涨,白马踏着湍急溪水而行,不慎跌倒被溪水淹没。于是后人便称之为白马溪。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湾区白马溪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白马溪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穗华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白马溪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白马溪村属毛湖埫区毛湖埫镇,2001年3月由石庙冲村、白马溪村、逐鹿山村合并为白马溪村,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下辖6个村民小组及16个居民点。有方解石、硫铁矿、煤炭、高岭土等矿产。有三级保护树种楠木、枫橡树、栓皮栎等。经济以农业种植,生猪、山羊养殖为主,现有茶叶面积133公顷,花卉苗木基地7公顷。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县道五宜公路、宜张高速贯穿全村。
白马溪 [Báimǎxī]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白马溪村三组。面积100公顷。居民75户,21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农产品有茶叶、水稻、玉米等。1988年因熊渡大坝修建,河水漫延至白马溪,形成库区。县道五宜公路经此。
金鞍寺 [Jīnānsì]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白马溪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14户,4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地形像马鞍,并建有一座小土地庙,故名金鞍寺。农作物以油菜、玉米、茶叶为主。临五宜公路。
龙洞 [Lóngdòng]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白马溪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以向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有一条龙藏身洞中,常年泉水不断,故得名龙洞。居民以种植茶叶为主。
龙泉沟 [Lóngquángōu]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处。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1户,37人。姓氏以付、张两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有一溶洞,泉水长年不断,其下游形成水沟,故名龙泉沟。居民以茶叶、玉米种植为主。
赏罚寺 [Shǎngfásì]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白马溪村五组。面积12公顷。居民11户,34人。姓氏以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曾建有一寺庙,名为“赏罚寺”,衍生为地名。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
石家包 [Shíjiābāo]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25户,90人。居民姓氏多为石姓,聚落呈团状分布。传说有一石姓人家在此落籍,建造房屋,人丁兴旺,便向四周发展,广开田地,故得名石家包。居民以茶叶、油菜、玉米、花生种植为主。
石家药铺 [Shíjiāyàopù]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白马溪村二组。面积11公顷。居民3户,7人。原有一大户人家石大金曾在此地开设药铺,故名。农作物有茶叶、油菜和玉米。临五宜公路。
石庙冲 [Shímiàochōng]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40户,120人,聚落呈线状分布。因两面环山,中间有一较平坦的田地,原建有一石庙,故而得名石庙冲。居民姓氏以石姓居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红薯等。五宜公路穿过此地,邻毛湖埫集镇。
套湾 [Tàow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白马溪村四组。面积14公顷。居民18户,60人。因此地多水多湾而得名。居民以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当地主产茶叶。
夏家山 [Xiàjiāsh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白马溪村二组。面积17公顷。居民22户,80人。居民姓氏以王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有一夏姓人家在此落籍,建造房屋,子孙兴旺,便向四周发展,所在山地故称夏家山。主产茶叶。
燕子坡 [Yànzipō]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白马溪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22户,70人。姓氏以王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一对情侣相亲相爱,因遭族人反对不能成为夫妻,殉情后化为一对燕子比翼双飞。安葬之地被称燕子坡。主产茶叶。
羊鹿山 [Yánglùsh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白马溪村四组。面积17公顷。居民18户,46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山的最高处有一岩石像野生动物羊、鹿,人们称之为羊鹿山。主产玉米、茶叶、红薯。
杨家台子 [Yángjiātáizi]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白马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1人。居民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早期杨姓人家在此落籍,房屋建在高凸的平台上,故而得名。主产玉米、茶叶、红薯。
余家湾 [Yújiāw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白马溪村六组。面积13公顷。居民11户,35人。姓氏以余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清朝末年余氏祖先从外地迁入此地落籍,故得名余家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红薯。
榨坊湾 [Zhàfángw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面积15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原有榨油作坊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红薯。紧邻白马溪河流,临五宜公路。
逐鹿山 [Zhúlùshān] 位于白马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白马溪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32户,8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此山中生长一种野生植物,为鹿所爱,因而引得鹿群经常出没,故得名“逗鹿山”。后来因野生鹿群逐渐绝迹,于是“逗鹿山”逐渐演变为“逐鹿山”。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红薯。
二、白玉垴村
白玉垴村村民委员会 [Báiyùnǎo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6千米。东接樟桂岭村,南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抵下堡村、龙潭河村,北至小河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780公顷,居民462户,1510人。下设有6个村民小组和11个居民点。姓氏以向、李、曹姓居多。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向姓村民在山上砍柴时,无意间发现白黄相间的石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白如玉,黄如玛瑙的光泽,于是人们把发现白玉瑙的山头称为白玉垴。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下堡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白玉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白玉垴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白玉垴村属毛湖埫区三溪乡,2001年3月由兰家堰村、向家河村、白玉垴村合并为白玉垴村至今。有一级保护树种桂花树一棵。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柑橘、茶叶。2013年获得“争创楚天明星村、促进跨越大发展”三等奖。县道五宜公路、乡道刘白公路过境。
黄家河 [Huángjiāhé]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南偏东2千米。属白玉垴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33户,110人。居民姓氏以黄、李姓居多,聚落分散。黄家在此世代而居,自成居民点。主产茶叶。乡道刘白公路从此地穿过。
东黄家埫 [Dōnghuángjiātǎng]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偏南1.5千米。属白玉垴村六组。面积50公顷。居民30户,96人。居民姓氏以向、曹姓居多,聚落分散。主产柑橘。
焦家湾 [Jiāojiāwān]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南偏西3.9千米。属白玉垴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20人。居民姓氏以焦姓、杨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焦家在此世代而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兰家堰 [Lánjiāyàn]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白玉垴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67户,250人。姓氏以胡、向、李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当地兰家大户为富不仁,经常虐待童养媳,童养媳有怒无处说,只有对着小狗倾诉,于是,小狗成了她的好伙伴。有一天,童养媳早起梳头,小狗从她手中叼起梳子就往外跑,童养媳起身追赶,追不多远就听身后轰隆几声巨响。回头一看,兰家房屋不见了,转眼成了一口装满水的大堰塘。后来人们称此地为兰家堰。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李家河 [Lǐjiāhé]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西南1.6千米。属白玉垴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52人。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马鞍坑 [Mǎ ānkēng]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南1.1千米。属白玉垴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63户,176人。居民姓氏以向姓、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地形像马鞍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泡土埫 [Pàotǔtǎng]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白玉垴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05人。居民以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当地土质肥沃疏松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茄子湾 [Qiéziwān]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南2.8千米。属白玉垴村六组。面积12公顷。居民35户,110人。姓氏以向姓、曹两姓居多。聚落分散。从前湾里有一位陈氏人家,终身未育,人称“缺子湾”。后因谐音演变为“茄子湾”。居民种植茶叶,养殖土鸡。
纱帽山 [Shāmàoshān]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白玉垴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1户,90人。姓氏以向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相传有位官员在这里巡视时,乌纱帽被一阵旋风卷于空中,被山上树枝挂住,故名。主产柑橘。
向家河 [Xiàngjiāhé]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白玉垴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95户,310人。姓氏以向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沿河居住的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刘白公路过境。
鲁家冲 [Lǔjiāchōng] 位于白玉垴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白玉垴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26户,55人。居民以陈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主产茶叶。
三、大沟村
大沟村村民委员会 [Dàgōu Cūn Cūnmínwěi 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24千米。东与绿竹溪村接壤,南、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毗邻,北与全福河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王家畈镇。面积2028公顷。居民565户,1550人。姓氏有刘、熊、蔡、邓、杨姓等。下辖9个村民小组和17个居民点。因村内有16条小溪汇集而成一条小河,纵贯全村,故名大沟。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大沟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建国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大沟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大沟村属毛湖埫区全福河乡,2001年3月由狮子山村、严家岭村、大沟村、大埫村合并为大沟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有一级保护树木紫薇、二级保护树木短柄炮栎和三级保护树木枫橡树各一棵。有铁矿、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名胜古迹有通天观。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或外出务工。村道全大公路与五宜县道相接。
财神庙 [Cáishénmiào]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大沟村八组。面积13公顷。居民15户,40人。居民姓氏以刘姓、罗姓居多,聚落分散。此地曾建有一座财神庙,一度香火旺盛,故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
蔡家坡 [Càijiāpō]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属大沟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42户,130人。姓氏以蔡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当地居住有蔡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陈家畈 [Chénjiāfà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大沟村七组。面积23公顷。居民28户,9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居住有陈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陈家榨坊 [Chénjiāzhàfang]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大沟村五组。面积13公顷。居民7户,20人。姓氏以陈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陈氏人家开有榨坊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邓家坡 [Dèngjiāpō]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大沟村八组。面积33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以邓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居住有邓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郭家坡 [Guōjiāpō]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大沟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5人。居民姓氏以郭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金竹湾 [Jīnzhúwā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属大沟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13户,40人。居民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分散。因生长的金竹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刘家塝 [Liújiābàng]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大沟村九组。面积19公顷。居民30户,10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毛家湾 [Máojiāwā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大沟村七组。面积6公顷。居民5户,18人。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居住有毛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猪羊养殖。
宁家包 [Níngjiābāo]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大沟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14户,48人。姓氏以宁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宁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猪羊养殖。
皮家畈 [Píjiāfà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大沟村七组。面积13公顷。居民16户,54人。姓氏以皮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居住有皮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皮家坡 [Píjiāpō]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西3.5千米。属大沟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熊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曾经居住有皮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染坊 [Rǎnfáng]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东3.5千米。属大沟村九组。面积3公顷。居民14户,5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此地曾经建有染坊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熊家坡 [Xióngjiāpō]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面积20公顷。居民32户,140人。姓氏以熊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当地居住有熊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严家岭 [Yánjiālǐng]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属大沟村一组。面积33公顷。居民42户,130人。居民以熊姓、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曾居住有严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杨家畈 [Yángjiāfà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以西0.3千米。属大沟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45人。居民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曾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袁家畈 [Yuánjiāfàn] 位于大沟村民委员会东北0.4千米。属大沟村六组。面积3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以袁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袁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
四、古水坪村
古水坪村村民委员 [Gǔshuǐpíng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南6.5千米。东与松滋市观音埫交界,南与五峰县仁和坪杨柳池相连,西与樟桂岭村接壤,北与樟桂岭村、夏家湾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170公顷。居民462户,1420人,居民姓氏有邓、曹、张、杨、周姓等。因此地有一口古井和一股泉水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古水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双坪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古水坪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古水坪村属王畈区,2001年3月古水坪村、吉家坪村合并为古水坪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23个居民点。地处海拔720米的云雾高山之中,低纬度、高海拔,潮砾黄壤,适宜茶叶生长。大风口茶叶基地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列为国家无公害有机茶基地,“大风口”商标茶叶获国家、省、市一等奖。有二级和三级保护树木水丝梨、桂花树三棵。茶叶为当地主导产业。村内有古樟公路、土吉公路、古观公路相通。
柴凹子 [Cháiāozi]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27公顷。居民15户,54人。姓氏以邓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山林茂盛,绿树成荫,多生长灌木,阔叶林等,故名柴凹子。当地主产茶叶。
大风口 [Dàfēngkǒu]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13公顷。居民2户,11人。因有朝北山口,终年大风吹拂。故名。主产茶叶。
杜家湾 [Dùjiāwān]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古水坪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4户,13人。因居住有杜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土吉公路经过此地。
干沟子 [Gāngōuzi]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3.9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14公顷。居民14户,55人。姓氏有宋、周两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山沟经常干涸,无常流水源而得名。主产茶叶。
古水坪 [Gǔshuǐpí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驻地。属古水坪村四组。面积134公顷。居民58户,210人。居民多为邓、曹两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有一口古井和一股泉水而得名。主产茶叶。土吉公路过境。
吉家坪 [Jíjiāpí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南2.4千米。属古水坪村二组。面积50公顷。居民26户,80人。姓氏以张姓、李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吉姓人家而得名。主产茶叶。临土吉公路。
界记桥 [Jièjìqiáo]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东南2.5千米。属古水坪村四组。面积93公顷。居民31户,130人。居民以吴姓、权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东方向的吴家塝和松滋柳林冲两地以桥为界,得名界记桥。主产茶叶。
金山钻 [Jīnshānzuàn]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南0.9千米。属古水坪村六组。面积47公顷。居民17户,60人。姓氏以陈姓、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原名金山观,传说200多年前,此处修建了一座金山观。因此观比梁山还高,不利风水,后拆除。因“观”与“钻”近音,后来演变为金山钻。主产茶叶。
六子冲 [Liùzichō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古水坪村二组。面积27公顷。居民29户,90人。姓氏以周姓、陈姓居多。此地原生长芦苇,名芦子冲,宜都方言中,“芦”“六”同音,因而演变为六子冲。主产茶叶。
楠竹坑 [Nánzhúkē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古水坪村五组。面积26公顷。居民13户,40人。主要姓氏有揭、胡、吉姓等,聚落呈片状分布。此处有一片楠竹长在天坑里,因此得名楠竹坑。主产茶叶。
跑鹿坑 [Pǎolùkē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古水坪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24户,90人。姓氏有吴姓、宋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此地四周,山峰耸立,经常有野鹿出没,人们俗称跑鹿坑。主产茶叶。
青龙嘴 [Qīnglóngzuǐ]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古水坪村三组。面积26公顷。居民15户,46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地形像一条青龙盘踞,故名青龙嘴。主产茶叶。
沙仁冲 [Shārénchō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古水坪村三组。面积17公顷。居民6户,19人。姓氏以杨姓居多。因冲地土质呈沙性而得名。主产茶叶。临古观公路。
施家湾 [Shījiāwān]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古水坪村六组。面积47公顷。居民23户,80人。姓氏有施姓、刘姓等。因此地居住有施姓人家而得名。主产茶叶。临土吉公路。
松林湾 [Sōnglínwān]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古水坪村六组。面积67公顷。居民17户,60人。居名姓氏以张、杨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湾里的松树茂盛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土吉公路。
唐家坪 [Tángjiāpí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37户,106人。姓氏以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曾经居住有唐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古樟公路。
弯柳树 [Wānliǔshù]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古水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8人。居民以郑姓居多。因一棵弯曲的百年古柳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土吉公路。
五亩田 [Wǔmǔtián]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古水坪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2人。姓氏有刘姓、杨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有一块五亩地的农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土吉公路。
小风口 [Xiǎofēngkǒu]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26公顷。居民8户,29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在大风口的下一个风口点,风力小于大风口,故名小风口。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古樟公路。
南淹水埫 [Nán Yānshuǐtǎ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属古水坪村一组。面积34公顷。居民10户,38人。姓氏以李、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有数十亩大埫田,下雨就会被水淹没,故名南淹水埫。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古樟公路。
杨家垴 [Yángjiānǎo]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古水坪村三组。面积47公顷。居民16户,54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古观公路。
张家屋场 [Zhāngjiāwūchǎ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古水坪村三组。面积23公顷。居民12户,37人。居民以张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古观公路。
周家屋场 [Zhōujiāwūchǎng] 位于古水坪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古水坪村五组。面积13公顷。居民8户,29人。以周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土吉公路。
五、横冲村
横冲村村民委员会 [Héngchōng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3千米。东与黎家坪村接壤,南与双河桥村毗邻,西抵王家畈村,北与老屋棚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450公顷。居民837户,2840人。在云包垴东段半山腰间,有一个冲形山湾,由北向南倾斜的横插两端,故名横冲。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王家畈乡。1953年春属王畈区横冲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万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横冲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横冲村属王畈区横冲乡,2001年3月由横冲村、大包垴村、骡马冲村、朱家坪村合并为横冲村,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12个村民小组和24个居民点。矿藏资源有大理石、石灰石等。工业有矿石加工、食品加工;农业种植有玉米、水稻、茶叶等,已形成生猪养殖、金银花种植、茶叶生产加工等主导产业。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木桂花树各一棵。主要驻区单位有湖北省种羊厂、山旮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隆昌碳酸钙有限公司等。县道五宜公路与株洲公路在此交汇。
曹家老屋 [Cáojiālǎowū]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横冲村十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6户,20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
柴家坡 [Cháijiāpō]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横冲村八组。面积50公顷。居民40户,140人。居民姓氏以易、熊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从前,有柴姓人家在这里耕种居住,人们便称为柴家坡。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陈家柳树台子 [Chénjiāliǔshùtáizi]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横冲村十组。面积50公顷。居民35户,130人。居民以罗、刘、曹姓居多,聚落依山而居呈散状分布。陈家湾有一台地,上面有几棵大柳树,曾住有陈姓人家,故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段家岭 [Duànjiālǐ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横冲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7人。解放前,在跑马岗的北端至阔叶岭200米山岗上,曾住有段氏家族,故称段家岭,后来段姓人家外迁,地名沿用。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冯家坳 [Féngjiā'à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横冲村十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居住有冯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桂榨湾 [Guìzhàwān]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2.5千米。属横冲村二组。面积60公顷。居民70户,230人。居民以曹姓、杨姓居多,民居依山分散而建。因榨坊旁有一棵桂花树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横冲子 [Héngchōngzi]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横冲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95户,280人。居民以刘、杨、汪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为横冲村新发展的住宅、经商小区。因山冲走向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和经商为主。临五宜公路。
礓子湾 [jiāngcāziwān]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属横冲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5人。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从五羊河、横冲子到大包垴去枝江方向必经之路,住在坳口的江家人为方便通行,便在此湾从下向上用石板和灰浆砌了一条石级路。台阶,宜都方言称为礓
子,故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匡家冲 [Kuāngjiāchō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7千米。属横冲村九组。面积30公顷。居民40户,140人。姓氏以王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曾居住有匡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匡家河 [Kuāngjiāhé]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横冲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1人。姓氏多为匡姓。因小溪沟流经居民匡贤平和匡贤贵门口,人们便习惯地称为匡家河。民宅临溪而建。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东刘家垴 [Dōngliújiānǎ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2.5千米。属横冲村二组。面积80公顷。居民46户,90人。姓氏多为刘姓,聚落分散。因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北罗家垴 [Běiluójiānǎ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北3千米。属横冲村一组。面积60公顷。居民40户,140人。居民以罗、陈、杨姓居多,聚落分散。传说明朝吴三桂叛乱时期,有一个罗姓人家,从江西搬到这个地势偏僻的山垴上居住,当地人便叫此山为罗家垴。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骡马冲 [Luómǎchō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偏北2千米。属横冲村六组。面积40公顷。居民30户,100人。居民以曹姓居多,聚落分散。民国初期这里设有一家骡马驿站;赶骡马的商客常在山冲里放养骡马,故名。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建有大型生猪养殖厂。
潘家岗 [Pānjiāgǎ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横冲村十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7户,24人,聚落分散。因居住有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潘、谢、陈姓居多。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宜张高速过境。
螃蟹井 [Pángxièjǐ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横冲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5人,聚落分散。因水井外形似螃蟹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皮条湾 [Pítiáowān]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横冲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70人。居民以刘、曹两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此地曾邻里不睦,经常发生纠纷,因当地方言把这种扯皮拉筋的事叫作“皮条”,故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东阳光公司采石场进出口设此。
狮子包 [Shīzibā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西2.4千米。属横冲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5人,聚落分散。因山包外形像一头狮子而得名。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东双栗树 [Dōngshuānglìshù]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东北1.6千米。属横冲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72人。姓氏以刘姓、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清朝时期,这里有两棵大板栗树,故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吴家塝 [Wújiābà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西0.9千米。属横冲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05人。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居民多吴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此处有园林树种植基地——洲阳家庭农场。
易家老屋 [Yìjiālǎowū]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横冲村十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40户,140人。姓氏多为易姓,聚落分散。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云盘垴 [Yúnpánnǎo]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北0.4千米。属横冲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8人。居民以陶姓居多。从空中鸟瞰山顶,酷似一个圆形盘子,加上常年有云雾围绕,所以人们称之为云盘垴。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垴上有黎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
章家大坪 [Zhāngjiādàpí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横冲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7户,25人。居民以夏姓为多,聚落分散。因当地有一块约15亩的大坪,由章氏家族耕种,故名章家大坪。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章家岭 [Zhāngjiālǐ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2.6千米。属横冲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28户,110人。姓氏多为章姓,聚落分散。因居住有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自生垱 [Zìshēngdàng] 位于横冲村民委员会西北1.7千米。属横冲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4人。在五羊河河床上,自然形成有一个台阶式的长形高墩,人们叫它自生垱。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六、老屋棚村
老屋棚村村民委员会 [Lǎowūpéng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偏东5.5千米。东与枝城镇架锅山村接壤,南与横冲村毗邻,西与聂家河镇凤凰池村相接,北与聂家河镇丁家坪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王家畈镇。总面积1296公顷,耕地410公顷。居民494户,1670人。姓氏有陈、王、李、杨等姓,以曹姓居多。1448年,曹氏祖先曹澄从外地迁入落籍后,建造了一栋瓦房,是曹氏最古老的房子,故名老屋棚。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老屋棚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长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老屋棚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老屋棚村属王畈区横冲乡,2001年3月由杨木堰村、老屋棚村、徐家坑村合并为老屋棚村,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8个村民小组和36个居民点。民俗文化活动有锣鼓、高跷等。村内有国家三级保护树木樟树、紫荆树各一棵。有葡萄井、迎阳山、鄢家垴和鹞鹰岩等名胜风景。当地主产玉米、茶叶、桑蚕。主要工业有粮食及油脂加工、酿酒、制茶等。宜张高速、五宜公路穿村而过,老杨公路经彭家埫、曹家坪为杨木堰出行提供方便。
车家垴 [Chējiānǎo]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8人。因当地居住有车姓人家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
大陈家湾 [Dàchénjiāwā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北0.7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居住有陈姓人家而得名。聚落分散。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等。
杜家岩 [Dùjiāyá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65人。清初有一户杜姓人家在此居住,因此得名。聚落分散。居民以黎、陈、曹姓居多。当地主产玉米、红薯。
荒冲河 [Huāngchōnghé]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45人。该地原属荒僻之地,只有一户人家居住,于是人们便将此河称为荒冲河。姓氏以曹姓居多,村民沿山分散而居。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老屋湾 [Lǎowūwā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5户,60人。1448年,曹氏祖先曹澄从江西迁入,在此地落籍后所建造的第一栋瓦房位于小山湾里,是曹氏最古老的房子,故名老屋湾。居民以曹姓为多,聚落分散。居民种植玉米、水稻、茶叶等。
李家湾子 [Lǐjiāwānzi]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南0.1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65人。因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居民有李、曹、乐等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李氏坑 [Lǐshìkē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3.5千米。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8人。因坑边曾经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民宅分散而建。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临老杨公路。
梨树埫 [Líshùtǎ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6人。因种植梨树而得名。姓氏多为曹姓。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老杨公路。
刘矮岭 [Liúǎilǐ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老屋棚村九组。面积50公顷。居民6户,20人。据传刘姓矮人在此山放牧一辈子,故称刘矮岭。民宅分散依山而建。当地主产玉米及红薯。临老杨公路。
马灵光 [Mǎlíngguā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0.4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65人。姓氏多为曹姓。据说曹氏祖先在明朝正统十二年(1448)迁入老屋棚村,身背两根树苗在此栽植成活,后长成参天大树。因树皮光滑,似有马蹄印,因而得名马灵光。70年代因管理不善枯死一株,现存一棵,由宜都市林业局挂牌保护。民宅集中沿路而建。居民种植玉米、茶叶等。临五宜公路。
毛狗坡 [Máogǒupō]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8人。因原常有狐狸(当地俗称毛狗)出没,故名。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临五宜公路。
牛栏埫 [Niúlántǎ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7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7人。该地是一块几亩大的平地,适合放牛、羊等牲畜,故名牛栏埫。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
彭家埫 [Péngjiātǎ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30公顷。居民15户,60人。因埫地曾居住有彭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郑、陈两姓较多。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临老杨公路。
葡萄井 [Pútáojǐ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南0.4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6人。传说古时候这口泉水井边,生长着一大架葡萄,故名葡萄井。此井日均出水量超过100立方米,且水质甘纯,为老屋棚村主要饮用水源。解放初期被列为王家畈区八大名泉之一。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等。临五宜公路。
七孔岩 [Qīkǒngyá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约3千米。属老屋棚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4人。因井中一块石头有七个孔,有水涌出,故称七孔岩。民宅分散而建。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柑橘。
桥湾子 [Qiáowānzi]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老屋棚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5人。以曹姓为多。民宅分散而建。山湾处的溪沟上原架有一座小石桥,故名桥湾子。修建五宜公路时该桥被拆除。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青布冲 [Qīngbùchō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老屋棚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24人。传说清代,一外地迁入农户,用一匹青布换得一冲土地,故得名青布冲。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石槽冲 [Shícáochō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老屋棚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75人。居民姓氏有曹、高等姓。聚落分散。该地有一条山冲,土少石多,故得名石槽冲。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等。临五宜公路。
双堰 [Shuāngyà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正西方向,与村民委员会相距约4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有两口堰塘相连,故称双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唐家坳 [Tángjiā'ào]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约0.4千米。属老屋棚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8人。因居民多唐姓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唐家垴 [Tángjiānǎo]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老屋棚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6户,18人。姓氏有唐、向等姓。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北唐家湾 [Běitángjiāwā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老屋棚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80人。姓氏以曹姓居多。聚落呈片状。主要农作物有茶叶、玉米等。
王家老屋 [Wángjiālǎowū]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50人。居民以王、杨、卞姓居多。据传王姓古宅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地以“百步三秀才,一曹两王家”来称颂曹、王两家出人才。“曹”即曹仁山,“王”即王植臣、王连甫兄弟,均为晚清时期文人。老屋于1990年后陆续拆除,尚有王姓后裔居此。民居多为砖混楼房,聚落呈片状。居民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五源河 [Wǔyuánhé]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老屋棚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有曹、陶、杨等姓。因五条源头之水汇合,故名五源河。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五宜公路。
香草湾 [Xiāngcǎowā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老屋棚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70人。姓氏以王、曹、杨等姓居多,聚落分散。因生长的一种草十分芳香,是生产祭祀所用香炷的原料,故此得名。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等。
小柳树 [Xiǎoliǔshù]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姓氏以王姓、郑姓居多。因柳树而得名。民宅依山而建。居民从事玉米及红薯种植。临五宜公路。
北谢家湾 [Běixièjiāwā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老屋棚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多为曹姓,民居以砖混楼房为主,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清朝时期有谢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从事种植、养殖,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
熊家垴 [Xióngjiānǎo]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老屋棚村五、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25人。姓氏有熊姓、夏姓等。因熊姓人家世代在此居住耕种,故称熊家垴。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临老杨公路。
北淹水埫 [Běi Yānshuǐtǎ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姓氏多为周姓。因地势低洼,容易渍水,故名。聚落分散。居民从事种植、养殖,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临老杨公路。
岩板铺子 [Yánbǎnpùzi]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3.2千米。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1人。100多年前,有一商户,用岩板建成铺房,人称岩板铺子。居民从事种植、养殖,主产玉米及红薯等。临老杨公路。
鹞鹰岩 [Yàoyīngyán]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30公顷。居民12户,45人。姓氏以曹、刘两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岩石形状像山鹰的头部,故得名鹞鹰岩。居民主要从事玉米及红薯种植。
张家冲 [Zhāngjiāchō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8人。因山冲里居住着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主产玉米、红薯、茶叶。
朱家坳 [Zhūjiā'ào]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老屋棚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6人。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朱家坑 [Zhūjiākē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老屋棚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原住有朱姓人家而得名。主要姓氏有王姓、胡姓、杨姓等,聚落分散。居民从事玉米、红薯种植,生猪养殖。
大柳树 [Dàliǔshù]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2.2千米。属老屋棚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40户,130人。居民姓氏以卞、鲜于等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清朝中期,该地有一株十分粗大的柳树,胸径约2米左右,故得名大柳树。主要农作物有茶叶、蔬菜等。此地地势较平坦,为原徐家坑村民委员会驻地。
香木坪 [Xiāngmùpíng] 位于老屋棚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老屋棚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40户,120人。姓氏有陈、李、陆等姓。因原有两株较大的桂花树,八月桂花盛开香满坪里,故称香木坪。民宅依路而建,呈线状。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养殖生猪、山羊。临五宜公路。
七、龙潭河村
龙潭河村村民委员会 [Lóngtánhé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南7.8千米。东与白玉脑村接壤,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毗邻,西与白马溪村交界,北抵下堡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826公顷。居民440户,1360人,姓氏有潘、陈、贲、周、李等姓。据《潘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潘氏一世祖潘永斌从江西荣阳迁徙至宜都湾潭河落籍,有鉴于水患严重,便赴四川茅山修道学法治“龙”,得道后便去风鼓洞捉龙治水,后人感念潘永斌英勇捉龙治水,把湾潭河改称为龙潭河。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毛湖埫乡第三保。1953年4月属潘家湾区龙风乡,1958年10月称潘家湾公社友谊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龙潭河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龙潭河村属毛湖埫区龙潭河乡,2001年3月由龙潭河村、风坳村、回龙寺村、风鼓洞村合并为龙潭河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7个村民小组和14个居民点。现存一棵国家三级保护树木马尾松。有硫铁矿、方解石、重晶石等矿产。经济以茶叶种植、加工和生猪养殖为主。县道五宜公路过境。
曹家坡 [Cáojiāpō]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龙潭河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20人。姓氏以曹姓居多。清咸丰时期曹光忠定居此地,繁衍生息,至今已历七代,居住于趱马楼下半山腰,故而得名曹家坡。当地主产玉米、茶叶及红薯。
风坳 [Fēng'ào]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5千米。属龙潭河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16户,60人。姓氏以潘姓、陈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南北两山间有一坳口,东、西两侧是峡谷,夏季西南风大,冬季东北风凛冽,故称为风坳。居民主要种植和加工茶叶。五宜公路过境。
枫相树湾 [Fēngxiāngshùwān]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龙潭河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多为潘姓,聚落分散。两山夹一湾,盛产枫相树,故名枫相树湾。民居以砖混楼房为主。当地主产茶叶。
鏆头嘴 [Guàntóuzuǐ]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龙潭河村一组。面积为10公顷。居民6户,26人。因此地处两水相汇,干溪沟小河由东而下,龙潭河由西流来,使夹在两水中间的山头好似犁田的鏆头,故名。当地主产茶叶。
桂花树屋场 [Guìhuāshù Wūchǎng]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龙潭河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6户,60人。姓氏有陈姓、周姓等,聚落分散。因曾是富户潘宗哲(字子明)故居,宅基旁有百年老桂花树,故名。主产茶叶。龙风公路经此。
灰家山 [Huījiāshān]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北0.9千米的山梁上。属龙潭河村一组。面积11公顷。居民30户,100人。姓氏有潘、李、陈、曹等姓,聚落分散。因山上土地全部由灰石土构成,故名灰家山。主产茶叶。
回龙寺 [Huílóngsì]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龙潭河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以贲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明朝初期潘氏祖先潘永斌到风鼓洞中捉龙治水,历时三年期满驱龙出洞时,因夫人吕氏传递令牌失误,致使龙失去约束,返回洞中。为纪念潘永斌捉龙,人们在风鼓洞下1.5千米河边山脊上建了一座庙宇,称为回龙寺。主产茶叶。龙风公路过境。
匡家屯 [Kuāngjiātún]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杨柳池村接壤。属龙潭河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6户,18人。姓氏多为匡姓,民居为砖混楼房,聚落呈散状分布。清中叶由聂家河镇肖家隘迁徙而来。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龙潭河 [Lóngtánhé]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0.1千米。属龙潭河村六组。面积约15公顷。居民51户,180人。姓氏以潘姓居多。民宅多为砖混楼房,聚落呈团状分布。主产玉米、茶叶、红薯。五宜公路(鸦来线)过境。
上李家河 [Shànglǐjiāhé]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龙潭河村一组。面积4公顷。居民4户,14人。姓氏以李姓居多。清道光二十年(1840)李耀楠、李耀胜在此居住,现已传承至第八代。当地主产茶叶。
潘家祠堂 [Pāncítáng]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驻地。属龙潭河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21户,80人。姓氏以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潘家祠堂由潘府族长潘修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从张家河搬迁至龙潭河修建,历时三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四水归池,祠堂门匾“毕公遗绪”由宜都县立中学校长王右青题写。编修《潘氏家谱》一套十四卷。当地主产茶叶。
张家河 [Zhāngjiāhé]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龙潭河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15户,60人。姓氏多为潘姓、陈姓,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明朝宣德时期曾经名为来宝冲,为潘氏所有。民国初期,潘家祠堂搬迁到龙潭河,山和田卖给张姓人家,遂改称张家河。主产茶叶。
段家漂 [Duànjiāpiào]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西南3.3千米。属龙潭河村五组。面积20公顷。因山石整体断裂,形成峭壁悬崖,高数十丈,如刀削一般,故名断崖漂。因“断”“段”谐音,人们俗称为“段家漂”。2005年秋至2006年夏,因崩山滑坡和扶贫搬迁,当地11户居民已外迁。山林开发为猕猴桃基地。
刘家岩 [líujiāyán] 位于龙潭河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杨柳池相连。龙潭河村五组。面积50公顷。居民20户,80人,以周、梅、王、廖姓居多。相传清中期,曾有一刘姓人家在此置田居住,后来搬至五峰县内,当地仍称为刘家岩。主产玉米、油菜、红薯等。
八、绿竹溪村
绿竹溪村村民委员会 [Lǜzhúxī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西16.8千米。东与毛湖埫村接壤,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全福河村交界,北与潘家湾土家族乡栗树垴村隔河相望。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887公顷。居民465户,1240人。因溪边成片竹林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毛湖埫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碧绿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绿竹溪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绿竹溪村属毛湖埫区全福河乡,2001年3月由绿竹溪村、罗家湾村、郑家湾村、何家湾村合并为绿竹溪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7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点。有重晶石、方解石、石灰石、高岭土、煤炭等矿产。有国家一级保护树木铁坚油杉、桂花树、榔、榆树各一棵。有奥陶纪石林。经济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种茶面积200公顷,茶叶加工厂3家。五宜公路、宜张高速过境。
百步三道桥 [Bǎibùsāndàoqiá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属绿竹溪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9户,50人。居民姓氏以许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此地有三条小溪在此汇流,三条小溪上连建三座石拱桥,故名百步三道桥。主产茶叶。临五宜公路。
大堰拐 [Dàyànguǎi]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50人。居民姓氏以刘姓居多。1958年秋修建五宜公路,为保住堰塘,公路绕堰塘而建,形成一个大拐,故名大堰拐。主产茶叶。
大庄坪 [Dàzhuāngpí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绿竹溪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盛产木梓,昔时有人在此开庄铺收购,生意一度红火,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庄铺,以故称为大庄坪。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洞垴 [Dòngnǎ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绿竹溪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11人。因山中有石洞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付家包 [Fùjiābā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东0.1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5人。因居住有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龚家湾 [Gōng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2人。姓氏以龚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居住有龚姓人家而得名。民居均为混砖结构楼房。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广式炉 [Guǎngshìlú]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3千米。属绿竹溪村七组。面积6公顷。居民2户,4人。1958年大办钢铁在此地修建广西流传的一种新式炼钢炉,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红砂坡 [Hóngshā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西0.3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7人。姓氏以隗姓居多。因岩石和土质呈红色,故名。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居多。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槐树坑 [Huáishùkē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0.3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6公顷。居民4户,14人。因洼地旁有棵大槐树,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荒冲 [Huāngchō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侧0.1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16公顷。居民12户,51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冲地里有一片荒地而得名。民居以砖混结构楼房居多。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将军山 [Jiāngjūnsh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绿竹溪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以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传说曾有将领领兵路过暂住,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决战岭 [Juézhànlǐng] 位于绿竹溪村村民委员会西北0.2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6公顷。居民3户,12人。1945年春,因曾发生抗日决战,故名决战岭。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五宜公路。
刘家湾 [Liú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8户,21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五宜公路。
柳林沟 [Liǔlíngōu]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绿竹溪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3户,10人。因沟边有一片柳树林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鲁家坡 [Lǔjiā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南5千米。属绿竹溪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1人。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罗家包石林 [Luójiābāoshílí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绿竹溪村一组。面积16公顷。居民5户,15人。居民以陈姓居多。因此地裸石成形连片,犹如树林,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绿竹溪 [Lǜzhúxī]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18公顷。居民16户,6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溪边生长有绿色的竹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临五宜公路。
帽子尖 [Màoziji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4.5千米。属绿竹溪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12户,40人。居民以陈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山尖似草帽而得名。民居多为自建砖混结构楼房。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牛屎坡 [Niúshǐ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4户,14人。此地山高坡陡,33级台阶相连,耕牛上下很吃力,沿途多有排泄,以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跑马田 [Pǎomǎtiá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绿竹溪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以马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清朝年间,官府招考武学士,比试跑马射箭在此地进行,故名跑马岗。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筛盘垴 [Shāipánnǎ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6公顷。居民4户,14人。因山脊上自然形成的一块面积约2亩农田,像筛盘一样圆,后被当地人称为筛盘垴。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村道与五宜公路相连。
王家坡 [Wángjiāpō]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南4千米。属绿竹溪村四组。面积12公顷。居民4户,12人。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隗家湾 [Wěi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5人。居民以隗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乌龟包 [Wūguībā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40人。居民以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地形像乌龟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中河坪 [Zhōnghépí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2户,9人。沿山间河道有三处比较宽阔的地方,依次叫上河坪、中河坪、下河坪,此坪在中部,故称中河坪。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下河坪 [Xiàhépí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0.5公顷。居民1户,4人。沿山间河道有三处比较宽阔的地方。依次叫上河坪、中河坪、下河坪。此地位于下河故称下河坪。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向家坳 [Xiàngjiā'ào]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5户,17人。姓氏以向姓居多。因居住有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西淹水埫 [Xīyānshuǐtǎ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北侧0.1千米。属绿竹溪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6户,17人。姓氏以冉、鄢姓居多。因山间地势低洼,雨后积水全凭一溶洞消弭,庄稼常被淹没,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阴家湾 [Yīnjiāwān]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绿竹溪村七组。面积30公顷。居民25户,80人。居民以张、李、王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此地三面环山,冲口狭窄,阳光照射不足,四季潮湿阴暗,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郑家祠堂 [Zhèngjiācítáng] 位于绿竹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绿竹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九、毛湖埫村
毛湖埫村村民委员会 [Máohútǎng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西14.5千米。东与白马溪村交界,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升子坪村接壤,西与绿竹溪村相邻,北抵绿竹溪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250公顷。居民605户,1590人。姓氏以潘、杨、高、陈、王姓居多。因此地四面环山,中间平地,盛产毛湖草,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毛湖埫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富华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毛湖埫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改称毛湖埫村属毛湖埫区毛湖埫镇,2001年3月毛湖埫村、三等坡村、燕子坡村合并为毛湖埫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13个居民点。现有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栓皮栎一棵,三级保护树木马尾松、桂花树7棵。有重晶石、铁矿石和高岭土等矿产,开办有茶叶加工厂。茶叶种植加工为当地主导产业。商业有个体经商。县道五宜公路过境。
段家包 [Duànjiābā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18公顷。居民11户,40人。姓氏多为段姓,聚落呈团状分布。主产茶叶。
傅家包 [Fùjiābā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7户,20人。居民以傅姓居多。农业生产以茶叶种植为主。
高家包 [Gāojiābā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北0.8千米。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多为高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高姓人家而得名。农业以茶叶种植为主。东与渔洋河公路相邻。
李家埫 [Lǐjiātǎng]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毛湖埫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40人。居民以李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农业以茶叶种植为主。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毛湖埫 [Máohútǎng]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驻地。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27户,100人。居民以王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四面环山,中间平地,盛产毛湖草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五宜公路过境。
狮子垴 [Shīzinǎo]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毛湖埫村一组。面积26公顷。居民14户,4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地形似狮子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庹村 [Tuǒcūn]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属毛湖埫村二组。面积60公顷。居民44户,130人。居民以杨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清朝年间,曾有几户姓陈的人家住在一起,为划分居住位置的面积,用庹来丈量,故名庹村。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村道与五宜县道相连。
万家榨坊 [Wànjiāzhàfáng]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毛湖埫村六组。面积9公顷。居民7户,24人。姓氏以万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清同治年间一万姓人家从外地迁居到此,兴建榨坊,加工木籽、桐籽、油菜籽,故此取名万家榨坊。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
小潘家湾 [Xiǎopānjiāwān]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毛湖埫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7户,25人。居民以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潘氏族谱》记载,清朝末年,第七世祖潘一吉从龙潭河分支到此落籍,建有潘家祠堂支祠,故名为小潘家湾。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县道五宜公路延伸到此处,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雁旮泉 [Yàngāquán]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以北0.7千米。属毛湖埫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40人。居民以张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因一对大雁栖息的巢穴旁有一小水井,人们称之为雁旮泉。居民从事茶叶种植。村道与渔洋河路相连。
尹家埫 [Yǐnjiātǎng]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以南0.4千米。属毛湖埫村四组。面积23公顷。居民19户,60人。居民以尹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相传清朝年间,尹氏祖先尹家珍从外地迁入,在此地落籍后开有一家酿酒厂,因酒水质量好,信誉好,尹姓人家就此出名,取名尹家埫。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五宜公路经此。
朱家埫 [Zhūjiātǎng]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毛湖埫村一组。面积22公顷。居民10户,33人。居民以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竹桥湾 [Zhúqiáowān] 位于毛湖埫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毛湖埫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60人。居民以郭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此山间每逢雨季,溪沟行洪,阻隔百姓往来,当地群众为方便过河,在溪沟上面用竹子建造了一座简易桥梁,故名。居民以茶叶种植为主。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十、全福河村
全福河村村民委员会 [Quánfúhé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西20.5千米。东起绿竹溪村,西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南接大沟村,北抵渔洋河。村民委员会驻全福河村一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495公顷。居民765户,2320人,民族以汉族居多,有少量土家族。因该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称福地,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潘家湾区高家湾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高家湾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精华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全福河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改称全福河村属毛湖埫区全福河乡,2001年3月由全福河村、高家湾村合并为全福河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7个村民小组和23个居民点。名胜古迹有通天观。茶叶种植与加工为主导产业,2009年被认定为省级千亩生态茶园示范区,2013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级茶园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工业有方解石加工、茶叶加工。宜都市玉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全福河”茶叶商标,于2013年2月被认定为宜昌市知名商标。市境西南边陲物资集散地,有个体经营商铺25家。鸦来公路 X 224 县道过境6千米。渔洋河穿村而过。
曾家坪 [Zēngjiāpí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南0.2千米。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60公顷。居民61户,190人。姓氏多为曾姓,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居住有曾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曾家湾 [Zēngjiā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2.8千米。属全福河村七组。面积50公顷。居民44户,140人。居民多曾姓,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居住有曾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临五宜公路。
陈家湾 [Chénjiā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全福河村三组。面积45公顷。居民32户,100人。居民姓氏以陈、罗、郭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湾地居住有陈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戴家台 [Dàijiātái]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全福河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40人。居民姓氏以戴姓、尹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地形较平整,三方低,地形像一个戏台,清朝晚期,戴氏兄弟由江西移居至此,故名戴家台。居民主要种植茶叶和养殖生猪。
洞湾 [Dòng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4千米。属全福河村三组。面积38公顷。居民28户,90人。居民姓氏以郭、余、杨等姓居多,聚落分散。两山间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泉水,故名洞湾。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五宜分水岭 [Wǔyí Fēnshuǐlǐ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全福河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32户,100人。居民姓氏以向、付姓居多,聚落分散。此地是宜都市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分界山岭,得名分水岭。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高家祠堂 [Gāojiācítá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全福河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20人。居民以高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观湾 [Guàn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6千米。属全福河村二组。面积66公顷。居民44户,150人。居民以刘、曾姓居多,民居以砖混楼房为主,聚落呈散状分布。地处通天观西部山脚,有一条小沟长年流水汇入大沟流域。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郭家坪 [Guōjiāpí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19户,60人。居民以郭、曾、谭等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居住有郭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胡家包 [Hújiābāo]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全福河村三组。面积40公顷。居民11户,40人。居民以胡、陈等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居住有胡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和养殖生猪。
金鱼坳 [Jīnyú'ào]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全福河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5人。因山坳地形似金鱼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刘家坪 [Liújiāpí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全福河村二组。面积60公顷。居民51户,190人。居民以刘、裴等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坪上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临五宜公路。
毛家包 [Máojiābāo]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0人。居民以毛、刘等姓居多,聚落呈点状分布。因居住有毛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南庄坪 [Nánzhuāngpí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3.2千米。属全福河村六组。面积8公顷。居民30户,110人。居民以向、付、高、曾等姓居多,聚落分散。清朝时期一户向姓财主迁居此地,因平地位于其家南边,故名南庄坪。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临五宜公路。
盆儿山 [Pén rsh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全福河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21户,70人。姓氏以陈、高、胡等姓居多,聚落呈点状分布。因山顶地形像盆形,故名盆儿山。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青岭寺 [Qīnglínsì]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5千米。属全福河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付、刘等姓居多,聚落呈点状分布。清朝此地建有一座小寺庙,森林茂密,庙在林中,故得名青岭寺。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有重晶石矿产。
全福河小集镇 [Quánfúhéxiǎojízhèn]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驻地。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54户,180人。居民有罗、熊、尹、刘等姓氏,民居以砖混楼房为主,聚落呈线状分布。因该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称福地,故名。居民主要从事修理、摩配、理发、旅店、餐馆、百货销售等。临五宜公路。
水库湾 [Shuǐkù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全福河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50人。居民以杨、毛、高、曾等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山湾里修建有水库而得名。居民主要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临五宜公路。
田家垴 [Tiánjiānǎo]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3户,7人。因山丘上居住有田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主产茶叶。临五宜公路。
团包 [Tuánbāo]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全福河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70人。居民以郭、陈等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姚家畈 [Yáojiāfà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1千米。属全福河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27户,86人。姓氏多为姚姓,聚落分散。清朝末年,此地有一棵大栗树,人称大栗树湾。后来栗树枯死,被人用来烧炭,遂改称窑家畈,因窑与姚同音,演变为姚家畈。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临五宜公路。
文周湾 [Wénzhōuwān]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以东0.7千米。属全福河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40人。居民以毛、曾、冯等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清朝文姓和周姓两户人家迁到此处居住,故得名文周湾。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临五宜公路。
周家坑 [Zhōujiākēng] 位于全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全福河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十一、十三尖村
十三尖村村民委员会 [Shísānjiā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偏北10.6千米。东与下堡村接壤,南与白马溪村相邻,西北有熊渡库区环绕,北与潘家湾乡隔水相望。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740公顷。居民438户,1260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因有十三个小山头相连,故称十三尖。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下堡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双元大队,1981年9月改称毛湖埫公社双堰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十三尖村属毛湖埫区下堡乡,2001年3月由十三尖村、双堰村、苏家山村合并为十三尖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24个居民点。有方解石、重晶石等矿产。森林覆盖率高,属国家公益林保护区域。农业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加工业有茶叶加工,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乡道刘白公路穿村而过。
茶园坡 [Cháyuánpō]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北3.5千米。属十三尖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荣、张等姓。聚落呈团状分布。曾有一邹姓人用一包茶叶换得这块土地,并将这块坡田种植成茶园,故得名茶园坡。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段家井 [Duànjiājǐng]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十三尖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13户,45人。姓氏以郭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清代,因段姓人家在此地打了一口井,故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黑湾 [Hēiwān]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7户,55人。姓氏有毕、杨等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三面环山,山湾狭窄,里面光照时间短,故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东胡家包 [Dōnghújiābāo]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多为胡姓,聚落呈带状分布。因居住在山包上的胡姓较多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槐树坡 [Huáishùpō]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十三尖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2人。聚落呈带状分布。因山坡上多槐树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李家包 [Lǐjiābāo]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呈带状分布。因山丘上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李家老屋 [Lǐjiālǎowū]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十三尖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多为叶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鹿滚垱 [Lùgǔndàng]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4千米。属十三尖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8人。姓氏多为史姓,聚落呈团状分布。传说有一只鹿长期在溪沟边俯卧休息,久而久之,与自然浑然天成,因而得名鹿滚垱。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桥望口 [Qiáowàngkǒu]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40人。聚落呈团状分布。山谷里有座石拱桥,正对着山口,故称桥望口。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秦家嘴 [Qínjiāzuǐ]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十三尖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9户,70人。姓氏有李、张等姓,聚落分散。因秦姓人家购买土地作为梁山寺庙供田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十三尖 [Shísānjiān]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3.5千米。属十三尖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17户,65人。姓氏多为史姓,聚落分散。该地有十三个相连的小山尖,人们称它为十三尖。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双栗树 [Shuānglìshù]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十三尖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14户,58人。姓氏有胡、李等姓,聚落呈带状分布。因有一棵大栗树,树蔸上有两根同样大的分枝,故名双栗树。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双堰子 [Shuāngyànzi]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属十三尖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6户,25人。聚落分散。该地原有两口堰,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为双堰子。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苏家山 [Sūjiāshān]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北2.6千米。属十三尖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15户,65人。姓氏多为徐姓,聚落呈带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太阳坡 [Tàiyángpō]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5千米。属十三尖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此坡面向东方,四周无山峰遮挡阳光,光照时间长,故而得名太阳坡。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村道与刘白公路相连。
土地庙 [Tǔdìmiào]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北5.5千米。属十三尖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1人。因曾建有敬奉土地神的小庙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土漂 [Tǔpiāo]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十三尖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有谢、李等姓,聚落呈带状分布。因此地原有大面积裸露土地,呈斜坡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外沿坡 [Wàiyánpō]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3.5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10人。姓氏有章姓等,聚落分散。因此地离村中心较远,处边缘地带,故名。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吴家冲 [Wújiāchōng]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25人。聚落呈带状分布。因居住有吴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大杨家垴 [Dàyángjiānǎo]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21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有李、胡等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原居住杨姓人家而得名。民宅沿山而建,多为砖混结构楼房。居民多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阴人洞 [Yīnréndòng]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属十三尖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有郭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洞口面开阔,洞穴深长阴暗,恐怖阴森,故名阴人洞。居民多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张家老屋 [Zhāngjiā Lǎowū]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南9千米。属十三尖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有张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上张家湾 [Shàngzhāngjiāwān]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十三尖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有张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长冲 [Chángchōng] 位于十三尖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十三尖村四组。面积35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有曹、陈等姓,聚落呈带状分布。因地貌呈倒梯槽形,长约500米,其底宽约80米,故名长冲。居民多以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
十二、双河桥村
双河桥村村民委员会 [Shuānghéqiá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以东3千米。东与枝城镇水井坪村、松木坪镇双井寺村毗邻,南接松罗山林场,西抵王家畈村,北与横冲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八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485公顷。居民597户,2050人。相传明朝初年,高氏祖先为躲避兵灾,携妻带子从江西逃难至此。由于勤奋劳动,家业扩大,人丁兴旺,由族人发起集资修建祠堂,并修建了两座石板桥,因有一桥横跨两河沟,故名双河桥。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宜都县王畈区洲阳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群春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双河桥大队,1984年2月改称双河桥村,2001年3月由双河桥村、青林嘴村、乐安冲村合并名双河桥村,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10个村民小组和28个居民点。有国家三级保护树木马尾松、栓皮栎七棵。工业有农副产品加工,商业有个体经营。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主产茶叶。松王公路过境。
白鹤园 [Báihèyuá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双河桥六组。面积15公顷。居民9户,27人。姓氏多为吴、曹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每年白鹤迁徙途经此地,就落下休息采食,故名。当地主产茶叶。
断山坳 [Duànshān'ào]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双河桥村八组。面积20公顷。居民13户,40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分水岭 [Fēnshuǐlǐ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双河桥村十组。面积11公顷。居民9户,35人。姓氏以吴、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处山脊,山水流向山两边,故此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高家屋场 [Gāojiā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双河桥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以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李家冲 [Lǐjiāchō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双河桥村十组。面积40公顷。居民19户,60人。有高、吴等姓氏,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刘家冲 [Liújiāchō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双河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49户,160人。居民多为刘姓、吴姓,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落雁冲 [Luòyànchō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双河桥二组。面积11公顷。居民18户,60人。姓氏以刘、曹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此地时常有大雁栖息而得名。民居以“三正两偏一横”为特色,民俗有“锣鼓家业三眼铳,待客过节十大碗”。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棉麻树屋场 [Miánmáshù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双河桥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5户,50人,聚落呈团状分布。因房屋周围生长棉麻树攀岩植物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闵家屋场 [Mǐnjiā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双河桥村七组。面积10公顷。居民6户,20人。姓氏多为闵姓。居民依山分散而居。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潘家屋场 [Pānjiā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2千米。属双河桥村八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0人。姓氏有潘姓等。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青林嘴 [Qīnglínzuǐ]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南偏东1.8千米。属双河桥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1户,4人。因悬崖上生长的常青树,郁郁葱葱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双河桥 [Shuānghéqiáo]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2千米。属双河桥村八组。面积25公顷。居民38户,160人。姓氏以杨、高、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一桥跨两河,故名双河桥。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水田畈 [Shuǐtiánfà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4.2千米。属双河桥六组。面积15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以袁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有大片稻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苏家屋场 [Sūjiā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8千米。属双河桥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以苏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民居多为“三正两偏一横屋”,有“待客过节十大碗”习俗。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等。
台子岗 [Táizig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3.5千米。属双河桥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41人。姓氏主要以魏、黎、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土地岭 [Tǔdìlǐ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3.2千米。属双河桥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8户,60人。在云台观西面山坳处曾有一座土地庙,供奉山神土地,庙处在山岭间,故名土地岭。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兔子岭 [Tùzilǐ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双河桥村四组。面积20公顷。因山体形似兔子而得名。因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
歪大门 [Wāidàmé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3千米。属双河桥八组。面积30公顷。居民18户,60人。姓氏以别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原有一户人家把屋做成后多有不顺,经风水先生指点,便改变门向成“歪大门”。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王家湾 [Wángjiāwā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5千米。属双河桥村九组。面积10公顷。居民6户,20人。姓氏以王姓居多。居民以种植茶叶、玉米为主。
歇马台 [Xiēmǎtái] 位于双河桥村民员会东南4.2千米。属双河桥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以袁姓居多。昔时赶骡马经过这里常在此处卸鞍歇脚,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熊家包 [Xióngjiābāo]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双河桥村九组。面积4公顷。居民2户,9人。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
淹水屋场 [Yānshuǐwūch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双河桥村十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吴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因房屋所处地势低洼,常有积水,故此得名。当地主产茶叶、玉米及红薯。
皂角树 [Zàojiǎoshù]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双河桥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2户,40人。姓氏以吴姓居多。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治合岩 [Zhìhéyá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南偏东2.5千米。属双河桥村六组。面积35公顷。居民7户,25人。姓氏以刘姓居多。因有个叫吴治合的人曾在此岩边定居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张家祠 [Zhāngjiācí]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双河桥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26户,90人。姓氏以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治能湾 [Zhìnéngwān]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2千米。属双河桥村四组。面积12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湾里原住着一名叫“吴治能”的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长岭岗 [Chánglǐnggǎng]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以东3千米。属双河桥村十组。面积10公顷。居民14户,40人。居民以向、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地形特征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玉米等。
洲阳桥 [Zhōuyángqiáo] 位于双河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双河桥村九组。面积15公顷。居民18户,60人。姓氏多为刘、夏两姓。聚落呈团状。清乾隆元年,周杨两家共同出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周杨”桥。1960年代中期,因桥名有褒扬以个人功德之嫌,遂更名为洲阳桥。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十三、王家畈村
王家畈村村民委员会 [Wángjiāfà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2千米。东与双河桥村接壤,南与松乐山林场毗邻,西抵樟桂岭村,北与横冲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王家畈镇。面积836公顷。居民587户,1918人。姓氏以杨、刘、曹等姓居多。此地自古以来为集镇,因山间溪流冲积形成的大块平地原系王姓所有,故此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永安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青林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王家畈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称王家畈村属王畈区,2001年3月王家畈村、柳树河村合并为王家畈村至今。下辖7个村民小组和9个居民点。有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有国家三级保护树木紫薇两棵。名胜古迹有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永兴桥”等。农业以茶叶为主,工业主要以石材加工为主。五宜公路过境,是松王公路终点。
零公里 [Línggōnglǐ]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西北0.4千米。属王家畈村五组。面积25公顷。居民68户,210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1968年从王家畈到松木坪新修了一条公路,里程起点与五宜公路交汇,按地标起名为0公里。居民主要从事个体经商。五宜公路经此。
飞谷屋场 [Fēigǔwūchǎng]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处。属王家畈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8户,6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分布。昔时居住一大户人家,房前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当收获季节发现自家的天井和邻居屋上都有少量的稻谷,不知从何方来,因此得名飞谷屋场。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
老米屋场 [Lǎomǐwūchǎng]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王家畈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8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很久之前,坐西朝东房屋北边有一块空地,经常有自家土鸡在地上找食吃,后来发现鸡经常食用的是一种黑色小颗粒物,把皮刮去,形似米粒,故而得名“老米屋场”。主产茶叶。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雷公庙 [Léigōngmiào]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王家畈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业。
庙包 [Miàobāo]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王家畈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6户,42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一个小土包,面积约0.12公顷,上面曾建有一座寺庙,故称庙包。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红薯。
千工堰 [Qiāngōngyàn]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王家畈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挖堰用了上千人工,故名千工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主产茶叶。村道与五宜公路相接。
撞钟锤 [Zhuàngzhōngchuí]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王家畈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30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两座山峰相向而立,西北向的形似钟,东南向的形似锤,故名撞钟锤。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等。五宜公路经此。
杨家岗 [Yángjiāgǎng]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王家畈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以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五宜公路经此。
王家畈 [Wángjiāfàn] 位于王家畈村民委员会驻地。属王家畈村五组。面积45公顷。居民124户,474人。姓氏以杨、刘两姓居多,聚落沿公路呈线状分布。自古以来为集镇,因山间溪流冲积形成的大块平地原系王姓人家所有而得名。主产茶叶。五宜公路经此。
十四、下堡村
下堡村村民委员会 [Xiàbǎo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以西9千米。东接白玉垴村,南邻龙潭河村,西抵十三尖村,北至小河村。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王家畈镇。面积950公顷。居民387户,1250人。姓氏有张、李、徐、杨、邹等姓。因一个四面环水、形如地堡的山包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磧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毛湖埫乡。1953年4月属潘湾区下堡乡,1958年10月称潘湾公社和平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下堡大队属毛湖埫公社,1984年2月年改名为下堡村属毛湖埫区下堡乡,2001年3月由下堡村、湖埫村合并为下堡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5个村民小组和28个居民点。有奥陶纪石林资源。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刘白公路过境。
曹启湾 [Cáoqǐ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下堡村四组。面积6公顷。居民2户,7人。因该地为槽形,经常起雾,由“槽起湾”演变为“曹启湾”。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大路坪 [Dàlùpí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0.3千米。属下堡村二组。面积15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彭姓、刘姓等,聚落分散。因一条大路经过一片平地,故名大路坪。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邓家湾 [Dèngjiā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下堡村五组。面积60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有邓、谢姓等,聚落分散。因居住有邓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郭家大坪 [Guōjiādàpí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郭姓、史姓等。因地势空旷,且居住有郭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湖埫 [Hútǎ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下堡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24户,70人。姓氏以李、蔡、潘等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四周高,中间低,很多埫田,远看似湖,故名为湖埫。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黄家埫 [Huángjiātǎ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8公顷。居民1户,4人。因很久以前曾居住有黄姓人家而得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刘家垴 [Liújiānǎ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下堡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3户,40人。姓氏有刘、王、许姓等,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地势较高,且居住有刘姓人家,故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东刘家湾 [Dōngliújiā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南1.1千米处。属下堡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有刘姓、李姓等,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居民以刘姓居多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柳树埫 [Liǔshùtǎ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7户,20人。姓氏有杨、易姓等。因埫中有一棵柳树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村道与刘白公路相接。
箩筐坳 [Luókuāng'à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7户,25人。姓氏有杨、李姓等。因地形远看形如箩筐而得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风下公路穿经此地。
毛家埫 [Máojiātǎ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1.1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多为胡姓,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清末有一户毛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莫家湾 [Mòjiā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38户,75人。姓氏有曹、彭、王姓等,聚落呈散状分布。清中叶此地为莫家土地,故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碾子坪 [Niǎnzipí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面积5公顷。居民1户,6人。因此坪地里有一盘石碾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潘家包 [Pānjiābā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南1.7千米处。属下堡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4户,50人。姓氏有潘、陈等姓,聚落呈散状分布。明末清初潘家分支从毛湖埫迁来定居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盘龙寺 [Pánlóngsì]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相传旧时此地有座寺庙,寺庙开光当天,从屋顶上滚落两条盘在一起的蛇,人们遂叫此庙为“盘龙寺”。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彭家大坪 [Péngjiādàpí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北0.7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5户,45人。姓氏为彭、陈、郭姓等,聚落分散。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天坑湾 [Tiānkēng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7千米。属下堡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山湾里有许多天坑,故名天坑湾。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土坑寨 [Tǔkēngzhài]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处。属下堡村五组。面积15公顷。居民11户,48人。姓氏以潘、曹等姓居多,聚落分散。很久以前,半山腰有一大深坑,坑中有一大横洞,曾有人居住过,以此故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伍家坳 [Wǔjiā'à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下堡村一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5人。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下堡 [Xiàbǎ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驻地。属下堡村三组。面积45公顷。居民60户,160人。姓氏以张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分布。相传有位风水先生站在远处的高山上眺望,见此处四面环水、形如地堡,便说是一块风水宝地,故称下堡。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村道与刘白公路相接。
小洞湾 [Xiǎodòng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西南0.2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15公顷。居民22户,60人。姓氏有蔡、李姓等,聚落分散。因半山腰一个小山洞里有泉水不停外涌,故得名小洞湾。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徐家坳 [Xújiā'à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15公顷。居民9户,35人。姓氏为徐、邹姓等,聚落分散。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学堂坪 [Xuétángpí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8公顷。居民4户,18人。因曾办有学堂而得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堰湾 [Yàn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南0.7千米。属下堡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4户,15人。姓氏有吴、向姓等。因山湾里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堰塘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张家包 [Zhāngjiābā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北偏东0.4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15公顷。居民6户,20人。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张家埫 [Zhāngjiātǎng]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北0.4千米。属下堡村三组。面积15公顷。居民7户,25人。民国时期,因张姓人家居此而得名。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下张家湾 [Xiàzhāngjiāwān]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处。属下堡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5人。姓氏多为张姓。村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中漂 [Zhōngpiāo] 位于下堡村民委员会东北0.9千米。属下堡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45户,160人。姓氏有史、刘等姓,聚落分散。因悬崖陡壁的地势而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红薯、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
十五、夏家湾村
夏家湾村村民委员会 [Xiàjiāwān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南偏东5.6千米。东与双井寺村接壤,南与松滋市柳林冲村毗邻,西抵古水坪村,北与双河桥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三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080公顷。居民355户,1220人。因此山湾里居民多夏姓人家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尖岩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红林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夏家湾大队属于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称夏家湾村属王畈区,2001年3月由夏家湾村、尖岩河村合并为夏家湾村属王家畈乡,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20个居民点。此地煤炭资源丰富,有夏家湾煤矿、洞湾煤矿、三叉河煤矿等矿山开采企业。驻区单位有松乐山国营林场。居民以务农为主,从事养殖业和林业种植,主产茶叶。土地岭—吉家坪公路过境。
白岩溪 [Báiyánxī]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夏家湾村二组。面积20方千米。居民15户,50人。姓氏以吉、李两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三面环山,正面有白色峭壁临溪,故名白岩溪。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
尖岩河 [Jiānyánhé]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0.2千米。属夏家湾村四组。面积60公顷。居民173户,570人。姓氏以李、张两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分布。夏家湾村西南方向有一块巨大的尖石,下临小河,故称尖岩河。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土豆、茶叶等。
金家湾 [Jīnjiā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夏家湾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4户,17人。相传此地曾建有金家祠堂,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土豆、茶叶等。
罗家垴 [Luójiānǎ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夏家湾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30人。居民以罗姓居多,民宅沿坡而建,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等。
毛家岭 [Máojiālǐng]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夏家湾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3人。相传山岭上有一狐狸洞(当地方言称为“毛狗”),故得名为毛家岭。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
楠竹园 [Nánzhúyuá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以易、王、张等姓居多,聚落分散。因盛产楠竹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邱家坳 [Qiūjiā'à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面积10公顷。居民9户,25人。姓氏以胡、杨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早期有邱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土吉公路经此。
深家湾 [Shēnjiā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夏家湾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7户,30人。姓氏以徐姓居多。因两边山体相夹形成一个很深的峡谷,故称深家湾。主产玉米及红薯。
石岭岗 [Shílǐnggǎng]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北0.5米。属夏家湾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以李、黎姓居多,聚落分散。主产玉米、红薯等。
水洞河 [Shuǐdònghé]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夏家湾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45户,140人。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因路边桥下有一石洞,四季涌流,形成小溪,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柑橘等。
水田湾 [Shuǐtián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夏家湾村五组。面积25公顷。居民20户,80人。姓氏以胡、潘、杨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临土吉公路。
孙家湾 [Sūnjiā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1.3千米。属夏家湾村一组。面积11公顷。居民25户,80人。姓氏以易、徐姓居多,聚落分散。当地主产茶叶。
大团包 [Dàtuánbā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夏家湾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6人。因平地上隆起圆形山包,故名大团包。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临土吉公路。
夏家湾 [Xiàjiā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西侧0.1千米。属夏家湾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刘、李两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居民曾以夏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红薯等。
学屋湾 [Xuéwū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夏家湾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20户,80人。姓氏以李、黎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湾里曾建有学堂而得名。居民以种植茶叶、玉米、红薯为主。
杨树坳 [Yángshù'à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以西2.5千米。属夏家湾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7户,30人。姓氏以王、钱姓居多。因山坳里生长有杨树而得名。当地主产玉米、茶叶等。临土吉公路。
油榨湾 [Yóuzhàwān]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夏家湾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4户,15人。姓氏以高姓居多。因山湾里曾建有榨油作坊而得名。主产玉米、红薯等。
张家台 [Zhāngjiātái]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夏家湾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40人。姓氏以张、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曾建有张氏祠堂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茶叶、红薯等。
张家垴 [Zhāngjiānǎo]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夏家湾村五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以张、高等姓居多,聚落分散。主产玉米及红薯。临土吉公路。
中嘴 [Zhōngzuǐ] 位于夏家湾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夏家湾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30户,110人。姓氏以李、杨姓居多,聚落分散。因东西两侧为沟壑,中间突出呈尖嘴状,故名。主产玉米、红薯等。松宜煤炭矿务局和尖岩河煤矿坐落此地。
十六、小河村
小河村村民委员会 [Xiǎohé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7千米。东与横冲村接壤,南与王家畈村、白玉垴村毗邻,西抵十三尖村,北与聂家河镇凤凰池村交界。村民委员会驻七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850公顷,居民605户,2130人。姓氏以向、曹、梅、余、杨姓居多。因境内有一条小河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家畈区小河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绿泉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小河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称小河村属王畈区王家畈镇,2001年3月南山寺村、白溪河村、长岭村并入,2013年8月小河村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11个村民小组和11个居民点。有重晶石等矿产。建有南山寺电站。有国家三级保护树木马尾松一棵。名胜古迹有小河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工业主要有茶叶加工和酿酒,农业种植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茶叶等,养殖有生猪、山羊、菜牛、土鸡等。王南公路贯通全村,宜张高速过境。
百溪河 [Bǎixīhé]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小河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31户,100人。姓氏有向姓等,聚落呈线状分布。因众多溪沟汇聚以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白云观 [Báiyúnguàn]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小河村十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2人。姓氏有曹姓,聚落呈散状分布。据传元朝至元十六(1279)年,道人张兴正,伴白云与白玉相望静神修炼,最后成仙,白须满面,神光怡人,施善济贫,造福众生。张105岁仙逝后,当地百姓在张仙修炼的地方建了一座寺庙,名为白云观。居民主要从事玉米、茶叶、红薯种植和猪羊养殖。
顾家埫 [Gùjiātǎng]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3.5千米。属小河村十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20户,60人。姓氏多为曹姓,聚落分散。因清朝有顾姓人家居住于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谢家湾 [Xièjiāwān]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小河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多为杨姓,聚落分散。因清朝有谢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村道与王南公路相接。
后村坪 [Hòucūnpíng]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小河村八组。面积50公顷。居住68户,230人。姓氏多为向姓,聚落呈团状分布。此地曾长有茂密的椿芽树,人称“厚椿坪”。后因谐音而演变为后村坪。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小麦、红薯。
袁家坡 [Yuánjiāpō]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4.2千米。属小河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12户,50人。姓氏多为李姓,聚落依山而分散而建。明朝末年,一袁姓人家从四川迁入,定居坡下,人称袁家坡。居民主要从事玉米、茶叶、红薯种植和猪羊养殖。
机枪洞 [Jīqiāngdòng]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6千米。属小河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15户,57人。姓氏多为杨姓,聚落分散。抗日战争时期,因当地村民进洞避乱,日军便用机枪往洞内扫射,以故得名。居民主要从事玉米、茶叶、红薯种植和猪羊养殖。
南山寺 [Nánshānsì]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6千米。属小河村二组。面积60公顷。居民65户,220人。姓氏多为杨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丁家大山南麓建有一座寺庙,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王南公路经此。
天坑坡 [Tiānkēngpō]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以北0.3千米。属小河村六组。面积40公顷。居民48户,160人。姓氏多为曹姓,聚落呈片状分布。因山坡上有个百余亩大的天坑,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北张家湾 [Běizhāngjiāwān] 位于小河村民委员会西北6千米。属小河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20户,70人。姓氏多为杨姓,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清朝有张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当地主产玉米及红薯。
岩屋洞 [Yánwūdòng] 位于小河村民委会以西6千米。坐落于小河村一组三溪口北岸。面积60公顷。居民65户,220人。姓氏多为杨姓,聚落呈片状分布。因洞内曾有人居住而得名。当地主产玉米及红薯。
十七、樟桂岭村
樟桂岭村村民委员会 [Zhāngguìlǐ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王家畈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1千米。东起王家畈村,南接古水坪村,西抵白玉垴村,北至小河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王家畈镇。面积1830公顷。居民774户,2396人。姓氏有陈、李、杨、张、曹等姓。因山岗东头有一棵樟树,西头有一棵桂花树,均长势挺拔,枝叶茂盛,人们称之樟桂岭。清同治五年(1866)属横碛中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宜都县王家畈乡。1953年4月属王畈区永安乡,1958年10月称王畈公社绿林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樟桂岭大队属王畈公社,1984年2月改称桂岭村属王家畈区王家畈乡,2001年3月田河村、仙女洞村并入,2013年8月改属王家畈镇至今。下辖10个村民小组和19个居民点。村内有煤炭、硫铁矿等矿产。有一棵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桂花树和一棵三级保护树木马尾松。名胜古迹有“桂花古树”“新安桥”“仙女洞”“令牌石”“杨泗将军”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柑橘等。县道五宜公路过境。
南张家湾 [Nánzhāngjiāwā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樟桂岭村三组。面积13公顷。居民25户,100人。姓氏有张、曹、梅等姓,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山湾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农作物有玉米、茶叶及红薯。
拐枣堰 [Guǎizǎoyà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樟桂岭村十组。面积13公顷。居民20户,80人。姓氏有李、陈、曹姓等,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堰堤有三个弯拐,形似植物果实拐枣而得名。主产玉米及红薯。
白杨树坳 [Báiyángshù'ào]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东南0.1千米。属樟桂岭村一组。面积7公顷。居民15户,60人。姓氏有谢、杨、向等姓。主产玉米及红薯。临五宜公路。
关庙坪 [Guānmiàopí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樟桂岭村六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100人。姓氏以杨、陈、刘姓居多,聚落分散。此地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清朝年间建有关公庙,因而得名。主产茶叶。
红岩河 [Hóngyánhé]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樟桂岭村六组。面积7公顷。居民6户,20人。姓氏以曹姓、李姓居多。因河边石头呈红色而得名。当地主产玉米及红薯。村道与古樟公路、五宜公路相接。
黄家包 [Huángjiābāo]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4千米。属樟桂岭村九组。面积13公顷。居民17户,50人。姓氏有黄、施、向等姓,聚落分散。因黄姓居民居多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黄家岩 [Huángjiāyá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樟桂岭村四组。面积21公顷。居民7户,20人。姓氏多为黄姓。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马鬃岭 [Mǎzōnglǐ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樟桂岭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0人。因山岭形如马鬃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茶叶、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毛家山 [Máojiāshā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樟桂岭村二组。面积12公顷。居民25户,100人。姓氏有李、陈、曹等姓,聚落分散。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茶叶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梅子河 [Méizihé]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1.1千米。属樟桂岭村七组。面积15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多为陈、向、高等姓,聚落呈线状分布。因当年河边建有火纸厂,火纸即为梅纸,又“纸”与“子”谐音,故名梅子河。主产茶叶。临五宜公路。
农科队 [Nóngkēduì]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樟桂岭村十组。面积5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多为邓姓,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原公社组建农业科学研究单位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及柑橘。
唐家湾 [Tángjiāwā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樟桂岭村二组。面积7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多为唐姓,聚落呈散状分布。因唐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田陈河 [Tiánchénhé]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樟桂岭村七组。面积13公顷。居民40户,150人。姓氏有陈、向、高等姓,聚落呈线状分布。因沿河两岸有大片农田,且由陈姓人家耕种,故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临五宜公路。
土桥冲 [Tǔqiáochō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0.3千米。属樟桂岭村一组。面积13公顷。居民20户,70人。姓氏有张、向、翟等姓,聚落分散。因山冲里有简陋土木桥,因发大水被冲毁,故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临五宜公路。
向家湾 [Xiàngjiāwā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樟桂岭村八组。面积34公顷。居民30户,80人。姓氏有彭、谢、陈姓等,聚落呈散状分布。因曾居住有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
窑湾 [Yáowān]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樟桂岭村九组。面积7公顷。居民9户,35人。姓氏有杨、向、荣等姓,聚落呈团状分布。因当地曾建有窑厂而得名。居民以种植玉米、红薯和养殖生猪、山羊为主。临五宜公路。
张家坡 [Zhāngjiāpō]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樟桂岭村二组。面积13公顷。居民25户,60人。姓氏多为张姓,聚落分散。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茶叶、红薯等。临古樟公路。
樟桂岭 [Zhāngguìlǐ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西南0.6千米。属樟桂岭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13户,50人。聚落分散。因山岗东头有一棵高大的樟树,西头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
株木岭 [Zhūmùlǐng] 位于樟桂岭村民委员会以西2.4千米。属樟桂岭村八组。面积34公顷。居民14户,40人。姓氏以焦、向、陈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原有很多株栎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茶叶及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