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人物
陆逊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筑宜都城,曾任宜都太守。
建安八年(203),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偷袭荆州时,为麻痹关羽,吕蒙称病,由陆逊代掌偏将军右都督印。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结果“大意失荆州”。陆逊径取公安、宜都,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陆逊领宜都太守,封抚边将军,封华亭侯。
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大军东下,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宜都筑城拒蜀。陆逊通观两军主客观态势,鉴于兵力悬殊景况,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耗尽之时,陆逊巧用火攻,火烧连营,大获全胜,一战成名。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张守清
张守清(1253—?),字洞渊,号月峡叟。宜都人。幼习儒业,长入吏员,为县曹掾。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时年32岁,叹曰:“河清可待,人寿几何?堆金积玉,纡紫拖朱,皆有尽时,奈何不早为计乎?”是时,武当鲁洞云有重名,洞渊心慕之,遂徒步往从之。入武当山拜鲁洞云为师,修炼金丹大道。后又拜叶云莱、刘道明、张道贵为师,尽得秘传。张守清全面继承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长,创立了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道法为主体,兼容各派道法的“新武当派”。真正开创了武当道教兼容并收的武当道派风范,形成了内炼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融贯各家为一体的新武当派,成为武当山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 开始,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创建南岩天一真庆宫,开辟下山道路,垦田数百顷,度众数千人。至大三年(1310) 及皇庆元年、二年(1312—1313),多次奉诏入京祈祷雨雪。延祜元年(1314) 朝廷授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管领教门公事。后退隐于清微妙化岩,精修无极上道。后无疾而终。
陶师文
陶师文(生卒年不详),字纯夫,号未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历砀山、铅山知县,嘉靖十八年(1539)降级去职,调淮安府学正。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府学,有师生之谊,相知极深。嘉靖二十五(1546)年任宜都知县。到官,搜奸剔蠹,酌定儒学,师生廪饩折色。兴学宫,广学田至八百余亩,岁租给贫士。县旧无书院,正德间,户曹郎向文玺因元文璋读书处,结屋三间,题名“北山书院”。久废,址在白洋驿。公谋葺之,以越江不便,乃核儒学西隙地旧为豪强侵卖者,谕令其子若孙赎之,给半价,其半官给之。命幕僚吴子钥董其事,堂舍门庖蔬圃具备。始嘉靖丁未(1547)冬,成嘉靖戊申(1548)春,额曰“清江书院”。戊申,重建合江亭、一览楼,有碑记题咏。己酉(1549),建西城、南城、白洋驿、湾市镇、红花沱、虎脑背社学六,皆买民地为之。置稻田六百八十亩,陆地一百三十余亩,庄房一百二十七间。先是,屯军侵民地百余亩,邑绅何居正讼于官,久不决。公为辨复之。至是,其子典宝偕乡人输于学,其岁租皆作社学用。宜人歌曰:我子弟兮侯教之,我蒙昧兮侯诏之,侯来兮为吾师,侯去兮吾谁与归?任宜六年,后升扬州府同知去。去时载竹,题云:“临去还载竹,凭人笑道憨。清风与高节,留待后来看。”县人为建感德祠,太史曹纪山志碑。都谏王江野作《陶公便民实政录》。著有《宜都考》《农桑纂要》若干卷。
王永彬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宜都市枝城镇石门坎人。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所著《围炉夜话》,与明代《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王永彬不喜科举,很晚才恩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参与编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担任“分修”,后候选教谕。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闻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王永彬一生治学甚广,所著《围炉夜话》、《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等八部著作合编为《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影响最大的是《围炉夜话》,该书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10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杂著》《独柱山房诗文襟著》等。
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王柏心为其撰写《敕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夷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清同治《枝江县志》收录其《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诗三首;同治《远安县志》收录其《同友人游青溪》诗一首。
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名开科,榜名恺,字鹏云,号惺吾,晚号邻苏老人。宜都陆城人。系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
杨守敬四岁丧父,主要靠祖父教养。迫于家计,11岁习商。自幼好学,白天站柜台,晚上灯下苦读,常至鸡鸣。19岁参加府试,五场皆第一。1862年,24岁中举人。25岁进京应会试,七试皆不中,遂绝意科名而专心著述。其间,或设帐授徒,或搜集金石碑帖,或撰文刻书。42岁应召赴日本任驻日钦使随员。46岁归国就任黄冈教谕。61岁充两湖书院教习,三年之后为勤成学堂总教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开经济特科,总督张之洞、巡抚端方合词保奏杨守敬名列第一。1906年5月,选授安徽霍山县知县,杨以“年老、不耐书簿”辞未赴任。1907年,改勤成学堂为存古学堂,仍任总教长。总督张之洞保以内阁中书用。礼部陈宝琛咨举为礼部顾问官。1910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辛亥武昌首义,由汉迁沪。民国三年(1914),总统、副总统雅重于杨守敬,敦聘为国府顾问,杨力辞不获,遂迁居北京,任参政院参政,并聘为清史馆纂修。民国四年甲寅十一月二十四日(1915年1月19日)在北京无疾而逝。归葬宜都龙窝。《清史稿》誉其“其学通博……为鄂学灵光垂二十年。”
杨守敬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舆地学的贡献尤为卓越。其代表作为《历代舆地图》和《水经注疏》。《历代舆地图》三十四册,包括从《禹贡》九州到明代疆域共绘历代地图一千九百二十八幅,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沿革的一部重要图册。《水经注疏》是在我国舆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名著,乃杨守敬代表作之一。他以毕生精力,运用金石、考古等多方面的学识和多种方法治《水经》及其“注”。凡郦氏所引之书,皆标所出,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又“举全(全祖望)、赵(赵一清)、戴(戴震)诸家谬误,摧陷廓清,无所与让”。他与门人熊会贞“不间寒暑,昕夕不辍”,历时数十年,数易其稿。该书杨生前未能刊印,1957年由科学院出版。近代学者罗振玉曾将杨守敬在舆地学方面之成就,与王念孙、段玉裁之小学和李善兰之算学,并誉为清代“三绝学”。
杨守敬爱好金石考证,在版本目录学方面亦有所长。其主要著作有《湖北金石志》《三续寰宇访碑录》《日本访书志》《丛书举要》等。《日本访书志》,是他在担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的随员期间,在日本书肆收集我国流传日本的古籍而编辑成的一部重要目录学著作,书中收录了不少国内业已失传的古书书目,历来受到国内图书馆学界极大重视。另一部由黎庶昌署名、实际由他编辑并督刻的《古逸丛书》,其版刻之精和收书之善,在当时日本刻书界和中国学术界,均公认已达到最高水平。
杨守敬在书法方面,造诣亦深。他擅长隶、楷、行、草诸种字体。他的书法对日本很有影响,杨在日期间,不少学者名士,如岩谷修(一六)、日下部东作(鸣鹤)、冈千仞(振衣)等前往拜访,虚心向他请教。归国后,还有日本人水野疏梅等远涉重洋前来受业。其书论有《学书迩言》《楷书溯源》等六种。
杨守敬有藏书数十万卷,海内孤本亦逾万余。曾先后于黄州和武昌筑“邻苏园”和“观海堂”书楼,藏其所搜求及著述刻印之书籍、金石、碑版等。所藏之书,几经搬迁,1926年移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负责人李一氓建议整理出版《杨守敬集》。《杨守敬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首都师范大学谢承仁教授为主编。历时十余年,十三册于1995年出齐。
杨守敬故居、杨守敬墓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敌
胡敌(1898—1928),字萃民,宜都市聂家河(现五眼泉拖溪)人。宜都市历史上第一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宜昌市第一位共产党员。
1913年,胡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宜都县高等小学,1916年又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学习。求学期间,他积极投入五四学生运动,政治思想逐渐成熟。他坚持在京半工半读,广泛接触群众,了解群众,了解社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接受马列先进思想,一面在工人中传播先进思想。
1921年,胡敌大学毕业时,引起了当局的注意,遂于年底回到宜都。回乡后,他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2月,他再次去北京,结识了张国焘及其他一些共产党人,同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为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文化,胡敌动员家里卖了60石课田,作为办学经费,将拖溪私塾改办为冠英小学。开设新的课程,改革旧的教育办法,对穷苦人家的子弟免收学费。
1926年9月,中共宜都支部建立,胡敌任书记。随后,他组织建立了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业协会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为了解决活动经费,开展活动,他动员其妻变卖陪嫁首饰。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夏斗寅率部叛变革命,与宜都土豪劣绅相勾结,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胡敌等一批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落入敌手,遭到严刑拷打,游街示众。1928年7月15日,胡敌、罗光翟、江崇本等被叛军杨森部属杀害,三人埋于一坑。胡敌牺牲时,年仅30岁。
姚亚英
姚亚英(1878—1944),派名万宰,号名卿,宜都观音桥乡袁家垱(今属泉水垱村)人。其父有薄田数亩,自耕为生,因不识字,受人愚弄,乃决心让亚英入学读书。姚恪遵父训,发愤攻读,光绪年间被擢为拔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姚就读于荆州某校。毕业后,考入湖北方言专科学校,主攻俄文。课余之暇,他经常到图书馆阅读中俄书刊,并留心中国与邻国的边界之争,尤其对中俄边界问题,考证更详。民国初建,他从报刊上读到一篇报道中俄边界发生纠纷的消息,就立即在报上发表文章。文章以翔实的资料,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两国边界的历史与现状,受到当时政府的赏识,被召往外交部担任主事、佥事。后姚又被派往中国驻双城子(俄属)领事馆任领事。回国后,相继在陆军大学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俄文教官,历时十余年。
民国十一年(1922),宜都水旱灾害严重,姚闻讯,即函旅省同乡会设法赈济,于是由旅京湖北赈灾会、荆州筹赈会、宜昌征收局共拨付大洋6800圆。民国二十五年(1936),姚因老母患病辞职回乡。他十分关心山村的教育事业。鸾凤岭原有小学一所,因校舍朽坏停办。姚倡仪迁校重办,任董事长,带头砍伐自己的山林,修校舍,制作教具。学生入学不缴学杂费,学杂费用由鸾凤岭石灰窑营业税中提取。同时,姚又建议以姚氏宗祠的祠产办起姚氏小学,也不收学杂费,使当地贫苦子弟都能入学读书。当时,鸾凤岭开有多家石灰窑场,不少工人是文盲,姚出具纸、笔、墨,组织工人及邻近农民上夜校识字,并以身作则画图教字。
民国二十五年,暴雨及冰雹相继成灾,粮棉歉收,农民生活困苦异常。年底,农民自宰“年猪”,当地政府却要征收“年猪捐”。为此事,姚一面发动松滋、枝江、宜都三县交界地区的农民300多人,从松滋的皇经堂经宜都的观音桥,到枝江的明月寺三地的联保办公处,游行请愿;一面据情呈报省府,终使三县“年猪捐”得以豁免。
宜都观音桥佃农李世文,租种大地主刘希伯下田水种大斗贰石(合25亩)。因连年水冲沙压,收成无几,无法按量缴租,刘竟勾结联保主任张子才派枪兵夺佃迫迁,并令民夫将李的家具抛出,姚目击其情,即亲向刘代李求情,刘不允。姚一怒之下,便于除夕前一日亲赴宜都县城,向县长面控刘为富不仁的罪行,使刘大出洋相,李也免除了年终流离的痛苦。
民国三十三(1944)年盛夏,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决定修筑从恩施到长阳的战备公路。饬命秭归、长阳一带的驻军派军工参加修筑。而三斗坪驻军竟转嫁负担,向松、枝、宜三县派征3000民夫,并须自备口粮,限期到野山关开路。当时战乱频繁,征派繁重,又值青黄不接之际,农民生活异常困苦。姚探知这次征夫的底蕴,并悉军部将领中有他早年的学生,便毅然冒酷暑启程,亲到三斗坪为民请命。经他反复陈情,军部终于收回了征夫的成命。这次跋涉,由于山路崎岖,酷暑奔走,致使他途中中暑,不久,与世长辞,时年66岁。
姚亚英逝世后,殡葬之日,三县边境的民众,二三百人自发地为他送葬,有一副挽联写道:
双城子替国保侨,功垂百世;
三斗坪为民请命,泽及万家。
张继煦
张继煦,(1876—1955),又名张勋,号春霆。宜都枝城镇人。初入读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1903年1月,与刘成禺等创办《湖北学生界》。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回国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湖北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教育部视学、普通教育司司长、代理总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22年1月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9月武昌高师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仍任校长。任内力主改革,改四部为八系,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开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首创招收旁听生制;取消学监和斋务长,重视学生自治会协理校务;聘李汉俊、耿丹等进步人士开设《唯物史观》《社会学史》等新课;邀请国内外名人泰戈尔、陶克、梁漱溟等来校讲学;克服经费困难,修建新校舍、运动场、图书馆等,深得师生敬仰。1924年9月因学校经费困难、筹款无着,辞去武昌师大校长职务,转任湖北省省政府视察、湖北省通志馆总纂、武昌荆南中学校长、湖北师范学院教务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市和湖北省参事室参事、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张继煦毕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史资料整理以及版本学的研究。曾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语。任安徽教育厅厅长时,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同情和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抗日战争期间,拒绝组织“维持会”,不为日军屈服。著有《异字考》《张文襄公治鄂记》及大量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贺炳炎
贺炳炎(1913—1960),在战争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称独臂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
贺炳炎出生于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1929年春,贺龙率领红军在宜都、松滋一带活动,贺炳炎参加了红军。由于他革命意志坚决,作战勇敢顽强,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升为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十万余敌人向湘鄂西苏区压来,我主力部队转到外线作战。一天,敌军偷袭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贺龙命令军校学员投入战斗。当时在军校受训的贺炳炎,操起一把大刀杀入敌群,一连砍倒几个敌人,夺枪杀敌,此举轰动军校,贺炳炎受到嘉奖。1935年春,在后坪战斗中,我攻击部队被敌人猛烈炮火压住,两个突击组都未攻上去,贺龙急令“贺炳炎上”。贺炳炎中弹后仍只身突击成功,被誉为“孤胆英雄”。1935年12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第六次负伤后右臂被炸烂。当时手术器械和药品都没有,医生用木工锯子截去了他的右臂。
1937年,贺炳炎担任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首战雁门关,歼灭日寇五百余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受到国民政府通令嘉奖。在敌后战场,贺炳炎先后任八路军一二〇师第三支队司令员、三五八旅副旅长。带职赴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进入中央党校,参加了延安整风,并当选为“七大”代表。
1946年7月,贺炳炎转战西北战场,先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要战役。特别是在宜瓦战役中,贺炳炎纵观全局,指挥正确,创造出全军闻名的“硬骨头六连”。在向全国进军战斗中,贺炳炎所率一军所向无敌,解放青海,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成都部队委员会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终年47岁。
朱裕璧
朱裕璧(1903—1986),号楚珍,宜都市五眼泉镇许家台子(今属石门村)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1929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1934年他的论文《泌尿系结石 X 光检查与化学检查之比较》获得通过,被授予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德国外科学会会员。同年,朱裕璧回到祖国,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1936年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外科研究员。1937年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外科教授。1939年回到湖北恩施主持湖北医学院的筹备工作,并担任湖北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直到1957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骨干。
朱裕璧治学严谨,在外科学及病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德国病理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1970年以来,他从事当归注射治疗腰腿痛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国际上也属首创。目前这一疗法能治疗好几种国内外尚无法治疗的疾病,远期疗效稳定。1981年他写的《当归注射疗效观察十年初步总结》,在医学界受到重视。
朱裕璧是湖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为创立、建设湖北医学院和促进湖北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解放后,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省民盟常委、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医学院顾问、国家高教二级外科教授。1986年在武昌逝世,享年83岁。
吴林伯
吴林伯(1916.9—1998.8),湖北宜都青林寺人。九岁始受读《论语》《孟子》。1939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国文系学习,师从马宗霍、钟泰、骆鸿凯。大学毕业后赴重庆,任重庆南开中学教员兼文科主任,从熊十力习佛学及玄学。1945年夏,辞去南开中学教职,赴四川乐山复性书院,从国学大师马一浮习儒学及汉魏文献,并经马一浮亲教,选定以《文心雕龙》为中心研究方向。1947年后去上海,先后任上海育才中学国文教员、中华教育社国学专修科主任兼教授,1953年开始,改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1956年,出任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兼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返乡,任宜昌师范专科学校讲师。1978年,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至1986年退休。1998年,因患鼻咽癌在武汉病逝,享年82岁。
吴林伯被学界称为朴学家,一生著述甚丰,著作范围包括经学、诸子,以及《文心雕龙》研究,而以《文心雕龙》研究为重点。已成书手稿包括《周易正义》等27种,生前及逝世后先后出版有《论语发微》《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庄子新解》《老子新解》和《文心雕龙义疏》等。
吴林伯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研究,历四十余年撰写的《文心雕龙义疏》,被列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其独创的义疏体例,集校注、解说、串讲、评析于一体,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文学理论观点,表达了对先秦至南北朝文学发展史的诸多见解,引征宏富,论析深入,明辨是非,纠谬归正,堪称20世纪“龙学”研究之力作。
吴林伯治学谨严,武汉大学评价他“读书征引繁博,巨细靡遗,剖析毫厘,细致深入,考据、辞章、义理结合贯通,体现了深厚的学历和笃实的治学精神。”吴林伯关爱学生,常示门人“为山不亏一篑,穷理止诸自足”,告诫学生“非议再多,坚定不移;处境再窘,坚定不移;工作再忙,坚定不移;困难再大,坚定不移”。后期在武汉大学及门弟子虽为数不多,然如北京语言大学方铭、厦门大学易中天、湖南社科院陈书良、湖北大学陈桐生等,皆学有大成,影响广远。弟子方铭在《吴林伯先生的主要著作和学术追求》《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中表达了对吴林伯的敬仰与怀念,易中天也曾撰文《小板凳上做的学问》怀念吴林伯。
吴林伯热爱家乡故土,为缅怀先贤杨守敬,1984年8月专门致信宜都县长,尔后又与李国平、朱裕璧、朱语今、吴于廑、唐长儒、陶德麟、刘真等名流联名倡议,呼吁建立杨守敬纪念馆,促成了杨守敬纪念馆的建立和杨守敬文化的弘扬。
李启斌
李启斌(1936—2003),宜都市高坝洲镇人。1941年至1945年在高坝洲茶店小学上小学,随后在宜都一中上初中。1953年9月至1957年9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85年在北京天文台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2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工作。1985年2月至1987年5月任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87年5月至1998年4月连任三届北京天文台台长。先后于1989、1995年两度出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85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5、第28委员会组织委员;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联合实验室主任;1992年任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专家;1994年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1995年至1996年任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LAMOST 项目总经理。
李启斌在天文研究中表现出杰出的才华和开拓精神,一生有大量高水平论文、著作在国内外发表。1980年其著作《天体是怎样演化的》一书,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他多次将我国古代天象观测与现代天文研究相联系,研究证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辉煌贡献,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1988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